第七十五章 醉酒闹轻狂
四月初的北平,春寒料峭,冰雪初融。
燕王府的门口,一群人翘首而望。管家朱义率领着家丁内侍亲兵,和千户朱能左护卫张玉一起,恭候在府门口。前日快马来报,预计燕王今日到家。这次去京城谒陵,来回去了三个多月,不独燕王妃想念,部属下人也都盼着燕王早日回来。
众人在门口自清晨等到晌午,自晌午等到傍晚,门口一条笔直的大甬道被众人望得雪都化光了,燕王的队伍还是不见踪影。
朱义年纪大了腿脚不好,早搬了个小凳子坐下;张玉素来沉得住气,负手而立面无表情;朱能大步踱来踱去,不时踮脚远望。
眼看着天色要晚了,难道今日不回来了?不会是路上有什么事吧?几个人有些担心起来。
终于,一阵马蹄声响,远处的大路上出现了一行人马。缓缓而行,并无人纵马奔驰。朱义心中疑惑,站了起来,远远望着。
渐渐的,看得出队伍中有一辆马车,而燕王的青骢马,垂头耷脑地跟在车后。马三宝骑着黑骏马,护在车旁。
朱义心中一紧,侧头吩咐:“快请王妃!”朱能和张玉已经奔了上去。
旋即,府门大开,徐英赶了出来。见车马已经到了门口,径直走到车旁,一把撩开了车帘。
朱棣躺在车内,昏睡不醒。虽然头发胡须衣衫都打理得干干净净,可是面容消瘦,眼眶深陷,垂落在身侧的大手,也是骨骼嶙峋。
徐英大惊,侧头问正跪在地上请安的马三宝:“王爷怎么了?”
马三宝低声答道:“出京城那天王爷就病倒了,不能骑马,一路乘车回来的”。顿了顿道:“王爷已经和陛下辞了行,臣不敢留在京城,到滁州就找了滁州知府韩大人安排当地的神医蒋大夫看过。
徐英眉头紧锁:“大夫怎么说?”
“说是外寒内热,寒热相搏。一是受了风寒,二是额头受伤不轻。最紧要的,大约还是积郁攻心”。
马三宝低着头:“臣不敢耽误,尽快赶回来了。一路上服了汤药,热是退下去了,人还是时睡时醒”,顿了顿道:“醒的时候少”。
徐英满腹疑云:朱棣是常在塞外的体格,在江南应天府怎么会受风寒?又怎么会额头受伤?什么人能令朱棣受伤,而且在额头上?马三宝低头沉默,不再言语。
徐英看看四周的一大群人,忍住了没问,吩咐道:“快把王爷抬进去!”
****************
朱允炆自天禧寺出来,闷闷不乐。
莲花自二月有一日暴雨受了风寒,高烧昏睡,一病多日。唤黄太医诊视,服药大半个月,好容易慢慢好些。只是益发容颜消瘦,大眼伶仃。每次见着自己虽然强颜欢笑,却显然瑟缩虚弱。这个冬天把她冻惨了,好容易开了春,盼着她快快好起来。
可是今年还有冬天,明年还有冬天,她能撑多久呢?
朱允炆深深地担心。
龙辇穿过长干里,过中华门,经过秦淮河畔。这一带,聚集着京城最好的饭馆酒楼,时当傍晚,各家都亮起了纱灯,金字招牌在灯下闪亮:晚晴楼,金陵春,得月台,奇芳阁,永和园。。。酒香菜香飘荡缭绕,勾人魂魄。三三两两已经陆续上了不少客,店小二在门口比着嗓门热情招呼着。一派“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太平景象。
朱允炆隔窗望去,不禁面露微笑。
忽然,前面的文德桥旁一阵嘈杂。一群人聚集着堵住了道路,外圈一层又一层围得水泄不通,大概是看热闹的,里面传来呵斥声和吵闹声。朱允炆听着隐隐有些耳熟,不禁眉头微蹙。
龙辇看着过不去,只好停了下来。张元亨奔过去,不一会儿带了几个人回到了辇前。看热闹的人群调转方向转往龙辇,张元亨忙带着侍卫驱散人群。
一群人跪下参拜,朱允炆看时,是应天府府尹赵敷,身后的四个大概是府丞和捕头。五个人行完礼,立在辇前,脸上都是又气愤又无奈还有几分鄙夷。
两个王府侍卫架着一个人,还在嚷嚷:“我是齐王!谁敢动我?”
朱允炆皱了皱眉头,看向赵敷。
把齐王召回到京城半个多月,山东是安静了,京城里却是告状的不断。赵敷已经上了十来次奏章了,大约每日一次。
原来齐王朱榑好酒,不知道是天生性格还是战场上养就的,每日不醉不欢。在青州时自己王府里喝倒也罢了;在山东剿倭寇,倭寇是灭了不少,也被告了无数次醉酒扰民。这到了京城之后无所事事,自己大概觉得困于泥淬飞腾不得,抑郁自叹之余,更加每日喝得尽醉方休。喝醉了便四处惹事,砸酒楼,无端和人打架,甚至拦截良家妇女,戏弄长者幼童,花样不断。
捕快都不敢管他,他是堂堂齐王,打过仗颇有几分力气,发起酒疯来更是不管不顾。捕快们不是怕打不过,而是怕控制不好力道打得过碰伤了王爷,那可是灭族的死罪。
赵敷只好每次亲自出马,连哄带骗,做好做歹地他送回家。这半个多月,堂堂正四品的应天府府尹,每日与醉汉纠缠。
赵敷恭恭敬敬地禀告道:“陛下!齐王带了两个侍卫在晚晴楼喝酒,嫌酒不好,把酒楼砸了,门都拆了。微臣来劝架,晚晴楼陪了不是,才把齐王劝住不砸。齐王不依不饶,还要晚晴楼重整酒席,并要什么‘真露酒’。晴楼委实没有,故齐王还在争执吵闹。”
朱允炆移开目光,看向那两个齐王侍卫。
两个侍卫本来强自镇定,王爷是皇叔,皇帝来了又能怎样?此时在朱允炆天子威仪的震慑,不由得双腿直抖,颤声道:“陛下恕罪,是王爷,王爷喝多了。。”
齐王看向朱允炆,嘻嘻笑着:“我是王爷,你能怎么样?还不上酒!”竟是酒醉未醒,认不出皇帝。
赵敷又恭敬地禀告道:“陛下,齐王每天都这样。至应天府十六日,酒楼饭馆砸坏十九家;伤人二十七名。都是百姓,其中有两位七十岁老者,一位六岁幼童”。
朱允炆听到这里又皱了皱眉,吩咐道:“都捆了!押进宗人府!”
赵敷和几名府臣捕头大喜:“尊旨!”
翌日,建文帝下旨将齐王贬为庶人。顿时全城百姓奔走相告,无不庆幸。特别是秦淮河畔的各大酒楼,竟然相约一起大放鞭炮,全日菜肴五折酬宾,以示庆贺。
短短半个月,齐王就能把应天府闹腾的人人皆怕,真也不亏是太祖的儿子。
黄子澄拟好圣旨,请皇帝过目。朱允炆扫视一眼,微微颔首。似自语又似询问:“朕这么做,皇祖父不会不悦吧?”
黄子澄神态坚决地大声道:“太祖平生最恨贪官污吏横行不法之人,陛下为民除害,太祖定然赞成。”
方孝儒也道:“陛下此举,对齐王也是好事。如果任由他胡闹下去,不知何时会酿成大祸。齐王若能反躬自省,陛下届时再复他王位亦无不可”。
朱允炆听了精神一振:“不错,希望七叔能改过自新”转而问方孝儒道:“更定官制进行得如何?”
方孝儒难掩得色:“臣悉仿《周礼》,已粗粗略就。乞陛下御览”说着呈上奏折。方孝儒醉心复古,一直劝说朱允炆改革管制,尊文轻武。具体的有升六部尚书为正一品,都察院为御史府等等。没什么实际的意义,可以说是书呆子的琐碎功夫,偏偏朱允炆并不反对。这些后来都被朱棣指责为擅改太祖遗制。
朱允炆接过扫视一眼,未及细看便道:“方卿看着安排吧。
黄子澄又奏道:“礼部来奏,朝鲜国王李旦李成桂上表,称其年老多病,传位与李曔李芳果。是否准请?”
朱允炆一怔,问道:“朝鲜派谁来的?”
“还是那个知密直司事赵胖”。
朱允炆略微沉吟:“宣陈卿带他来见朕”。
郑谨年纪大了,此时的礼部尚书已经换为陈迪。黄子澄听此吩咐有些意外,不敢多说,赶紧让人安排去了。
这时齐泰在殿外伸头,朱允炆一眼瞥见,便道:“齐卿进来吧”。
齐泰大步进了殿内,急急忙忙的样子。
黄子澄好奇:“齐大人有急事?”
齐泰奏道:“陛下!臣得到消息,北疆开平一带蒙古人将有动作!”
朱允炆一惊:“当真?”
齐泰道:“绝无可疑。报告者乃臣死士”。
朱允炆不禁皱眉:“怎么燕王没有消息过来?”
齐泰有些自得:“此事乃残元高层决策,外人一时不知道也属正常”,上前一步道:“陛下!事不宜迟,赶紧调军戍边为上!”。
朱允炆有些犹豫:“北疆戍边,一直是燕王统一调动。这样贸然行动,不妥吧?”
齐泰有些着急:“陛下!现在再去和燕王商量,臣怕耽误时间,蒙古人占了先机啊!”
朱允炆被他说得紧张:“齐卿的意见呢?”
齐泰胸有成竹:“左军都督宋忠善战,可派宋忠率兵三万屯守开平;右军都督耿瓛(音huan)可守山海关;临清,彰德和顺德也可适当加强防卫”。
说到这些,朱允炆是真的不懂了。虽然朱元璋大概教过北方的军队布阵,可是因有燕王宁王辽王这几个猛人在,朱元璋并不觉得孙子需要懂这些。何况不去现场打个几十上百场仗,不会真懂,朱元璋担心孙子若乱指挥反而坏事,索性完全交给几个儿子更妥当。
朱允炆沉吟良久,说道:“为万全计,齐卿的这些先行安排。”侧身吩咐黄子澄:“下旨燕王,知会他朝廷的这些部署,让燕王盯着开平。”
齐泰又道:“最好把燕王府的护卫兵调过去。臣担心朝廷的这些南方军士对付不了蒙古人”。朱允炆听听觉得有道理,吩咐黄子澄一起拟上。
黄子澄答应着,齐泰赞道:“陛下如此这般安排,确是万全之策”。
朱允炆皱眉道:“燕王自离了京师就杳无消息,不知怎么回事?”
齐泰道:“臣上次报的湘献王一事的行文,燕王府也没有回音”。
齐泰亲自跑了趟荆州,查下来说是湘献王确有“谋反之心”。实际上因湘献王府已经火烧一空,很难查,齐泰东凑西拼,整了个看得过去的报告。朱允炆却觉得有几分道理,想着欠燕王一个交代,便让发给了燕王府。
黄子澄提议:“让谢贵张昺去看看吧?”
朱允炆颔首,正要说话,外面报礼部尚书陈迪带着赵胖来了。朱允炆赶紧让宣,齐泰方孝儒便先退下了。
赵胖还是原来圆厚矮胖的模样,满面笑容:“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允炆听着他卷着舌头僵硬的口音,不由就想起了一年多前,在御道上,自己乍知道宜宁时的狂喜。。。良久温言道:“免礼。赵卿,朝鲜王身体有恙?”
赵胖恭敬地答道:“国王喉疾沉重,日常已不能言语。其他,其他也不大好”。政变这些却不敢说了。
朱允炆问道:“朕这太医院里颇有几位高明的御医,朝鲜王需要大明的御医去诊视否?”
赵胖见皇帝这么关心,更加恭敬地答道:“谢陛下关怀!国王已经看视了朝鲜多位名医,都觉得是多年征战劳累,以休息为上”。
朱允炆点了点头,半晌不言语。她的父王病了,好像病得还不轻,要不要告诉她呢?
黄子澄见皇帝愣神,不敢催促,静静等着。
朱允炆回过神来,对黄子澄和陈迪道:“太祖临终还记挂朝鲜,吩咐‘睦邻’,本朝待朝鲜,只以和睦为上”。
见二人点头,朱允炆接着说道:“诏谕朝鲜:准请。仪从本俗,法守旧章,听尔自为声教,今后事务,亦听自为”。竟是赐予朝鲜绝大的自主权。
赵胖大喜:“谢陛下龙恩!”
朱允炆摆了摆手:“赵卿少歇,去看看你家公主吧”。
赵胖已经知道了莲花在天禧寺的事情,不由得面色黯然:“正要奏请陛下。王妃让微臣带了口信,让公主不必挂念”。
朱允炆不欲多说,转头吩咐张元亨带赵胖去圣感塔见莲花。
几个人一掀门帘,四月的暖风,习习吹进了殿内。朱允炆忽然止不住地心酸:如果能永远这么温暖如春,可有多好?她,还能再熬几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