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 赶考的举子
来,一看京报纸张厚而洁白,刻工精细、印刷清晰、墨色纯莹,都十分喜爱,立刻纷纷掏钱购买。
京报头版头条就是康熙对《南山集》案的谕旨,第二条才是对江南科考案的谕旨,二版三版则是方苞撰写的‘大清最后一本**,和王顼龄撰写的,朱三太子考据7
一看完,一众士子就在茶楼里纷纷议论起来&prime
茶楼靠近门口的一张桌子上,独坐着一名士绅打扮,微着眉头的年轻人,此人名叫李卫,今年二十五岁,江苏丰县人,家境富裕,专程前往京城投靠其亲戚,准备捐个出身,无奈命运不济,其亲戚卷入了党争之中,下了大狱,病死于狱年。
李卫不甘心就此回乡,滞留于京寻找机会,他对茶楼里的议论不感兴趣,倒是对京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可是十足的亏本生意,.罨了着手中的京报,他招手将报童叫了过来,和蔼的道j“你还有多少京报未卖完?”
那报童不过**岁,却是相当的机灵,警惕的望着李卫一眼,“你想全要?”
见报童如此警惕,李卫不觉奇怪,笑道:
“难道你还不愿意卖?”
“当然不卖。”报童板着小脸道:“我们山长交待过,一人只能买一张。
山长?山长可是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李卫吃了一惊,这小报童竟然入学了,当下就好奇的问道:“你是哪个书院的?怎么出来卖京报?”
“我是希望义学的,听说过没?就是十四爷办的。”撼童很自豪的说道:“京报新发行,准备不足,我们义学的临时来帮忙。”
听他这么一说,李卫兴趣就更浓了,微笑着问道:“京报发行多少张?你应该不矢口道口巴?”
“谁说我不知道?”小报童胀红了脸道:
“京城只卖二千张。”
京城只卖二千张。李卫笑的象只狐狸,看来这京报果然是取代了邸报,全国发行。他又笑着问道:“十四爷经常去义学看你们吗?”
“那倒没有。”报童神情明显有点沮丧,“十四爷一直不在京城,不过,每次回京,他都会来义学看我们。”
好言将那小报童打发走,李卫心里大为欣喜,对十四皇子胤祯,他可是一点不陌生,从江苏到京城,十四爷的名声都可说是如雷贯耳,若能攀上十四爷,那可比捐官强远了,他微笑着抖了七年中的京报,这京报就是他的敲门砖。
俞鸿图吃过早点,听了阵议论,又要了一笼蒸饺,才拿着京报回到所住的老马记客栈,...进后院,他就叫道:“志高兄,吃过早餐,再用功不迟。”
话一落音,便听房门“咯吱”一声,拉了开来,一个年约三十,稍显清瘦,身材挺拔的举子站在门口,拱手笑道:“有劳鳞一兄破费了。”说着伸手接过食盒。
与俞鸿图同院的这举子名戴锋,字志高,安徽和州人,亦是进京参与会试来的。戴铎正要缩回身去,一眼瞥见了俞鸿图手中的京报,又问道:“鳞一兄弟,这大清早的到哪里会文去了?”
俞鸿图一楞,方才笑着将京报递了过来,“大清早会的哪门子文,这是京报,即是以前的诋报,圣上复从宽处理《南山集gt案了,这上面有篇方灵皋的文章,写得真个是花团锦簇.....”
一听要从宽处理《南山集》一案,戴锋一手就将京报接了过去,他与戴名世同是安徽人,虽然不在九族之内,却是同族,更何况戴名世还是安徽名人,他自然是十分关心。
细细阅读了康熙谕旨,又大致浏览了一篇方苞的文章,戴铎亦是大为兴奋,戴名世若是无事,他倒是可以攀上关系,若能得他提携一二,日后在京城立足可就容易的多,对于此科,他倒是信心十足。
“这可真是天大的好消息。”戴铎兴奋的大声笑着道。
俞鸿图亦是点着头道:“谁说不是呢?这可是咱们士林之福,得了,读你的书吧,我也去用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