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蓝明 > 第16章 形势比人强

第16章 形势比人强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让我---本王先想想,你们先退下吧。”朱一海摆了摆手。

外交是一件大事,自古以来如此。朱一海虽然后世没有搞过外交,但也知道外交不过是利益的交换。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清楚了这点,就知道该如何选择。只是,具体如何操作,还要考虑大臣们的感受,尤其是反对者众多时。

第二天方逢年送来了几个人,经过证实,是以前崇祯身边的太监和侍卫,不过属于外围那种。一共5个人,一个太监,叫王不行。四个侍卫,分别叫张宝,周大福,马大兵和李江。

几人都是北京城破后逃出来的。四个侍卫比起刘海洋等人来说,光是气质就完全不同。朱一海把他们都留了下来。朱一海现在不怕人多,就怕人不够。

王不行变成了传旨太监。四个侍卫成了贴身侍卫。刘海洋等人则成了外围侍卫。另有一个小姑娘,是郑遵谦的远亲,也是杭州逃难过来的,现在成了朱一海的贴身丫鬟。

下午,朱一海让王不行把王之仁叫了过来。

朱一海明白自己现在的处境,按照正常的历史,这些大明后裔,包括原来的鲁王朱一海,都蹦跶不了几年。说得好听点,他现在算是一方诸侯,后世的军阀,说得不好听,就是小孩子过家家,随时都可能完蛋。而且,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粮,也不知道满清鞑子到底离他有多远。那个什么唐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多少兵马,他也一无所知。

大概是最先认识王之仁的缘故,朱一海便想从他那里了解一下目前的社会态势。

王之仁到了后,朱一海先开口,“王大人,本王此刻脑子里乱糟糟的,还请王大人为我讲解当下状况,帮我理下思路。”

“那下官就尽我所能。”王之仁也没推辞就分析起来。

自弘光帝败亡以后,满清加紧了南下的步伐,可以说如今大半江山都已经落入鞑子之手。西边,李自成已经失去了西安,不得不退守荆襄。张献忠在四川,南边就剩浙东,福建和湖广大部。

朱一海所掌握的地方不过绍兴,温州,台州,宁波,金华几地。差不多半个浙江,而且都是靠海。因为江南河汊多,并不利于骑兵进军,可毕竟是长三角平原,如果不早作打算,清军一旦大举南下,根本就挡不住。

“王大人有何办法阻止鞑子南下?”这是现在朱一海最关心的。

王之仁正色答道:“下官认为除了利用钱塘江天险,死守钱塘一线以外,再无别的办法。”

朱一海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想不出个点子。实在因为他对军事一窍不通,如果是热兵器时代,他还可以参考下后世电视电影里的情节,这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嘛,他是完全一抹黑。

正谈话间,太监王不行进来禀报,“王爷,总兵方国安有急事求见。”

“让他进来。”

不过眨眼功夫,方国安就出现在朱一海面前。朱一海心说这宫殿实在是太小,从大门到这议事厅,也就二十来米距离。这处庄园,原是郑遵谦家的产业,为了支持反清复明大业而捐献出来。这老郑可说是明末的爱国资本家。

“禀王爷,满清鞑子在杭州赶制过江工具,不日将大举渡江南下。”方国安一进屋就大声禀报道。满脸忧色。

“当真?”这样的消息,方国安自然不敢作假。朱一海一惊。江浙一带他很熟,知道杭州离绍兴不过几十公里,汽车一个小时就到。虽然古代没有汽车,也没有高速公路,更没有钱塘江大桥,可那也不需要多少时间吧?朱一海心里想。

“千真万确。”方国安顿了顿道,“我有个表侄家住杭州,他父亲是个木匠,被拉去造船了。剩下的家人趁夜逃了出来。”

“过了多久?”朱一海像是自问道。

“5天。”

“5天?过了5天你才得到消息,你干什么吃的?”涉及到自己身家性命,朱一海忍不住就发了火。

“他们什么时候打过来,你也不知道了?”

“下官不知。”

“那你还知道什么?你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当的总兵?”朱一海对着方国安大吼大叫。

朱一海的吼声把王不行也引了过来。方国安还是第一次见到鲁王愤怒的面孔,不禁有几分害怕。屋子里的人,可说都是第一次见鲁王发飙——准确地说,是第一次见鲁王怒不可遏。双眼圆瞪的样子很是吓人。

“王爷息怒,杭州离此地不算近,消息走得慢。”王之仁立马劝道,转头又对方国安说,“你赶紧安排探马去探。”方国安见机向鲁王一打恭就出去了。

“不算近,很远?”朱一海又立马反问道。

“这---”王之仁不知道怎么回答。今天的王爷怎么都感觉跟过去不一样。是好事还是坏事,王之仁也拿不准。

“王爷息怒。”王不行这个时候凑上来,把茶杯递到了朱一海面前,“王爷先喝口水。”

朱一海听到王之仁的话差点一个趔趄。他要没去过杭州,听了王之仁的话,说不定还真以为杭州和绍兴隔了几百公里呢。朱一海一屁股坐到椅子上,气得不轻。

接过王不行递过的凉茶,猛喝了几口,朱一海才稍微冷静。

“好吧。”喝了水,朱一海习惯性地摸了摸额头,对王之仁说道,“王大人,你马上去和其他几位大人商议,争取拿出个办法,半个小时---半个时辰后,你们一起过来议事。对了,另外吩咐张名振的水师巡防钱塘江。”

王之仁刚出门,朱一海就对王不行吩咐道,“王公公,马上叫户部尚书来。”

他要了解下自己的家底。

等王不行出去后,朱一海从行李袋里取出笔记本,用笔记下了两个字:情报。作为一个现代人,信息的重要性再明白不过。他发现自己不仅带了两支水笔,还有一支圆珠笔和一支钢笔。而那支钢笔,却是有来历的——是前女友文文送的生日礼物。他一直珍藏着。

望着手中闪闪发亮的钢笔,朱一海苦笑之余,不由想起了临产的姐姐。不知道可安好?默默地祝福了一番,朱一海坐到桌前,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谋划。

他做过多年的销售,从最初的在大街上推销小商品,到后来的推销机电,纺织品,食品,他有较为丰富的营销经验。从市场调查到营销方案策划,以及具体的销售沟通,到最后的售后服务,流程大部分都熟悉。

任何销售都有相通的地方。首先是知己知彼,其次是拿出好的方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人的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同样的产品,同一个客户,不同的销售员去推销,结果可能就天差地别。

对此时的朱一海来说,他有超越时代的见识和眼光,这就是他的优势。在面对最大的敌人满清,以及其他敌对势力的时候,跟市场竞争有很大的相同之处。产品,价格,渠道,广告这些营销因素,转换过来就是兵马,粮草,地盘,民心等。如此一来,即便他还不太了解这个时代的战争,不太了解这个时代的百姓,不太了解这个时代的经济和生产力,但他可以通过前瞻的眼光制定一份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

于是,朱一海开始提笔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超越时代的眼光和知识储备。一些未来可能有用的工业设备。有一定的管理和激励能力。拥有超越时代的商业知识。所辖兵马20万余。地盘有温州,绍兴,宁波,台州,金华,萧山(后世属于杭州的一个区,大明属于绍兴府,邻接绍兴,紧靠钱塘江)。

劣势:粮草未知。人才未知。战斗力未知。地盘太小,且地处平原,不利于防守。

机会:还没想好。

威胁:大清的兵马近在咫尺。

想了半天,朱一海才写完上面几点,根本算不上一份有效的分析书,就在这个时候,郑遵谦来了。

郑遵谦表现得有些不安。他的的不安源于他见到的朱一海跟之前的朱一海完全是判若两人。心思细致,待人平和,这跟之前的纨绔公子怎么能是同一人呢?但,显然,他没有办法证明这是两个人,所以除了不安以外,倒是兴奋居多。毕竟,这是好事嘛。

“郑大人,我们现在有多少钱粮?”对于这个明末的爱国资本家,朱一海还是很尊敬的,所以语气也很轻暖。

“啊,”郑遵谦愣了一下,颇有些失礼,“禀王爷,现在我们有黄金2万两,白银108万两。现在的库存粮食约有60万石。”

“哦,”这些钱要放到后世,绝对是一笔大数字,但是对于养兵几十万的朝廷来说,朱一海不知道这些钱能用多久。“那本王现在有这20万军队,一年要花费多少银子和粮食?”

“20万人马,只算饷银和正常的消耗,一年要花费160万两银子,粮食80万石。”

“那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钱粮,只能勉强维持大半年?我们的钱粮主要从何处来?每年能收多少钱粮?”

“是的。战争开打后,花费更多,估计目前的钱粮能维持半年。现在是5月份,半年后已经过了秋收,能收上一部分钱粮。粮食大约在90万石,银子60万两。不过要是战事持久,维持下去恐怕困难。最好到时加税,先救急再说。”

“不行。”朱一海当即就打断道,“万万不能加税。”

朱一海想的是,别敌人没过来,倒让自己人整趴下那就不划算了。

朱一海此刻是一头乱麻。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现在能不能打赢鞑子还是未知数,但如果没有钱粮,那就是绝对数了。

“你先退下吧,让我再想想。”朱一海挥了挥手,郑遵谦行过礼后退了出去。

此时已入夜。屋子内一时间沉静得很。月光从窗外照射进来,清冷纯净,透过窗户,河边的垂柳随风摇摆,像是在对他招手。

朱一海信步走到屋外,久久凝视着天上明月,尽管相隔数百年,这月亮看起来也没什么变化。睹月思人,家人是否安好?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吗?月亮上的那处暗影,怎么就像曾经的她呢?

朱一海突然之间觉得莫名的心痛。寂寞无法排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