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的确,感情的问题荣梓凡是真的不懂。就如之前曾经遇到的赵志强,现在已经从她的生活中彻底消失。她不知道他后来怎样了,也并不关心,甚至有时候开始怀疑当初的那段日子是真的开心还是自己在记忆里强加了快乐的成份。无论如何,赵志强已经开始模糊起来,而她到现在也不明白那段懵懂的感情到底算是什么。她因为他快活过,也受过伤害,但却没有给她留下无法忘怀的回忆或是彻骨的痛苦,象是无数个成长的日子一样,轻易就从她的生活滑落开去。
感情的事是一道难解的题。在这道题里,赵志强就是等号那边不合适的人,而就算是有个各方面条件都相当的人,难道就一定可以吗?江得文自从在咖啡馆与荣梓凡见过以后,就一直寻找诸多的借口接近她,讨好她。原本,她看在他是江月容大哥的面上,没有听信杨雨诗的劝告,努力对他不报任何偏见,也确实同他接触了几次。只是,当她看出他的明显意图以后,便自然而然的退缩了。她不讨厌他,但也不喜欢他,而他身上的某些气质更让她敬而远之。当江得文众目睽睽之下把花送到女生宿舍,见到同学们对此事议论纷纷时,荣梓凡没有惊喜和得意,相反的,她已经开始不胜其烦了。
荣梓凡象这个年纪的其他女孩一样,向往着美好的爱情。她也希望逢着一个男孩,如夏日的冰淇淋一般,细腻甜蜜,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欣喜,她愿意为此坐立不安,相思成灾。她羡慕自己的父亲母亲,他们的感情就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中,有相视一笑的默契和相濡以沫的依恋。也喜欢很多书里都描写到的,那种轰轰烈烈的一见钟情,性命相交的生死相随。
可是,这种事什么时候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呢?又为什么有象三哥与月容姐那样,明明各方面条件都很相配、在一起也很有话题很有情意的人,会走到现在这个境地呢?
荣梓凡不明白。正如她同样看不懂杨雨诗一样。虽然她和杨雨诗在一起总有摩擦,两个人经常互不相让,但她得承认,现在她只剩下杨雨诗这么一个可以随心所欲说真话的朋友了。
完全是因为杨雨诗没有其他人忙碌。她虽然在上班,但二哥梓忠并完全没有要求她一直待在公司。所以,工作了以后的杨雨诗仍然有空陪她出来吃饭、喝咖啡,只是任凭她如何动员,也不肯陪她打网球。
她可以对杨雨诗说真话,虽然她会笑她,但她也会帮她。荣梓凡已经知道,人有时候要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和真实想法,所以杨雨诗对她来说,才显得更为珍贵,毕竟在她面前,她可以任意抒发心绪。
荣梓凡一直以为杨雨诗喜欢他大哥。荣梓义在国外的时候,杨雨诗的信和物件比她寄得还要勤快。她虽然私心认为杨雨诗配不上大哥,但对杨雨诗这个人还是可以不抱任何偏见的,只要大哥喜欢。
可是,又与她想的不一样。荣梓义的婚事,母亲是不打算插手的。如果杨雨诗有意,尽可以让他爸爸杨人杰出面,毕竟作为舅舅,他是能说得上话的。但杨雨诗却没有丝毫行动。以一向行动力十足的杨雨诗的个性,没有去缠住她这个表哥也是奇怪。
有一次,她实在忍不住了,去问杨雨诗。而杨雨诗当时只是愣了愣,便哈哈大笑,笑说自己是单身主义者,并不想结婚。
她真的不想吗?荣梓凡心里带着疑问。杨雨诗与她不同,身边一向不缺乏追求者。但是别看她平时总是言笑晏晏,可一旦有人过份直白,她会马上翻脸,不留一点情面。难道她真是抱着独身的打算?
而大哥呢?他待杨雨诗和自己没有任何不同,就象是他的另一个妹妹。大哥已经到了应该谈婚论嫁的年纪,但是这么多年,却从来没有听说他交往过任何女孩。不是没有女孩爱慕,可他礼貌却又疏远的一视同仁的态度,足以让所有名媛望而却步。难道,他会喜欢上那个日本女人?不会的。那女人也并没有很出众。这世上这么多优秀的女子,大哥不会给自己挑个日本女人做大嫂的。
原来感情上的事,就是这么复杂,真真假假,扑朔迷离,难以分辨。
荣梓凡现在已经习惯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向书中寻找答案。她经常流连于学校的图书馆,翻阅大量书籍。可是,她不只没有得出结论,阅读又引起了她对生命的深一层思考。人的感情、婚姻、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具有什么样价值?
荣梓凡不知道别人在她的这个年龄段是怎样的,是不是每个人都必将经历一段对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标的怀疑和思考。
其实越是书看得多的人,往往想法要更为丰富繁杂。很多人往往浑浑噩噩的就过了这一个时期,可荣梓凡却注定要因此比别人多添了许多烦恼。
杨雨诗笑她人小事多,劝告她多交朋友,多出去看看走走。可是,杨雨诗又怎么能理解她在学校的情况呢?
由于战争,学校生源骤减,很多家庭将孩子送往国外。而还留在学校的学生,不知从何时起,分成了两个不同的甚至对立的阵营。一队人时时将国家和情怀挂在嘴边,更多的谈论政治和时局,有时还会参与集会甚至上街宣传。群体中弥漫着不安、愤怒的情绪,经常一份报纸就会引得他们激动和咒骂。他们的论调是国将不国,再努力学习也没有什么用处。他们在课堂上,无畏的向老师提出尖锐的问题。他们不安于校园,极力想要走入社会,走上战场。他们就象是马上要燃烧的火药桶!与他们相反的,是另一群人,另一个极端。这些人两耳不闻身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无论发生了什么,都不影响他们按部就班的上课,弹琴,踢足球。他们温吞如水,自安于天地,并批评另一部分人是“激进分子”“革命派”,说他们不知天高地厚,会给学校和自身带来危险。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