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东唐再续 > 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六〕

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六〕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代州,李家大宅。<-》欢迎来到阅读

李衎面色铁青地看着堂中跪地不起的李暄,半晌才恨声道:“难道你忘了,当初你兄弟二人是如何想方设法将曜儿排挤出门的?如今军械监强势之极,家中早已失了节帅王府的应度,此番你在北地又损失了这许多货物……嘿,周转不灵之后,倒能拉下脸去找曜儿求饶了?”

他越说越怒,霍然站起,喝道:“当初曜儿已和我割发断恩,如今他做他的右相,我做我的闲人,我与他两不相干,穷死饿死,我自担当!你要去摇尾乞怜,自管去了,别想拉上我一道,我李衎若是个服软认怂之辈,当初岂会来这代州打拼!滚!”

李暄却深知自己与李曜怨恨已深,没有老父居中,根本不敢奢望五郎谅解,遑论得到他的支持。当下只得全然不顾脸面,磕头道:“耶耶息怒,家中如此,亦非我愿,委实是因契丹蛮横,北地过于凶险所致。倘若此番得不到外力扶持,单凭自家实力,只怕当真只有破落一途了……当日我与三郎的确对五郎苛刻了一些,可早已知错,只是知道五郎这些年委实太忙,才未曾亲自去负荆请罪……五郎历来宽仁,只要耶耶稍露口风,儿与三郎再诚心道歉,他必然不计前嫌,与我等重归于好。只要五郎稍稍抬手,甚至只需一句话,家中这一切麻烦就都不会再有了!耶耶,三思啊耶耶!”

李衎冷笑一声,转头就走,只远远撂下一句话:“要去自去,莫来烦我!”

李暄露出一丝恼怒,夹杂着奈,起身回了自己院子,李晡匆匆迎上,问道:“大兄,事情如何,耶耶可愿出面?”

李暄脸色铁青地摇了摇头,一声不吭地坐了下来。

“真是老糊涂了!”李晡怨怒道:“再不低头,咱家就要喝风拉烟去了!要是他知情识趣一些,写封信给老五,就算河东不用咱家的铁器,关中河中那么大的地方,还少得了生意?北地之行损失再大也补回来了!要是老五大方些,朝廷国库里抠一手下来,咱们也能用几辈子了!晦气,真是晦气!不成,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

“你待怎的?”李暄骂道:“上次若非你受黑朱三蛊惑,跑去怂恿老五背叛晋王,晋王怎么会去了咱家的军械应度之权?要是有那笔大生意在,北地损失……”

“哟?”李晡闻言火了:“我没说你的不是,你倒来怪起我了?以老五的本事,跟李克用还是朱温,有多少区别?偏我去建议一下就是罪过了?那你这次在北地失了这么大一笔货,却要怎么算这笔账?”

“你……混账东西!”李暄大怒,指着李晡骂道:“北地忽然乱成那样,兵戈四起,狼烟处处,我又不是神仙,怎么能提前知晓!你整日就知道在些勾栏瓦肆鬼混,也有脸来指责我?你给我滚!越远越好!”

李晡冷笑一声,转头就走,竟然一句话都不曾多说。

却说李衎回到书房,人还未进门,已然开声笑道:“劳冯舍人久等。”

一名姿容雅致、身着布衣白袍的年轻人起身拱手一礼,口中道:“道之师乃师翁第五子,道实晚辈,岂敢当师翁此说。”

李衎笑了笑,招呼冯道坐下,张张嘴,犹豫了一下,道:“曜儿……五郎遣你前来,所为何事?他该知道,节帅王府那边对我这代州李家,一直都是‘格外关注’的。”

冯道微微一笑,道:“老师此番命我北上,一则是走一趟契丹,二则是来与师翁通个气。”

“通气?”李衎微微蹙眉:“何事?”

冯道指了指天,道:“今上或将遣人来面见师翁,许以圣谕,令师翁认祖归宗,重回陇西李氏祠堂之下,而且……”

李衎的脸色顿时变了。

------------------------------

冯道此次出使契丹,自然绝非游玩,乃是真正的身负使命。

由于大唐过去的威慑多少还有些残存,游牧民族求得中原皇帝的‘封册’来取得对部族的统领合法性在北地十分寻常,所以历史上那位契丹英雄、辽国太祖耶律阿保机也曾数次派使人前往中原,希望得到唐廷的册封,保住自己地位。只是令阿保机始料未及的是,那个时空中的唐昭宗李晔当时自身难保,在天祐元年被朱温杀害。皇帝是个朱温掌控下的小玩偶而已,阿保机愿望落空。

不过凡事有两面,李唐朝廷的册封虽没了指望,实际掌握朝政的朱温却派人主动泛海绕道,带了书信、衣带、珍玩等物与契丹人修好结盟。当时的情况是李克用要拉拢契丹人,朱温也明白崛起于塞北的契丹部族是不能忽视的一股兴力量,所以才不远千里,遣使前来主动示好。朱温也希望得到塞北契丹部族的拥护与支持。

耶律阿保机人虽在塞北,却也知朱温与李克用乃是宿仇。那会儿他才刚刚与李克用结为异性兄弟,誓约言犹在耳,如何做这种背盟之事?虽然朱温在唐廷中是说一不二的人物,毕竟是人臣,与之结盟名不正、言不顺,双方结盟之事只有不了了之。

而在这个时空当中,李曜发现自己的蝴蝶效应似乎日益严重,尤其是很多事情都开始提前发生,比如阿保机的崛起,似乎也比原先的历史上早了几年。这就让他觉得对于契丹的一些安排要提前进行了,要不然万一其他一些事情也都跟着提前,谁知道会不会量变引起质变?

唯一让他略微放心的是,自己很早以前就已经对契丹有所警惕,后来具备一定条件之后,对契丹乃至渤海国方面都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安排,以保证今后自己能够有效掌握局面。当然,这些安排都有一定的前提,那就是尽量不引人注目。

此次冯道来北地十分匆忙,刚从南线史建瑭大军处回到长安,第二天便受命北上,一路紧赶慢赶,就是为了及早到达契丹领地。为何这么着急?因为“幽州局”方面已经确定了一个消息:有朱温的使者到访契丹,好在看起来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果。

冯道在北上的路到又再次收到后续信息:朱温的使者意图联络耶律阿保机,并与之联盟,既监视幽州镇对汴梁的“忠诚”,又合力对付河东李克用。好在李曜回复此前李克用的消息之后,李克用随即遣使向阿保机转达了大唐朝廷的意思:愿意在合适的时机对阿保机进行册封。

阿保机听了这句话稍微有些错愕,什么叫“合适的时机”?但他随即想到,难道中原朝廷是指自己还不是可汗?

不过不论怎么说,既然大唐朝廷愿意册封,那朱温方面就没有多少合作的必要了,他这人说做就做,当即打发朱温派来的使者走人。随后,阿保机率部众继续扩张与征服事业,分兵征讨奚、霫、女真等未附的部族。

冯道北上契丹其实颇不方便,因为幽州掌握在刘守光手中,冯道必须走代州过雁门关,从云州往东北绕行。然而,他还未曾赶到契丹,契丹部落中便发生了一件大事——痕德堇可汗归天了。

此时,在阿保机多年辛苦征伐、努力经营下,契丹部族的军国重权已经完全掌握在他耶律阿保机之手,然而汗国名义上的首领却仍是痕德堇。根据部族传统,汗位的继承者仍将在遥辇氏中产生。只是随着耶律阿保机军事实力的增长,契丹民族已经介入中原政权的争斗,成为其中举足轻重的一股兴势力,在契丹各部族中阿保机也成了当仁不让的核心人物。遥辇氏在阿保机面前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光环,其他部族酋长也法漠视他的存在。在众酋长仍然犹豫不绝之际,曷鲁率先劝进!

对于契丹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此事,阿保机假意推辞道:“先祖雅里曾经因不当立而让贤与遥辇氏,现在我如果去做可汗,岂非是陷先人于不义?”

耶律曷鲁当即“驳斥”这种错误观点,诚恳万分地劝道:“此一时彼一时也。从前,我们先祖不做可汗是因为既遗命,也符瑞之事,所以让贤与遥辇氏。如今兄长积有人望,出任汗位乃是名至实归。兄长继汗位,必光大我部族,汉人曾有一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还请兄长切勿推辞!”

其他部族酋长见阿保机出任可汗之事已经是众望所归,于是也醒悟过来,纷纷劝进,一同推举他为可汗。这时候的阿保机,早已经不再是当年吴下阿蒙。不但身边有曷鲁等大将为他冲锋陷阵,有数名燕地汉人充任他的智囊。其中有韩知古、韩颍(韩延徽、康枚(康默记等士人,做他的幕僚,追随左右以备咨询,这时候也都一齐劝他。

阿保机本身便是天纵英才,有这些文士襄助,是如虎添翼,平日里事,这些汉人就为他纵论古今为政之得失、历代兴亡之事,对“共劝他不受代”之因心知肚明。于是阿保机“三让,从之”!

对阿保机继汗位之事,究竟是痕德堇生前主动让贤,抑或是临终遗命,其实都关紧要,因为不论如何,都碍于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的事实。

实际上阿保机得以取代痕德堇成为契丹部族的可汗,是耶律氏家族经过数世努力、历时一百余年的卧薪尝胆,重取回了原本就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已。深受汉人文明影响的阿保机,早在内心深处想要化家为国,借助各方力量,挑战遥辇氏在部族中的传统首领地位,取而代之了。

他这些年的争战,与积极介入中原各地方政权的博弈,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现在以退为进的假意推辞,也是为了检验一下自己在契丹各部的威信能否达到慑服所有。正是为最终取代痕德堇在做最后的努力!痕德堇仿佛便是契丹的李晔,差别不过一个空头可汗和一个空头皇帝罢了,即便真是主动让贤,也不过如汉人朝廷的禅让一般,何足道哉!

汉民族的大一统与家天下思想,与阿保机的心思不谋而合,汉人的智慧、文明,也在阿保机化家为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有一名明教韩知古的汉人,作为阿保机智囊团体中的一分子,对此居功甚伟。

韩知古此人,乃是幽州蓟人,

中世纪的燕地多产奇士,其中原因耐人寻味。州司马一职虽品秩不高,不过是中层地位的官僚家庭,但却是文职。

也就是说,韩知古是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很显然,这样的家庭背景足以使韩知古在童年就获得良好的蒙学教育机会,随着契丹部族的入塞侵扰,韩知古的蒙学被迫中断。六岁的时候,被淳钦皇后的兄长欲稳掳掠,带回了塞北。当时的述律平,也就是后来的耶律阿保机妻子见他聪明机灵,所以收在身边,最后成了淳钦皇后述律平的陪嫁媵(随嫁之人臣。

虽然韩知古幼年被掳掠苦寒之地的塞北,又是做为陪嫁的奴仆下人出现在阿保机的身边的,但却因祸得福,得以接近契丹权力中心。最初,韩知古的才华并未引起阿保机的注意。好比后世一位著名人士所言:怀才与怀胎一样,需要时间才能显现。自视甚高的韩知古不堪忍受骈死于槽枥之间,于是在怏怏不得志的时候,就选择了远遁。

逃跑历经千辛万苦方如愿,但是回到家乡时候,却让他大失所望:刘仁恭父子在幽州的倒行逆施,呆在家乡还不如回草原做奴隶衣食忧的稳妥。好不容易回到家中席不暇暖,韩知古就又考虑赶紧离开的事情了。走得慢了,就有被脸上刺字成为普通军士替刘氏父子卖命的可能,如何死,死在哪里也是不可知的事情。此时中原,战乱频仍——朱温进击沧州的大军刚刚离开,明显是生死未卜之地,奈之下,韩知古只有原路返回。

风注:关于这一条,《辽史》中的许多记载,与《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前后矛盾,经不得推敲。而且辽史因为历史的原因,不可能如宋史那样资料多种,可以相互考证。只能用心阅读,详加比较、考证了。《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应该接近于历史真实,因为内容乃是取自当时汉人赵志忠《虏廷杂记》中的记载。

在《辽史》中的记载,韩知古才干被阿保机发现,却成了:其子匡嗣得亲近太祖,因间言。太祖召见与语,贤之,命参谋议。根据考证,韩匡嗣是韩知古第三子,出生于辽神册元年、即公元917年,‘匡嗣以善医,直长乐宫,皇后视之犹子。’韩匡嗣直长乐宫应该是成年之时,而皇后视之犹子,说明韩知古因为媵臣的身份隶宫籍,他的儿子韩匡嗣才得以养在皇后身边。或者是年幼的韩匡嗣思父心切,在阿保机面前哭诉。韩知古这才引起阿保机的注意。立刻遥授彰武军节度使,逐步受到重用,最后在天显年(公元926—937年间卒。

韩知古的生卒年史料中未有明确记载,但辽史中称他为佐命功臣之一,这句话太值得思考了。且不谈佐命功臣的功绩为何事,只是从《辽史》的记载中就有相互牴牾之处。譬如《辽史·百官志》中记载‘太祖初有汉儿司,韩知古总知汉儿司事’;另《辽史·太祖纪上》中记载七年十月(公元913年‘诏群臣分决滞讼,以韩知古录其事,只里姑掌捕亡。’这两处记载均在韩匡嗣出生之前,韩知古既已经跻身于契丹的政治权力核心,当然没有必要再选择逃亡了,不会有因为儿子的原因,方始得到阿保机赏识的咄咄怪事了!

而另一位阿保机赏识重用的汉臣韩延徽,入仕辽廷的记载,证实了《资治通鉴》的记载或许也出现了以讹传讹的情况。当然,这都是一家之言,并非什么定论。本书中姑且按此安排,读者诸君姑且一看。

倘若这个假设的确是事实,那么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想来原因有二,一者,中原王朝士民不愿意正视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这是一种惯性思维使然,道德文章如司马光者,怕也法摆脱时代的思想束缚;二者,司马光所载这一条并不是经过自己严密考证,只是转自同时代的《虏廷杂记》一文,其作者赵志忠对于契丹国事,有些也是一知半解,所载或者是出于传闻也未可知。鉴于“重华夏而轻夷狄”思想大行其道,司马光老先生在辽史上稍有不慎,也算不得什么。

本书采用韩之古曾经南逃而又自行北返这一说法,其实并非“忠于史实”,而是“忠于剧情需要”,关于这一点,读者诸君今后即可知晓原因。

在韩知古、曷鲁等人强强联手、联袂演出之后,阿保机最终答应代遥辇氏为契丹可汗,阿保机命人在如迂王集会埚,燔柴告天,即可汗位。他真正成为了契丹汗国的君王——可汗。顺便,他还开始引入一些汉化的制度设置官属,这当然为了方便统治,要知道这时候的契丹部族已经膨胀,必须借用汉族“封建统治”的官制来管理契丹人民了。

契丹的燔柴告天,与汉人礼制中的燔柴祭天不同,是契丹民族受回鹘民俗的影响,确切的说,是受摩尼教在契丹地区传播影响所致。摩尼教正是后人熟悉的‘明教’、‘魔教’。本是传自回鹘,而契丹文化受回鹘影响至深,皇后述律平也是回鹘后裔。而摩尼教从传入中原之后,生根发芽,成为中原地区的一个地下秘密教门。北宋徽宗年间浙江方腊的起事,正是以明教教众为依托的。

阿保机取代遥辇氏,这种大事幽州局用最的速度汇报给了李曜。虽然幽州局拿到的情报表示过程比较顺利,但李曜仍然认为,阿保机取代遥辇氏应该是“强取豪夺”,并不是遥辇部主动让贤。因为根据他掌握的别的情报对比来看,阿保机在掌握在契丹部族军政大权之后,随着实力的增长,恃强凌弱,‘侵吞诸部’的事情根本就没少做。一如后来的蒙古大汗铁木真,在氏族部落向封建进化的过程中,侵犯原来部落利益的事情也做了许多。从李曜才能进行的“历史对比现实”来看,历史上阿保机后来遇到的部落联盟反对者甚众来看,李曜觉得自己的推断应该接近于真实。

阿保机即汗位之后,立即‘命曷鲁总军国事’,做为拥立自己的回报。

然而与历史上不同的是:历史上阿保机三十六岁登上契丹可汗之位,而如今他只有三十岁。李曜心中微微有些着急,阿保机提前成为契丹可汗,会不会导致契丹崛起加迅速,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加巨大?自己完成天下一统的计划要不要加速?加速会不会导致中原战乱烈度强,危害甚?会不会反而使中原进一步衰弱?牵一发而动全身,难呐!

而阿保机并没有停止自己扩张、征伐的脚步,登上汗位只是他人生事业中另一个起点。半个月后,契丹大军立刻出征讨伐黑车子室韦,幽州刘家此时正在内乱,根本暇顾及从前的附属。没有了保护伞的黑车子室韦,在契丹铁骑攻击面前很溃不成军,此次出兵,阿保机斩获甚众‘降其八部’。在契丹人反复征讨下,黑车子室韦势力一蹶不振,历史上,在这次出征的两年后,黑车子室韦终于尽数被契丹部族征服。

然而,李曜收到信隼传讯获知这一消息时,绕道赶往契丹的冯道一行居然仍未到达契丹汗帐,历来“算遗策”的李曜难得的有些怀疑自己派冯道从长安赶去是不是有些失策,早知道北地被契丹一通乱战打得如此糜烂,治安不靖如斯,还不如让幽州局找几个得力人手充当使者算了。虽然规格上显得有些不尊重,但毕竟此时事急,拖不得啊。

别人不知道,李曜却是知道,现在蝴蝶翅膀扇动得太厉害,很多事情都有失控的征兆,小心总大错。毕竟在原先的历史上,就在距离阿保机登上契丹部族可汗之位的两个月后,朱温就已经弑唐帝自立,建国号‘梁’了。而登上帝位之后的朱温则再次遣使告知阿保机。那时的阿保机自然对来使的意思明白得很,知道朱温那举动看似平常,实则是在诏告天下“现在的天子是朱三,中原改朝换代了!”

那情况与现在略有类似:朱温的使者去得太及时了,上位的朱温想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而阿保机何尝不是如此,任可汗之位的他也急需得到中原政权的认可,籍此稳固汗位。双方一拍即合,双方相互遣使通问,各取所需。阿保机为取得契丹汗位的合法性,只有率先承认朱梁政权的合法性,以期求得朱温的册封,保住自己的汗位。阿保机主动遣使带了良马、貂裘等物聘梁,奉表称臣,以求封册。

朱温见到契丹使臣之后,同样是喜出望外,契丹部族的主动称臣,疑滋长了他的自信。兴奋之余,又派出郎公远与浑特两位大臣前往塞北,相约共同举兵攻灭李克用,然后封册契丹阿保机与朱梁为甥舅之国,同时命阿保机以子弟三百人入卫京师,实则是令阿保机遣质入中原。

阿保机一见自己请求封册之事,朱温答应是答应可是还有附带条件,当时就十分不。自己与李克用结为兄弟,让他背叛盟约,贻笑塞北,岂不是面上光。况且朱温与李克用年龄相仿,自己与李克用兄弟相称,现在称臣不说,还因此而矮了一辈,这是让他在心底难以接受。阿保机细思利弊,就对结盟之事产生了犹豫。郎公远与浑特等一行只好功而返。

而李曜急的也是时机问题。他虽然未曾像朱温一样篡唐自立,但他如今正在从各个方面“养望”,如果能通过朝廷册封契丹可汗一事,重逐渐树立朝廷权威,即便加分不大,多少也是好事。别说契丹如果成为盟友,对幽州刘守光也有震慑作用。

另外,与朱温不同,李曜做这件事成功的几率很大,毕竟他须让阿保机改变什么立场——阿保机在中原方面还没有确定的立场——只需要在阿保机最需要中原认可之时送上认可,多半便能收获一个正在崛起的盟友,何乐而不为?

冯道在李曜飞讯之下也是尽量加速度,奈何契丹此时战斗力飙升,统治能力还未得到相应的提升,远离汗帐的西部边疆乱成一锅粥,一些并非契丹本族的部落被契丹欺凌得狠了,只好打起往来客商的主意,冯道一行人数并不算多,一路鸡飞狗跳之下,才刚刚进入契丹有效统治区域,又有一件大事发生了:平州刺史刘守奇率众来投附阿保机。

这位刘守奇不是别人,正是刘仁恭的另一个儿子,刘守光囚父夺权的举动,传到了远在平州的兄长耳中,刘守奇震惊之余,是惶恐不安。前思后想许久,不敢在平州地方久驻,生怕弟弟刘守光突然打上门来,索性率领手下数千军民北走塞外来投阿保机。阿保机大喜过望,温言安抚一番,把刘守奇等众安置于平卢城、后世的辽宁朝阳市。

刘守光在囚父之后,又逼走了平州刺史、兄长刘守奇,志得意满,自称幽州平卢节度使。消息传至沧州,沧州的节度使是刘仁恭的另一个儿子刘守文。刘守文见刘守光竟敢悖逆父亲,大怒之下立刻点齐本部人马,前去幽州兴师问罪。

然而刘守文虽有心杀贼,却力回天。兄弟二人一交手,他根本不是弟弟的对手,所部一败再败。奈何之下,竟然也想到了向阿保机请援。从幽州去契丹汗帐,路途可比冯道便捷百倍,刘守文遣使请求阿保机出军助自己征讨刘守光。

阿保机从刘守文所请,希望趁着幽州地方刘氏父子、兄弟内讧的良机,就此染指中原,逐步渗透。所以派出了自己的妻兄室鲁、即萧敌鲁率军前往平州,从榆关、今山海关与刘守文会盟共同进讨刘守光。

自刘守奇扔下平州北走之后,平州也成了刘守光的统辖范围。在闻听兄长刘守文大败之后,居然勾结契丹部族入寇的消息之后,他也不敢大意,立刻提兵屯防平州险要。

刘守光这厮得自父亲的狡诈、‘机智’遗传基因甚多,一次败北之后,立刻调整战略战术,决意智取。于是派出手下人前往契丹军中与室鲁约降,室鲁自出军以来,根本没有遭遇到燕军象样的抵抗,这时候见刘守光大败之余,主动前来请降,不疑有它,只是率了一些亲信就来赴刘守光的‘鸿门宴’。刘守光张帷幕于城外以享之,部族就席,伏甲起,还没有等国舅爷品出燕地美酒的味道,人就成了刘守光的阶下囚。

丢了国舅爷,部族人知道回去之后也不会有果子吃,于是聚众哭求刘守光,愿意出五千匹马交换室鲁,刘守光仍不肯答应。室鲁被刘守光俘获的消息如生了翅膀般传至了阿保机汗帐,阿保机最后出重赂赎回了妻兄,至于价值几何,旁人自然不知,阿保机显然也不会乐意到处嚷嚷,不过很显然,刘守光是一定不会放过这种狮子大开口的良机的。

室鲁既是阿保机妻兄,又是阿保机的左右手,在阿保机出任契丹可汗之后,为了巩固汗位,成立了腹心部做为他的近卫军,从各部族精选了数千契丹勇士隶属于曷鲁、室鲁、阿古只等心腹统率。这次室鲁轻敌失手被擒,也是有原因的。从前室鲁多是追随在阿保机左右,从未独当一面。这次统率万余精兵出塞,本想着来个精彩亮相,博个碰头彩的,哪知道却闹了个灰头土脸,人也成了刘守光的阶下囚。

室鲁是阿保机心腹重臣,阿保机必须得花巨资赎回。史称这一事情为‘牛酒之会’,从此契丹部族与刘守光实现了短暂的和平,阿保机的注意力转向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与对塞外其它部族的征服。

阿保机与刘守光达成了协议,在缴纳了一笔不菲的赎金之后,悻悻班师。契丹军撤出战团,刘守文与刘守光兄弟二人兄弟阋墙、手足相残,很就于疆场上见了真章。

刘守文虽有心主持公道,替父亲教训这个忤逆子,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与刘守光兄弟二人一场恶战,本来是占尽上风,忽然间却被刘守光的惨败触动心底的柔肠,反而被弟弟趁他心潮起伏时候,反败为胜,自己也被刘守光活捉,与刘仁恭父子二人泪眼人看泪眼人去了。但是刘仁恭虽对孽子刘守光看走了眼,却没有看错这个长子,‘守文’这名不是白叫的。果然是有些太过文弱,须知慈不掌兵,操妇人之仁,如何会是胆大妄为、泯灭良知的刘守光对手?

刘守光把父亲严加看管之后,挟战胜之余威押着兄长前去光复沧州。有刘守文在手,自然轻松攻破沧州城,城破之日,刘守文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良善者在卑劣者面前只能落的身首异处。

刘守光自从囚父杀兄以来,心底暴戾的性情失了羁縻,整个人变的喜怒常,对待幽州治下臣民极尽酷毒残忍之能事。处置犯人的时候,直接把人装进大铁笼中,然后四面燃火炙烤,人在笼中避可避,被火烧的惨呼连声……发明了铁刷子,专门剔剥人的肌肤、脸面,种种酷刑,不一而足。

刘守光在自任平卢、幽州节度使之职后,也希望与北邻阿保机实现互不侵犯的睦邻友好关系。于是主动遣使前来修好,这位使人正是后来被阿保机视为左右手的汉臣韩延徽。

韩延徽与韩知古虽同是幽州地方人,二人却并不是同乡,韩知古乃是蓟人,而韩延徽却是安次人、今河北廊坊。唐末、五代时候,幽州地区不但有庶族地主,还有社会地位显赫一时的望族。他们不但占有广袤土地,而且还极有权势。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韩、刘、马、赵’四大家族,这其中就有韩延徽家族。

与韩知古出身不同的是,韩延徽的父亲曾做过蓟(今河北蓟县儒(今北京延庆、顺(今北京顺义三州的刺史,在廊坊地区属于有权有势的望族。韩延徽受儒学文化浸淫,从小在心中存了华夷之分,出使来到塞北,见了阿保机只一揖而已,人却直立不拜。阿保机见刘守光手下的一介使人对自己如此轻慢,不由心下大怒。虽然没有杀他,却直接把他赶到草原上为契丹人牧马去了。

好在韩延徽做‘弼马温’其实没几天时间,阿保机之妻述律平慧眼识才,劝谏丈夫道:“此人威武不能屈,乃是贤者,何不释而用之。”阿保机求贤若渴,闻言立刻召回韩延徽,一番问答之后,见韩延徽果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立即授以官职,用为谋臣。契丹部族有什么难以决断之事,就去向韩延徽咨询。

刘仁恭父子在幽州地方暴虐害民,燕民多数逃入塞北,谋求生路,只是初到塞北苦寒之地,人生地不熟,生活起居也不能适应草原游牧民族的习性,许多人呆不久之后,就再次踏上了逃亡之路。得到阿保机信用之后,韩延徽不但参与谋划军政,而且主动献策安抚流亡至此的汉民。

韩延徽建言献策:想要长治久安,契丹汗国必须要建衙开府、修筑城郭,如汉制一样建立各种市场里巷,再委派官吏管理,供给种籽耕牛,令这些汉人开荒耕植。使燕地汉民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而且为壮年男女择偶婚配,让他们在塞北休养生息。这样一来,生民才会安居乐业。果真可以实现,就是赶他们走也不会再离开的。

阿保机一听言之有理,不听从,立即着手一一实施。果然,韩延徽的计策大妙,燕地汉人很就进入了角色,小民生逢乱世,只求过上衣食忧的日子,至于皇粮缴给何人,原来也是并不在意的。但是出乎阿保机意料的是:游民不再逃亡了,韩延徽自己却突然来了个人间蒸发。

阿保机派人四出寻访,仍是不见踪迹。习惯了韩延徽在身边的日子,一时间离开这个智囊,阿保机有些不太适应。阿保机从失去韩延徽之后,简直是茶饭不思。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一天夜里,阿保机迷迷糊糊在睡梦中,梦到了一只白鹤从他的大帐中翩跹而去,许久,去而复返。阿保机从梦中醒来,兴奋地对左右说:“延徽今日必至!”左右人知道可汗思念这位汉人智囊,只好随口附和,哪知道,过一会儿,韩延徽果然前来拜见阿保机。

阿保机大喜,步走上前,抚了韩延徽的背问他因何不辞而别,又怎么去而复返?韩延徽恭恭敬敬道:“家母年迈,我久处塞北,思亲心切。又怕汗王不允我南返,所以不辞而别。臣虽南归,却心怀陛下社稷,忠孝不能两全,是以复来。”

阿保机闻言大喜,于是赐韩延徽契丹名为‘匣列’、意为复来,信任如初。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他回到家乡,见过母亲之后,幽州地方没有办法再呆,如果被刘守光知道自己有辱使命,还偷偷潜回的消息,一定不会轻易放过自己。于是辞别母亲,直接投奔了河东李克用。李克用曾闻其名,打算用之。哪知道李克用身边却有人容他不得,在旁百般挑拨。韩延徽见‘梁园虽好,却非久留之所’,于是借回乡省亲的藉口,离开河东,飘然而去。

路经河北地方,宿在同乡王德明的住处。王德明关心地问起他意欲何往,韩延徽据实相告“吾将复走契丹”。王德明以为他在故意说笑,心下不以为然。韩延徽笑着为他释疑道:“阿保机失去我,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见我去而复返,一定是喜出望外。”

等到他再次出塞,一切如他所料。阿保机正是事业草创、百废待兴,急需得贤治定。

然而他对阿保机隐瞒得最深的一件事,却是他在从河东北返契丹的途中遇到了一名汉人,并且和那人一行人一同前往契丹汗帐,顺带充作一行人的向导。

他所偶遇的那汉人,不是别人,正是冯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