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清穿之咸鱼三阿哥 > 第111章 一更

第111章 一更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征调而来的民夫, 皆由当地的兵丁和衙役护送而来,等到施工时,也是由这些兵丁和衙役负责组织。

不过这次情况略有不同, 四万民夫根据地区划分到四十名新科进士,每一名新科进士负责固定地方的人, 既包括民夫,也包括兵丁和衙役。

年羹尧、富尔敦以及此届的榜眼, 负责巡视监督。

张廷玉和状元汪绎,则是负责每日的钱粮分配。

不管从前征调民夫修建水利是什么规矩, 既然是胤祉来负责此次的浑河改道,那就照他的规矩来, 照着四百万两银子花,把工程做完就是了。

兵丁衙役也好, 民夫也罢,伙食都是一样的,管够,但工资和工作量挂钩,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浑水摸鱼的趁早离开。

打架罚款,兵丁衙役若有打人之举, 也要按照程度予以惩罚,或罚款,或打板子, 皆有明文规定。

那四十名新科进士就是负责监管这些事儿的, 保证合理分配, 杜绝打架斗殴。

年羹尧等三人则是负责监督这四十人, 谨防有人摸鱼。

只要是在河岸两侧,新科进士和工部官员,也包括胤祉这个亲王,伙食都是一样的,吃的都是和民夫们一样的大锅饭。

厨房只额外单开两个小灶,一个是给靳辅老先生的,另一个则是给工部尚书萨穆哈的。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俩人一个六十五,一个七十一,又坚守在一线,吃什么自个说了不算,太医说了才算。

每到用膳时,胤祉都会随意挑一个放饭的地方,和众人一样排队领饭,米里有没有掺沙子,菜里有没有油水,一尝便知。

一开始还会引得众人纷纷避让,不过两三日的功夫,大伙也就习惯了,不过还是相当的引人注目。

引人注目的并不是胤祉身上的衣服,他在这里穿的又不是朝服,而是身着常服,固然是比民夫们穿的体面,但跟新科进士们差不多,并不打眼。

打眼的是他身边的护卫,个个都拿着武器,不是□□,就是刀剑,而且每一次身后都至少跟着十几个这样的护卫。

如果不是仇家多,谁能上这样的配置,他可不想稀里糊涂死在哪个仇人刀下。

这副惜命的架势,倒有几分万岁爷的模样,不过万岁爷虽然推崇节俭,但也没到与民夫同食的地步。

萨穆哈虽然承认这里伙食不错,有饭有菜有汤,隔三差五还能吃到肉,他大半辈子都没见过哪次征调民夫伙食这样好,可米是劣米、陈米,菜也不过是寻常青菜,做法简单,与富贵人家的精细烹制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至于肉,全都是肥腻腻的猪肉块。

对于民夫来说是好东西,对富贵人家就是糙食了,好多进士一开始都吃不惯,倒是诚亲王,不知道是不是在山西也这么与民同甘共苦过,竟看不出有什么不适来。

萨穆哈去年年底之所以提出致仕,不止是因为年纪大,也因为工部的账目实在是……一言难尽,难以收拾。

他年纪大了,从前还有精力震慑底下人,如今既没这份精力了,也没这份能力了,太子党的人惹不起,七阿哥他也惹不起,万岁爷既要兴修水利,又要给皇阿哥们建府邸,银子一层层拨下去,只能让账目变得更难看。

他做了十七年的工部尚书,到了如今这把年纪,已经不想着升官了,能干干净净退下来就成。

可这两年工部成了香饽饽,比户部还像是个热灶,他担心自个儿晚节不保,也怕将不该得罪的人得罪了,给子孙招祸,自然就动了致仕的心思,哪成想万岁爷不同意,如今又把他派来诚亲王这边。

他倒喜欢诚亲王这样刚正不阿的性子,就是看不惯诚亲王对待靳辅那个老小子的态度。

不就是修了半辈子的水利嘛,比旁人多了那么点儿经验,当年和明珠串通把持河务,不就是靠了那点儿治水的经验,才免于一难,万岁爷罢了三个大学士的官,都不曾动靳辅。

如今都已经致仕几年了,又靠着那点治水经验攀上了诚亲王,又不是走不动路,比他还小六岁呢,在河堤上巡视都要诚亲王搀着,装模作样!

萨穆哈愤愤不平,可回头给万岁爷写折子的时候,还是将这些事无巨细地写在了里头。

诚亲王是如何安排人手的,如何与民同食的,待他、待靳辅又是如何的体贴细致……

萨穆哈知道万岁爷要抬举诚亲王,索性做了个顺水人情,折子末尾还会写上首称赞诚亲王尊老爱贤的诗作。

只盼着万岁爷不要将诚亲王拘泥于内务府这么点儿地方,也来他们工部折腾折腾。

和能单独吃小灶的萨穆哈比起来,同样作为尚书,还是六部之首吏部的尚书,马武就享受不到特别的优待了。

诚亲王用人,不喜拖沓,安排差事从来都是简洁明了,绝不会让人费劲去猜,也不喜欢拖延时长,到点就下工,效率极高。

马武一开始并不适应诚亲王这样的处事风格,不过有这样一位不需要费劲去猜测的上司,倒省了不少精力,也少了很多的压力和担心。

诚亲王在山西时,送来京城的处决名单长的吓人,也怨不得那么多人抱团想把诚亲王踩下去,实在是被吓破胆了。

连他被万岁爷派过来的时候都有几分忐忑,不过来了这儿才发现,这位还挺好相处的,没架子,规矩少,也不会刻意找茬。

虽然这段时间也处理了两个管事和三个衙役,不过这都是那些人自找的,若不是把手伸向了不该伸的地方,诚亲王也不会处置这些人。

眼睛里不揉沙子是真的,暴戾嗜杀绝对是谣传。

这位写给万岁爷的折子很中肯,大赞了诚亲王的办事能力,也夸了太子处理国事游刃有余。

康熙去哪儿,朝廷的中心就在哪儿,虽然安排了太子监国,诚亲王和八贝勒辅佐,但能送到他们手头的差事有限,而这些有限的差事也不是件件都能他们来拿主意。

太子虽担了监国的名声,可行使的不是帝王的权利,更像是内阁的大臣,内阁的首席大臣吧。

八贝勒偃旗息鼓之后,也给皇阿玛上了折子,一封告罪的折子。

他年纪小,经验不足,辜负了皇阿玛的看重和信任,皇阿玛命他辅佐太子监国,可他能力不足,帮不上太子的忙,为了避免自个儿拖太子的后腿,只能主动退出。

胤祉这头也没落下,他的折子就厚实多了,要汇报浑河改道的进程,要关心额娘是否适应塞上的环境,还把这一次表现突出的几个人夸了又夸。

经验丰富的靳辅老先生,老而弥坚的工部尚书,劳动模范年羹尧。

四十五名新科进士中,年羹尧是最积极、最干劲儿的,也是最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可能是年纪小,也可能是性格原因,十九岁的年羹尧就像个小太阳一样,在进士们当中以人缘极好,和其他官员也处得来,跟兵丁衙役能说几句话,胤祉还碰到过几次年羹尧和民夫们坐在一起吃饭。

老四未来的大舅哥,如今瞧着,的确不错。

远在草原的康熙,每天要看的折子太多了,跟在京城比起来,只少了不到三分之一的量。

因此他虽然远在草原,但京城的一举一动没什么能瞒得过他。

老三缩了,老八退了,监国处理政务的只有太子一人。

这段时间他几次试探老大,老大要么不接话茬,要么就是隐晦的表明不争之意。

老四如今和太子离心,可又未曾完全脱离。

老五,不提也罢。

老七,进取心是有的,可惜身体条件不允许。

小九和小十,这两个混小子送四公主出嫁送了好几个月,大婚都过去两个月了,还逗留在归化城不肯走,就是两个贪玩的孩子,如何能担得起大任。

尤其是小九,那脾性像极了宜妃,还没有宜妃识大体。

枉他生了这么多儿子,想挑一个出来跟太子相争的都难,也就只有老三能勉强一用。

不多时,诚亲王尊老爱贤的名声便在御驾传了出去,康熙还特意跟几位大臣分享了萨穆哈的诗作。

转头又在蒙古王爷面前夸起了自己的三儿子,允文允武,爱惜百姓,体恤民力,节俭朴素,像极了他这个皇阿玛。

这一回,诚亲王在蒙古各部面前刷足了存在感,诚亲王之母荣贵妃,作为此行身份最高的妃嫔,负责接待蒙古各部的女眷。

皇太后不管事儿,宜妃呢,在人前处处以荣贵妃为主,姐姐长姐姐短,做足了脸面。

荣贵妃则是投桃报李,将宜妃视为亲女的四公主夸了又夸,既夸了四公主,自然也不会落下同样嫁来草原的三公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