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废柴夫妻穿越发达了 > 第24章 第 24 章

第24章 第 24 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两场突发的病情, 两种应对的态度,最终结果显而易见。

行医会的判员们本就觉得老医馆找来濒死重症一事不公,而后保济堂的叶大夫逆天施针, 让奄奄一息的病患病情平稳下来,高超医术震惊四座, 反观老医馆的大夫, 连扎错针这种事情都做的出来,可见不仅医术不济, 连良心也是崩坏的。

本次‘医斗’的胜出方自然是保济堂,判员们当场给出答案。

而叶无为的医术不仅仅让医者们震惊, 老百姓们也啧啧称奇,毕竟老医馆送来的病患, 有几个家里之前都开始准备白事了,没想到保济堂的大夫这么神乎其技,把垂死之人都救活过来,简直是个活神仙啊。

周敬看着围观群众们的反应,就知道叶大佬这坚实的群众基础算是打下了。

保济堂内,老医馆的师兄弟们对结果多有不服,在里面七嘴八舌的争论, 周敬适时入内, 李寿在前为他开路。

叶无为见到周敬, 赶忙上前拱手:“王爷。”

周敬对他比了个赞,由衷夸道:“医术可以啊!”

叶无为谦虚的笑了笑,跟在周敬身旁, 李寿一声大喝:“都住口, 王爷在此, 谁敢放肆!”

这一声, 让正在争吵的双方都安静下来,能够在泉州地界自称‘王爷’的唯有岭南王一人,众人惊觉周敬身份,纷纷上前行礼。

周敬抬手:“诸位不必多礼。”

“此番‘医斗’过程和结果,本王都看在眼中,不管有些心胸狭窄,欺世盗名之辈如何舌灿莲花的自辩,也无法蒙蔽所有人的双眼。”

“医术好坏可以慢慢学,但人心若是坏了,只怕就是习得上乘岐黄之术,也只会沽名钓誉的害人。”

周敬不懂医术,所以不知道老医馆的这些大夫们究竟是什么水平,其中也许不乏有真会给人治病的,但这些人为一己私利就与人赌咒,用卑鄙的行为欺压同行,试图将一切威胁他们的人都毁掉赶走。

单单这点来看,老医馆就不适合继续经营。

周敬的意思很明确,行医会的判员们也维持原判,而那名被扎错针的患者被家人抬回去之前则扬言不会就这么算了,定要老医馆给他个说法!

在田里安排收割事宜的齐毓,脑中响起一道系统提示音:

【任务4-2:医斗完成。奖励:麦种x1000,鲁工凿x1】

【任务4-3:扬名开启。】

听到这里的齐毓笑了,她正愁稻子秋收以后种什么,麦种就这样送了过来,真是个体贴的好系统。

齐毓撩着衣袖,从田地站起身,看着周围黄灿灿的稻田,只觉得这一年再辛苦都是值得。

转眼深秋,泉州大小几十座山都被金黄的稻穗覆盖,远远望去仿佛成片的金山。

梯田上的耕种有鲁娘子设计的木牛助阵,减少了不少人力,效率也大大提高,在周敬的运筹帷幄之下,现今的木牛产量已达月二十台,为明年另五州的梯田开发和耕种做好准备。

收割就是抢时间,孔大人早早来王府询问要多少支援,齐毓按照梯田的面积大小分派人手,这几日的山涧田野上满是稻谷飞扬。

整个泉州上下一心,军民一体,把秋收搞得有声有色,而最让人振奋的是,粮食越收越多,几千人同时打谷,每天称重的人都得换上好几批,日夜不停的称,日夜不停的记,就这样忙了整整半个月,才初步统计出粮食的产量。

跟齐毓设想的差不多,甚至更好。

有了几百块梯田的加持,泉州一洲的粮食产量竟然比其他五洲加起来还要多得多,而且粮食的质量都属上乘。

孔大人看到数字的时候简直激动的都要哭出来,他们岭南向来是多山多障,像童家村那样平整广袤的上好水田拢共就那么几块,掰着指头就能数得过来。

每年的粮食产量总是垫底,孔大人一直以来都不想为了出政绩,让老百姓多交粮税,甚至有些实在交不出的地方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总得给老百姓留条活路不是。

今年好了,不仅老百姓的口粮不成问题,就连泉州官府的粮仓都能填满,上交国库粮税时也不用再打欠条挨数落了。

今年真是孔大人在泉州十年来最满意的一年,而这一切多亏了热爱农事耕种事业的岭南王妃。

他为自己的鼠目寸光忏悔。

刚开始王妃提出要做梯田的时候,尽管他也觉得想法很好,但最终能不能做成功,孔大人内心是怀疑的。

其他府衙的大人们甚至都不想响应,只有孔大人身在泉州,岭南王夫妇的眼皮子底下,实在拒绝不了,这才配合王妃做了这项工作。

如今好了,其他五洲的大人听说泉州大丰收后,已经多番派人来观摩请教,很显然,对于摆在眼前的事实,那些曾经不信任岭南王妃,觉得她是劳民伤财胡来的人,全都被现实好好的上了一课,岭南王妃用实力把那些对她有怀疑的人彻底打醒。

**

京城,冬。

朝堂之上,百官群情激奋的争辩,为豫州饥荒灾情之事互相推诿,互相指责。

高坐帝台之上的顺宁帝被他们吵得头疼欲裂,忍无可忍,一拍龙案:

“全都给朕住口!”

龙颜大怒,百官噤声。

以太子和献王为首的两派泾渭分明,看得顺宁帝心生不满。

“豫州灾荒,数以万计的百姓饥肠辘辘,食不果腹,尔等高居庙堂之上,安之若素,其心何安?”顺宁帝怒斥:“户部尚书何在?”

被陛下点名的户部尚书潘国良匆匆上前听训。

“秋收刚过,国库粮仓正该充足之时,朕且问你,可有余粮赈灾?”顺宁帝高声质问。

潘尚书面露难色:

“陛下,此时各地粮税皆已缴纳,但今年年程一般,各地所缴粮税多有不足,国库有余粮也很少很少。豫州百姓疾苦不假,可天下之大,并非只有豫州一洲的百姓,若是动了粮仓根本,其他地方若再有灾情饥荒,朝廷又该如何应对?”

顺宁帝拍案而起:

“国库有粮你不放,豫州灾情你不管,等到真发生其他灾情的时候,你或许还是这套说辞,总之就是不能放粮,是不是?”

潘尚书跪地解释:

“陛下,不是臣不放粮,是国库余粮不足,各地缴纳朝廷粮税多有拖欠,有的甚至拖欠了几年都交不齐,地方上不交,也不是他们不想交,确实流年收成不好,这也是没法子的事,请陛下明鉴。”

顺宁帝指着潘尚书好半晌后无语,转而才对一旁荣安公魏庸问道:

“荣安公对此怎么看?”

户部管着钱粮,魏庸管着户部,闻言赶忙上前回禀:

“陛下,潘尚书所言不无道理,归根结底还是流年不利,收成不好的缘故,地方上有难处,朝廷也不能过分征缴。”

“那依荣安公所言,该当如何?”顺宁帝追问,今日必要问出个准确章程。

魏庸眉头紧锁,知道今日若不说出个方法,陛下这关定然难过,便将前两日户部内部会议中商议出的临时对应之法说了出来。

“回陛下,臣等近日也在思索此事,豫州灾荒救助已是刻不容缓,国库存粮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有些干旱或水涝之地,粮税缴纳不足,这些地方就是朝廷征缴也缴不出,不若以朝廷的名义去借,向粮食充裕的地方借粮,等以后国库存粮够了再还给他们。”

朝廷向地方借粮,这在本朝还没有过,果然朝臣们开始议论纷纷。

顺宁帝有些犹豫,对丞相齐甄问道:

“丞相觉得荣安公此建议可行否?”

齐甄身兼吏部尚书,不管财政钱粮,被顺宁帝问了之后才开口回道:

“陛下,臣以为此法可一试,若真能解豫州燃眉之急就再好不过。”

顺宁帝点头应道:

“既如此,就这么办。着人来禀,今年哪些地方缴足粮税仍有富余的,由朝廷颁旨借粮,待日后双倍补足。”

荣安公和户部尚书领命,立刻便着人去把今年统计出来的粮税簿子取来。

一刻钟后,户部侍郎取了两本厚厚的账册上殿,宣读今年粮税富余之地,开始报的都是‘扬州府’‘济南府’之类的产粮大户,到最后的时候,突然报出一个‘岭南泉州’的字眼。

使得顺宁帝赶忙抬手制止,疑惑询问:

“等等,岭南……泉州?没报错吧?”

户部侍郎再一次确认账册内容,恭谨回道:“回陛下,没报错。”

殿上有大人发出质疑:“岭南可是多山多障之地,耕种极为不易,泉州府历年粮税都是垫底的,今年怎么突然产量高到富余了?”

对此户部也早就调查过,此时应答如流:

“大人有所不知,泉州府历年粮税确实是垫底的,不过今年说是岭南王妃在泉州大力开垦梯田,将稻谷一层一层种植到山坡上,这才使得泉州粮食大量增收。”

顺宁帝有点懵,看向丞相齐甄,想从他那儿得到些信息,然而齐甄也是第一次听说此事,发懵程度不比顺宁帝少。

他感觉朝臣们的目光向自己聚拢,齐甄忍不住发问:

“你说,谁?”

“岭南王妃。丞相您的爱女啊。”户部侍郎说:“据臣所知,如今岭南地界的老百姓,都对岭南王妃千恩万谢,就连泉州知州也特地上表朝廷要为岭南王妃争取功绩呢。”

齐甄暗自吸了一口凉气,心情复杂,不知道说什么好,倒是顺宁帝拍着龙案连说了三个‘好’,对着齐甄就是一通夸:

“好好好,岭南王妃竟能想到开垦梯田,如此增收粮食之功,确实该赏!丞相教女有方,朕为之钦佩,相府也有赏!”

顺宁帝满意极了,原本他想与相府联姻,相中的是素有才名的齐家大小姐和二小姐,奈何丞相不允其二女婚事,只愿许以平庸的三女,顺宁帝得知后认为丞相清高看不上天家富贵,一气之下,便也挑了个最不起眼的皇子婚配,没成想啊没成想,丞相府最平庸的三小姐,居然也能做出此等利国利民的大事。

看来之前是他误会丞相了,丞相不是清高瞧不上天家富贵,丞相是真心与天家联姻的啊。

骤然得知三女儿做的事,而后又莫名收到赏赐,齐甄表示一切来的太突然,他都还没反应过来,周围的恭喜声就此起彼伏响起,让他应接不暇,连忙干笑着与周边同僚回礼:

“多谢多谢。”

齐甄嘴上忙着道谢,心里却仍纳闷不已。

幺女齐毓怎会如此,从小到大并未发觉她有种田的天分……当然了,闺阁小姐也没机会发现。

那她这技能是跟着岭南王去岭南之后自学而成的吗?真是太令人意外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