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清穿之温僖贵妃的咸鱼日常 > 第62章 62

第62章 6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康熙对进学的儿子严厉, 对年幼的儿子就宽松许多,从上书房出来,便去东六宫探望其它小六、小七、小八和二格格几个孩子。

这是他给自己定下的任务, 即使再忙、再多孩子, 也不能冷落他们。

他少孤失怙,再加上皇考在世时偏心过甚,致使他至今都心有遗憾。他如今的勤勉,何尝不是一种较劲, 希望自己做出一番成绩, 百年后到了地下见皇考时, 能扬眉吐气一番,证明自己比四皇弟那所谓的“第一子”强得多。

若有人知晓他的心思, 许会说他小心眼, 富有四海却还跟一个婴儿较劲,可那又怎样?他就是小心眼。缺失的父爱, 这是他二十多年来唯一不能获得的东西,也是今生注定无法被补偿的,不管他活再久都不能再得到。

这是他心底的一道伤, 平日里看似毫无痕迹,可每到年节祭拜先祖, 面对皇考的画像,心底的伤痕便会悄悄开裂, 生出一丝疼痛,随着血液在周身游走蔓延。

所以, 他偏爱胤礽, 却不会冷落其他的孩子, 不希望别的孩子跟自己一样心有遗憾。

但因为小孩子容易夭折, 康熙也不敢对这群两三岁的小萝卜头投入太多感情,见到他们,只说了一刻钟的话,放在怀中抱一抱、询问日常饮食、活动,再赏赐几个小玩意儿,便结束了。

回到乾清宫,康熙叫人上了一桌夜宵,用过后便去养心殿瞧瞧,看看工匠们有没有造出什么新鲜玩意儿。

华夏文明从商周以来,就不断革新各种技术,文化越发灿烂。但他敏锐的发现,从明末至今,发展似乎就停滞下来。

他希望自己的朝代也能如前人那般,不求比肩,但求有一技之长,所以设立造办处,聚集天下间最优秀的匠人,为的就是能有一个技术改进、革新创造,使造福百姓,更使他能流芳百世。

遗憾的是,看过一遍后,并未出现他期盼的东西。

他不禁有些怀疑,是否是自己插手太多、干预太多,限制了这些匠人们的发挥?

他听张诚和白晋说过,在他们的国家,皇帝不会对科学院有任何干涉、限制,任其发展,倒是叫那科学院搞得如火如荼、硕果累累,有几分百家争鸣的意味。

康熙背着手,眉心深拧,似不理解。

国王怎能对底下人不控制呢,他们就不怕贪官贪污款项?不怕白莲教那样的斜教妖言惑众、蛊惑人心,制造混乱吗?

可从结果上看,对方确实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他一时难以抉择,罢了,还是再等等,看看其它传教士带来的消息。年初他把南怀仁擢升到工部任职后,南怀仁欣喜万分,又往故国写了好几封信,邀请故友来大清发展。

*

康熙走出养心殿,看一眼怀表已是申时三刻,可以去永寿宫了。他刚走到永寿门前,梁九功的徒弟魏珠就步伐匆匆的赶来。

“奴才给皇上请安。皇上,曹侍卫回来了,正在乾清宫外等着。”

康熙面上一喜,立马调转方向往乾清宫走,“梁九功,你去永寿宫跟贵妃说一声,朕今晚有要事,就不过去了。”

“嗻~”

魏珠口中的曹侍卫,便是曹寅,是康熙保母之子,亦是他的伴读,既是君臣也是友人,故而康熙极为信任此人。

曹寅精明能干,康熙惜才,不舍他在内廷耗费时光,遂将他调到六部任行走。

所谓行走,指的是临时调充到某个职务上、却暂无空缺的任职,亦是资历浅还需学习的意思。六部行走虽是小官,却能随意观摩学习六部中任何一部的事物,也不失为一种方便。

这回找粮食的事,曹寅也在其中,他去的地方是江南。他父亲在江宁任职多年,人脉极广,对他助益颇多。

传回好消息的人正是曹寅,难怪康熙这般急于见他。

康熙两步并作三步走,几个呼吸间便走回了乾清宫。

曹寅在殿门前看见他,立马跪下行礼,“奴才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万岁。”

他身后的两位老者,亦学着他的模样,下地行礼口呼万岁。

康熙看到那两位老者时,便已经明白了几分,这兴许就是那新粮食的种植户,他若要推广,定然离不了他们的指点。

曹寅办事真是越发妥贴了。

“免礼平身,都随朕入殿。”

“谢皇上。”

曹寅带着两位老人入殿,还有两担沉甸甸的箩筐。

康熙一看箩筐之物,坐不住了,指着那纺锤状的黄色物品问道,“这便是那玉蜀黍?”

“回皇上,正是。一般来说,一颗苗能接一个果子,上面有四五百小粒,约有半斤。

这果子刚采下来时,用沸水煮熟,成人吃一两个便能饱腹,若是孩童一个即可。

皇上手里拿的这颗是去年秋天采摘的,早已干透,须得剥下来用石磨碾成粉,熬制成玉蜀糊糊再食用。”

曹寅的解释虽然详细,但并未能完全解答康熙的疑问,他继续追问,“那一亩地能种多少颗苗子?多少日成熟?要施肥几次?”

曹寅有些犹豫,似在回忆,康熙便直接看向老者,“老人家,你们来说。”

褐色衣裳的那位老者,整整衣裳又清了嗓子,才恭敬的回话。

“皇上,这玉蜀黍,若是精心伺候,一亩地能产八百公斤左右。若是糊弄它,也就三四百公斤。”

康熙心中震惊,八百斤!那真是高产!

即便收成不好,三四百斤也很不错了,抵得上寻常水稻的产量。

“老人家,何为精心、何为糊弄?”

老者解释道:“回皇上,精心伺候便是得耗上许多心血。

须得在秋日收完这玉蜀黍,立马翻地,让太阳把地晒晒,杀死里面的虫子,将晒干的草木堆拢点燃,用草木灰肥地。冬日里再翻一次,好叫霜雪把土里的虫子冻死。

如此两翻两晒,才能把土地养好了。不然地越种越薄,后面出不了庄稼,得停好几年呢。”

康熙点点头,“果然世事皆有学问。”

他走到茶几前,倒了两杯茶,递给二人,“老人家先喝杯茶,再慢慢说。”

他的动作极为自然,彷佛家中晚辈递水一般,两位老人亦是直接伸手接过。

曹寅看得直瞪眼,想要训斥他们失礼,叫康熙一个眼神制止,随即也递给他一盏茶,“子清也喝口茶。”

曹寅双手接过,“谢皇上。”

老者看曹寅动作,知晓自个又失礼了,欲学他谢恩,康熙摆摆手,“老人家还是继续与朕说这庄稼的种植吧。”

“是,皇上。这春天的土,得正月里就开始翻了,翻完了好等雨水把它浇透,这样种下去,苗子才有水喝,才种得活。

不过,刚翻地的时候,就得开始点苗子了。

找一块地挖得比馒头还松软,浇上几担粪水,然后把去年留的种子洒上去,再用沙土盖住,过个七八天就能出芽。

芽尖见了太阳,就越长越快,到苗子翠绿、跟中指一般长短时,就能分苗种了。

种下去后,还得日日去巡逻,怕有鸟雀、山鸡叼了它,得及时补上。”

“不能扎稻草人驱赶吗?”康熙不解。

“嗨,那家伙没用,鸟儿可聪明着呢。”老者一副嫌弃的样,“种下去三五日,若苗子还是绿的、没有干枯,便说明活了,就该施肥了,得施好几次,种下去是一回,长到半人高是一回,快要扬花时又是一回。

不过咱家也没啥肥料,全靠人和鸡鸭鹅产的,之前就用光了,还出去捡牛粪。要是在外头干活,再急也得憋着,得跑到自家地里撒尿,可不能叫别人的地占了便宜…”

曹寅立马咳嗽,这老倌越说越没分寸,在皇上前一个劲的说屎尿,多冒犯啊。

老者不知道自己哪说错了,但入宫前曹大人就跟他们约定过,曹大人一咳嗽就不能再说话,就得闭嘴,遂闭嘴,颇为不安的看着康熙和曹寅。

康熙朝曹寅微微摆手,“无妨。”

他知晓曹寅在意什么,但仓廪足而知礼节,这些乡野人家每日在意的是庄稼收成,哪有机会学礼节?况且他常去京城的南北两区晃荡,什么昏话脏话没听过。

他看向老者,笑得温和:“老人家不用管他,咱们说咱们的。这玉蜀黍的种植,朕如今是搞懂了,若朕现在开出一块地种它,可能结出果子?”

老者思索一阵才道:“皇上,这东西在我们南边,晚上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一样能出果子。这北边,草民也没种过啊。”

康熙摸着黄色的玉蜀黍,冰凉硌人,手感很不好,连这殿内的金砖摸着都比它舒服。可这是粮食啊,是救人命的东西。

“朕想试一试,两位老人家可愿留下来帮朕。”

“都听皇上的皇上的,草民一家都跟着来了。”

两个老者笑得合不拢嘴,来的时候曹大人就告诉过他们,留在京城,孙子能读书,儿子能去大户人家、去工坊做工,前途比在乡下好多了。

康熙又指着另一担的东西询问,“这个可就是番薯了?”

上头有些泥块,看不清颜色,个头倒是不小,有的跟他拳头一般大小,有的细长如手指。

老者上前,将两个番薯碰在一起敲了敲,泥块脱落,显出它本身的颜色,大的是黄褐色,小的是红色。

“皇上,这番薯挖出来得带着泥晾干,不然放不住。这个是黄皮红心,个头大,叶子小茎也细。红皮这个,里头是白心,个头细长但是甜,叶子肥大鲜嫩能做菜,茎又粗又长。”

“皇上可要种?现在正是时候呢,容易得狠,把它埋进土里,多多洒些水,四五天就能出芽,十来日就有四五寸,割下来掐成一寸长,插在雨后得土地里,长得飞快。

这家伙不用施肥,只要多翻几次多拨草,等到了中秋,就能挖起来,一个个跟碗口一样大,好得很哦。”

老者实在是喜欢这番薯,跟康熙说话时也忘了规矩,说得很是畅快,眉毛眼睛都笑做了一团。

康熙被他感染,心情亦是大好,“好好好,朕也种。这个一亩地能产多少斤?”

“好的时候能有五六千斤,再差也是两三千呢。”

这么多!!!

康熙倒吸一口凉气,差点掉了手里的茶盏。

这样的好东西之前怎么就没推广开呢,怎就局限于那一个小镇了!

实在可惜至极!

“种!朕一定得种,看看这是何方圣物,竟如此高产。”

康熙也不嫌它脏,拿着那番薯不住揉搓,忽然问:“老人家,这个现下可能吃?”

“能吃能吃,洗干净了就能直接吃,皇上要是喜欢吃软和的、甜的,就叫人煮熟了吃。”

康熙跃跃欲试,叫魏珠装了几个,送去御膳房烹煮,老人家怕这宫里的厨子不晓得做法,还要跟着去。

康熙顺便叫他们二人去用膳,留下曹寅说事。

才说了不到一刻钟,那番薯就被呈上来了。

不同于之前脏兮兮的模样,这洗净煮熟后,颜色竟好看了许多,红色的好似云霞,黄色的彷佛桂花。康熙用手拿起一个,十分绵软,吃进嘴里更是入口即化,松软甘甜。

他不住点头,“好东西啊好东西,此物应大大推广。”

“曹寅,此番回京,你带了多少农人进京?”

“一共带了六户人,除去儿童,能种地的青壮年有三十二人,暂时都安置在奴才府上。”

“那就先委屈你两日,你与他们一同歇一天,后日便带着他们搬进丰泽园,开始种这两样庄稼……”

丰泽园就在清华园边上,是康熙正月里才叫人弄出来的,有五六亩计划种水稻的田,如今有了玉蜀黍和番薯,那就再扩。

“带回来的种子能种多少亩?”

“玉蜀黍能种六七亩,番薯可种十亩。”曹寅这还是保守了说的,他怕一些种子不能出芽。

康熙思索片刻,便道:“那玉蜀黍就种六亩,番薯也是八亩。剩下的留给朕,朕在御花园和上书房种一些,方便观察。给朕留几个人,在宫中指导。”

“是,奴才明白了。”

“你跪安吧。”

**

曹寅退下后,康熙看着那两筐子粮食一直笑。

“梁九功,将这番薯挑五斤送到太子处,太皇太后和皇太后那边亦是。”

梁九功带着人麻利分拣。

没过多久,进殿回话,“皇上,奴才已经叫人分送各宫了。”

“还剩多少?”

“还有半框,约莫十来斤,奴才把他们送到御膳房去了,让御厨给皇上钻研几个菜式。”

“不必了,你替朕把它们送到贵妃那去。”

“都送去?”梁九功不舍,这可是最后一点了,要想再尝要不得千里加急要不就得等秋天,还有好几个月呢。

康熙看了他一眼,无奈摇头,“你不懂,这是朕和贵妃之间的情趣。算了,还是朕自个去吧。”

梁九功喉头一噎,他是太监,又不是男人,哪懂男人的心思啊。

这话要是叫旁人听到,定会说他谦虚,全天下找不出比他更懂康熙心思的人了。他若能得爵位,必然叫懂王。

刚迈进永寿宫,康熙就听到一阵阵清脆的笑声。

他才想起,先前派梁九功传话说他不来了,想必舒舒觉罗氏这会儿正在里头。哎,这时候他发现自己似乎不该让她进宫住这么长时间,有些碍事。

有外人在,康熙便叫小太监通报。

听到通报声,里面的人都到殿门口来请安。

“臣妾/臣妇给皇上请安。”

“免礼平身。”

康熙扶起蓁蓁,视线扫过旁人,竟看到宜妃在这,挑了挑眉,“宜妃怎么也在这?”

“臣妾想着贵妃姐姐不能出宫走动,想必枯燥乏闷,特意来跟贵妃姐姐说些宫中的新鲜事。”

“你有心了。时辰不早了,早些回去吧。”

宜妃心有不甘,但康熙神色坚决,也不敢说笑,只得屈膝,“那臣妾告退了。”

走了两步,康熙忽然叫住她,“宜妃。”

“皇上可有什么吩咐?”

宜妃回头那一幕可真漂亮,颇有几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意味,蓁蓁被她的美震慑到了,心头忽然间生出一股怪异的感觉,想要挣脱康熙的手。

她觉得,康熙叫住宜妃,许是想等下过去留宿。

虽然知晓这合理,但亲眼看到了就是有些不舒服。

康熙将她的手握得更紧了,看了她一眼,眼里多了几分揶揄的笑意。

“梁九功,你捡两个番薯给宜妃。这是朕才得的稀罕物,味道甚美。见者有份,你看到了也是缘分,不妨带些回去尝尝。”

宜妃面上笑意不减,心却凉了半截。

“谢皇上。”

待康熙进殿后,便踩着花盆底气冲冲的离开。

那么大一筐子,就给她两个,这打发叫花子呢?

最难受的是,皇上分明是临时起意给了她两个,这说明什么,说明先前没准备给她呀!

太欺负人了!

她叫住身边的太监,“你去打听一下,看看皇上下午见了什么人,这番薯赏了哪些宫?”

“嗻。”

半个时辰后,太监回来了,一脸喜意,“娘娘,奴才打听清楚了。这番薯是曹寅曹大人带进宫的,说是什么新找到的高产粮食。

这宫里除了太皇太后、太后、太子得了五斤番薯,就您和贵妃得了。连皇贵妃都没呢,可见您在皇上心中…”

宜妃摆手,“好了,我知道了,下去领银子吧。”

少说什么真心不真心的,她才不管呢,她就在乎赏赐和位份,既然皇上对她没心但还有赏赐,那就够了。

皇上能想起赏她两个,那也总比东六宫的人住得远,一个都没捞到的好。

嘻嘻,皇上欺负她,她就欺负别人。

不生气,生气老得快死得早,不划算不划算。

永寿宫这厢,康熙正琢磨用什么理由打发走舒舒觉罗氏,他真是越发懊悔之前留她常住的决定,他脸皮再厚也不好意思当着长辈跟人家女儿卿卿我我。

想了想,他才道,“朕方才经过的时候,似听到小十在哭泣,劳烦福晋去看看,可是出了什么事。”

舒舒觉罗氏守在这儿是怕出现昨日那般的事情,怕年轻人冲动,但这会儿皇帝都这般说了,她也不能没眼色强行留下,当然临走之前给了蓁蓁一个警告的眼神。

蓁蓁慌忙低头错开,但耳朵不可避免的红了。被亲娘暗示那啥,真的很羞耻。

罪魁祸首就是旁边人,遂抓起迎枕往他背上捶了两下。

康熙便由着她闹,待从窗外看见舒舒觉罗氏进了对面的殿,才拉下窗帘,双手挟住身旁人。

“嗯,还想怎么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