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清穿之温僖贵妃的咸鱼日常 > 第102章 102(捉虫)

第102章 102(捉虫)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这是康熙第一次下江南, 前方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他心中很是谨慎。

他并未带上太皇太后、太后和皇子皇女等人。

一则是因为他们都是年老体弱或者年幼之人,身子骨虚弱, 长途出行容易疲劳生病。出行途中患病,不好治疗。

其次是因为南方比较特殊。南方,尤其是淮扬、江宁一带,有着不少前明遗老, 对朝廷心存抵触。之前的朱三太子就是藏在扬州, 煽动百姓造反, 生出了许多事端。

他怕在江南遇上什么意外,无论谁折在那,都会让他痛心后悔。

只带蓁蓁一个,他有十足的把握护住她。

康熙将太子留在京城监国, 让裕亲王福全、恭亲王、索额图、李光地还有佟国维等人辅佐。

裕亲王和恭亲王是他的亲兄弟,能力不错,也最为忠心, 而索额图是太子的叔公,李光地是太子的老师,佟国维是他的舅舅, 这些人都是值得信赖并且支持太子的。

倘若他在外面真发生了什么意外, 这些人会及时拥护太子,不至于朝政出现什么岔子。

听到不能跟着下江南,胤礽很是失落, 随即又被赋予了监国的重担,他瞬间变了脸色, 慌张的看向康熙。

“皇阿玛, 这件事交给儿臣真的可以吗?儿臣一直都在上书房念书, 还从未接触过任何政事。皇阿玛,儿子害怕。”

康熙已经许久见过这样的胤礽,惶惶无助,眼里写满了对他的依赖。

他伸出手想要揉揉儿子的脑袋,忽然发现胤礽的个子已经到了他鼻梁处,遂改为拍肩。

“胤礽,阿玛登基的时候才七岁,当时连字都认不完,那时你二伯也还是个孩子,朝中并无一人可以依靠。朕比你现在还要害怕。”

从胤礽记事起,他的皇阿玛就是一个英明神武的人,是让他仰望的。

原来皇阿玛当年也曾那样胆小害怕吗?

“朕不想当傀儡,不想一直被四大辅臣糊弄,所以朕努力读书,留心他们处事的方法,渐渐就越懂越多。

后来,朕长大了,四大辅臣也老了,朕开始亲政。朕才发现,从前的所见所闻,都能帮助朕更快速、更好的处理政事,治理国家。

胤礽啊,没有谁是天生的君主,能生来就得心应手的治理山河,都是要一点一点的学。如果现在不学,真等到需要时再去学,那就来不及。

你不要怕,你还小,朕会慢慢教你的。出了岔子也不必惊慌,我们会帮你纠正错误。”

胤礽听完康熙的话,心头的无措慌乱渐渐消散。

“儿子知晓了,儿子会好好向福全二伯学习的。”

康熙看着他眸中出现的坚定神色,满意的点头,“遇到事情,先自己思考对策,再去询问你二伯的意见.52GGd.。若你二伯的答复也不能让你满意,你就给朕写信。不管如何忙碌,你的信,朕总是能及时回的。”

最后这句话,让胤礽感动不已。他一直都在享受皇阿玛的偏爱。

被偏爱是一种幸福。

“儿子知晓了。皇阿玛,您一路小心。”

“回去吧。”

康熙最后看了一眼儿子,转身登船。

船帆缓缓升起,江水拍打着船身,一点点往远处推去,岸上的人逐渐变成小圆点,直到彻底消失在视野中。

**

自从搬进畅春园,坐船就成了家常便饭,蓁蓁并不晕船,故而坐在甲板上,静静欣赏江景。

畅春园的水是清澈柔和的,像是温柔娴静的大家闺秀。而大运河的江水,则是湍急激越的,彷佛背着刀剑走江湖的侠女,快意人生。

她专注的看着两岸的青山,看着江上的渔船,若是看累了,便闭上眼睛感受这清冽的江风,细细聆听水流声。

船是顺风而行,速度极快,下午就出了天津,夜里则是到了沧州。

天黑后,风更大了,黑漆漆的江面,还有呼啸的风声、水声,夹杂在一起,有一种阴森恐惧感,于是众人回了船舱内安置。

船行了一整夜,不曾歇息片刻,第二天一早,船就进入山东省境内,停靠的第一站是德州。

因着才出京不久,物资充裕,并不需要添补什么,只补了一些水,船便继续往前开。

白天,风小了,行进的速度便放缓许多,直到晚上才到下一个城镇。

城镇码头停着不少渔船,渔船上挂着橘色的渔灯,在风中摇摇晃晃,映在水面上,有一种银河倒挂的美感。

周边有大船,正在卸货,也有一些做小买卖的,售卖饼子、汤面,或针线、灯烛,还有卖鱼的,充满了烟火气息。

看着这样的场面,康熙叫船停了一阵,让画师把这景象画下来。

夜里风又大了起来,船的速度陡然加快,翌日到了临清,是个小城,船未停下,继续往前行驶。

船上的日子并不无聊,上面有不少书房、歌舞宴会厅,还有布库习武场,足够船上众人消遣。

继续在水上行两三日,便到了泰安,康熙领着众人下船,去泰山祭祀。

从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开始,泰山就处于一个特殊地位,而秦始皇在泰山封禅,更是将这种特殊推到了超然的程度。

后又有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等一干明君雄主在泰山封禅,泰山自此成为帝王心中的圣山。

祭祀仪式结束后,众人没有急着下山,而是在山上扎营,等着看明日的日出。

等待的间隙,康熙便处理京城送来的奏折和信件,蓁蓁则是给京城的孩子们写信,将一路买回来的特产整理好,稍后寄回去。

次日,天色未明,康熙将蓁蓁叫醒,一同等候日出。

四周一片漆黑,她靠在他的肩头上,睡眼惺忪的等着。

山间的温度很低,尤其是晨风吹动时,更是寒意阵阵,康熙本想取下身上的披风盖在蓁蓁身上,忽地又停下,将半边披风罩她身上。

他觉得这样更亲密。

约莫过了两刻钟后,东方出现一抹亮色,天空中的星星开始减少。

不多时,一缕红光从地平线升起,红光大盛,一轮红日升至半空,顿时霞光万丈,照耀四方,山上的草木枝叶都映着金光,闪闪发亮。

康熙看着太阳,喃喃道:“朕也要跟这太阳一般,普照四方,恩泽万民。”

蓁蓁握住他的手,鼓励道:“臣妾相信皇上,您一定可以做到的。”

“朕也相信。”

上山难,下山也不容易。

蓁蓁觉得腿酸脚软,两条腿都不听她的话,像是松动的桌腿,艰难的走着。

赵德发殷勤的说:“娘娘,请上轿吧。”

蓁蓁摆摆手,怪不好意思的,道上还有不少胡子花白的老臣呢,他们也是自个走的,哪怕气喘吁吁。

康熙看不下去,直接将她捞起放到背上。

“朕背你下去。”

众人连忙低头,康熙便加快了步子,不一会儿就和随行队伍拉开了距离。

蓁蓁趴在他的肩头上,看着他颈间的肌肤翕动,忽然生出一股冲动,亲了下去。

康熙的喉结蠕动得更快了,额上汗珠不停滑落,彷佛在忍受着什么巨大的考验一般。

下了山,众人上了船,就立即进船舱休息。

而帝后的船舱内,却是春意浓浓。

***

船队在泰安补足了物资,一路向南,直到济宁才停下。

济宁境内有一县,叫做曲阜,正是孔子的家乡,也是天下士子心中的圣地。

康熙祭拜孔庙,和他祭拜夷齐庙的目的一样,招揽天下读书人的心。

读书人里至少有一半会参加科举,或是进入庙堂出谋划策,或是为政一方教化百姓,他们对朝廷是否忠心,是一件极为慎重的事。  他尊重孔子,便是尊重汉家文化、尊重儒家的思想和礼教。

一位尊崇儒家思想的君主,这是千百年来士子们所盼望的。

康熙此举,正正契合了士子们的心意,一下就让在场的人对他生出好感。

他不仅仅是祭祀了孔庙,还亲自书写碑文“万世师表”,留下了曲柄黄盖,赏赐孔家人若干财物,来表明自己的尊孔并非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会给出实实在在的好处。

孔家家主暗暗决定,下一次科考,家里该派人参加了。

康熙在曲阜留了一宿,接见当地的官员,第二日与当地的学子共读《日经》,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再度让当地学子们好感猛增。

他离开的时候,码头上站满了人,不再像他来时那般冷清。

济宁之后,再往南就是台儿庄,接着就是江苏境内,是天下间最为富庶的地方。

船上的人都对其充满了期待。

船一直往前行驶,从未停下,直到从镇江进入江宁,才上岸。

岸上挤满了人,都是来瞧热闹的,想要看看皇帝和皇后长什么样。

下船的时候,蓁蓁不小心崴了一下,康熙连忙将她扶住,又担心再出那样的事,干脆握住手不放,一边牵着她往前走,一边热情的跟沿途百姓打招呼。

百姓们一瞧这,就乐了,原来皇帝皇后也跟咱老百姓差不多啊,出门也会牵手,真是腻歪。

也有人觉得皇帝疼媳妇儿,跟我一样,是个好人。

待两人的身影彻底消失,百姓们还在津津乐道。

接驾的人以江宁知府和江宁织造曹玺为首,领着康熙到江宁将军署休息,即本次出巡的临时行宫。

康熙的精力极好,入住后,只休息了一个时辰,便神采奕奕,接见了江宁一众官员,了解本府的农商、军政、育学等事。

第二天,他在众人的陪同下,前往明孝陵拜谒,三跪九叩,神情很是肃穆。

这是众人都没预料到的,本朝皇帝竟如此尊重前朝皇帝。这一幕,不得不说让周围的百姓,对皇帝的印象再度改观,皇帝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残暴啊。

祭拜完,康熙又找来守陵人问话。

守陵人心里有些不安,莫非他的身份被发现了?皇帝要当众砍他的脑袋?

“草民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大声的喊着,彷佛喊得越大声,自己表露就得越忠心,那他活下来的可能性就越大。

然而康熙叫他上前来,只是问了几句简单的话,随后又感念他多年守陵不易,给了重重的赏赐。

守陵人极其意外,随后生出一阵狂喜。

“皇上隆恩,草民叩谢万分。”

围观的人群,纷纷生出艳羡的心,恨不能自己就是那个守陵人,白得这么多的赏赐。甚至还有胆子大的人,问自己要是去给太组皇帝守陵,能不能也拿赏赐?

“大胆!”

曹玺觉得这人说话冒犯,准备差侍卫将他拿下。

康熙用扇子拦下他,笑呵呵的看向问话之人,“你若是愿到盛京去给太组守陵,朕给你双倍赏赐。”

能让民间的民人自发去守陵,这事儿若是传出去,不正说明朝廷得人心、说明百姓拥戴本朝太组皇帝吗?

这样的事儿多几桩,足以扭转朝廷早年的负面舆论。

听到双倍赏赐,百姓们都是跃跃欲试,然而想到太组的陵墓在盛京,千里之遥,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太惨了,算了算了。

那人朝康熙拱拱手,“多谢皇上,只是这赏赐咱挣不下来。”

人群中发出一阵哄笑声。

康熙也笑,转而提高声音,对着众人道:“朕的承诺一直有效,若有人愿意到盛京给太组太宗两位皇帝守陵,可找曹玺汇报,由朝廷出车马资助众位到沈阳。年年都给赏赐。”

咦?这听着好像不错哎。

老王,你儿子不是找不到活儿干吗?那干脆去盛京守陵呗,反正朝廷出车马费,还有双倍俸禄呢,哎哎哎老王你怎么发脾气了,这差事多美啊……

这差事的待遇真叫人心动,以致于康熙离开了,不少人还凑在一起互相琢磨,打听从江宁去盛京要走多少日子、盛京那边的饮食口味,还真准备去呢。

离开明孝陵后,康熙又在曹玺的陪同下,前往玄武湖泛舟游玩。

而他不知道的是,在他走后,守陵人老王回到了自己的小屋,不一会儿走进来三个彪形大汉。

王明刚刚就隐藏在围观的人群中,见自己亲爹收了皇帝的赏赐,还叩谢万分,又气又恼,生怕他爹变节。

他们王家祖上受明太组大恩,故而祖祖辈辈都在这守陵。而他也追随朱三太子起事,哪知道三太子……唉,如今只剩下他苦苦支撑。

“爹,你不会被那鞑子皇帝收买了吧?”

老王沉默不吭声。

另外两个大汉,看向老者的眼神,多了几分警惕和谴责。

老王察觉到他们的眼神,叹了口气,道:“皇帝在这里,你们还是安生些吧,想想你们家里的爹娘、媳妇小子,总不想叫他们白发人送黑发人吧。”

先前还一脸不忿的大汉们瞬间沉默下来。

……

康熙游完玄武湖,就到了用膳的时间,他婉拒了曹玺的提议,在附近随意挑了一间酒楼用午膳。

酒楼的规模很大,装潢尚可,故而在里头吃饭的人也是什么身份都有,有富甲一方的大商贾,也有乡绅士衿,或是刚刚够温饱的人。

曹玺准备包下这间酒楼,让康熙清清净净的用膳。

康熙察觉到他的用意,连忙制止,“朕若是想要清净,何必到此处用膳?朕今日听听百姓的声音。”

他在大堂角落看到一张空桌子,率先走过去坐下,又让江宁的地方官去楼上包厢,不要跟他呆一起。

但客人们还是看到了父母官和康熙呆一起的场面,猜他的身份必有来头,甚至机灵点的猜准了身份,于是众人都默契的闭上嘴,生怕祸从口出。

看到这样的场面,康熙有些不满意,这跟他的预想不符,所以用完膳,他便甩开了随行人员,要单独去民间走访。

“皇上,这不妥吧?还是让臣安排几个人跟着。”曹玺一脸的担忧

“不用,朕的暗卫会跟上。”

康熙带着蓁蓁乔装一番,两人就如同普通的民人夫妻,在这城里转悠。

转悠一圈下来,康熙对这江宁城也有了新的认知。

富裕是真富裕,可穷人也没消失,还有不少人交不起房税,交不起钱粮税。

次日,康熙前往校场考校当地的士兵,下午再次召见当地的官员,将自己昨日的见闻一一拿出来询问,探讨解决之法。

第三天,康熙便宣布罢免当地穷苦百姓的房税和钱粮税。

这个政策实实在在的造福了不少人,是以他登船回京的时候,码头上挤满了送行的人,比迎接他到来时的人更多,脸上的笑意也更加真诚。

守陵人老王也在欢送的队伍中,待皇帝的御船彻底消失,他才回到的自己小屋里。

回到家,他看见儿子王明。

“爹,我最近要出去办点事,大概三五个月都不会回来,你不要担心。”

若杀了那鞑子皇帝,周边肯定会戒严排查,他得出去躲躲风头。

老王作为他爹,怎会不明白自己儿子的所想。

他垂了垂眸,说:“我知道,你是要去干大事的,爹不拦你。走之前,让爹给你做碗面吧,爹怕以后没机会。”

一句没机会,让王明放下戒心,他也怕自己以后吃不上爹做的面。

“好。”

一刻钟后,老王端了一碗臊子面上来,王明吃得香喷喷的。

“爹,我走了。”

他才起身,就感觉脚下疲软,周身无力,不可置信地看向老王,“爹…你…”

话还没说完,便应声而倒。

老王将儿子绑起来,喃喃道:“儿啊,咱们好好过日子吧,如今不打仗了,皇帝也免税了,干嘛还要搞那些打打杀杀的事儿?管他是姓朱的当皇帝还是姓爱的,只要咱们老百姓的日子能安生就行。”

不多会儿,之前来过的两个大汉到了老王家,要找王明。

老王一脸无辜的摇头,“王明跟我说最近要出去办事,不回来了。”

王明走了?二人惊诧,连忙出去找。

而他们原定的刺杀计划,因为寻找首领,被无限搁置。

康熙并不知晓有人为他准备了一场精心谋划的刺杀,却因意外躲过。此次南巡的事项和目的已经完成,康熙心情轻松不少,一路走走停停,很是惬意,直到一封来自京城的急报大打破了这份闲适。

“太皇太后,病危,速归。”

看到“速归”两个字,康熙心中立即生出一种不好的预感,给他的感觉是催促他赶回去见皇祖母最后一面。

尽管他在心里不断否定这样的猜测,但他还是下了令,让船加速赶回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