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夺嫡不如当神医[清穿] > 第235章 二十岁的春天

第235章 二十岁的春天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相比纳兰家兄弟的玲珑心思,八贝勒和小系统商讨的问题就更加务实一些了,他们在头疼眼下清朝的印刷技术。

首先是活字和雕版的选择问题。

“难以置信,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后七百年,清朝还在用雕版印刷!”小白熊一屁股坐在紫檀木书桌旁边的地面上,上半身在雕成镂空云朵的桌腿上蹭啊蹭的,仿佛一摊没有骨头的烂泥。

八贝勒俯下身,拍拍好像圆了一圈的熊脑袋。“不要偷懒,继续翻。你再不动动就站不起来了。”

小白熊坚持表示自己是什么“科技造物”,不会变胖的。

八贝勒露出一个跟康熙爷相似的嘲笑表情。“呵,你从前都一连翻十个跟头都不喘气的,现在连滚一圈都滚不了了。”

小系统炸毛:“嗷嗷嗷嗷。”

“嗷也没用。要么跑圈,要么伙食减半,你自个儿挑吧。”

头可断血可流,美食不能走。尤其是漂亮小姐姐投喂的美食!系统委委屈屈地去抱宿主大腿,表示自己选前者。

由于小系统抱大腿的动作,现在八贝勒不用俯下身就能摸到小白熊软乎乎的头毛了。“你将欧罗巴如今最好的‘古登堡印刷术’的资料再调出来让我看看。”

小白熊维持着抱大腿的姿势,但是一双乌溜溜的眼睛已经变成了深蓝色,虹膜底部似有文字快速流过。然而不到一秒钟,它的眼睛就又恢复成了温暖的生物正常的样子。

而八贝勒闭上眼睛,识海里就能够看到相关的资料。

古登堡印刷术就是一种活字印刷术,乍一眼看与毕昇在北宋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大同小异。都是将字母或者汉字的模型一个一个做好,就像一个个单字的小印章似的。等到要印书的时候,将这些小印章按照文章内容排列成一页大小,用来印书。等到印完书之后,还能把这些活字打散,重新利用。

然与在东方大地上活字印刷举步维艰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古登堡印刷术在欧洲一经问世,就快速普及,降低了书籍的成本。

那如果活字印刷术这么好用便宜,为什么宫廷御印的书册还在使用雕版印刷呢?要知道,雕版的工序可不简单,首先得有一个书法极佳的人来写原版,要求字体均一,不能有差错,然后将这份原稿反过来贴在上好的木板上,再由工匠小心刻除没有字迹的部分,如此才成一块雕版。费时费力不说,中间若是不小心出半点纰漏,这块板就作废了。

武英殿作为全国印刷术的集大成者,为了提高雕版的速度和精度,可谓是把细节玩出花来了。有工匠专门凿行与行之间的间隙的,有工匠专门把“横”画凿出形状来的,有工匠专门负责“撇”,有工匠专门负责“勾”。就算是那个给书册行之间雕细边的人,都有一手徒手刻直线和直角的绝活。总之,从写字的那个到最后雕刻的师傅,各个都是人才。

然即便如此,武英殿任职的包衣们冬天也是不需要炭火的。一年里刻废的板就够他们过冬了。那可都是上好的硬木啊。

顺便说,整块好木头雕出来的雕版,凝聚了工匠们的心血,可不仅仅是用来印书的,在文人之间还有收藏价值,比书价高多了。像是京中礼部尚书家里收藏了一套南宋的雕版,听说很是完好,刷上墨还能印嘞。

不过雕版珍贵,就不能随便造作。像皇家大内的武英殿印书,每本书不过印上几十套就顶天了。而那些仅仅印了几十次的珍贵雕版就完成了自个儿的历史使命,被收到了武英殿的后殿仓库中,等待着将来某次意外大火将它们烧毁,或者百年后被虫蛀腐蚀。就像它们的前辈们那样。而若是运气再好一点,就是在战争中流入贵族之家,被小心翼翼地作为传家宝保存下来。

然而他们为文化传播作出的贡献,就只有最初那几十套罢了。

这是宫廷书局里的雕版。若是外头民间书局里的雕版,则相对没有那么金贵。然而他们印刷的极限也差不多在一千次左右。木头会磨损,吸墨之后会膨胀,印得多了会缺笔画,这时就需要对雕版进行细致的修缮。

民间会雕刻书版的人多,会修雕版的就是凤毛麟角了,非大书局没有这样的能人。而这样的能人工钱高,一般也只修古董雕版,或者孤版。

如烂大街的《四书》、《五经》,一般都是雕版坏了就刻新的。如此平均下来,八百本书就要均摊一套雕版的人工、材料和刻错损耗,市场价就固定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再难有所下降。

既如此,为什么不用活字呢?

第一个难关就是字库。

想象一下吧,你要用活字一次印一篇五千字的文章。但你事先并不知道这篇文章里有哪些字,为了保证这篇文章能顺利地印出来,那你的字库应该是这样的:

你需要事先准备至少一千个“之”字的小印章,或者说小活字,因为“之”是文言文中的最高频的字,与之相同的还有“者”、“乎”、“也”、“不”、“而”、“且”等等,每种来上五百个不过分吧?

而次一级的常用字,“去”、“相”、“来”、“人”、“天”、“水”、“军”、“此”等等,各备上个两、三百字也是要的吧?万一这是本军事相关的书,通篇都是“军”字怎么办?

那一般的汉字,梅兰竹菊、春夏秋冬、一二三四、赵钱孙李,各弄上二、三十个也是得有的不是?

而即便是生僻字,像是“穰”、“彧”、“彖”等,那也得各有七、八个拷贝才行,万一是人名呢。

你算算,如果是雕版你只需要刻五千字,但若是活字的字库,为了普适性,就需要准备几万个活字。

没错,若只打算印一本书,两本书,活字绝对是个亏本买卖,只有印得多,书籍内容变化快,重复利用次数高,活字印刷的优势才能体现出来。

因为印五千字是用这几万个活字,印五十万字的书也是这几万个活字啊。

事实上,如今大清的书本市场上,正是活字与雕版共存的局面。快速迭代的话本子和《黄历》是用活字印刷的,而几千年不变的经史典籍是用雕版印刷的。可以说是利润驱动下的必然局面了。

人们甚少选择用活字来印刷经史典籍,除了经史典籍千年不变,且印刷次数多,用雕版的成本低于活字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活字的印刷效果不够精良。

第一个原因还是磨损。如果说雕版的磨损是均匀的,那活字的磨损就是个混沌难题。因为活字印刷的每一个小印章都是从字库里挑出来的,鬼知道某个小印章之前已经用过多少次了。

看那些无良的印书作坊出版的廉价小话本就知道了。往往上一个字字迹还清晰呢,下一个字就缺横少竖了。这显然就是头一个小活字是新雕的,后一个小印章已经严重磨损,该更新换代了。

然而字库构建耗费巨大,往往是几万十几万的银子往里面扔才能建起来,是一家书局最大宗的资产之一,那自然一用就是几十年。这么长的时间,刻字工人更新换代几乎是必然事件。因此一些老书局出版的廉价读物,除了有磨损程度不一的问题外,可能连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字体都是不一样的。

而第三个问题就更加常见。因为活字不是在同一块木板上雕出来的,对于活字印章的厚度就有很高的精度要求。你想啊,要是粗糙地刻,有几个字突出来了,有几个字相对凹陷下去,那这凹下去的字不就印不出了吗?

活字印刷种种缺点的集大成者,就在八贝勒书桌上。这是一本从卖柴火的老汉那里收来的残缺话本。老汉撕书页来引火呢。跑腿的小云子奉命去买廉价破书的时候见到了,抢救下来的时候只剩下了后半本。

在这个知识宝贵的年代,这本书被拿来引火,可见印刷得有多寒碜。

就最前面这页上,第一个字直接就没印出来,应该是这个活字长度比别的活字短一截的原因。第二字只有模模糊糊一个影子。第三个字是“娘”,比第二个字大整整一圈,第四个字是“子”,然而中间一横磨损了,看上去像个“了”字,而且字体也不对。“娘”这个字应该是新刻的,笔锋丰满,写得很符合一般文人的审美。而“了”字,连笔画粗细都看不出来,就如幼儿涂鸦一般。从第五个字开始,排版开始往左边突出了两毫米,应该是活字大小不同所致。

费力将第一页书读完,八贝勒至少看出了三个版本的活字。约莫五分之一的字有不同程度的笔画缺损,形成了错别字。偏偏还有一半的字像是新刻的,笔画清晰,书法漂亮,真就是说旧也不是,说新也不是,让人难受极了。

这就不是一本书,这叫强迫症天敌。

更绝的是排版的人应该也不当心,有几个字明显是从字库里挑出来的时候挑错了,语义都读不通。这就不是能用“活字磨损”的不可抗因素来解释了,这叫印刷事故。

恩,活字印刷确实可以做到便宜大量,但这便宜的质量太差了,明显不能用来书院教学啊!这满篇的错别字简直误人子弟。

就连活字印刷术的坚定支持者小白熊,在看到这么一本“杰作”的时候都沉默了。

“难怪活字印刷在大清只用来印话本了。是我也不会让这种书出现在我孩子的书桌上啊。”

小系统嚅嗫了几下,试图挽尊:“挑字工人不用心,认真校对就好了吧……这是可以克服的……虽然汉字字库比洋文字库庞大得多,更容易出错,但我们可以弄个机械,按照部首分类,然后用按钮控制,就跟打字一样,三个或四个按钮来定一个字。熟练工选字也可以很快的。工匠们连徒手刻直角都能练出来呢,还能练不会部首选字?”

“但是不同批次的活字大小不一要怎么解决呢?还有磨损。”

活字的精髓在于可以打散重复利用,那势必面临不同活字使用次数不一、磨损也不一的问题。定期从字库中淘汰活字、补充活字又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补充进去的活字与原本的那些,即便是同一工人雕刻,也很有可能会有大小、字体的不一样。人的技艺也总是在变化的。

小系统:“那古登堡印刷术是怎么解决的呢?咱们需要备很多‘之’、‘乎’、‘者’、‘也’的小印章,难道人家就不是‘a’、‘b’、‘c’、‘d’的小印章几万几万地造吗?也会有淘汰和补充的问题吧。不同批次的‘a’大小字体不一样怎么办?”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