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早安!三国打工人 > 第187章 第一百零四章

第187章 第一百零四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春天到了。

最先察觉到这一点的不是青州田野上的农夫, 不是平原城头上的兵卒,甚至不是悄然北归的大雁,而是厌次城的小吏方平。

这座位于乐陵最东端的小城寒素而清冷, 世代居住于此的方平也早已习惯了这种生活。这里靠海, 因此附近的土地并不肥沃,长出来的粮食也没有青州其他地方那么多, 因而他们只需要承担并不算苛刻的赋税, 以及统治者永无休止的对于海货方面的需求。厌次和其他靠海的小城一样, 每年要上交大量的虾干、咸鱼这些东西,如果哪一位贵人——不管居于雒阳, 或是青州本地——得了一位需要明珠来衬托美貌的美人, 亦或者这位贵人本身就是这样一位美人, 那么这些小城还需要派遣大量渔夫下海去采捕珠蚌。

那些穷苦人在天气尚未转暖时就会出海,跳进刺骨的海水之中, 潜入海底,屏气凝神, 一寸寸地搜寻珠蚌, 那的确是个九死一生的活计,有的人下去之后不久就空手而归, 有的人或许会有点收获,还有些人一头扎下海中, 要过很久才会浮上水面, 甚至于当风浪来临时, 连他们采珠的渔船也会一同倾覆。

于是方平就会叹息, 一则同情那些穷苦渔夫, 二则同情自己, 因为他还要不断地搜寻渔夫家中还有没有成年的, 能下海的孩子,要驱赶他们,继续为贵人们采捕珠蚌。

那些住在海边破窝棚里的人被皮鞭驱赶着,责骂着,在他的监视下,一个接一个地走上渔船,祈祷海神能让他们回来,但也许不回来更好。

说不定在海的那一边有个崭新的国家,能令这些人吃饱穿暖,不再任人欺凌,担惊受怕,至于想要到达那个国家需要通过鱼腹,还是一叶轻舟,方平的学识并不渊博,他也不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

每当领到了这样的活计,方平就会偷偷去县府南边隔两条街的酒坊里打一点酒来喝,不需要什么下酒菜,有一碟盐豆子就好,喝一点浊酒能令他心情平复一些,而后继续回去面对他日常需要处理的这些琐事。

但这个春天不同。

平原城派来了一些工匠,想要在城中修建粮窖,这些粮窖深约三丈,上宽下窄,青膏泥做底,瓦片覆顶,工工整整。平原城过来的官吏传达了贵人的意思,先造四十囷,要是不够用,再造六十囷。

在此之前,城中最豪横的人家也不过囤了那么三两囷米。要知道一囷米约三千石,寻常百姓一辈子也见不到这样多的粮食!

为了赶工,厌次城内外几乎所有的平民都被征发来修粮窖,无分男女,于是经历过一次战火的乡间变得更加寂寥,只剩老人与稚童在田野上行走,连炊烟也渐渐熄了。

但对于那些渔夫而言,这桩劳役大概也没那么难捱,方平如此想,至少他们不必再被驱赶着下海采珠。

他们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在工头的驱使下,修建起那几十个粮仓,而后将平原国的粮食,还有南下厌次的粮船上的粮食,慢慢搬进粮仓里即可。

……如果一定要说这项差事有什么艰苦之处,那也许是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民夫还需要将粮食运去东南方向的北海,在北海的边界线上,已经慢慢聚集起一支一万余人的军队,他们需要补给,正如同婴儿需要父母。

但婴儿不会感谢他们的父母,袁谭也丝毫不在乎这些民夫从前、现下、或者是之后的命运。

比起厌次城的民夫而言,千乘城的民夫似乎命运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这座小城位于北海国西北,距离平原不过二百余里,在去岁袁谭攻伐青州时,千乘城中的士族豪强都已经跑得差不多了,有些去了徐州,有些去了兖州,还有些不等袁谭打过来,自己就跑去冀州了。那些士族豪强离开的时候自然不是自己一家子孤身上路,还要带走僮仆甚至是部曲。因此当陆悬鱼接管这座小城时,这里实在是人烟稀少到一定程度了,青壮年有,但不多,倒是剩下了许多赶不动路的老人。

汉朝以孝治天下,但在生死攸关时,士人能带上自己年老的父母,却不许那些仆役带上他们的父母,任由他们留在寒冷的家中苦熬这个漫长的冬天。

被派来这里的祢衡就很想骂一骂那些自私冷酷的奴隶主,但他实在腾不出时间——

他需要争取时间,一个时辰也不能浪费,在冰雪消融,大地回暖之时,他无暇如去年那般坐在亭子里,一面赏雪,一面吃烤肉,一面作一作学问。

当袁谭的军队度过黄河,进入北海时,千乘是他们见到的第一座小城,陆悬鱼要求加固城防,城墙高厚七丈,额外还要挖掘壕沟,这些要求对于千乘来说并不容易,因此祢衡就感觉格外的棘手。

关于千乘的城防问题,田豫和太史慈有不同的意见,甚至在这个柳树渐渐泛起一点绿意,轻轻摆动枝条,想请人驻足,看一看它美丽身姿的下午,他们也分毫没有察觉到这一幅美景,而是全神贯注地想要说服对方。

“青州平原千里,无险可据,你便有十万兵马沿河布寨,袁谭也能绕行兖州,”太史慈如此道,“此时征调民夫加固千乘,于大局不过杯水车薪。”

“纵使如此,亦能挫其锋锐,”田豫这么说道,“剧城,孤城也!只有千乘拱卫,如何能不设防?”

“袁谭绕过去,你设防又有何用?”

“难道不能两面夹击?”

“你在城中留多少兵马,敢出城夹击袁谭?”

两个人争论了一会儿,然后看向了她。

她沉默了一会儿。

北海郡治为剧城,这座城在去岁秋冬时便被她修缮过,现下开春又开始动工加固,虽然比不过雒阳长安,也比不过寿春邺城,但仍然称得上是一座坚城。

有三年存粮,数千精兵,还有东海琅琊两郡的支援,尽管北海相孔融在守城这件事上一点也没有成算,但他好歹是留在了这里,不曾要求逃去下邳,因此陆悬鱼勉强再加一条,也算是有个过得去的郡守国相。

但这远远不足够,因为青州的地势对她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这是一片广袤的平原,被黄河随意地一分为二,北为平原,南为北海,千百里的土地上连个土山也难见到,因此这是不折不扣的军团决战之处,想倚靠天时地利什么都不行,用其他的小城来拱卫剧城,阻断攻势也不切实际。

想象一下,千里平原上只有两座城,第一座修建得固若金汤,但没有任何价值,所有有价值的战利品都在第二座城里——谁会去打第一座城?三岁稚童也知道绕行啊。

就像太史慈和田豫争论的那样,除非在千乘里安置一支兵马,到时突然冲出来两面夹击袁谭的军队,但这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袁谭自己有五千兵,新征青州兵五千,袁绍又调拨了匈奴兵五千与他,而陆悬鱼手里一共也就这么五千兵力,她还能怎么分兵呢?

但她不愿放弃千乘。

除却城前的沬(mei,四声)水之外,剧城就是北海平原上的一座孤城,她需要调动一切资源,做好一切准备。

……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麦子是不是该收割了?”她忽然问道。

田豫和太史慈互相看了一眼。

“上巳未至,”田豫说道,“还有一个多月呢。”

太史慈笑道,“若是冬麦将熟,袁谭如何能忍得住?”

袁谭的确在思考这个问题。

他找来自北海跑过来的农人,仔细询问了冬麦成熟的时间之后,便开始研究起这一趟的行程表。

青州千里平原,也就意味着这里是不缺农田的,只要打仗,百姓怎么都能养活得起自己。尽管连年攻伐,致使“野无青草”,但他的确一直没打进过北海,这里的农人还能平平安安地开垦荒地,撒种收割,因而北海有的是农田,也就有的是粮食。

冬麦还有一个多月才能成熟,这段路实在不必要走一个月才能走到,现在还没进三月份,天气还有些寒冷,此时出征的话,对士兵们来说也是一项苦事。

袁谭想到这一点,从那一袭十分厚实的皮毛中起身,走出了中军帐。

地面还有些坚硬,但士兵们已经出来操练,在地上摔摔打打。许多人脸上的冻疮未消,早春的寒风吹过,便显得格外醒目。

他默默地注视了一会儿营中景象,直至立在帐门前的卫兵小心地开口。

“将军,寒风刺骨,小心着凉。”

袁谭转过身看了一眼这个卫兵。

他着一身半旧皮甲,腰佩一双手戟,大概三十余岁,正是健壮之时。

但即使是这样一个健壮的亲卫,脸上也有那样醒目的冻疮,棕色的,开了一个小口,里面掺着粉红色的新肉。

不知道为什么,袁谭心中忽然升起了一股莫名的情绪,像是内疚,又像是恼怒,但更像是兴奋。

“你想回家吗?”

亲卫一愣,“将军?”

“你们都已经一年多没回家了,”袁谭说道,“大军又将出发,你想回家吗?”

那张脸上没有显露出一丝的期待。

“将军在何处,小人就在何处。”亲卫这样说道。

能跟随袁谭左右的人,都多多少少摸清了这位大公子的脾气秉性,也能揣测一点他的想法。

如果这个卫兵当真感激涕零地匍匐于地,想要郑重谢过大公子的恩典,那么袁谭给他的绝对不会是他想要的东西。

他亲手杀死过两个自己身边的亲卫,在那之后,所有的卫士都知道该如何回主君的话——不管他们心中如何想。

但袁谭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感到自己内心那些愧疚与恼怒都转化为了战意昂扬。

“你很好,”他咧开嘴笑了一笑,“待我攻下北海,城中金帛子女,任凭尔等取用!”

“小人不敢!”卫士连忙行了一礼,“只要能跟在将军身边,小人便心满意足了!”

此时出征虽然艰苦,袁谭想,但他的士兵并不怨恨他,他们如此忠诚,如此有斗志,而他也将全心全意地回报他们——他深深地呼吸了一口依旧冰冷的空气,那里面似乎已经带上了一丝北海城破之后应有的血腥与焦糊气。

……那是胜利者的气味。

袁谭在那一瞬间确定自己不会在此等待北海的冬麦成熟,他要兵临城下,一边攻城,一边收割冬麦,他的兵力数倍于孔融陆廉,他的确是有这个自信的。

这位年轻的将军将目光从卫兵的身上收了回来。

“传令下去,升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