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穿回原始社会搞基建 > 形式主义的意义

形式主义的意义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所谓交易,就是双方都觉得自己赚到了。

接下来几天,又陆陆续续来了几波人。这些来做交易的人,都希望能留下了住几天。

每个部族来的人有多有少。来得多的部族聪明些,知道人少换的东西就少。人来少的也都换成了陶币,准备下次再来交换。

虽然所有人都觉得陶币是多余的,但陶夏也不解释,只是坚定的要求大家都用陶币作为以物易物的一般等价物,声称使用陶币也是先祖的指引。

因为她知道,把央行、造币厂、以及一切金融游戏规则的解释权握在手里,跟垄断铜矿、铁矿一样重要。

但这些目前无法跟众人解释,好在众人即便觉得奇怪,但还是接受了这种交易的方法。

既然是为了吸引各部族的人共同定居,陶夏便让人带着蒲草等人全方位参观村落。并且承诺,只要认同是同一个先祖,从今以后互不攻伐,共同对抗其他不同俗、不同音的人,除了制陶、制盐的技术,其他都可以教。

有四个部族的族长前来交易,他们与族人们内部商量了一下当即表示,他们跟老祖母都远亲,肯定是同一个先祖,所以马上回去将全部族都迁到此处,与陶夏的部族共同生活。

另外五个部落的族长没来,没人能作主,来人参观一圈之后,带着交换到的物品回去请示汇报了。

春天聚会的部族都到齐了,陶夏看到了各种动植物、各色石头,唯独没有得到她朝思暮想的绿色石头。

她想到女娲补天收集五彩石的故事,会不会就是祖先们收集矿石而演化出来的故事。特殊的矿石等于先进的工具,必然会引起各方势力抢夺。

传说女娲驾着应龙,在东岳泰山找到了红色的石块,这可能是红色石英或是火山岩石,很常见的硅氧化物。

在南岳衡山,女娲找到了黄色的石块,这大概率是硫化物或者田黄玉石,可以用来制作炸药、治病或是装饰。

在西岳华山,她找到了蓝色的石块,可能青金石,可以用来做装饰和颜料。

在北岳恒山,她找到了白色石块,可能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可以用来造房子。

可是就这青色的石块儿,她来到中岳嵩山之后怎么也找不到。

女娲越来越着急,走到了一口泉眼旁边,她低下头想喝口水,突然在泉眼的中心发现了青色的石块。

女娲拿到青色石块连水都忘了喝,直接驾着应龙奔至昆仑山炼制五彩石,用神火炼制了七七四十九天才炼出了补天的石头。

可见自古以来,逆天改命的核心就是青色的石块!用神火炼制了七七四十九天,又可见冶炼之难,且有运气的成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

女娲都得亲自去找绿色石头,何况自己呢?

陶夏心里有点失落,但没时间苦恼,她思索片刻决定播散完种子就带一队人去外面的世界找找看。

是青铜推动了人类从新石器时代向奴隶制时代演化,有了它才能给自己上大分,这一步必然要走。

陶夏跟族人商量之后,安排石头舅舅、柳条姨妈等专家教新来聚居的部族盖房子、做纤维布和麻布衣物,自己则带着族人扛着骨耜走进了角鹿群开出的荒地,清理土下的草根、树根,为种下栗米和豌豆做准备。

为了能过上陶夏说的那种不用捕猎、采摘就有吃不完的饭食的生活,族人们义无反顾地跟随着她。

前一世在南泥湾,有人一天用锄头生生刨出来五亩地。如今自己和族人都没法和那些逆天强人相比,工具也不趁手,但轻壮男人一天开七八分地,总是可以的。

等另外几个部族,盖好房子,也拨了一部分劳动力加入到开垦土地的劳作中。

陶夏盘算过了,等到秋分播种还有两个月,两百多人可以开出三千亩地。到时候按照每个部族出的力,还分配土地,大家肯定不会有异议。

她打算在田垄上认真栽种,而不是漫天撒种。如此等到第二年的春夏,收获的粮食绝对可以支撑一支两百人的军队脱产训练。

她一边盘算着,一边用力挥舞着蚌镰,原本瘦弱的身体在劳动中日益强健起来。

垦荒是乏味的,甚至可以说是酷刑。

她只能尽量调动着众人的积极性,说些话题分散大家的注意力。

总算熬到族人来送饭,所有人都累瘫在地,大口地喘息着。

哥哥揣着粗气问道:“小夏,咱们到底还要刨多少草根?”

“是啊。”一听这话,族人们都围过来了。

他们听陶夏说要种植一种草,成熟之后,不打猎不捕鱼也能有吃不完的食物。

虽然部族议事会的时候,大家都同意了。可如今真的一步一步开垦土地的时候,即使戴着手套,族人们还是在手上摸出了血泡。有人觉得不顺手,直接不用手套了,毕竟没刺不扎手。

《诗经周颂载芟》中有这样的句子“载芟载襗,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疆侯以。有嗿其醘,思媚其妇,有依其士,有略其耜,俶载南亩。”

陶夏没有直接回答哥哥的问题,而是把诗经中意思,用族人能听懂的话,唱了出来:“除杂草伐灌木,犁头翻起松软的黑土,数千农夫挥舞着工具,辛勤耕耘在田野里,开垦低洼田,开垦高坡地。”

“家长、长子、众弟子,晚辈小子,强壮的农夫,雇佣的工人都来田上参加劳动。”

“大家在田埂上一起吃饭,发出响亮的声音。送饭的妇女真漂亮,挑饭的男子真强壮。”

“霍霍闪亮的犁头,翻起松软的泥土。播撒百谷的种子,蕴育勃勃生机。”

唱到“送饭的妇女真漂亮,挑饭的男子真强壮”的时候,大家哄然大笑起来,手上的血泡也不觉得疼了。

自家的哥哥们受到了陶夏的鼓励,也扯着嗓子唱了些不着调情歌,唱得其他部族的女人们一个个脸红扑扑的。

此时田间一片男欢女笑,暂时忘却了耕作的艰辛。

陶夏被族人们各种稀奇古怪的比喻逗乐了,心想怪不得当年孔子把诗三千删减成了诗三百,而且还特意标注是思无邪的版本,估计被删掉的那些都是小黄歌。

四个部族的男女每天都在一起相处,劳动累了,就手拉手进小树林探讨一下生命起源,这就是陶夏想要的效果。

为了避免发生同族婚和误伤未成年人的情况,陶夏邀请了几个部族的首领,共同商量制定聚居的行为准则。

其实这些准则,陶夏已跟自己的族人基本商量成型了。

凉棚中,放置了一张矮桌,五个草垫。

桌上是新酿出的果酒,浑浊的杂质已被茅草滤净,飘出诱人的果香,和淡淡的众人都没闻过的味道。

陶夏为四个族长斟满果酒:“这是今年摘下的杏子酿出的果酒,各位长辈都请尝尝。”

族长们好奇地端起了碗,用舌头舔了一下,发现很甜,而且有种特别的香味。喝了一口,纷纷赞叹这是好东西。

她们当然知道陶夏叫她们来绝不是尝酒,所以只是略微喝了一口,就等待着下文。

陶夏指了指外面悬挂着的双手旗帜,开口道:“这是我们部族的标志。我提议咱们每个部族都画一个自己的标致,用以区分各自部族的资产。毕竟咱们现在住的这么近,难免会发生一些错拿物品的情况。”

“有道理的。前几天芦花那边的人非要说我们拿了他们换来的陶罐。哎,陶罐都长一个样,根本说不清。”一个族长附和道。

“有了族徽,枫表哥可以在烧制时画上你们族徽的样子,烧出来的陶罐上就带了族徽,再也不会发生这种误会了。”陶夏补充着解决方案。

“那我们也学你们,在房子上画上族徽,写上数字,这样会方便很多。”另一个族长附和道,“不用一直说那个那个,这个这个,说不清。”

“您说的对。为了指代方便,我也提议大家都给自己的部族取个族姓。比如,我们部族,通过族人一致同意,我们部族姓陶。以后大家可以叫我们陶姓部族,叫我本人陶夏。”陶夏耐心的引导着,对面的人还是陷入一阵沉思。

老祖母又喝了一口杏子酒,润了润嗓子:“同族不婚,是我们这一支有着共同先祖的人都认可的生存法则。现在同住在房河边,需要随时加以区分,从形式上让族人建立起这个意识。因为我们部族的改变是从得到先祖指引学会制陶开始,所以我们选择陶作为部族的姓。老姐妹们,你们回去跟族人再商量商量,姓啊、族徽啊,这些迟早是需要的。”

四人听了老祖母的话,纷纷点头认同。

陶夏趁热打铁:“我提议可以用发髻来区分成年人和孩子,这样大家知道哪些人可以邀请去小树林,哪些人还没有成熟,不能去小树林。”

“这个提议好,可以避免伤害到孩子。”

“分配食物、劳动任务的时候也一眼就能区分出来成人和孩子。”

“那你说说,用发髻怎么区分呢?”

四个族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

“大人扎一个发髻。小孩子把头发分成两半儿,扎两个发髻。不扎发髻的,就不是我们部落联盟的人,大家说如何?”陶夏比划道。

“嗯,我同意,这样简单。”

“我也同意。”

“我也同意。”

陶夏得到了满意的回答,又劝族长们多吃些喝些才罢休。

第二日,四个族人就派人来告知族姓和族徽了。他们一个姓芦、一个姓果、一个姓石、一个姓水,族徽是姓的简笔画。

就这样,类似于原始及笄冠礼的规矩算是定下来了。

家族、姓氏也有了雏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