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 章 一更
利益面前,父子之情又算得了什么。
康熙从来都知道这一点,他只是没想到老八为了稳住眼下的局势,会完全不顾及将来。
现在就把该封的都封了,老九老十一口气封到顶也就算了,老三老七也封到了亲王,后面十二和十四都直接从被子被封为郡王,十三也是郡王。
爵位刚上来就给这么高,留在京中的又个个掌有实权,就连从前得罪过老八的老三都得了编书的差事,清贵体面,易搏名声,在复立太子之前,一度被看好是新太子人选的老四,也被安排署理户部。
现在就把该给的都给了,将来怎么办。
在实权位置上被养大了野心,老八要怎么收场。
更何况老八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无子,即便身体有疾那一套是拿来骗他的,但就算老八媳妇儿现在就怀孕生子,长到加冠也要二十年,二十年里老八能保证这些位高权重的兄弟们不起野心吗。
老八现在能压得住朝臣,将来呢,等到党争把朝堂搞得四分五裂之时,等到他这些位高权重的儿子在朝堂上‘裂土封王’之时,老八还怎么收拾。
权力就只有这么多,分出去了就很难收回来,宗室也好,朝臣也罢,哪一个没有私心,今日老八可以带人谋逆犯上,他日被谋逆犯上的人就是老八了。
如果说,康熙在畅春园时还想着回京之后与老八周旋争权,但在见过几个即将出海的儿子后,再知道老八几乎顾头不顾腚的操作后,他反倒少了争权的心。
“让皇帝过来见朕。”
他没有教过老八为君之道,现在教也不迟,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大好江山毁在老八手里。
关键老八太舍得了,不管他这些皇子,还是朝臣,都已经被老八用利益捆绑在一块儿了,都快被喂饱了,他根本给不了这些人比老八更多的东西,还争什么争,先争取大清别让老八折腾散架吧。
直郡王带头行礼退下,心里是说不出的复杂。
尽管皇上登基已经快一个月了,所有的事情早已尘埃落定,但今日他是被放出来后第一次见皇阿玛,也是第一次听皇阿玛用‘皇帝’来称呼皇上。
原来皇阿玛也会有服软的时候。
原来皇阿玛也能这样服软。
他不知道皇上是怎么做到的,只是心中那个英明神武无所不能的皇阿玛,在今日之后碎得更彻底了。
七爷在心中微微松了口气,皇阿玛现在最起码是承认了皇上的身份。
他也是登基大典之后才知道,所谓的传位圣旨,根本没有经过皇阿玛的同意,三位大学士拟旨,皇上在还不是皇上的时候用玉玺盖上的大印。
原谅他不孝,老八给的实在太多了,他从郡王升到亲王的爵位,额娘从成嫔到成太妃的位分,更重要的是领兵的机会。
在皇阿玛还是皇上的时候,他只随过一次军,是皇阿玛第二次远征噶尔丹的时候,让他怀念的不是在战马上厮杀的痛快,也
不是胜利后的喜悦,是骑马出征、打斗厮杀、论功行赏时和和哥哥弟弟们别无二致的待遇。
真刀真枪的战场,不像宫中的演武场,上了马就是战士,敌人不会手下留情,而在演武场,师傅们会处处留意他那只坡足,练习布库时,对手也会刻意躲着他那条腿,很多时候他胜了,要么觉得自己胜之不武,要么怀疑对手给他放了水。
他太渴望领兵出征了,太渴望那种平等的感觉了。
但他知道,如果是皇阿玛在位,他不太可能会再有上战场的机会。
十三爷心中的愧疚感更甚,皇阿玛现在心里应该很不好受吧,这才一个月,皇阿玛看上去就老了许多。
十四两度告状无果,他被四哥刻意针对这事儿,八哥不管,皇阿玛也不管。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等他之后打下一块大大的地盘,到时候就不是他主动伸手向朝廷要支持了,而是朝廷上赶着他,往他手里送银子送人手送武器,那时再看他和四哥。
康熙没再见旁人,在寿康宫里等了足有两刻钟,才等来一身明黄色龙袍的老八。
这颜色实在是有几分扎眼。
“儿子参见皇阿玛,恭请皇阿玛圣安!”八爷行礼,腰是弯下去了,腿却没有。
他不安。
任何一个皇帝被架空成太上皇都会不安。
更让他不安的是老八上位后只顾眼前的利益,全然不顾将来,他实在害怕江山会葬送在老八手中。
“朕没想过会是你,所以从未教过你为君之道,做君王和做王爷是不一样的,朕曾经夸过你是贤王,但你要想做个好君王,就把你从前那套全都扔掉。”
没有这么收拢人心的,没有这么坐江山的。
八爷:“……”
他早就已经做好了被斥责辱骂的准备,整个寿康宫都是他的人,无论皇阿玛骂的有多难听,都不会有一个字儿传出去。
“儿子知道,皇阿玛从前倚重的人是太子,三哥和十三是您为太子预备的未来贤王,也是您预备的后手,再有就是四哥,他们四人才是皇阿玛您考虑过的未来皇帝。”
当然皇阿玛心目中的贤王和他这种贤王自是不一样的。
八爷笑了笑,道:“儿子那套收拢人心的法子,您自是瞧不上的。”
他在剧情中看到过皇阿玛对他的评价,皇阿玛认为,他因为出身不好,所以内心自卑怯懦,没有皇子该有的威仪,是个软弱之人,而君王最是不能软弱。
康熙咬了咬牙,他是看不上老八那套,可皇位都被人夺了去,再说看不上,辱的就不是老八了。
不过,老八倒是把他琢磨透了,他考虑过的未来皇帝人选的确只有那四人。
康熙越发笃定,老八是早有野心,早就在琢磨研究他这个皇阿玛了,一个月前的兵变,恐怕不是一两年之功,是数年十数年之功。
是啊,一个自进上书房起就处处争先的皇子,一个牢牢把两
个出身更好的弟弟拢在身边的皇子,一个监国能揽下大半差事的皇子,怎么会没有野心呢。
想想江山社稷,想想祖宗基业,想想儿孙后辈,想想后人评说,康熙努力压下心中的恶气和戾气。
他不能让老八毁了大清,个人恩怨和社稷江山,孰轻孰重,他心中还是有数的。
康熙秉持着为大局着想的原则,忍辱负重的道:“朕得承认,从前是小看了你,但现在木已成舟,你既做了皇帝,就该知道皇帝要怎么做,朕会把从前没教你的悉数教给你。”
不打不骂,反倒要传授为君之道。
八爷有些摸不准皇阿玛的意思,是以退为进,还是想借此插手朝政?
“儿子先在此谢过皇阿玛。”
康熙越看老八心中怒火便越盛,但又不得不忍辱负重。
“你把保成和弘皙流放海外,还允他们带走三千人手和家财武器,善待留下的家眷,这一步棋走的对,既可以防患于未然,又不会让世人觉得太过刻薄。
但怎么到了其他人那里,你就不懂这个道理了。
老三早先是有过夺嫡之心的,他那时在朝中的呼声你不是没见过,他还是你的兄长,你可以封他为亲王,也可以把朝廷修书的差事交给他,但这二者只能选其一。
老四在做内务府总管之前,已经在户部待了十几年,你这时候还把他调到户部,还给了他署理之权,是生怕他不起心思吗。
老五做宗令,老九掌管内务府,还是铁帽子亲王,宜妃封皇贵太妃,朕还听说,你允了老九和老十见君不跪,恩宠太过大多数时候都不是件好事。
……
你知道防患太子,为什么不知道防患他人呢。
再有,你把爵位给了,几乎一口气给到顶了,还让他们把生母接回府,又给了立功立大功的机会,将来要如何封赏。
是全封铁帽子亲王,还是封完了兄弟封侄子,封完了侄子还有侄孙,大明朝是怎么亡的你没忘吧,宗室开支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大到会把整个国家的财政都拖垮。
做人尚且不能只顾眼前,做帝王就更不能了,你要看到几十年后看到一两百年后。”
八爷:“……”
他就是在剧情中窥见到了两百年后,所以步子才会迈这么大。
皇阿玛担心日后不好封赏,是因为皇阿玛眼中看到的只有大清,现在的大清。
但大清外面还有广袤之地,大清也远没有到由盛转衰的节点。
他已经让人把被流放到盛京的戴梓接回京城,安置在武备院,继续研发武器。
九弟在内务府筹建的出海司,也不只是内务府专门用来投资出海的衙门,在他的设想中,这里将来会拆出一个国有钱庄。
出海绝非易事,民间根本造不了那么大的船,所以朝臣宗室勋贵富商要搭上出海赚取利益,要用钱赚钱,只能通过出海司,而大量的银子运输起来并不方便。
内务府加码,户部也加码
,由四哥署理户部,等同于多了四嫂这个军师。
他还打算将上书房迁出紫禁城,但又不能离紫禁城太远,将上书房扩大为书院,作为皇家官学,就如同八旗官学一样,他亲自任山长,宗室子弟只有正常结业后,才能承袭爵位,而成绩优异者,会在结业后被授职。
与之对应的是女子官学,由皇后来任山长,四嫂来任副山长,教导公主和各个府上的郡主、县主、小格格们,和皇家官学一样,成绩优异者,也会在结业后被授职。
他相信由四嫂教出来的女学生,会是一股新鲜有力的力量。
……
如此种种,他也不知道这步子是不是迈的有点太大了,会不会走不稳,但既然知道未来大势,总不能什么都不做,更何况眼下的局势得天独厚。
天下承平,皇阿玛平三藩、讨伐准噶尔、修水利、推行高产的粮种,满人汉化,读书风气愈盛。
被皇阿玛严格教育长大的哥哥弟弟们,哪怕是懒散惯了的五哥,最不起眼的十二,也都能独当一面。
从两百多年后穿越而来的四嫂,知道更先进的知识和更优越的制度。
闲不住且以江山社稷为重的皇阿玛,刚好可以查缺补漏,补上这最后一环。
皇阿玛操心朝政之余,还能再多生几个孩子,宫中被儿子接出去养老的太妃才几个,多的是年轻且没有生育过的太妃,看看他现在的兄弟姐妹就知道,皇阿玛的子嗣缘是真厉害,量多又质好,不多生几个实在可惜了
一切都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