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德鲁伊的乡村退休生活 > 第541章 出殡

第541章 出殡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伴随司礼人高呼。

罗龙罗虎退到一旁跪下,身旁是李红兵和俩姐夫,老爹倒是不用跪,可脸上挂满悲伤。

黑衣杠子头接过杠子手递过来的老龙杠,穿过绑在棺材上麻绳的活扣。

八名杠子手接过老龙杠,站在棺材旁边。

祠堂空间比较小,当初建造祠堂时只考虑八杠八人,谁能想到后代中会出个三十二杠三十二人的后辈。

只能先用八杠八人抬出棺材,出了祠堂在加杠加人。

杠子头接过司礼人递过来的铜锣,重重一敲。

噹!!

“起灵!”

祠堂天井里的唢呐乐队开始敲打哀乐。

年轻力壮的杠子手同时蹲下,老龙杠架在肩上,随着一声起,八人同时发力,几百斤重的棺材缓缓抬起。

“出堂啦!”杠子头再次敲锣,高喊。

天井院子里有人赶紧点燃铺满地面的鞭炮。

噼里啪啦!

鞭炮带着电光火花,阵阵硝烟腾空而起。

杠子手抬着棺材一步一个脚印走出灵堂,走下台阶,踩在点燃的鞭炮上面,走出祠堂大门。

祠堂外面得到起灵的信后,提前做好准备,等到院子里鞭炮响起,马上摆出两个条凳。

棺材离开灵堂后就不能落地。

黑衣杠子头首先走出来,敲声锣,对着后面高喊,“大门有道槛啊!”

抬棺的杠子手听到锣声,知道前面就是大门门坎,就会提高注意,回一声,“到了能看见。”

棺材抬出祠堂。

稳稳落在条凳上面。

杠子头马上安排剩下24位杠子手,扎龙杠,这扎三十二龙杠可不是随便乱扎,老龙杠数量越多,扎法就越复杂,怎么装省力、怎么装能减力,怎么装方便换杠,这些都是有讲究和门道。

32人抬龙杠,也叫二龙杠,杠上架起两条金龙,两条抬杠上各有两个支点,各个支点再下分两次支点,然后每个支点由两个人用肩膀扛起,这就是需要32人扛抬。

前面16个人,后面16个人,还有一个杠子头负责指挥喊号,这32个抬龙杠的人都得是男人,头上围着白色纱布,表示服丧。

杠子头黑色上衣和黑色裤子,手里拿着一面锣,不同的敲法表示不同的信号,不然后面的16个人看不到前面也不知道要干什么,就靠听声音辨别。

二龙杠不是随便抬的,很有讲究,一般要边舞边唱,颠轿表演,抬棺人有口号或根据乐队进行合唱、前后移动、摇动等动作,可不是轻松活,而且上山之前还要围绕村子转一圈,很累的。

尤其麻子叔的棺材用得混六六规格。

混六六要求棺材底、帮、盖,厚度全是六寸,体积非常庞大。

重量看材质,松木稍轻一点,柏木会重一些,木材干湿度影响也很大,一般在600-800公斤,加上绑具和架子,最重的接近一吨。

三十二个人抬龙杠理论上每人分担30-35公斤上下,与一袋水泥的重量相近,70市斤上下,这个重量还是可以承受的,如果路太远的话就会吃力,好在还有几百人可以换肩。

扎好老龙杠,新加入的杠子手端着老龙杠。

几名司礼人各自拿出一叠红包,依次发给杠子手。

红包数额不大,就一块钱,大概意思就是说,告诉死者,这些人是好人,不要怪罪他们。

红包发完,杠子头走到棺材旁边,敲锣高喊。

“孝子上前,拉纤布,引魂幡!”

罗龙捧着麻子叔的遗像,罗虎捧着白布走到棺材前。

罗虎将手里的白布拉开,一头绑在棺材上面,一头系在自己和哥哥腰间。

这就是孝子拉拉纤布。

李红兵举着引魂幡走在哥俩前面。

噹!!

黑衣杠子头一敲铜锣,再喊。

“起灵!”

噼里啪啦!

咚咚锵,咚咚锵!

鞭炮声和唢呐锣鼓是声同时响起。

32位杠子手在杠子头的指挥下,稳稳抬起棺材。

接下来孝子就没有资格再开口了,全程有司礼人和杠子头控制。

送葬队伍很大,数百人贴在一起也有一里长,更何况人与人之间拉开距离。

这时就需要跑腿帮忙传送消息。

一名罗家后生跑到最前面找到引路人,挥舞双臂急促道。

“出发,出发!先围村转一圈!”

引路人提着煤油灯,举起在空中挥舞一个圆形,然后抬脚向前走。

后面乐队看引路人动了,就知道开始上路,吹唢呐的吹唢呐,打锣鼓的打锣鼓跟在后面。

前面队伍一动,后面队伍跟着动起来。

在联动作用下,32人杠子手抬起棺材。

最后压阵的是送行车辆和亲朋好友,过来参加葬礼的礼宾,浩浩汤汤跟一条长龙似得。

百人乐队演奏的哀乐响彻天空。

整个十里铺都沉浸在一种哀伤的氛围中,人们自发地走出家门,为罗叔公送行,静静地站在路旁,目送庞大送葬队伍渐行渐远,向逝者表达最后的敬意。

群山之间,阳光明媚。

一支庞大的送葬队伍行走在山道间。

晴空万里,微风轻拂,蓝天如宝石般璀璨,白云如羊群般悠然。

群山峻岭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壮美,山风吹动树枝哗哗作响,仿佛是大自然为这位英雄挽歌送行。

引路人提着马灯走在队伍最前面。

伴随阵阵鞭炮声,上百人乐队吹响唢呐、敲锣打鼓,哀乐响彻天际。

举花圈,打白幡的人们神情庄重。

后面则跟着长龙一般的队伍。

这么大的送葬队伍,别说村民难见,就连从市里来吊唁的橡树公司一众高管们也惊的张大嘴巴。

前天通过卧底口中得知大李总家的长辈过世,人情世故嘛,公司高层决定进山露个脸。

本来打算跟大李总见个面,上完礼第二天跟着上山,就能直接返回市里。

哪知道场面搞这么大!

走在前面或许不知道队伍有多长,可在最后面送行的人看的真真切切。

整条送葬队伍起码有两三公里。

“小陈,你们老家送葬有这么多人没?”李鸣扭头望向同样神情震惊的陈丽。

陈丽默然摇摇头。

虽然自己也来自农村,从小红白喜事见的多。

可像这么大的送葬队伍属实开了眼,几公里长,老家撑破天上百人就了不得。

“宏伟、震撼、壮观!”旁边上官云一边眉飞色舞的端着手机录像,一边嘴里嘟嘟囔囔。

从小出生在国外的他,习惯国外那种简单葬礼,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对遗体简单告别就下葬。

这种声势浩大的送葬仪式,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打开的一个新世界。

光用眼睛看就感觉头皮发麻。

其他一众高管差不多表情都一个样子,赫然加震惊。

弄这么大场面,本该激动的罗家人却是五味杂陈。

谁知道罗叔公走后动静会这么大,不光十里八村的人全都来吊唁,甚至罗二爷传信,说省里面有大老板亲自来给罗叔公送行,连夜催促让罗家人把十里铺里里外外扫一遍,把鸡鸭狗猪全都关在笼子里。

就昨儿晚上,罗家几位长辈还跑到灵堂给罗叔公守了半夜的灵。

差点没熬走他们半条命。

让你们惦记罗叔公的房子和土地。

活该。

早干嘛去了!

还有那个李红兵,当真是排场大,一呼百应,全林区村子都听他的,本来抬棺应该是罗家的活,却让外村人给干了,这以后传出去十里铺老罗家还要不要脸。

早上七点出殡,一路马不停蹄,人歇棺不歇。

大几百斤重的棺材两旁,时刻跟着后备杠子手,只要有抬杠的杠子手大喊一声换肩,马上就有人补上位置,接过老龙杠。

三十多里的路程,三个小时就走到青龙山脚下。

进山路口摆了一张供桌,山爷带着青龙寨的山民披麻戴孝的站在供桌后面。

引路人停下脚步,举起马灯晃了晃。

送葬队伍慢慢停下脚步,因为队伍太庞大,导致后面送行车队发生轻微碰撞。

李红兵举着引魂幡穿过送葬队伍,来到供桌前,神情低沉道,“山爷,麻子叔回来了!”

山爷点点头,从李红兵手里接过引魂幡,走到棺材面前,用手扶着大红锦被罩的棺材,脸色悲伤。

“麻子哥,山子接你上山了,老爹和叔叔们就等你一个人,山子带你回家。”

说完举起引魂幡用里挥舞,声音沧桑嘶哑。

“上山,回家!!!”

噼里啪啦!!!

鞭炮声响起,乐队敲起哀乐。

突然青龙山刮下一股山风,吹的花圈哗啦作响,白幡飘扬,卷起纸钱飞向天空。

沉浸在悲痛之中的山爷举着引魂幡,大步走向进山口。

新修的山路有一车道宽,三十二杠稍微有些拥挤,杠子头调整老龙杠方向,送葬队伍再次踏上路途。

好在通向青龙寨的山道修通,要不然光走山路都够喝一壶。

等队伍来到青龙寨山脚下,几辆车牌00开头的轿车停在路边。

李红兵看到车愣了下,以为欧老爷子还在赶来的路上,想不到提前就到了。

“红兵兄弟,这几辆车一大早就来寨子了,有个老头像是个大官,说是来给罗叔公送行。”身旁山民铁牛小声嘀咕。

确实是大官。

还是北省最大的官。

不过,赵前进和罗家人要失望了。

大半夜全村人出动,把十里铺里里外外都打扫一遍,就差红毯铺路。

没料到欧老爷子越过十里铺,直接来了青龙寨。

李红兵心底暗暗一笑,踏上青龙寨的石阶。

平路三十二杠号走,上山就使不上劲了,这个时候杠子手作用是保持棺材平衡,接下来的人物靠拉绳子的出力。

杠子头招呼人把绳索送过来。

小孩手臂粗的麻绳,一捆一百米,三捆麻绳绑在棺材龙杠上面。

留下一些备用杠子手扶龙杠,其他人全都到前面拉绳子。

通向青龙寨的石阶只有一米宽,蜿蜒盘旋延伸到山顶。

这个时候棺材就不能跟着石阶走,必须直上直下,不管前面有坡也好,有坎也罢,必须直着抬上山,非常考验杠子手的技术和能力,要是失手会导致棺材落地。

林区有句老话“落地为坟”,棺材一旦落地,就意味逝者的灵魂无法顺利进入来世,这被视为对逝者的不尊重和大不敬。

虽说这些习俗和规矩虽然可能包含一些迷信的成分,但也体现了人们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

杠子头考察完路线后,返回送葬队伍,招呼换人。

“上山路不好走,有大陡坡,还有几道坎,拿不稳的换肩。”

这时候杠子手不能意气用事,也不要瞎逞能,感觉拿不住就赶紧下来。

很快,队伍里年轻杠子手主动退下来,让经验更为丰富的老杠子手换肩。

三根麻绳放到头,拉绳的让人左右交叉站立,方便等会拉绳的时候方便发力。

等两边都准备好后。

杠子头拎起铜锣站在高处,对着棺材重重敲锣,喊道。

“杠社人员听我令。”

“伸手搭肩离板凳,抬得越高越稳定。”

“后头看着前面肩,腰板挺直不能弯。”

“前后四角都看齐,鞋烂裤掉不能提。”

“前头后头一样高,后头不把前头超。”

“谁都不能把谁碰。”

杠子手们听到杠子头的口号,知道这是要开始上山了,齐声大喊一声嗨,半曲的双腿发力,肩膀顶着老龙杠缓缓站起身。

等棺材离开板凳。

杠子头再敲一声铜锣,对准拉绳方向高喊。

“前面同志们加把劲呀。”

拉绳的队伍明白要使劲了,抓住粗麻绳使劲同时,还要回应。

“嘿!”

“往前拽呀!”

“嘿!”

“往前拽呀!”

“嘿!”

三根孩童手臂粗的麻绳在数百人用力,杠子手借着这股力量,抬着棺材向山上走。

因为是斜坡,很考验前后杠子手的配合。

尤其上前后不平的坡地,脚步出错很容易出现失衡,就会产生一股无形重压袭上肩头,人于一瞬间几乎瘫软下去,打个比方来说,就是秤砣压千斤的原理。

俗话说这是遇上“煞”了

当大多数人的脚步都落在低处,而少数几个人位置正巧踩在高处,力量就会于瞬间倾注于几个点上,那必然会越抬越重,特別是一脚正落在高处者,势必力承千斤,很难承受得住。

这个时候就要考验杠子手的应变力。

要在最快时间内把脚移向低处,踩牢地面,解除了重压危机,使力量流动而平衡,短时将重力发散到了众人肩上,这样大家才能轻松下来。

说到底,杠子手需要用力须均衡,步子协调不乱,互相配合到位,才是至关重要的,切忌遇压时咬牙强力去硬抗,那样会犯“煞”,压得一个人脸色发青而倒下去,只有马上调整步伐至低位,就什么事也没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