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演义那些人和事 > 遍地英雄下夕烟

遍地英雄下夕烟

没有了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1 开篇之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诸上,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词太有名啦。

因为它是《三国演义》开篇之词。

后来电视剧《三国》作为主题曲的歌词被我著名歌唱家杨洪基老先生唱响大江南北。

更是因为被草根明星朱志文中央电视台一唱,更加家喻户晓。

但是这首词并不是《三国演义》作者的作品。

当然对于《三国演义》的作者究竟是谁,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罗贯中,一说是罗贯中的老师施耐庵。

我们教科书上说是罗贯中。考试的正确答案是罗贯中。但学术界仍有争议。

昔圭本人倾向于是罗贯中。

原因竟然就是因为《三国演义》里面的诗词。

严格的说,《三国演义》里面词很少,但有不少的诗。说句不敬的话,这些诗只能叫打油诗。毫无诗的意境和美感。但《水浒传》里面的诗词水平却明显远远高于《三国演义》里面的诗词。

所以我断定这两部书的作者肯定不是一个人。

排除法。

如果《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那《三国演义》的作者就一定不是施耐庵他老人家。

这个问题我在以后会专门讲到。

这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词的作者是明朝一位大才子的作品。

这位大才子叫杨慎。1511 年(明朝正德六年)的科举状元。

1524 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杨慎被发配到云南充军。据说他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到湖北江陵时,正好见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杨慎突然很感慨,于是请军士找来纸笔,写下《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后来他把这首词收入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

把这首词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也不是《三国演义》作者的主意,而是后来明朝人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

这一放,这首词因《三国演义》而在中国妇孺皆知。

这一放,《三国演义》的格调被一下子拔高了几个档次。因为这首词,使《三国演义》里面的诗词水平高了许多。

词因小说而名,小说因词而佳。

所谓相得益彰,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呗?

这,应该是毛宗岗父子当初自作主张的时候没有想到的吧。

2 谁是英雄

关于《三国》,究竟谁是英雄,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愚者则人云亦云:东坡先生说是「三国周郎」,现代学者易中天无比推崇贾诩。

然而,魏武早有论断,某年某月某春日,他与刘使君青梅煮酒,酒到酣处,一槌定音,「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

曹操是个奸雄。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奸归奸,雄归雄。

一代奸雄的话是不打折扣的。

但是多年后,如果曹奸雄九泉有知,他一定要申请修改他对英雄的定义。

为什么?

因为后来一个人。

有段脍炙人口的京剧: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耳听得城外乱纷纷。

旌旗招展空泛影,

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

很多人听这段戏,都在赞扬孔明的神机妙算,大智大勇,玩弄仲达于股掌之间,想象诸葛如何成竹在胸,羽扇纶巾,神采飞扬。但是于我,每每听这一段戏,从没感到诸葛的英雄气概,反而从中听出无限凄凉和孤注一掷的无奈。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攻魏,殚精竭虑,死而后已,收效却是甚微。这一次,失街亭,败的更惨。试想,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不是万不得已,绝不会出劳么子空城计。

这绝对是孤注一掷,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和蜀汉的未来押在一场故弄玄虚的表演上。

当然真正的历史是可能没有空城计。谁都不敢玩这个游戏。如果我是军事主管,就算你吓退了司马懿,还是要接受惩罚的。

军事上,不是不准出奇制胜,但是赌注不能大到输了就一败涂地,甚至丢了身家性命和江山社稷。

街亭的城楼上,聪明如诸葛,他应该做好了血溅当场的准备。当然他肯定也想到了这场戏演砸了会给岌岌可危的蜀汉带来什么。但是他知道他没有选择,无奈,绝望,心灰意冷还得强作欢颜,故作姿态。诸葛心中苦啊,他太难啦!

这应该是诸葛真正的一次逆天改命。

命是不能改的,逆天行事要遭天谴。

诸葛冒着被天谴的风险在玩空城计。

卧龙自出山以来,从没落入如此田地。

把三国「多智而近妖(鲁迅语)」的诸葛亮逼到这般田地的是谁?

这个人就是司马懿。

曹操当年与刘皇叔煮酒论英雄,铁口直断:「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

这一半是事实,一半是恭维刘使君。

因为操真英雄也。

至于刘使君,最多算半条英雄。

纵观《三国》真正的英雄的前三甲应该是操第一,街亭一个操琴,一个听琴的应该排二三。而且街亭一段伯牙与子期式的对话,明显听琴者胜过操琴者甚多。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但是诸葛和司马都不愿意遇见对方。

对于司马,那个操琴的人给了他太多的羞辱,虽然《三国》里面没有人能比司马更能忍,他也忍无可忍。

对于诸葛应该是「即生亮,何生懿」的临终慨叹。

这一次没有记入音乐史的空前绝后的音乐交流,对于二人都不是愉快的经历。

诸葛虽然最后侥幸吓退司马懿,但是这侥幸应该汗湿透甲。

司马退兵不久就知道上当了,恼羞还好没有成怒,但是被人玩弄,错失千古良机也会令他痛彻心扉。

但是这里,我们看到,在这场游戏中,司马一直表现稳定,胜算更大,优势更多。

诸葛虽然侥幸胜下一局,但是疲态尽显,强烈感觉到他在疲于奔命。

3 大哥运气来时诸事顺

刘玄德一日买完草鞋随街溜达。

街上到处张贴着幽州太守刘焉招募义勇的榜文。

刘备读罢榜文忽然一声长叹。

这一声长叹,可能是三国当中最有意义的一声长叹。

这一叹,散去了年近而立之年的刘玄德前半生所有的郁闷;

这一叹,引来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这一叹,东汉末年历史的天空中升起了一颗闪亮的政治明星。

因为,这一叹成功地引起了他傍边一位年轻人的注意。

他是张飞。

燕人张翼德。

翼德是个爽快人。不喜欢婆婆妈妈:

「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

声音很大很冲。

当然,他不知道,这位喟然长叹的兄台就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贵人。

如果有神算子当年给刘备算命,那么算命的一定会要刘备付一大笔赏钱,一直赏到刘备把做草鞋的麻线都卖掉。

因为这一年,一直郁郁不得志的刘备要转运了。

玄德与翼德的相遇相识纯属偶然。

但好像玄德和翼德都等了很久。

二人交谈不到一分钟就决定了要干一件在东汉历史上和三国历史都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虽然当时他们并不知道。

张飞有钱。

刘备却什么都没有。

为了掩饰他的一无所有,他特别强调了他的姓氏。

其实,不要以为姓刘就了不起,有个姓刘的人还是皇帝呢,照样被人瞧不起。

生命就是这样在适当的时候给人惊喜。

因为一声长叹,两位等了千年的兄弟居然在茫茫人海中相遇了。

还有关羽关云长。他在家乡杀了人,现在赶去投军。玄德见其相貌威武,邀其同座。云长欣然加入刘张二人组合。

二人组变三人组。

虽然他们不懂三角形最稳定的科学论断。

小时候读三国读到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与张飞古城相遇,总是不能明白同样是兄长,张飞怎么就对刘备忠心耿耿,而对关羽那么绝情。其实在故事的开始作者就交代的特别清楚:刘张相遇在前。刘备张飞才是他们蜀国公司最先发起人,关羽是后来加入的。

虽然三人相识在同一天,但时间是有先后的。

人生真是神奇。

就在这么平常的一天,三个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一起做起了惊天动地的大事。

说刘备这一年运交狗屎是有依据的。

没钱,张飞出。

没人,义薄云天的关羽和威猛无比的张飞都成了他的小弟。另外在张飞庄上还招募了 300 余人丁勇。

就连没有马,马上第二天就有人送上门来。

送马的两人是中山的巨商,一名张世平,一名苏双,附带还送了他们一大笔钱和一千斤精炼的铁,让他们哥仨打造兵器。

刘备打造的是双股剑,他是用脑仁和眼泪解决问题的人,所以武器不是很出名。

关羽和张飞的武器就大大的有名:

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

在三国的兵器谱上妥妥排进前五。

这一年是汉中平元年,公元 184 年,农历甲子年。

这一年,刘备的黄历上写着:

诸事皆宜。

大吉大利。

上上签。

4 曹刘原来也不读书

《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的出场都很精彩。

特别是曹操。作者一开头就给曹操一个下马威。

第一,说他出身不好。太监养子。本姓夏侯,冒充姓曹。

这在注重血统家世的古代是讳莫如深的。轻易不能说别人这些隐私的。

说人不说痛处。

第二,公布曹操的小名,而且是两个。更不敬的是小名一点都不雅。

曹操小字阿瞒。小字就是小名,又称乳名。小名一般只在家庭和亲朋好友之间使用。自秦汉以后,我国士族阶层便开始「讳小名」,认为不雅,有贻笑大方的嫌疑。所以小名本身就不雅,加上曹操的小名「阿瞒」。

「阿」字不说,大家也知道,也不是高雅的词。「阿猫阿狗」「阿三」「阿斗」,都是亲昵但不庄重。当然「阿瞒」重点在「瞒」。

瞒,在这里就是扯谎的意思。「阿瞒」翻译成英文就是 liar。用西南方言说就叫「日白佬」。

你看,《三国演义》的作者有有多不待见曹操啊。

一名吉利。这个名字也是没得文化的表现。就像北方农村阿贵阿福阿富一样。

第三,我认为写得最精彩(虽然我不同意作者这样评价曹操,这里纯粹从文学角度分析)的就是用几个小故事把曹操的形象写活了。

首先,假装中风。

曹操小时候好游猎,喜歌舞,游荡无度。他叔叔看不惯,很生气,就去告诉曹操的养父。曹操养父曹嵩就责骂曹操。曹操为了报复他叔叔,有一次见到他叔叔走过来,就假装倒在地上,口吐白沫,像发羊癫疯一样。叔叔很吃惊,又去告诉曹嵩。曹嵩急急忙忙过来探望他养子,曹操居然一点得病样子都没有。

曹嵩很奇怪:你叔叔不是说你得了羊癫疯吗?

曹操说:我本来就没有这个病,因为叔叔他不喜欢我,所以说我坏话。

曹嵩相信了他养子的话,从此不管叔叔说什么都不相信了。

其次是几位月旦评大咖对曹操的评说:

何颙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彼此人也。

乔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许劭对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最后,曹操五色棍立威。

话说曹操二十岁的时候,通过关系当上了洛阳,当时东汉王朝首都城北公安分局的局长。一到任,就弄了十多条五色棍挂在他的办公室。凡是犯法犯禁的,不管你是谁,一律用这五色棍惩罚。甚至连中常侍蹇硕的叔叔都不能幸免。要知道中常侍可是皇帝的顾问,特别在东汉是很有权力的,是可以左右朝政的大官,他的亲叔叔就尝过曹局长五色棍的滋味。

从此曹操威名远播。

当然曹操为什么没有因为打蹇硕的叔叔而丢官甚至丢命,这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这是曹操的出场。

下面我们再看看刘备的出场。

虽然《三国演义》的作者极尽所能的美化刘备,但我觉得刘备的出场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远远不如阿瞒的精彩。

第一,刘备出身,一个词,根正苗红。

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室之苗胄。

第二,相貌堂堂。

身长七尺五寸,比阿瞒高五寸。大耳垂肩,双手过膝,面如冠玉等等好词都用上了。

第三,少有奇志。

小时候与小伙伴过家家就想着当皇帝。而且要用他家门前的桑树作车盖。可惜桑树名字不好,要是是一棵银杏树多好。

第四,品德高尚。

刘备和母亲是孤儿寡母,刘备事母至孝。

第五,良师益友。

刘备的老师是郑玄和卢植。好朋友叫公孙瓒。

都是一时牛人。

天下英雄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对了,其实曹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爱读书。

这就奇了怪了。

从历史上或者从小说家那里的描述看,二人都不像不读书之人。

曹操就不用说,三曹之首,他的诗开创了一个时代。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一句乌鹊南飞,无枝可依流芳千古。

这岂是不读书之人?

刘备虽然没有诗名文名,但从他留下的语言看,也不是不读书之人。

比如告诫子孙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很有水平的。

三国里面有一个人最爱读书。

谁?

关云长。

爱读《春秋》,常常还秉烛夜读。但关羽到死也没有写出一句流传下来的诗句。

这是个奇怪的现象。

刘邦项羽刘备曹操都不读书。

为什么不读书的人不管文学成就还是政治成就都要明显大于读书人?

5 桃园结义的桃园、神袛及其他

桃园结义是《三国演义》中非常精彩的篇章。是刘备起家的原始资本,也是关羽,张飞二人事业的起点。

在两个版本的电视剧中,老版(关羽陆树铭饰)对这一段做了精彩的演绎,基本忠实于原著,新版(曹操陈建斌饰)却好像省略了这一段,实在遗憾。

对于桃园结义,一直以来有几个近乎无厘头的问题拨动大家的神经。

第一,三人结义为什么选择桃园?

因为在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文人的审美标准里,大家更爱梅花,莲花,菊花等有更多人文品格的花朵。但《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什么选择桃园呢?

仔细分析,有这么几个原因:

1,张飞只有桃园。

三人结义的地方是张飞提供的。张飞是屠夫,不懂什么文人情怀,就喜欢桃花的张扬,富贵和热闹。

2,桃花实际也是一种隐喻。

桃花夭夭,灼灼其华。暗喻了三人的事业红红火火,但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魏蜀吴三国之中,蜀汉最先灭亡,就像那初春的桃花,开得最为耀眼,却最先在春天落幕。

3,季节原因。

三人结义于初春二月,正是桃花盛开之际。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本人的后花园就是一片桃林也未可知。

第二,三人结义时拜的什么神?

有个搞笑视频,刘关张三人结义,捻香跪拜的神袛是关公。

也就引出一个问题,真正三人结义时,他们拜的什么神袛?

其实细读三国原著,书里说的明明白白,三人拜的是天地。

当然这个拜天地可不是新婚两口子拜天地。

三人的确没有拜什么神袛。

4,刘备凭什么当老大?

书中说的很清楚,刘备最年长。

但是这个原因应该不是非常令人信服。要知道这个老大是有很大权威的。你看后来张飞在古城要杀关羽,对二哥如此不敬。而张飞一生对大哥刘备忠心耿耿,敬畏有加。

也有人说是刘备在三人饮酒过程中的表现深深折服了关羽和张飞。张飞关羽均觉得刘备胸怀大志,人中龙凤,非常人,心甘情愿一生跟随他。

当然刘备作为蜀汉的创立者肯定有过人之处。领袖气质应该是在卖草鞋的时候都藏不住的。就像朱元璋在放牛的时候就爱扮演皇帝一样。

其实我们还忽略了一个原因,那就是刘备的武功。

人与人初次见面,就像丛林中初次见面的野兽,什么东西最容易令对方折服?当然是武力。

刘备一生战场上与人面对面打架只有一次,而且是三兄弟一起上。那就是三英战吕布。

在这唯一一次与人肉搏中,可见刘备的武功应该不在两位弟弟之下。至少不是太次,不然不仅不能帮两位弟弟的忙,反而会成为二人的负担,在吕布的强大战力下,甚至小命不保都是可能的。更不会说什么三英战吕布。

因为刘备后来成了老大,第一是不需要他亲自上战场肉搏,也不屑于肉搏,加上他爱表演他的哭技,所以我们都忽略了他的单兵作战能力。

在三人相遇相识的过程中,按关羽张飞的性格,肯定首先得较量一番武功。说好听是以武会友,实际上就是丛林法则。这从后来关张开始极不服诸葛亮就可以看出来,光用脑袋是不能短时间收服这二个刺头的。

6《三国演义》的历史观

如果要选三国演义里面最有名的一句话,那一定是第一句话。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就因为这句话,有人把三国演义的开头选为四大名著当中的最佳开头。

而且这句话贯穿了三国演义的开头和结尾。

在三国演义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可以说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的历史发展观。

有位外国哲学家说过中国人没有哲学。

中国人的所谓哲学只是现象的总结,而从来没有现象到本质的探究。

虽然这话有些绝对,但不是没有道理。

比如《三国演义》里的这句贯穿这部经典名著首尾的话,就只是作者对他知道的历史的一种现象的总结。

「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纷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作者对他的历史观找到了这些证据。

小时候读三国,不懂这句话,只觉得朗朗上口,读起来很有气势。

到高中时再读这句话,竟然十分的鄙夷三国演义的作者啦。

因为我们马克思历史观认为历史是有规律的,但不是老罗说的这么简单啊。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更替。哪里是老罗说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么简单。

中年再读这句话,竟然觉得还是我们祖先有智慧。一句话就把历史现象总结出来啦。所谓言简意赅大致就是如此。

其实不止中国历史是这样,世界历史亦如此:

欧盟建立之初,整个西欧一片祥和,仿佛欧洲一体化指日可待,但是 2016 年作为欧盟中流砥柱之一的大英帝国居然全民公投退出欧盟,不久意大利也在策划退欧,一时欧盟风雨飘摇。此不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话虽然简单,却道尽人类历史发展的大体规律。

当然,《三国演义》的历史发展观在全书的结尾作者除了这句话,还写了两个字:

天数。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可以说一句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两个字(天数)完全表达了《三国演义》的历史观。

当然,这是宿命论历史观。

但也不是全无道理。

7 给司马懿序个简单家谱

司马家在东汉是名门望族。

祖上那些名人本人就不说啦。

就说司马懿的父亲。

他的父亲叫司马防。

司马防在汉献帝时代(当然汉献帝时代更应该说是曹操时代)官居京兆尹。

这个京兆尹,就相当于首都市长,一把手。

按现在中国大陆的政治序列,应该是北京市委书记。

妥妥的高于部级的高官。

司马防不仅官做的大,还有两点最为后人称道。

第一,他很长寿。整整活了七十岁。

从公元 149 年一直活到公元 219 年。

人生七十古来稀。

在司马防那个时代,能活到 70 岁,那真是一个奇迹。

第二,他很多产。

不是他很有文学才华,写了很多文章,著作等身,也不是说他很富有,有很多田产房产黄金等。而是他生了很多儿子。

因为历史上没有记载他的女儿的情况。所以不知他有不有女儿或者有几个女儿。

儿子有多少呢?

八个。

本来八个也不算多,昔圭的爷爷就有八个兄弟,就是我爸爸他们也有整整六个弟兄。

当考虑到当世第一猛人曹操都只有二十五个孩子,虽然数量比司马防要多,但是大家现在知道的就只有曹丕,曹植,曹彰,曹冲等还不足八个。因为有的早夭,有的的确不怎么样。

司马防的儿子就不同了。

首先他给孩子们都取了个很吉利,风水很好,朗朗上口的名字。

八子依次为: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司马馗、司马恂、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

更牛的是八兄弟的字,依次为伯达、仲达、叔达、季达、慧达、雅达、幼达,史称「八达」。

当然现在看来就是大达,二达,三达一直到幼达。

第二,八个儿子都英武能干。特别是没有一个早夭的,也没有一个没有弱智的。

「八达」中除了一个因战争负伤四十多岁离世外,其余都是算长寿之人,有一个甚至活到了九十二岁。你说牛不牛。

这一点司马老防的基因可谓强大到爆。在不懂优生学为何物的东汉,能有这么高的生殖质量,实在是祖坟冒青烟啦。

司马防,史书记载此人博古好学,风流倜傥,为人大度。

而且他很爱看书。

古人看书也很有趣,《三国》里关羽也爱看书,据传天天晚上点起蜡烛看《春秋》,那么一本书,放到现在我们一个高中毕业学历的人最多一年基本可以做到滚瓜烂熟,但是关羽愣是看了一辈子。司马防看书也和关羽有异曲同工之处。司马防爱看《汉书》,而且只看《汉书》里面的名臣列传。还写下了数十万言的读书笔记。如此看来读书还真不在多,而在精,吾辈当察之。

1952 年,在陕西西安发掘出几块残碑,上有名字司马芳(这碑被学者们称为司马芳残碑),据历史学家考证这个司马芳就是我什么说的这个司马防,但是为什么司马防变成了司马芳,司马芳变成了司马防,这个应该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我们也没有可能真正搞清楚,如我等看历史热闹的人,大概也没有必要搞清楚呗。

8 司马懿是个有为青年

建安六年,公元 201 年,司马懿 22 岁。

而这一年,曹阿瞒已经四十多岁。

曹操已经由最初的洛阳城北公安分局局长升任大司空,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一年,曹操春风得意,他刚刚在官渡之战中灭了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

官渡之战是曹操可以吹一辈子的骄傲,后来的史学家文学家都帮着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反正战争开始的时候没有人觉得曹操会赢,但是最后他赢了。袁绍输了,输得一蹶不振。

曹阿瞒的 201,201 年属于曹阿瞒。

但是这一年阿瞒也有一件小事不怎么如意。

那就是他想把自己老领导司马防的儿子弄到身边做事,但是这个叫司马懿的小伙子居然拒绝了。

曹操很早就知道这个叫司马懿的小子。不仅仅是因为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就在曹操手下做事,还因为曹瞒身边很多谋士都向他推荐过这个小伙子,特别是荀彧,提起这个司马懿那是赞不绝口,说他将来一定不会比司马朗差。

司马懿拒绝曹操的理由是他得了痛风,痛得行动不便,要在家卧床休息。

曹操当然不得相信,他一辈子没相信过几个人。

派了个手脚麻利的人去侦查实情。

都是千年狐狸转世,都不讲聊斋。

曹操不相信司马懿,司马懿怎能相信曹操?

虽然司马懿不知道曹操派人暗中监视他,但是他知道曹瞒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所以就算在他自己的家里,他都把功课做足。天天躺在床上,长声短声的叫唤。这才骗过了曹操的监视人员。

得到司马懿真病的曹操还是不放心,又派出一个杀手潜入司马懿家里。你得了痛风不是不能动吗?那我就试试。

曹操派的人夜晚假装要刺杀司马懿,刀砍到离司马懿脑袋大约只有一厘米了,司马懿楞是没有动。

这下曹瞒真信啦。

所以,从东汉末年算起,司马懿妥妥第一影帝,美帝欠他一个奥斯卡(当然东汉以前还有两位较司马懿有过之无不及:老流氓刘邦和伪君子王莽)。

关于司马懿拒绝曹操的原因,《晋书》说是他看不惯曹操的所作所为。特别是对曹操架空汉室皇帝十分不满。

这应该是扯淡。

因为他最终还是入了曹操的伙的。

本人分析,他是在等待时机,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实力固然已经很雄厚,但是当时刘汉在朝野的实势力仍然很大,而且法理上刘汉才是正统。所以司马懿还瞧不上曹操。

这次一波三折的拒绝使曹操和司马懿的会面推迟了 7 年。

7 年后,建安十三年。

曹操这一年的运势是先扬后抑。

在这一年上半年,曹操在政治上自任丞相,完全把持朝政。在军事上,挥师南下,占领荆州,威胁孙权。一时威震江南。

这一年,他杀了多次讥讽他的孔融,杀了要给他做脑外科手术的神医华佗。

但是进入十二月,他却遭遇了一系列的失败,最大的失败就是赤壁之战。

然而,也就这这一年,他终于得到了他几年前就想得到是一个人才,他就是司马懿。

得人才者得天下,世界上最缺的不是钱,是人才。所以,阿瞒的成功不是全部靠运气的。

这次,曹阿瞒是志在必得。

他下令给手下人,如果司马懿再推辞不出,就杀掉他。

曹操是读过一些书的,他可不想学战国时期某个魏王,虽然都是魏王,那个魏王放走了商鞅,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大错。

刚刚好,司马懿的痛风也好了。当然如果这时他的痛风还没好的话,曹操会给他一副药,永远治好他的病,不要问是什么药,各位去问武松武二郎的哥哥。

看来,司马懿深知这一点的。他加入了曹魏集团。成为了曹操办公室的一个秘书。

从此开始了数年的伴操如伴虎的日子。

这一年,司马仲达二十九岁。

其实年龄不大,放在现在博士还没有毕业。

但是,不管英雄还是奸雄还是枭雄都早熟。

通过现在的心理学测试,司马懿这个时候的心理年龄应该在六十左右。

不是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而是按当代我们的政治安排,六十岁才有可能进入最顶端的那几个位置。

而二十九岁的司马懿,已经完完全全具备这个心理素质了。

9 入伙和考察

建安十三年,司马懿终于入伙了曹氏集团。

首先曹操给司马懿安排的职位是文学椽。这个所谓文学椽究竟是个什么职位,现在说法不一,历史上也没有详细的记载说明。从司马懿在曹氏集团的工作看来,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私人秘书兼私人顾问,而且是低等级的秘书。因为东汉时也只有公这一级别的高管才有资格配备文学椽。

司马懿在曹营的工作就是偶尔给曹操提提建议,更多的时候是陪曹操儿子特别是曹丕读书。

文学椽没干多久,曹操就把司马懿提拔了。

先提拔为黄门侍郎,又转为议郎、丞相东曹属,不久转为主簿。主薄就是给曹操专门管理文书的官员,相当于司马懿担任了曹操的办公室主任。这算是进入了曹操集团的核心了。

但是司马懿越走近曹操,曹操越觉得这个人的可怕。

司马懿第一次给曹操提供建议是在曹操讨伐张鲁的时候。

建安二十年,公元 215 年三月,曹操率兵攻打张鲁。随行的智囊团中就有司马懿。

十二月,张鲁投降曹操。司马懿建议曹操:「这是夺取益州的好机会,刘备用诈取得刘璋的地盘,现在立足未稳。如果我们陈兵汉中,威胁益州,等益州自己慌乱,然后兴兵一举拿下益州。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呀,有点作为的人都不会浪费这个机会呀。大哥,你说呢?」

曹操当时不知出于什么考量,没有采纳司马懿的意见,反而讥笑他「得陇望蜀」。

也许是司马懿得到了这次被呛的教训,下一次再给曹操说话的时候就圆滑多了。

事情是孙权被曹瞒揍了一顿,然后投降,上表对曹操称臣,而且怕马屁说天下就要归曹公您了。曹操笑着跟身边的司马懿说:孙权这个娃娃不厚道啊,这大热天的,他想给我屁眼儿下面放盆炭火啊。

司马懿回答说:您十分天下已经得到九分了,天下就是您的啦。孙权说的对呀。

那么曹操为什么对司马懿不信任呢?

首先,司马懿有相貌犯罪的嫌疑。

曹操多次听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

所谓狼顾之相就是野外的狼低头反顾的样子。古代面相学认为有这样的人多心肠狠毒,必定反叛主人。

曹操为了验证司马懿是否真的有狼顾之相,还专门设计考察过。

曹操为了验证司马懿的狼顾之相,他找个事由把司马懿召来,先问了几个无关痛痒的问题,然后说:

没事了,仲达,你回吧。

司马懿,转身告别。

司马懿没走几步,突然听到曹操喊道:仲达,停一下。

司马懿站住,回头看向曹操。

司马懿的头转过来了,而身体未有丝毫倾斜转动。

司马懿狼顾之相坐实!

第二,曹操老是做一个梦,梦见三匹马在一个槽里进食。

曹操身边的解梦专家解释这是马将代曹的预兆。

曹操何许人也,把所有姓马和与马有关的人都过了一遍。当然司马懿也不能放过。

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啊。

天算之所以胜过人算,是因为人你明明算到了,算正确了,但是也然并卵。

秦始皇也知道代秦者当涂高。但是还是亡了。

隋炀帝明明算到了「李氏将兴」,却把自己妹夫和外孙杀了,因为他们姓李。

曹操也明明算到了代曹者马,但是在他有生之年硬是没有杀掉司马懿。

也许有一点才是历史的真相,被杀了的人,被废了的人,老天真的不待见,历史也不待见。

所以,任何时候,活下来,熬过去,不被玩死才是成功第一要义。

司马懿在曹营和曹操合作了十多年。

从建安十三年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逝世整整十二年。

在这十二年里,曹操采纳了司马懿三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曹操务农积谷,充实了军粮。

第二个:建议曹操联合孙权取关羽,直接把关羽玩死了。

第三个:建议曹操不要把荆州的遗民迁走。

曹操得到关羽的荆州后,认为荆州遗民及在颍川屯田的军民逼近南方寇贼,打算都迁徙他地。司马懿说:

荆楚的老百姓,易于流动难以安定。关羽刚刚死,大家都在观望局势。如将良民北迁,就伤害他们的感情,也会使逃走的人不敢回来。

曹操听从了这个意见,不久那些逃亡的人都回来了。

在这十二年里,曹操从四十多岁到死时六十多岁,司马懿从二十多岁来到了四十多岁。

年轻真好。

未来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是你们年轻人的。

司马懿比曹操年轻,这,就是司马懿对曹操最大的优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没有了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