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演义那些人和事 > 刘备阻止周瑜取蜀

刘备阻止周瑜取蜀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先来热个身。

讲个刘备刘皇叔的小故事。

话说刘备、许汜与刘表在一起共论天下名士。谈到陈登时,许汜却不以为然:“陈元龙虽海内名士,但骄狂之气至今犹存。” 刘备虽然对陈登十分熟悉,他却没有立即反驳许汜,转而问刘表:“景升兄,您觉得许君所言对不对?”刘表说:“这个,这个啊,如果说不对,但许君是个好人,不会随便说别人坏话的;要说对,陈元龙又盛名满天下,不像许君所说的那样。”

刘备问许汜:“您认为陈元龙骄狂,有什么根据吗?”

许汜说:“我过去因世道动荡而路过下邳,见过陈元龙。当时他毫无客主之礼,很久也不搭理我,自顾自地上大床高卧,而让作为客人的我坐在下床。”

刘备应声道:“您素有国士之风。现在天下大乱,帝王流离失所。元龙希望您忧国忘家,有匡扶汉室之志。可是您却向元龙提出田宅屋舍的要求,言谈也没有什么新意,这当然是元龙所讨厌的,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元龙和您说话?假如当时是我,我肯定会上百尺高楼上去高卧,而让你们睡在地下,哪里只有区区上下床的区别呢?”

刘表听了,放声大笑。

刘备深情地说:“象元龙这样文武足备、胆志超群的俊杰,只能在古代寻求。当今芸芸众生,恐怕很难有人及其项背了。”

这故事有世说新语的味道。放在这里纯粹是给读者一个放松的时间。

书归正传。

我们来看看刘备给孙权回信写了些什么:

益州是个好地方。

益州易守难攻,沃野千里,人民富裕。

我那家门刘璋虽然能力不强,但是守住益州应该还是困难不大。

二舅哥现在你派兵要打益州的主意,从江东到益州,路途不近啊,大概上千里路。

而且你只能速战速决,轻松拿下,否则战争旷日持久,对东吴肯定不利。但是现在情况分析,你要达到这个程度,你东吴的实力还差那么一丢丢。不仅你东吴做不到,就算古代的名将孙武吴起重生,也办不到啊。

有人说,曹操在赤壁吃了败仗,实力受到了削弱,对江南的土地没有了野心。

试想那曹阿瞒三分天下已经占了两分,他的志向就是到东海边给马喂水,到你的吴越古战场阅兵,他岂会守着他北方那一亩三分地而等死?

如果二舅哥你执意要进攻西蜀,这正好给了曹贼以借口,他上次东征没有完成的任务,在你这次远征西蜀的助攻下,就能轻易完成了。

另外,我和刘璋都是刘姓子弟,接受祖业,为祖宗守土安民,这是匡扶汉室的正义事业啊。我愿意为他,给要夺他疆土的英雄豪杰说个情,请大家放他一马。

这信无非三层意思。

第一,西蜀不好取哟,它易守难攻,你孙权劳师远征,怕是不能成功。

第二,你去去西蜀,就不怕曹操取你江东?

第三,我刘备是坚决反对你去西蜀的。我明人说句暗话:西蜀是我的。

孙权看完刘备的书信,有些犹豫。把书信传给周瑜看。周瑜不以为然。

周瑜以大都督的名义,催促孙瑜出兵。孙瑜很快就由丹阳出发,沿江而上,抵达夏口。

孙瑜正在江上行军,前面一排军舰挡住去路,军舰上一战将向孙瑜喊话:

请东吴的带兵将领出来说话。

孙瑜出来一看,对面战将正是刘备。

孙瑜:我丹阳太守孙瑜,今奉吴侯和大都督周瑜的将令,去取西蜀。请看在你我结盟又是亲戚的份上,让开道路。

刘备:

你们想去西蜀,请走其他道路。我已经写信给你家吴侯,劝他不要兴兵伐蜀,如果他执意要兴兵,我刘备也只有愧对亲戚,也不敢失信于天下呀!

摆明了,此树是我栽,此路我做主,今天不允许你过去。

说完,刘备径直回船,不再理睬对面他这个堂舅子。

孙瑜的船队无法前进,又不好直接与刘备开战,毕竟这次出兵的目的不是收拾刘备。孙瑜只好调转船头,往丹阳回去。

周瑜在巴丘,正在准备出兵,赶与孙瑜一道,往取西蜀,接到孙瑜在夏口被刘备拦回的消息,不由得怒火攻心,血冲脑门,狂吐几口鲜血,晕倒在地。

周瑜吐血,主要是因为致命旧伤复发,虽有名医调理,但是都无力回天,终究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他也感觉自己来日不多,于是趁着自己还清醒,由他口述,由部将代笔给孙权留了一封长信,作为遗书。

信中,周瑜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感谢你两兄弟孙策孙权的厚爱,当然主要还是孙策。周瑜我感谢你们的知遇之恩,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二,指明东吴的敌人除了曹操,还有刘备,曹操是门外的猛虎,而刘备是墙内的黄鼠狼。两者都不能掉以轻心。

第三,我周瑜死后,鲁肃可以接替我的工作。

据说周瑜断气的时候说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

昔圭觉得应该是文学家添油加醋说的。其实作为敌人,周瑜眼里只有曹操和刘备,根本和诸葛亮直接交锋不多。

另外周瑜之死,与诸葛亮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半毛钱关系。

周瑜致命伤是箭伤,是他在和曹仁交战时,被流矢乱箭射中左肋。这次受伤十分严重。这个伤是导致周瑜英年早逝的直接原因。

说诸葛亮气死周瑜,更是扯淡。

人是不容易气死的,就像人不容易被骂死一样。诸葛亮骂死王朗,气死周瑜,这个说法明显是伪科学。

诸葛亮成名实际上是在蜀汉时期,在赤壁之战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诸葛亮是不入周瑜法眼的。等到诸葛亮成为三国顶流的时候,周瑜早挂了。

周瑜死的时候是建安十五年,公元二百一十年。这一年周瑜还没有迈过三十六岁的坎。

民间传说男人三十六岁是个坎。

周瑜的发妻小乔,守寡时年仅三十四岁,她一个人又在这世界上孤独的活了十三年,在四十七岁的时候才追随她的夫君周瑜而去。

自古红颜多薄命。

小乔也没有打破这个魔咒。

周瑜的部将收拾好周瑜的遗体,然后派快马给南徐的孙权报丧,并把周瑜的遗书带给孙权。

孙权接到周瑜的死讯,悲痛无比,几次痛哭失声:

周公瑾是我东吴少有的王佐之才,是我的左膀右臂啊。现在他去了,我孙氏基业,以后靠谁来守啊?

孙权泪眼婆娑,看完周瑜遗书,立马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到巴丘接替周瑜的职务。

周瑜有两子一女。

女儿后来嫁给了孙权的儿子孙登,封王妃,如果不是孙登早逝,没有登上皇位,不然周瑜这女儿就是皇后。

周瑜的大儿子周循娶了孙权的女儿孙鲁班,是孙权最宠爱的步夫人所生。可惜,周家人周瑜没有带好头,周瑜这个大儿子也年纪轻轻就挂了。

周瑜小儿子叫周胤,也娶了孙氏贵族女子。孙权因为他是周瑜的后人,对他十分优待,但是他自己沉湎酒色,对上级傲慢无礼,孙权多次劝诫也不悔改。孙权迫于压力把他贬为平民。后来有人给他求情,孙权于是恢复了他的官职和爵位,可惜他也福薄命浅,还没有等到孙权的公文传到他的手里,他就追随他的父兄去了。

却说鲁肃赴任路过寻阳,寻阳令是吕蒙吕子明。这吕蒙少年时候喜欢舞枪弄棍,不爱读书。后来为官,孙权曾经劝他多读些书,他答说太忙,没有时间读那些弯弯绕绕的文字。孙权说:你比我还忙?我每天都坚持读书。吕蒙一听这话,非常惭愧于是发奋读书,手不释卷,夤夜苦读。

鲁肃听说过孙权劝吕蒙读书一事,这次路过,他要见见这个孙权十分看重的年轻人。

吕蒙置下酒席招待鲁肃,席间二人谈古论今,说书谈经,吕蒙都对答如流,所说所言,皆有理有据,倒像个饱读诗书的老学究。

鲁肃站起,拍着吕蒙的肩膀说:没想到你吕子明现在如此有学问了。不再是当初那个毛头小伙子吕蒙了。

吕蒙大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哥怎么能以老眼光看人,把人看扁了呢?

鲁肃离开寻阳的时候还专门去拜访了吕蒙的母亲,以后辈之礼拜见吕蒙母亲。

这是吴下阿蒙和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故事。

吕蒙后边还有很多故事,这里做个引子。后来他作为鲁肃的继任者,应该与鲁肃的战略思想大相径庭。

这是后话。

我们一再强调鲁肃的战略思想,其实鲁肃才是孙刘联盟,联合抗曹的坚定实践者。没有鲁肃,孙刘的联盟就要崩溃。虽然孙权的决定很重要,但是孙权的联刘抗曹的决心绝对没有鲁肃大。

其实,三国到目前为止,孙刘两家真正的战略大家,唯鲁肃一人而已。

孙刘联盟存在的最大绊脚石就是荆州,东吴认为荆州应该属于东吴,刘备又占着荆州不走。这个时候双方必须有一方做出妥协,不然联盟就要解体,甚至发生火拼。

刘备迫于形势,的确没有地方去,只得赖在荆州,这个时候妥协的只能是东吴。但是周瑜看不到这一点,他执意要去刘备驻军的荆州,差点闹成孙刘失和。是鲁肃,一路上忍辱负重,艰难维持着孙刘联盟。

后来,刘备取了西川,还是赖着荆州,这就是诸葛亮和刘备的不厚道,这个时候你好歹要做个姿态,把有些地方划一点给东吴。但是诸葛亮和刘备关羽都一毛不拔。真是欺东吴无人。恰好后来鲁肃逝去,接任鲁肃者第一没有鲁肃的战略高度,第二的确对内不好交代。对不起,我只能武力夺取荆州,这个时候孙刘联盟就彻底不存在了。

北方的大机会来了。

鲁肃一直秉持维持与刘备联合的理念,他接任周瑜后,第一件事就是正式承认刘备占有荆州,并表刘备为荆州牧。并撤回孙瑜取西川的军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对刘备妥协。

政治上,妥协不是软软,妥协是一种智慧。

至此,刘备应该是收获颇丰:

第一,终于可以安心在荆州住下了;

第二,成功地阻止了东吴染指西川,西川那块肥肉还在那儿;

第三,娶了孙夫人。这不是娶了个婆娘那么简单。这明显是一桩政治婚姻。对外,至少曹操会认为现在孙刘铁板一块,不会轻易对他用兵。

事实也是如此,曹操见孙权刘备打得火热,分析二人合力,自己要报赤壁之仇,现在还不能轻举妄动。于是阿瞒按下兴兵报仇之心,安心在邺城大搞土木工程:

建铜雀台。

曹操自破袁绍后,领冀州牧,他就把办公地点设置在邺城。

这样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

而汉献帝还是在许都。

这样曹操作为丞相,就不必事事请示皇帝,虽然请示只是去走走过场,但是很烦人。

曹操还在许都留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荀彧。

曹操的意思应该是要荀彧监视汉献帝,不要让这个傀儡皇帝一天没事出什么幺蛾子。

曹操在邺城建了铜雀台。他本来的意思是要招贤纳士,广招天下英才。而且唯才是举,不论其他。只要能吃屎,不管家狗野狗。

曹操是个诗人,有文学家的气质。当然铜雀台也成了他的作家协会的活动场所。

他亲自带头,写了《铜雀台诗》数首。

可惜现在没有流传于世。只有他的儿子曹植那首著名的《铜雀台赋》流传于世:

版本其一:铜雀台赋

东汉 · 曹植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云天亘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

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版本二: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整篇词藻华丽,句式恢宏,一派黄钟大吕,喜庆欢乐的气象。唯有一句: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此一悲字,令人大惑不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