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从一到万 > 第二十七章 蒙冲谈画面塑造

第二十七章 蒙冲谈画面塑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蒙冲谈画面塑造

作者:minghui2008-10-2309:43:15置顶修改删除

这个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随着电影电视多媒体的发展,即使是在阅读的时候,读者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不断变化的画面。?这个画面的来源,主要有这两个方向?第一、熟悉画面的还原这其实是最讨巧的一种方法,以一段场景为例,针对特定的读者,你不需要过多的描绘,只需要一个特征值,就可以明确地把他带入那个环境之中。?比如,我是一个早期日本少年动漫的入迷者。?炽热的阳光,静谧的街道和不住的蝉鸣声,我立刻就被带入到一个夏日校园的画面当中去,。那,文中只要出现这几个要素,--除了文中已经描述的东西,我还会把整个画面还原?,--比如蔚蓝色的天空,围墙和路灯,飞鸟,被风吹动的草,--再往下延伸,是骑着单车的少男少女,白色的裙子在风中扬起。?OK,对我这样的读者来说?,实际上只是三个点,就已经构筑了一个完整的青春情境?大肥羊问:那我如果想写赛车呢?,怎么够租一个赛车的画面效果呢你要考虑的,你的读者群是谁,是真正去赛车场边助威的闲人,?还是看电视转播的闲人?看电视转播的人,烂糊的胶皮味道,烧焦的轮胎味?而对于看电视转播的人来说?,他印象最深的,是超车,碰撞,轰鸣?一个特征就可以打动他??准备作为一个环节展示主角?这个实际上,比较类似于我下面要谈到的另一个方向?准备作为一个环节展示主角,我这里主要是针对网络读者而言的??对于网络读者而言,赛车并未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熟悉的画面,还原并不容易,那么我要写一个黄金骑士带着一群手下去攻一个地势极其险要的山头呢,我来举一个起点小说的还原画面的例子??下面这一段,是我随便点开一本起点的作品看到的“一名貌美天成的女魔法师正不停的朝四周释放大面积的火系魔法,不过无痕很清楚,她已是回光返照,支持不了多少时间了。在她的身后,一名男剑士躺在地上,奄奄一息,他的旁边,一个八九岁的金发金眼小女孩,一看就是个美人胚子,此事她费力的用冰刃隔开自己的手腕,尽量使她的血液流进男子的嘴中。”?他们周围一群黑衣杀手,也已所剩无几。还有战斗力的仅有两人,不过这两人也处在崩溃的边缘。别看那女魔法师柔柔弱弱的,但无痕清楚,她已是大魔导师级别。”???单独来看,这段文字的描述其实是很不成熟的。首先,缺乏细节,“貌美天成”“男剑士”“美人胚子”这都是套话,没有表情,画面没有色彩也不丰满。?第二,是把一个动态的画面写成了一个截图,没有声音,也没有动感对于一个战斗场面来说,可以说是很失败的。?但是,请注意,读者的阅读经验,可以帮助他们,把这一个干瘪的画面完善成一个动态的场景女魔法师脸上带着恐慌或是略有一点疯狂的神情,竭尽全力挥动着她闪光的魔杖。小女孩强忍着眼泪,手腕上鲜血淋漓,滴在男子的嘴中,大部分却随着嘴角流淌到草地上。这是在我脑海当中的补完。?满脸虬髯的剑士,虽然动弹不得,但奋力的想昂起头,脸上满是愤怒与悲伤。能让我进行补完的,是三个人各自的动作要素,尤其是小女孩割腕?--这是一副悲壮的画面,脑海中的第一反应,?然后顺理成章的,我以我的阅读经验来将这个画面丰富化了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补完??变成了好像我身边发生的场景。?因为我玩的游戏,看得动画,还有阅读的小说。在这些素材库里面,我曾经接触过熟悉的画面,于是,虽然我没有刻意去想,画面就呼之欲出。虽然脑海中的来源非常之杂,但究其源头?是我幼年时候看过的一部武侠小说--《青铜女魔传》。?我百度了一下,这是那篇小说的开头。?“滇王古墓中有一幅神奇的《青铜女魔图》。”“塑造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厮杀实境:在版纳密林空地。滇王戴盔披甲,指挥百名手执剑,矛,戈,钺的武士,围杀一男一女,男的是一异国英俊青年,伤痕累累,倒在女的怀中。女子左手环抱男青年,右手执金羽盘龙宝剑,腾身空中,神情如疯如魔。”?这部小说大概是二十年前我在某本杂志上看到的小女孩割腕没想起来,但应该有比较深刻的某些?起点的很多小说场景描写很单薄,只是顺势地推动着情节,?背景仿佛是一片空白,让人几乎无法看下去。?为什么这样的小说,也获得了成功??甚至比你花尽心思为了最后决战打造了华丽的背景更为成功??请记得起点读者的阅读体验?网络小说,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多。?热爱阅读玄幻小说的读者们,几乎不需要作者的描述,就已经对要出现的场景有了一个定势。热爱修真的同学们,在脑海中也早就有了瑞气千条的法宝形象,只要给他一个关键词,就足以让他补完整个画面。对于无限流和同人作品而言,这就更加简单,生化危机的丧尸群,他甚至不用描写,只要“丧尸”一个关键字,大家就都明白了。?所以,小说的画面变得容易了许多,只要保证情节的顺畅展开,画面也就陆续产生,作者也就轻松了很多。?但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种方式适用于不创新的小说,当每个人或者说大部分人都来写的时候,重复。?因为缺乏作者创造的过程,依赖读者的再创造,对,色色,清朝人的这个概念,被大量的辫子戏在你脑海中强化,同一个人阅读同样题材的内容,最后自然会觉得重复,以至于再无阅读的乐趣。?上面所讲的是我讲得前半部分?下面我也想抛个砖,谈谈创新画面到底该怎么办?这个,不透彻,只是个人感觉而言?大家不要砸我?我们再来看起点的一本书。?“一个老者站在山头,面朝东方,在他的脚下,是一片不见底的石崖,云雾霓生,而他抬头东望,满天繁星闪烁,杂乱无章,只有在山上这个老者眼中,那些看上去毫无关系的星座却以一条条诡异的曲线连系在一起,慢慢的,形成了一张张古朴的图形不断运转,星图之中,星辰起落,不住变幻,连带著整张星图也变化了起来。”“三十二张星图之内,包围著一张奇怪的星图,在整张图的最北方,北极天那边的一颗,竟然硕大如紫,独一无二,只是此刻光芒却十分黯淡,七颗亮大如钻的星星围绕著它四季旋转,反观它对面相对而立的一颗五芒星,却呈现出一种妖异的惨红之色。”?这段观星的描写,大家觉得怎么样??我相信作者很努力,他的描写也很到位,但是看完这段文字,大家有什么直观的想象没有?反正我没有?作者这么两段的描写,回到我的脑海中的,只剩下两个关键字我刚刚上半部分说的,其实观点就是,利用熟悉画面的还原,等于是放大了你文字的作用?一个关键字,扩大为一整段?。而这位作者,所做的是在缩小文字的作用?两整段话,只剩下两个关键字?我不是否定这种写法啦我今天要讲得是画面感,所以,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这段画面我稀里糊涂?在我的认知里面?,观星的重点,在观,而不是在星,这年头谁也看不懂星星?我觉得我们要写的话,会着力在老者身上,因为观星者的反映,是我们能够理解的,星星的图像,是读者不能理解的,而观星者的反应是一个旧的元素?这时我个人意见哦?俺是觉得,这不是一个成功的画面而已?,是在旧元素当中,添加略微的新元素作为对比,新元素是新鲜感,而旧元素是熟悉感,实际上,不可能有完全新的画面?即使再最具突破性的大师笔下,也是以人所能感受的画面为基础来描写的。?我一直在找一段,描写外星景象的,我觉得那段挺能说明俺的问题,作者所描述的,是大家都看不到的外星景象,但此人把框架收到了同样的感受里面,但此人把框架收到了同样的感受里面,这玩意太难表述了我举几个过往比较成功地新画面的例子?大家想一想仙侠的兴起那段时间,大批量具有武侠阅读体验的读者,已经厌倦了武侠小说当中真刀真枪的拼杀?,--于是,剑光扬起,翱翔于九天之上,这画面惊艳吧?这当然是从传统文学当中汲取的新元素?,但请考虑一下当时的阅读体验?那一代的读者,是读金庸长大的?仙侠的故事里面,人物、背景、衣着有没有什么不同??他唯一炫花人眼睛的,只是划过天际的剑光,仙侠的成功,他的画面创新的成功,是基于庞大的武侠群体,大部分元素都是旧的,只有一个元素是新的?再举一个例子,穿越……?历史故事很多人爱看的,但是模式太旧了,画面太老了,疲倦了?穿着衬衫一脸迷蒙的青年宅男,站在古装美女跟前?,其实整个背景未变,但这一个新元素立刻颠覆了画面的效果。大家想想,你所依托的庞大群体,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他有没有厌倦了?如果没有,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走跟随的路子,如果厌倦了,他的主体是什么??我们可以加入的新元素是什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