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从一到万 > 第六十六章 古代城市建设

第六十六章 古代城市建设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宏伟壮丽的伟大城市,集中表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在城市选址、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防火、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都有过卓越的成就和经验。

1、城市发展沿革:商周时期,城意味着国家,受封的诸侯国有权按爵位等级建造相应规模的城。到战国时期,周朝的条令不在起作用,各地按需要自行建城,城市规模和城市分布密度大大提高。秦统一全国后,取消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成为中央、府、县的统治机构所在地。以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一体制基本沿袭下来。

2、城市选址: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即择中原则;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即‘度地卜食,体国经野‘的原则;考虑自然景观及生态因素,提出‘国必依山川‘的原则;考虑设险防卫的需要;考虑水源及交通问题,往往选择水陆交通要冲。

3、城郭之制:从春秋一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咸阳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的城市建设制度。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府城有两道城墙:子城、罗城。

4、筑城方法:夏商时期已出现了版筑夯土城墙;唐以后,渐有用砖包夯土墙的例子;明代砖产量增加,砖包夯土墙才得到普及。城门门洞结构,早期用木过梁,元以后砖拱门洞逐渐推广。水乡城市依靠河道运输,均设水城门。此外为防御侵袭,有些城市还设有‘瓮城‘,‘马面‘,城垛,战棚、城楼等设施。

5、都城布局:中国古代有两种城市形式:一种为方格网式规则布局,多为新建城市,受礼制思想影响,如《考工记》中所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实例较多,如北魏、隋、唐的洛阳,隋、唐的长安,元大都与明、清北平;另一种为较为自由的不规则布局,多为地形复杂或由旧城改建的城市,受地形或现状影响较大,所谓‘凡立国都,因天材,穷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实例如汉长安,南朝建康。具体来讲有分为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a、居住区:为加强对城内居民的控制,宋以前各朝均实行里坊制度,即把城内居住区分为许多里坊,内有街巷,四周用高墙围起,设里正、里卒把守,早启晚毕;北宋后由于城市发展而取消,代之以商业街和街巷的布置形式,并用‘厢坊‘或‘保甲‘等组织手段来控制城市居民。

b、市场:唐以前城内的市场集中在某几个里坊内,设有市楼或市署,由市令管理,和里坊一样按时启闭;在居民的里坊里有少量零星分布的小商店;在城外、郊野可自由设市,称为‘草市‘。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基本废除了击鼓而集的里坊式市场,形成了开放的商业街以及集中于庙宇内的市场贸易。

c、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宗教寺院及风景区作为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汉以后三月上已去郊外水边修禊以及九月重阳登高的风俗逐渐盛行,市民出城踏青、春游、秋游也渐多。如唐长安城南的曲江,宋东京郊外的名胜和一些私家园林,都是春游胜地。

6、道路系统:中国古代城市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为适应各地不同的条件,在具体处理上也是因地制宜的。在地形完整的新建城市(如隋大兴)中,采用均齐方整的布置方式;而在有山川河流或改建城市(如南朝健康、汉长安)中,则根据地形随宜变通,不拘轮廓的方整和道路网的均齐。城市道路在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得到广泛的应用。

7、都城绿化:中国古代对都城绿化都十分重视,历代帝都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北方以槐、榆为主,南方则柳、槐并用,由京兆尹(府)负责种植管理。对于都城中轴上御街的绿化布置,更为讲究:路中设御沟,引水灌注,沿沟植树。这种道边植树的做法,唐时传到了日本。

8、防火问题:宋东京城市发展很快,房屋密集,接栋连檐,常有火烛之灾,所以设立了消防队。城内每隔一里许设负责夜间巡逻的军巡捕,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了望。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供报时或报警之用。从元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与鼓楼。

9、排水处理:汉长安已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唐长安则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宋东京有四条河道穿城而过,对用水、漕运、排水都大有好处。明时北京设有沟渠以供排泄雨水,并设有街道厅专司疏浚掏挖之职。清代北京沟渠疏浚由董姓包商世袭承揽,称为‘沟董‘,并绘有详尽的北京内城沟渠图。

10、城市规模:中国古代都城规模之大,在世界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是少有的。在世界古代城市面积比较中,中国古代都城占据了前七名。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既在理论上的独特之处,又有大量的优秀实例。我国古代等级森严的周礼制度,注重天、地、人相互关系的风水理论,对我国古代城市建设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著名的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所有这些都是现代的中国规划师、建筑师们应高度重视,认真加以研究、借鉴和学习的。

中国古代都城,实际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缩影。应该说是既然是历史的缩影,中国历史不管从广度和深度都是很大、很深的。因此作为一个讲座来说,我很难给大家讲清楚,我只能就我现在所感到的几个重要的问题,跟大家在这里谈谈,我个人多年来在这方面治学的一些看法。

第一个要讲一下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因为大家知道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国家的历史。历史呢,既有渊源,也有流变。就是说比如讲中国,什么时候有中国?我们在历史学有个叫史前历史,一个叫历史时期历史。它的分界线在于出现国家。我们说我们国家有几千年的文明史,这个文明史是指什么呢?是指我们有国家以后的历史。但如何去寻找国家历史的源头呢?这就是我们要找一个研究问题的切入点。问题的切入点在什么地方?我觉得呢,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大家认识到:一个国家的都城,不管是中国,是希腊,是罗马,还是非洲的埃及,以及像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这些世界几大文明的国家,它的最主要探讨国家历史的渊源,国家历史的起源,也就是文明的起源,往往是从都城开始的。中国古代都城从历史文献记载,从夏代开始以来,大约有217座。我统计过一个数,但是呢绝对不止217个王朝。统一的王朝没有,有的就是分裂王朝。

其中包括边疆地区。比如包括像黑龙江和吉林交界的渤海国,在公元七到九世纪的渤海七**世纪的渤海国。还有像我们云南的南诏、大理这些国家,还有新疆地区地方性的,当时也叫国。其实“国”的概念不一样,可能到现在我们把“国”理解为非常严肃的东西。我们现在“国”就跟地图上画的这个一样,是公鸡。其实在最早的时候,就比这个相当于中心地区就中原和现在华北、华中北部、华东的北部、西北的东部这一带,据历史记载,当时有万国,万邦万国。当时那个“国”实际比现在县还小,几乎相当于一个乡。那时候实际还不是我们现在理解意义的国、国家。真正我们从历史上理解为已经进入国家的这个时期的都城,已经有217座。既包括传统的大一统帝国的内地的这些都城,也包括周边地区的一些地方政权的都城。

根据建都时间长短,现在一般认为建都时间最长的,在中国这217座都城里,最长的就是西安,现在的西安。我们总说古都西安,北京的一条街,最主要的一条街长安街。实际就是以西安的古名命名的,它建都大约在一千年以上。

其次就是接近于西安的建都在九百年以上就是北京,这是建都时间第二长的。第三个就是洛阳,洛阳建都也在八百多年以上。再以下其他一些都城时间都比较短了,从第三名到第四名一下差了一倍,剩下都是三四百年或者一二百年,有的是几年。应该说中国的最主要的都城,建都最长的千年以上的西安,九百年以上的北京,八百年以上的是洛阳。

根据建都时间的长短,现在从20世纪初,中国提出了一个叫“五大古都”。“五大古都”呢,我们知道就是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和开封。就是传统所说的“五大古都”。“五大古都”一直流传了很长时间,大约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开始在学术界流行,在群众中也开始宣传。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有了“六大古都”之说。“六大古都”加了个谁呢?加了个“杭州”。杭州就是现在南宋时期的临安。到了八十年代,又加了一个叫“安阳”,河南的安阳。它是安阳殷墟,我们说殷墟的首都,建都一百多年。当然后来曹*它的附近,有个三台叫铜雀台。曹*的都城实际也属于安阳附近,但那不是统一帝国的首都。这也就形成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家在市场上经常看到的一本书上写的“中国七大古都”。

在“七大古都”里头,占统一王朝都城的王朝年代里头,最多的也是西安、洛阳和北京。大家有时间你们可以查一查中国的历史年表。你算一算统一王朝年代一共多少?作为都城的年代多少?作为都城就是王朝那个年代是多少?比如西汉王朝从它建立到它灭亡也就是都城的存在时期,这样的话你可以计算出来它所占的百分比。应该说“七大古都”里有三大古都在中国历史上又具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也就是我们多年来历史工作者、考古工作者为什么对西安、洛阳、北京,当然也包括我们早期从事研究的安阳,这些古都特别重视的原因。工作开展应该说也是比较多的。

中国古代都城应该说有了国家就有都城,这样的话中国第一个都城也就是第一个王朝的首都。第一个王朝是夏王朝,根据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年表,夏王朝始于公元前2070年,据现在应该说是4702年,确切数。但实际上“2070”也不确切,是个约数,也就是说据现在四千一百年左右。它的都城现在夏代都城,一开始应该说比较多。在这个地方建都几年,由于可能国内的政治形势、军事形势又迁都到另一个地方,直到它统治比较稳定的时候。大约到夏王朝的中期,也就是公元前19世纪才在现在的河南郑州的西部。偃师市一个村庄附近,叫二里头这个村子名字,在这个地方建立了它的首都。二里头遗址作为首都,一是考古发掘在这儿发现了宫殿,古代的宫殿。通过发掘的宫殿里的建筑物和宫殿附近的墓葬,考古工作者根据墓葬出土的器物,判定这个地区的墓葬和宫殿建筑的时代距今大约是公元前17到18世纪。也就是夏王朝的中期以后开始建立这个都城。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都城。可能有机会你们旅游参观的时候,到了这个村子附近,有一个题词叫“天下第一都”,现在这个名字应该说现在还没有谁能够代替它。当然随着我们考古工作的开展,也许比它更早的都城我们还会发现。

大家看到这个图片,这是在上个世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这个地区发掘的一个宫殿遗址的复原模型。当时这个宫殿应该这个样子的,面积大约是一万平方米,108米乘100米,约一万平方米。大家看到周围是个围墙,南面是个大门,北边是个大殿,是个宫殿。这时候还没有瓦,盖房子还用茅草,但是长方形的大宫殿大家已经看得很清楚,周围是廊。这个都城遗址呢要比我们后代的都城小得多。根据现在的初步调查,大约有四平方公里。它的宫殿呢,宫殿建筑基本在现在我们所了解的都城范围的中间,中央部位。这个夏代都城的确立,应该说在中国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古代的历史被国际学术界承认,应该说二里头遗址是个非常重要的发现,我们的文明史呢也就向前大大推进。

第二个都城就是商代都城。商代首都呢,最早的现在有两种观念一种是说在河南偃师我就说二里头这个旁边,有个村子叫塔庄,就是宝塔的“塔”。有的说呢在郑州,现在的郑州市。现在搞夏商周断代工程,我们总说怎么断定?比如夏代和商代之间的分水岭在哪儿?你总要给人家王朝有个断。比如说你现在是公元2070年成立的,什么时候灭亡的?比如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什么时候成立的?1949年。它给那么个数字。现在比如考古上怎么断定这个?因为现在没有文献记载,大家知道我们的文献,当时的历史是后来文献追溯的,当然追溯的口头历史也是历史,不过这些历史的水分比较多。就需要经过学者更多的工作,但是呢就要求助于考古学。考古学如何解决一个王朝的变化呢?我们考虑来考虑去,觉得最重要的就是都城的变化。古代呢,一个新王朝的建立,必须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都城。就是建都,定都在哪儿?现在是一样,我们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在西柏坡开会,首先要确立我们定都在哪儿?当然我们还是定都在北京,这个可以。比如古代它不会定都在原地方,古代往往是这样。很少大的王朝夏王朝灭亡以后,还在夏王朝首都。因为它灭亡以后,往往有一个政治和军事上的报复,就要摧毁它的建筑挖掘它的陵墓。包括它祖先陵墓的挖掘,这实际上是政治报复。我们过去也有这个事情,大家知道一旦干什么了,石碑给推倒了。比如秦始皇,秦王朝灭亡的时候,项羽到了当时的咸阳,他一把火先把阿房宫烧了,一烧烧了三个月。按道理他完全可以不烧的,象征什么?象征他把王朝推翻了。烧了它以后,所谓的先破后立,破了以后他得立。他要建立国家首都,他有个统治中心,他要建都。建立都城的时候,就应该是那个国家成立的时候。但这个年代很难定在哪一年,就在那个左右的时间。因此呢,我们后来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的附近发现了我说的偃师市的一个商代城址。而这个城址应该说保存非常完好的一个城址,它不是一个一般的城。因为那里头有宫殿,宫殿的大型建筑应该说非常雄伟。这个城建立得很规范。这样的话呢,就判定了这个城是商代的一个都城。而这个都城里的时代,经过测定和经过考古研究,恰恰又和夏代的二里头的灭亡时代相衔接。就是它这个城不用了,被毁坏了,那个城刚好建立,就是时代相接。也就是这个时候恰恰是夏王朝的灭亡和商王朝的建立,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商代的第一个王朝。

以后商代又在河南的郑州建立了更大规模的都城。再以后到了盘庚的时候,就是商代的国王又把首都迁徙到河南的安阳,在那里建都将近一百多年,直到商纣王荒*无度,最后把国家给断送了。这就是刚才我谈到的商城,偃师商城。外面是一个大的城墙,一圈,靠里面还有一圈小的城墙,在最中间有小城,这个城就是所谓的宫城。偃师商城的宫城到偃师商城这个时代,应该说在中国古代的都城历史上是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对中国以后都城的影响包括我们现在,现在我们说北京城有故宫,故宫外头还有内城,外面还有大城。一圈套一圈,反正最中间是统治者的所在地,越往外头重要性越差。它的周围应该是官府,官府的周围是老百姓,老百姓的周围就成了墓地了,就这么一个规律。到了安阳殷墟大家看看,商代最晚一个都城,安阳殷墟。大家看看它这儿北边是商代中期的一个城址,两年刚刚发现的四平方公里,周长约八千米,这是目前发现最大的一个城址。继这个城址之后,在它的南部大家看看有一条河流。河流的拐弯的地方就是它的宫殿区。这是三十年代,当时国家的考古研究机构在这儿进行了发掘,发掘了将近五十多座宫殿。同时在这个宫殿的西北部,大家看到有一个绿色的东西,绿色的有一些褐色的东西,那地方叫西北岗,地名叫西北岗。这里发掘了13座大型墓葬,其中有近十座王陵,就是商代国王的墓葬。有了统治者的活动中心,有了死后的埋葬中心,那么作为都城它应该是最完整的。就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古代先秦都城里头这是最完整的都城。因为都城里边不能光有宫殿,国王死了还有埋的地方。就跟清朝一样,你不能光有故宫,清朝的王陵在哪儿呢?有东陵有西陵,东边在遵化,西边在易县。明朝皇帝也是一样,活着在北京,死了就搁昌平去了,当然昌平也归北京管。一个完整的都城既要有他生前的宫殿所在地,又要有死后的陵墓所在地,而安阳殷墟是我们目前所知道最完整的一处。

商代以后周武王消灭了商纣王,因为商纣王荒*无度,就成立了西周王国。西周王国大家知道从西方来的,西方是指古代社会,不是现在,就是大西北,就从陕西过来的。可能老百姓都知道“姜子牙钓鱼”的那个姜子牙,“愿者上钩”。姜子牙就是辅佐他们一个有名的军师。就那个时代,他向东进攻,他的大本营在西部,现在陕西一带。然后取得政权以后,他就在现在的西安,建立了西安地区的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也叫丰镐遗址。丰京、镐京,丰是丰富的“丰”,镐是一个金字边一个高,这实际是一个水的名字,一个地方的名字。在建立自己都城,这个地方呢,有过书叫《封神演义》,讲到西周的历史,跟这个地方的关系很密切。这个都城现在发掘了大量的墓葬,有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也有发现了当时好多建筑的地基。因为房子都没了,中国跟希腊罗马不一样,跟埃及不一样。可能出国旅游过的先生,或者出国去过那些地方的先生,或者你们从电视上见到介绍知道,西方的都是石头建筑,中国都是土木建筑。改革开放以前包括农村全是土木建筑,现在改成砖了。土木建筑一个最大的不足,从保存价值来说不易保存,年代一久就塌了,只留下地基了。比如说阿房宫,那么有名的一个宫殿,杜牧在《阿房宫赋》里写到,阿房宫东西多少米,非常宏伟,应该说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它大殿东西一千五百米长,三里地,南北将近五百米,那都不得了,上面可以坐一万人,那就是万人大会堂了。但是它没保存下来,因为它是土木建筑,只保存台基。什么叫台基?就是打的地基。因为要这么大的建筑,承载量非常重,地基处理非常好。这样的话呢,地基打得非常深。我们知道夯土,群众打夯的土,夯土厚十几米,在丰镐这个遗址,周代都城保留了大量的建筑遗址。周代以后,到了东周就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都城。这个时代是什么时代?是一个天下大乱的时代,是一个政治上思想非常活跃的时代。因此都城正因为这样,它当时各地的王侯,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都是仿造国王去建造自己的统治中心。包括齐国的临淄;包括楚国的江陵,就现在的沙市;包括现在郑州附近的郑韩故城就是韩国;还有像燕下都,河北易县,北京附近;还有像河北邯郸赵邯郸王。他们纷纷效法当时的中央政权,效法他的都城建设自己的首府所在地。而他建造的方法呢,应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说这个城皇帝的房子得多高,大臣的房子得多高,老百姓的房子要多高。我举个例子,像北京城。当然古代不是这样,最早的古代,明清时期。它可以用琉璃瓦,可以用黄瓦,老百姓的房子绝对不敢,要用那个做的话就要杀头的。建筑本身是个等级,就跟现在坐汽车一样,也是一个道理。不过这个不太严厉了,甚至有钱你什么都可以坐。但是只要你是公务员就得按规定办,过去公务员按规定办,老百姓也得按规定办。你盖什么房子?建什么样的庙?都按照规定走。但是到春秋战国这个时代,应该说正是一个百花齐放时代,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也造成了整个建筑上一种规划上的、归制上的一种社会形态上的丰富多彩。我想因为它涉及的都城非常多,我这里就不多谈了。

结束了春秋战国这个时代呢,是由秦始皇结束的。他所建立的城是秦咸阳城,秦咸阳城要根据历史记载,可不得了。东西二百七十里,到处都是宫殿。当然我想这是文学家的夸张,或者对秦始皇的一种不满,把他错误的张扬。但是不管怎么说,秦始皇建的都城,确实是非常大的。它的规模呢,应该说呢,像秦始皇陵一样,大家知道秦始皇陵是现在我们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当中最大的一座。他的都城如果包括他的离宫也应该是最大的一个。至今考古工作者还弄不清它范围到底比如东西是多少?弄不清楚主要是我们工作原因;再一个因为秦始皇得罪人得罪的太多了,对它的破坏太厉害了。当时农民起义军对他的宫殿、对他的各种设施破坏太厉害了。再有呢,秦始皇所建宫殿的所在地,又是中国历代周秦汉唐,尤其汉唐时代的政治中心。它重叠性的建筑,什么叫重叠性?原来我在这儿进行生活,后来人继续生活,这样的话把前代的建筑物就破坏了。因此对研究起来非常困难,但是我们知道秦咸阳城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秦咸阳城呢虽然时间短,从战国中期公元前350年到秦代末年,被秦末农民起义军推翻秦王朝,项羽西入关中。秦咸阳成也被一把火烧得面目全非。我曾经在遗址上七十年代初进行发掘,本来是一个房子。因为发掘出来大家可能一看大吃一惊,就跟炼钢炉一样,出来都是炉渣了,搬不动。炉渣五光十色的,显然那个里头有金。比如有各种金属装饰物,不然的话不会出现那个现象。因此说司马迁《史记》所记载的“项羽火烧咸阳宫”看来是属实的,是被考古发掘所验证的。而且那个宫廷里相当富丽豪华,现在我们装饰一下房子很容易,他的宫殿都是壁画,走廊旁边都是壁画,壁画经过两千多年,颜色还非常鲜艳,刚发掘出来。秦咸阳城在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历史上,应该说创造了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高峰。到了汉代,汉代汉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就在秦咸阳城。大家知道看到地图上,中间的地图上,有条河,东西向的河叫渭河、渭水。渭河北面是秦咸阳城,渭河南面在秦代的时候,曾经是秦代的离宫。大家知道“荆轲刺秦王”,或者“廉颇蔺相如”这出戏。秦王就在渭河南边有个殿叫章台,这章台实际上是汉代的一个宫殿。汉刘邦的办公大殿,后来把它当作办公大殿,也叫做前殿。就是在这个地方,它的都城就建在这儿。

大家看到汉长安图,这张图呢,画着紫颜色的就是当时的建筑物,宫殿建筑和市场建筑和宗庙建筑。这个城,现在已经应该说做了将近五十多年的工作,情况基本搞清楚了。这个城对中国古代影响也比较大。大家看虽然它中间的一条浅颜色的线在里边,是道路。虽然不太整齐,但是已经形成中国古代所谓豆腐块型的城市结构,用道路一块一块切成豆腐块形式。而且在它南面有宗庙,方块里头有十一个小方块,那就是当时的宗庙。宗庙是什么呢?就是祭祖宗的,旁边有个小方块,在它的西南角下方那是社稷。社稷是什么?社稷就是祭天的,祈求农业丰收的。一是要祭祖,二是要祭天。祭祖是维持自己,要把自己政权好好地传下去;祭天呢是为了保持好的收成,创造一个好的年景。这是古代一个政治思想。一直对后代延续到明清北京城。大家知道现在明清北京城里也有太庙,也有社稷。不管它的位置,我后面还要讲到它的文化内涵,都能体现出这些特点。汉长安城已经筑了两万五千七百米的城墙。当时这个城墙是汉高祖的儿子,叫刘盈修筑的。这城墙一般高十米,底宽十六米,都是拿土打起来的,夯土。它硬到什么程度?大家如果有可能到西安旅游,你们看一看那个土一层一层和现在砖一样,硬度和现在砖一样。两千多年了还保存着,应该说呢,这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好的最早的一个城址之一。汉长安城里头最重要的核心地方,我们说一个城,讲都城是国家的缩影,都城里头什么是最主要的?就是宫城。什么叫宫城?就跟老北京一样,老北京什么最重要?重要地方当然多着了,但是作为一个首都来说,故宫最重要,因为皇上就在故宫里头。其他所有的东西都是围绕故宫转的。明清时期应该在北京城里都是围绕故宫转的,包括过去什刹海呀,这些修的各种东西都是围绕它转的。如果这里没有故宫,也就没有了颐和园和圆明园。因此呢,我们说一个都城最主要的就是它的皇宫。汉王朝的皇宫就是未央宫,大家经常在听唱戏剧的时候,经常提到未央宫,就是看到图的中间这个方块。这个是边长两千二百米这么一个方形的一个皇宫,大约有四平方公里。在皇宫里的正中间有个绿色的,就是它的办公大殿,叫前殿,前是前后的“前”。中国古代管皇帝办公大殿在周朝叫路寝。路是道路的“路”,寝是寝殿的“寝”,是睡觉的那个“寝”。到了秦朝呢就叫前殿。因此秦始皇修阿房宫的时候呢,管阿房宫叫做阿房宫前殿。到汉朝继续继承这个。到了曹魏的时候,曹氏家族曹魏时候呢,就把皇上办公大殿改名叫太极殿。太极就是练太极拳的“太极”,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现在。日本人它们的古代都城也叫这个名字。当然后来我们就像在北京就叫“太和殿”,有的叫“大庆殿”,实际上在以前比较规范的叫前殿。这个殿呢,大家看到正好是在工程的中心,正好在方方正正工程的中心,这就叫择中而立。选择正中间,表示以它为中心,这就是不能多中心,就以前殿为中心。这个中心既包括东西集中,也基本南北集中。现在去过故宫的,大家可以看一看,你在它跟前不知道,只要你看一看图,太和殿是不是在东西居中就知道了。而且太和殿前头没有殿只有门,这个殿也是一样。太和殿前面都是门,不管是午门、天安门,前面再没有办公大殿了,更不允许有休息用的了,这是古代传下来的。比如未央宫的前殿一样,前殿之前再不允许有殿,都要在它两边或者在它的后边,前面不能挡着它,这是一种至高无上,一种就是所谓一个国君的一个尊严。通过建筑的安排,建筑物的所处地理位置,来体现出它一个思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