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零章 开弓没有回头箭
“陛下,神京可以调动禁军有二十万之众,各地禁军、校阅厢军,在乡签发弓箭手正在汇集。完全可组建三十万大军,必要时也可从陕西各路抽调部分兵马,有回鹘牵制,党项决不可能做出反应。”
“就算他心有不甘,等摸清形势,河北的事情早就解决,陛下的大军就可以放到陕西,好好玩一玩党项了。”王璇在最后有几分调侃。
或许,是因为不用面对那些强势的宰相,赵恒倒是很冷静,他在考虑之后,颇有兴趣地问道:“解决河北战局,朝廷能有多大把握抚平党项?”
王璇见赵恒被勾起几分兴趣,他用非常肯定的口吻道:“陛下,只要稳住契丹,小小党项只需几年就可以抚平,到时候臣愿请命西去。不过,臣以为最好先解决蓟北十三州,最起码应付时局后再说。”
赵恒对王璇的态度很满意,能够为他开疆扩土自然是好,王璇积极地态度与朝廷中沉暮的气氛形成鲜明地对比,虽说仅仅一问,还不曾完全拿定主意,但他至少真正认可了王璇。
“卿家有这么心思,朕心甚慰!”
“陛下,朝廷还需要派一使臣,应付契丹,或能拖延几日。”王璇的笑很坏。
今天,王璇无论如何都是第一大赢家,他几乎是毫不计后果的冲动,为他赢得怎样的今后,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但他知道应该好好规划一下西北了。
就在他告退出了垂拱殿之后,赵恒仍然陷入深深地思虑之中,他脑海中依然回荡着王璇出去前的那句话:“陛下,不妨派一使臣先去应付契丹,或能拖延几日。”
在君臣之间谈话没过多久,王璇就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当然是对赵恒在政论方面的影响。
第二天,朝廷就颁旨河朔军民凡是击杀契丹军队的人,积极增援被围关防的军民,一律由朝廷记功,日后再论功行赏。
在军情紧急的日子里,朝廷执政大臣不断被外放,从参知政事王钦若出判天雄军开始,张齐贤兼青、淄、潍安抚使,丁谓兼郓、齐、濮安抚使,主要负责汴京东面的京东防线稳固。
因为是要行军打仗,武将方面的人事也要做一番调整,除了张奢、王继忠等人没有动之外。
山南东道节度、同平章事李继隆为驾前东面排阵使,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石保吉为驾前西面排阵使,天雄军都部署周莹为驾前贝、冀路都部署,侍卫马军都指挥使葛霸为驾前邢、洺路都部署。
在西北方向,朝廷传旨厮铎督为朔方军节度、灵州西面巡检、西凉府六谷大首领,在王璇看来,这是赵恒听取了自己的建策,对李德明有所防备。
但王继英举荐的使臣,让赵恒大为光火,有一种受到侮辱的感觉,当即就不悦地道:“难道朝廷养士多年,竟然还要枢府区区走马承受担当大任。”
王璇在惊诧之余也相当的无语,他惊讶地发现后世响当当的人物——曹利用,如今仅是枢密院都承旨坐下的一名殿前承旨、走马承受,负责联络陕西鄜延路的军务,说白了就是副科级的低等官员。
一个人的人生际遇变化莫测,他没想到仅仅几年功夫就窜至重臣的曹利用,如今还是个很低的官员。
不过,他能理解赵恒的愤怒,没有一个文官愿意涉险,而曹利用却自告奋勇,敢于担当。
赵恒也没有办法,在王继英极力劝说下,他加封曹利用为阁门祗候、崇仪副使,北上与契丹接触。
他对于瀛洲失守的流言,并不以为意,毕竟瀛洲方向拥有数万大军,又有坚固高大的军城,李延渥又是身经百战名将,这一点他还是有信心的。
王璇与赵恒的心思差不过,天雄军上万兵马由周莹率领驰援贝州、冀州等处,贝州、冀州等处兵马也前出声援瀛洲,整个环环相扣,成波浪形调遣兵力。
契丹人本不擅攻城,他们要是能拿下瀛洲大城,那才是开国际玩笑。
当王继忠第二封书信到来的时候,王璇仅对赵恒说道:“隐隐间有威逼嫌疑,想来必不会是王太尉本意,此时正是生死之际,陛下全旧义尽国事亦可。”
赵恒第一次对王璇投去真正欣赏的目光,在他看来王璇一言之下解决了他的难题,让他从友情的矛盾中走出来,毕竟他担负的是整个大宋江山,友情不可能取代的社稷。
随着天子亲征的的日子不断到来,赵恒组织了一次禁军大阅兵,上四军闪亮登场,给军民极大地鼓舞。
同时,颁诏雍王赵元份为东京留守,并宣诏设置龙图阁侍制的馆职,耐人寻味地是,没有任命大臣担任此清要职事。
“看来你是对的,下一步陛下定然是要决议亲征了!”
相对于热闹的开封夜晚,王旦的府邸还是很清冷的,这也和王旦淡定喜静的观念有很大相关,赵夫人和子女们也习惯了这份冷情。
在王旦面前,王璇无论怎样,都不敢有丝毫造次,其中有晚辈的尊敬,更多的是王旦的人格魅力,王璇自认自己无法做到。
“哎,垂拱殿中,你是有得有失,把寇平仲得罪的不轻,是该想个法子缓和一下才是。还有,你虽然持中而论,毕竟点起了王定国外放的引子,他这个人虽然迂腐,却也有几分手段。”
王旦的口气有些忧虑,做为与寇准同年进士,他非常了解其为人,为人忠直不假,但性情太钢,每每有仇必报。王璇在睿思殿明显的驳斥寇准建言,令他非常担忧,至于王钦若,即便不如寇准,在他看来也不是王璇所能惹的。
王璇对于伯父的担忧心存一念温存,虽说王旦对他的前程并无帮助,有时甚至刻意的疏远。但他明白这都是王旦一贯的处事原则,决不为亲族谋取私利。
他有些激动地道:“伯父放心,既然侄儿赶在寇相公面前说话,就不会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