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词条之轮台三卷
轮台是一个很古老的地名,在公元925年出土的塞语残卷上,就有乌鲁木齐这个地名。但是这部神秘、神奇之卷,一直却鲜为人知,或无人读懂…… 轮台之史 许多城市,因为战火,因为洪水风沙,或被毁灭,或被掩埋在地下,如乌鲁木齐之南的楼兰故城,风沙中只凸显出残缺的遗址,古都开封,宋时的模样大多被掩埋在地下。乌鲁木齐历经战火的洗礼,也有过洪水风沙的侵袭,但它咬了咬了牙,忍了忍痛,又站了起来,站起来的还是真实的自己。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亚心之都在这里定位。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联结欧亚大陆的通道“丝绸之路”。从此,中国的使臣、商贾和中亚、西亚、南亚各国的使节客商往来,经过轮台络绎不绝,中外商业贸易迅速发展,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友好往来不断加深。成为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地,浓缩了西域文明的精华。 每一个生活在乌鲁木齐的人,很自然都想知道这个城市的来历和含义。“轮台”一名最早见于汉代,《史记》中记载的“轮头”即为“轮台”,汉武帝曾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大宛的补给地,并以《轮台之诏》而著名。汉匈之争期间,汉朝在“轮台”设立了西域都护府管理及屯田,是当时汉朝管理西域36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中心,这就是所说的“汉轮台”。后经历东汉王莽簒权,东汉鞭长莫及,轮台城被匈奴单于占领65年,直到班超收复,之后都护府在喀什盘槖城设立。三国归晋后,西域都护府撤销,轮台又归属车师国管辖。 3000年前的轮台为塞族部落世居,西周时期塞族与月氏混居,汉为匈奴郁立部落、单垣部落游牧之地,唐、宋为准噶尔突厥铁勒部契苾赫力酋长牧居,元、明为蒙古厄鲁特部落居住筑堡,清设郡县屯田布防,是西域著名的“耕凿弦诵之乡,歌舞游冶之地。”古老的乌鲁木齐河自南向北,从市中心穿过。城东是五千四百多米的博格达雪峰,宛若琼楼玉宇,主乌鲁木齐地区阴晴雨雪,而受单于御封,号称“灵山”。 城南是雄伟壮丽的天山山脉,群峰叠嶂,银装素裹,气象万千;城西是充满神话色彩的妖魔山,有云即积,积云积雨,俗称“戴帽子”,有时连月阴雨帽子久戴不脱,故有浑名;城正中是拔地而起的红山,宛如飞龙着地。山顶矗立着一座宝塔,高耸入云,映衬着周围的雪山,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乌鲁木齐”为塞语“委鲁木”的读音,古准噶尔语意为“优美的牧场”,轮台在突厥语里叫“窝轮木台”,经过各民族语言的的互译,即乌鲁木齐是轮台的音变。 在陈列于敦煌博物馆内的一件唐天宝初年(公元742)手抄地志残卷复制件中,发现有轮台(今乌鲁木齐)的记述,这本手抄地志(残卷)正是17原窟藏经洞中的文书。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轮台修筑的城定名为乌鲁木齐,开始出现在官方的文书里。后来又被清政府改为“迪化”,直到1954年废除“迪化”,恢复“乌鲁木齐”作为市、县的称为。 历史上的乌鲁木齐城有好几处,包括达坂城古城、乌拉泊古城、九家湾明故城及今天的乌鲁木齐城,都建在这条乌鲁木齐河川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旅游局把乌鲁木齐评为中国旅游名城。 “唐轮台”是在汉轮台之后建立在天山北麓的军事要镇和征收过往商人税务之地。西域都护府被设在了吉木萨尔,管理丝路北道。有学者认为,唐轮台的得名来源于汉轮台,但如今呈现在面前的这座古城是否就是当年的“唐轮台”?敦煌学的研究历经了几代人才刚刚起步,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这座城池的前世今生一个无可争辩的理由。 轮台古城的归属到底在哪?学者们不得不把目光转移到乌拉泊水库上面,他们希望在出土的文物中能找到一些有力的证据,证明乌拉泊古城就是唐轮台。 乌拉泊水库是在1956年开始挖掘建设的,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当时人们并没有保护墓葬的意识,许多墓葬在挖掘中被毁掉。现在水库出土的46处墓葬均是在水库边上被挖掘的,大多数墓葬都被掩埋在水库之下。 结果却令人更加疑惑,从水库中挖掘出的物品来看,这里竟然是古城活动前在战国时期的墓地。考古工作者称,这里曾经生存着车师人,他们从事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活动。这似乎更能说明在2000多年前,这儿已经是经济、文化发达之地,这里曾定居着许多居民,那么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是否在2000多年前也已经存在了呢?学者们又陷入了困惑,他们希望在水库里能出土证明古城存在的证据,不然屹立在水库南部的古城将继续沉默下去,但是曾在古城生活过的人又去了哪里? 光阴荏苒,二千年后,人们用高科技手段在乌鲁木齐市南郊永丰乡的包家槽子找到了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引起了世人关注。令人惊奇的是在“亚洲地理中心”标志旁边,人们发现了一块巨石。除去浮土巨石中央有一个碗口粗细的洞垂直向下。后来有人猜测,箭洞正是匈汉之争当年红山碉楼弩箭射入的见证,此石叫“单于石”。 乌鲁木齐浓缩了新疆历史的精华:从奴隶制社会的顶峰西周王朝(穆天子会见西王母)、匈汉之争设立西域都护府、中国第一个盛世王朝西汉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唐朝,乌鲁木齐书写了中国西域历史最华彩的篇章。 轮台之俗 诗仙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为轮台留下千古绝句,边塞诗神岑参在轮台也留下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连清代文魁纪晓岚也对乌鲁木齐作诗160余首,赞美不绝后,品尝了当地特色。据说当地政府官员,给纪晓岚在轮台接风时,上的就是大盘鸡、皮带面。以后就有了“天似穹庐轮台面,阅微草堂大盘鸡”。 新疆拌面、抓饭和大盘鸡是乌鲁木齐市著名小吃。俗称“拌面”,因把和好的面拉成细长条,然后将菜拌入面中食用,故而得名。做拌面,和面很关键。和面和拉制具体说来有四个环节,即和面,揉面,醒面,拉面。菜肴的品种很多,几乎能入菜者,皆可用来拌着面吃。因所配菜肴的不同,拌面的名称也就不同,有过油肉拌面、碎肉拌面、酸菜拌面、酱菜拌面等等,味道都很不错。吃抓饭,食后再饮一小碗羊肉汤,更觉余香满口,回味悠长,吃的时候配一碟萝卜菜,口感更好。 大盘鸡是独具乌鲁木齐地方特色的著名小吃,大盘鸡从清代始逐渐盛行,迄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传说,大盘鸡是在公元前11世纪古代“大盘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西周时曾将“大盘宴”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据民间流传,西王母曾设“大盘宴”招待周穆王。匈奴单于与汉军交战受困于轮台古牧地,终日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一日来到一家正在煮鸡的店铺前,闻香下马,令掌柜快快上菜,掌柜见鸡未熟,只好给他剁碎放在火上干炒。单于狼吞虎咽,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 后来,汉军退去,单于占领轮台,仍不忘当年在这里吃过的大盘鸡,同文武大臣专门找到这家饭铺吃了大盘鸡,仍感鲜美无比,胜过山珍海味,并重赏了这家店铺的掌柜。单于吃大盘鸡的故事一经传开,大盘鸡成了轮台街上的著名小吃。 轮台,是西域都护府的首府,一直以来专家学者争论不休,因为在西域有两个轮台,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修建南疆铁路时,乌鲁木齐南郊鱼儿沟发掘了一座黄金大墓。在两米多深的黄沙又四米深的卵石下,压着一个香消玉殒的年轻女子,满身大大小小的黄金饰品缀满了她全身。墓中出土的金器加金珠、金花一共二百多件及八块虎纹金牌、四条虎纹金代、一块金狮牌诉说着这个年轻女子不平凡的家世和身份。 凶猛的狮虎纹饰,昭示着早期中亚草原游牧民族的审美观念。狮虎是草原上的猛兽,是草原民族心里的偶像,希望着自己如同这些猛兽一样驰骋在草原上而又所向无敌。据考古学家推测,这座黄金大墓可能是二千多年前车师人留下来的;而墓中的女子,则可能是某一支部落酋长的千金,或者是王妃之类的贵妇人。 民间则流传,这个睡在石棺中的神秘女子就是萨满圣女,透过悠远的岁月给人们讲述了那掩埋在历史深处的奢华和传奇。 二千多年前的塞(车师)人,每当跳完萨满舞后,将敬献的大盘(鸡、鸭、鱼、牛羊肉等)系列,由圣女分给百姓吃。考古专家看到年轻女子石棺头顶,就有即将风化掉的大盘骨祭祀遗迹,感到不可思议。 轮台之名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从地理位置看,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地处天山之北,居四达之要冲”,占据的方位是“开天门闭地户”,自古就是“山环水绕,土膏沃衍”的民族交凑之地。 今天的乌鲁木齐是首善之地,表情是现代的,有着汉唐草原味的宽容和豪爽。汉关唐诗尤在,古老的歌谣尚存,乌拉泊的风依然唱着汉唐的走马川,广场前站着千年古柏,虬曲的枝,沧桑的干,披着岁月的风沙,风骨硬朗,神态依然。一座红山塔,阅尽人间沧桑,历尽岁月霜寒,砖棱上结满了苍苔,依然站在那儿,迎着朝霞,送走落日。大概是红山塔的灵气太重,有西天佛光的护佑,战火焚烧不了它,风沙摧毁不了它。历史上的乌鲁木齐,也发生过数次大的地震,红山塔,古迈的身姿只是摇晃一下,又坚定地站成完整的自己。 登上红山顶,看着那烟云袅袅,仿佛置身于汉唐,汉时的夕阳,唐时的月色。此时夜已深,天上一轮皎月,地上流淌着灯光,喧嚣的城市渐渐平静下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绝妙的诗句,曾是诗仙李白在这样的幽静中写成? 水磨园的石壁上,雕镂着诗人们的墨宝,龙腾虎跃;或举杯,或沉吟,或抬头望月,或低首拂须;山石们活了,走在群雕中,饮的是汉唐的风,沐的是时代的雨。 遥想遥远的汉代,汉武帝一统天下,剑指西域,那时这儿叫轮台。西域的都护府设在轮台,除了这里是一块位置重要的风水宝地,还与这里的人有关:英雄、豪爽、包容、开朗。 乌鲁木齐人积极乐观,性格豪放,乌鲁木齐人爱唱歌跳舞,喜欢夜市休闲。到了晚上,在广场夜市喝啤酒吃烤羊肉,灯火辉煌如同白昼,扭秧歌的,跳麦西来甫的,有老人,有年轻人,也有孩子。 乌鲁木齐,除了地理位置外,更重要的是这里融合了多民族的人文基础。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人群也是这样,没有容纳,没有含量,是没有什么出息的。苏武牧羊,乌鲁木齐向西,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忠歌。 东西两汉,在轮台奠定了中国西域的城廓基础,唐朝在轮台把这个推向辉煌,走上鼎盛,山呼万岁,丝绸之路诸国来朝,都要经过轮台都护府的恩准。新疆是亚洲的中心,轮台是新疆的中心,那时轮台的亮度足可以照彻寰宇。唐诗,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一个峰巅,诗仙李白举杯邀月,“明月出天山,便是盛唐轮台”;军旅诗神岑参南门吟诗,倾尽了心中的风情。今天,你走在古榆树下,走在河滩月色里,依然能享受到唐诗的浸润。文化学者余秋雨写道:“一个对山水和历史同样寄情的中国文人,恰当的归宿地之一是南京。”那么,不妨说,一个寄情山水历史而又积极乐观的中国文人,更好的去处是乌鲁木齐。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乌鲁木齐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汇点,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的融合处。古往今来,许多志士文人都曾驻足轮台,留下了一批描绘乌鲁木齐美好景观的名篇佳作,使乌鲁木齐闻名遐迩。 尚思为国戍轮台,远迈汉唐的轮台、一川鹅石的轮台、六月飘雪的轮台、铁马冰河的轮台、天山牧歌的轮台、丝绸之路冰雪风情的轮台、民族美食荟萃的轮台、瓜果飘香的轮台、博峰守护花园下的轮台、四大文明交汇的轮台、民族团结象征的轮台、雪莲故乡的轮台、亚心之都欣欣向荣的轮台、热辣辣情歌唱到天亮的轮台……戍守轮台(乌鲁木齐),不仅是诗人的怀想、军人的追求、屯垦戍边的家园、爱国者的抱负,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补给地;二千年来,轮台一直是祖国边塞的象征,中国主权的象征,更是未来影响亚欧地区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