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0.现阶段买地老区根本矛盾
什么脱离群众, 什么没有考虑到农民阶层!这个年龄的孩子,什么也不懂,偏偏自视还高得很, 真以为自己那点微末的见解,就足以傲视群贤了, 朝堂上衮衮诸公,居然没有一个人比她看得更加明白!
孩子越是有主见, 长大中,就越容易让人出现热血上涌,甚至头晕目眩的症状。要不是陈福顺在,葛爱娣挥起棍子的心思都有了, 她半点和葛谢恩深谈的兴趣都没有, 几乎是咬牙切齿地道, “你给我闭嘴——你知道什么!”
葛谢恩面色大变,失望地把头扭到一边去,很显然,这对话几乎无法进行下去了, 陈福顺因此更大为尴尬起来, 左右张望着母女两人, 几乎坐立不安,满脸的歉疚, 好像把自己当成了这一次冲突的起源。
暗淡天色之中,潮热而带着水汽的风不断吹来, 前院传来了炊饭的香味, 徐大发的声音隐约传来,“点灯吧!该吃饭啦,爱娣, 你那个叫花鸡,怎么开唷?”
“把泥敲了就行——我来吧!”
电灯被拉开了,暗黄色的灯光,闪烁了几下,似乎灯丝有烧断的风险,但还是坚强地挺住了,慢慢地发起热来,把屋内照亮,葛爱娣大步走出堂屋,去敲叫花鸡。葛谢恩也站起身,跑去查看纱窗屉,把它挂好,同时放下了堂屋内外门的纱帘,熟门熟路地从后院拿起一把艾草,在屋里熏了一遍,看着小虫子被浓烟熏得往外飞,有些干脆直接被熏死了,落在地上。陈福顺跟在她后头,亦步亦趋地看稀奇,“到底是岭南,虫子是多!”
“是,在这里,晚上睡觉不燃蚊香是不行的,除非是风大的夜里,否则,夏天再热也不敢出门去纳凉,你看我们的屋子,这在电扇发明之前,都是不适合住人的,纵深太浅了,白日不得荫凉,又不够高,没有穿堂风。老式的屋子,都是窄门脸,深屋子,这样就算是盛夏,屋内也能得风凉。”
气氛就这样缓和下来了,大家说些羊城港这里,和云县相比的特色之处,先后在餐桌旁围坐起来,徐大发拿脖子处围着的湿毛巾,揩着汗道,“福顺多吃点,家常便饭,也没能好好招待你,过几天待空闲了,再领你下馆子去。”
陈福顺忙客气了一番,直说自家小辈,前来叨扰已是不该,又说今晚的饮食已经非常丰盛,千万不要再铺张了,她跟着一家人吃就行。葛爱娣听了笑道,“你也太客气!这都是家常吃食,你来不来我们都这么吃,你觉得舅父烧的味道好,那就多吃些。”
三个人,四菜一汤,也说不上多奢靡,确实是葛爱娣家里三不五时就打打牙祭的水平,一个杂咸拼碟,一碗老火鸡汤,加了党参、黄芪,这是徐大发在羊城港学来的滋补汤品,他现在闲着就喜欢琢磨这些,葛爱娣捎带的叫花鸡,有这两味荤菜,就感到很体面了,再炒一个空心菜叶,放的是洪阳一带的豆酱,陈福顺赞不绝口,认为这样的鲜味很合适羊城港渥热的天气。
徐大发很高兴,和她絮絮说着自己为何不放辣椒,“我们在临城县的时候,冬日气候寒湿,放点辣椒驱寒是好的。可在羊城港,非常容易上火,再吃辣整个人都不舒服……不两三年,我们的口味也慢慢地改过来了……”
葛谢恩对父亲,便没有这么耐心,葛爱娣看陈福顺住了筷子,恭敬听徐大发讲话,更是满意,动手扭下了叫花鸡的一只大腿,放到陈福顺碗里,又将她夸奖了好几句:陈福顺的确是不容易的,在徐家的小辈中,最上进的就属她了。她的条件虽然相对是最差的,但发展得要比大多数表亲都好。
葛爱娣自己没有娘家亲眷,她和徐大发走出村子之后,也愿意提携徐大发的亲戚进城干活,一来二去,徐大发好几个兄弟姐妹,都在城里落脚了,虽然不能迁来羊城港,但或者是在临城县经营小本买卖,或者是到处去搞建筑队、去修路,生活条件比起以前,改善了太多太多。
也就是陈福顺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又很安于现状,跟着徐大发出外闯荡了几年,把老家的房子修起来了,就觉得在外处处都是局促不安,还不如在家做点农活,虽然清苦,但胜在安心,就这样竟宁可回村子里住,只是农闲时在家附近揽活,不愿再离家进城闯荡了。
上一代人的努力,改变的其实多数是下一辈人的命运,其余进城扎根的表亲,他们的孩子,至少自小都知道要供着好好读书,像葛谢恩这样,从小到大连家务都不太要干,只需要专心读书的都有,农村孩子从小帮着干活的日子,对他们来说已经是难以想象的传说了。
而且,城里的学校,怎么也比村里的扫盲班质量要高,读书上只要肯下苦工,多少都能读一些进去。这样从小,陈福顺姐弟的成绩就是最提不起来的,家里也没有什么要求,都默认了他们是随了父母,都不会读书,一辈子在土里讨食的命。
谁知道,歹竹出好笋,陈福顺的小弟年纪还小,看不出什么。陈福顺这姑娘,看着不声不响却很能干,她读书上的确是耽误了的,只能说是粗通文理。但种田上却有才干,人也比较会来事,在村里立了女户,被当成典型,还做了田师傅,在种田上,是有成就的,前后两次来羊城港,都是为了田师傅的考试——田师傅分为好几种,第一种,是不需要什么考试认证的,只需要县里下来的师傅认可,算你是本村比较会种田的,大家都客气地也叫做师傅,平时在乡里也有威望,处处都被人高看一等,镇里村里有什么种植任务,也会调派你去学习、讨论,但一般来说,仅限在本村、本镇,也没有什么额外的报酬。
第二种,这就是有职位的田师傅了,平时就算不种田,也有一笔津贴,是按月发放的,如果被调派去别村,甚至是异地教人种田,那每次都还有额外的报酬,差旅费、误工费等等,去远了还有危险津贴,加在一起,收入并不低,甚至比一般的吏目还要丰厚。
如果工作表现特佳,还有文章发表,那么,甚至有进入农学院的希望,到这里也就算是彻底跳过龙门了,虽然还是和田地打交道,但身份已经是吏目。也算是一些读书上没有天分的农人,一条上进的途径罢。
不过,做这种田师傅也是要通过考试的,和招考吏目的考试比,要求要低一些,只要求具备初级语言水平,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即可。并不要求文采,甚至写白字都是可以的,考试内容主要集中在各种农作物种植的注意事项上,除了笔试之外,还有门类繁多的实践考试,也并不强求要一次性考完。
比如陈福顺,先后就来了有两三次了,第一次考笔试,第二次考了三种重点作物的实践,这一次来考的又是新经济作物的推广实践,等这些科目陆续考完了,得到了认证之后,她就算是真正走上这条路子了,虽说渺茫吧,但至少有了将来转入吏目的一丝希望,倒是比其余表亲都发展得好,其余表亲如葛谢恩这样,差不多也就是做个工人,表现好的做大匠工,胜在安稳,不必和田师傅一样东奔西走,也不用挽着裤腿下田,但转入仕途的指望几乎没有,别看陈福顺现在是同辈中少见的泥腿子,但葛爱娣观她行事,却很看好她的将来呢。
这孩子和葛谢恩年岁相差不大,从小长在村里,进城难免有些自卑局促,少女气息也是未脱,在村里还好,说到种植时,稳重有威严,私底下和表妹在一起,也有高谈阔论、指点江山,观念偏激的时候。不过,一旦转开话题,她的沉稳劲儿就浮现出来了,和她聊天让人听了心里很舒服:不骄不躁,对人处处尊重谦让,说到自己的工作,又很在行,比葛谢恩真不知强到哪里去了!
葛爱娣见到她,就想到年少时的自己,非常喜欢,心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真是不假,所以说,孩子从小还是要让他们吃点苦,可恨我早些年没想到这一点,现在已来不及了!葛谢恩算是废了一大半,再不下重手,她成不了器不要紧,最怕一家人都遭了她的连累!”
心下已是打定主意,不能再容她这样下去了,面上自然不露出来,因为还有气的缘故,也不搭理她,更不把另一只鸡大腿扭下来给葛谢恩,葛谢恩赌气也不动,那只鸡腿便一直兀然矗立在那里,谁也不碰。葛爱娣和颜悦色,问陈福顺近来工作如何,徐大发也很关切村里的近况,陈福顺道,“今年收成还是好,村里现在不太种红薯了,水稻也种得少了一些,主要开始在种茶叶。”
“甚至稻种也换了,不再种从前的高产一号。有些乡亲,觉得每年种的东西都不太一样,要跟上比较勉强,再加上之前说的那篇文章,重重因素叠加,偶然也有一些抱怨,不过大体还是很和谐。”
虽然从买活军力推的‘高产一号’开始普及没多久,徐大发一家就不做农民了,但前二十年的生活,还是在他心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一听说高产一号不种了,忙问道,“这是为什么!不至于又种回原来的种子了吧?那产量可就太低了!”
“倒不是,是换了产量低一些,但口感更好的丰润二号来种,因现在米价下来了,高产一号的卖价也就比南洋米高一些,口感相差无几,再种高产一号,富裕的米卖不出去,留着放陈了,拿去做米粉、米线什么的,就和南洋米价格没有区别。”
“倒不如种茶、烟草、红薯、棉花、大豆等等,套种、轮种可以保证产量,而且加工产品也好上价格,只是这样对农户的要求肯定也就高了——现在还流行开辟果园、花园,原本分地的时候没人要的山林地,都成香饽饽了。”
徐大发、葛爱娣都是种过地的,当然不可能只种水稻而已,很多作物都粗略知道它们的性子,因此更明白这样逐年更换作物,对于农户来说的确是一种扰动,每一年的时间都要单独安排,产量也很难预期,等于是更加担惊受怕了。
这种每年由村里统筹种植计划,更换主作物的办法,对农户来说,他承受的压力,和进城做工是一般无二的,而且还平白多了个遇到天灾人害、血本无归的风险。徐大发也是叹道,“是我的话,也难免要抱怨的,这要是自己愿意去种,倒没什么说头,这上头安排下来的,可不就有许多人觉得,是给自己找事儿了?如今是统购的,倒还好了,若非如此,口舌就更多了。”
陈福顺也道,“现在也有风声讲,除了分配田之外,倘若自己开荒的地,头几年是可以自己做主种什么的,村里也不干涉,也不收保护费,不过,如此村里的田师傅,就不是免费指导了,允许收些好处。”
葛谢恩插嘴问道,“取消统购统筹,其实是好事啊,让他们吃个亏,就知道跟从官府安排的好了不是?衙门的安排,全都是根据市场信息来的,对于大宗商品的翌年价格预测,自然比农户要准确,还能互相通气,怎么看都比让农户自行决策好得多,等他们吃够亏,不就自然愿意听衙门的安排了?”
葛谢恩和葛爱娣这对母女,现在是彼此看对方都不顺眼,一句话由葛谢恩嘴里说出来,葛爱娣便觉得不中听,她忍不住冷冰冰地道,“哪有你说得这样简单?你以为取消统购统筹,让农户自己种地,村里还能太平?怕是第一年之后,那些种亏了的懒汉,便要去收成好的人家找茬闹事了!”
“现在村里大家报团,有谁敢闹事,大家群起攻之,万事也都有商量,有村长协调,统筹一取消,大家一盘散沙,你种你的,我种我的,首先就要争水,争肥,起了冲突,彼此也不报团了,大家各扫门前雪,村长说话也无用,难道什么事都要去县里请人来管,把人抓起来?”
“这样大家各凭拳头说理,谁家人口多,谁家就横行霸道,那还有谁肯分家?多少年来的努力,你一句取消统筹,就全部倒退回去了,其中多少人的鲜血,你赔得起么?说话以前全不动脑子,就只图爽快!再者说,谁告诉你百姓们吃了亏,又会要求恢复统筹的?他们为什么不和从前分家的族亲重新走动起来,到最后还是靠着乡亲地缘、姻亲血脉这样抱团争斗?思想简单,全天下就你一个人是有智慧的,别人都得按你想的来!”
葛谢恩面色血红,一声不吭,徐大发忙道,“好了,都少说两句。各有各的理,各有各的理么!”
他动手扭了另一个鸡大腿,要给葛谢恩,葛谢恩把碗一移,道了声‘吃饱了’,起身就走,徐大发的手擎在半空,尴尬地道,“那行,倒便宜了我——”
他想说他来吃吧,又实在觉得可惜似的,要再给陈福顺,陈福顺慌忙摇头,徐大发便把鸡腿塞到葛爱娣碗里,道,“倒便宜了我家老婆子,我们家两个鸡腿,都是给孩子吃的,说说也十几年没怎么吃了鸡腿,细想想,人还是对自己好些,这子女都是要走的,到头来,还是我们两夫妻相依为命!”
葛爱娣也没一点胃口,但偏偏露出欢容,仿佛刚才的摩擦只是家常小事,自然地道,“正是了,以后鸡腿你一根我一根,咱们辛苦一辈子,也该享清福了!”
徐大发道,“就是了!女儿说话不顺心,那就少谈天,这么大的孩子,说话偏激也很正常,以后慢慢就好了……她能懂得什么?凡是和村里有关的矛盾,都在地上,一篇报道,那根本不当事儿,有没有都一样,没有这个什么‘新伦理’的报道,也有别的借口,地上的事情能让大家都高兴了,这报道就再发一百篇,村里也没人当真!福顺,你讲是不是这个道理?”
陈福顺是个善于调和的人,她和葛谢恩高谈阔论时,取的是这件事一面的道理,到舅父跟前就立刻开始认同另一面的道理,“舅父讲得对,其实村里,尤其是我们临城县这一片老区的村里,对于报道的确是有意见的,但根子上来说,不在报道上,只是说往常一些不满的情绪,报纸都能调解,读读报,能把道理讲通,而这一次,报纸不管用了,这报道不但不能把道理说通,反而让人心里更不舒服,更是要骂娘罢了。”
这话,葛爱娣听得就非常舒服了,不由笑道,“这才是知事人、做事人的话,福顺是有做事的,大发呢,也要予以表扬,别看这几年以家庭为重,但没有放弃学习,平时多多的读书看报,思想见地越来越深刻了!反倒比年轻时候更敏捷!”
直到这一刻,她才愿意真正去了解村里的舆论,问陈福顺,村里人为什么不满,为什么要骂报道。除了对耕种统筹的厌倦和抵触之外,还有什么消极情绪。陈福顺道,“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就是如今县里出钱修路的频率低了,有些村道比较老旧,修葺也主要是靠村民自筹,出义工,不再和从前一样,是官家出钱管饭。”
“这要是以后都不修,也罢了,偏偏村里有人是专门出去修路的,现在都是往大江上游走,说是以后要去那边修路了,不再管我们这边了。村里自然也有怨言,觉得六姐疆域广阔起来,便逐渐薄待了起家的老地。”
这话其实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在情在理,现在也该轮到新进之地去修路了,临城县修路时不也是新进之地么?但百姓有时候是不讲理的,只看拿到手的好处。村里这样的言语,也有过一段时间的流传,不过这种话尚好破解,毕竟都是扫盲班毕业的村民,文化水准是逐渐增加的,对他们去讲‘家国’,讲华夏,讲共同发展带来的好处,大家就算不以为然,但也知道这才是正路,尚能压住他们那些不该有的抱怨心思。
这是一点,还有一点比较突出的不满,那就是对于地理位置的不满:村里的教育、医疗都是非常有限的,教育不说了,陈福顺和表亲们起步的差距,就是最好的证据,再说医疗,也是如此,百姓有急病,在城里和在村子里,很可能就是两种命运。
如果一向如此,那也就算了,好像还习以为常地忽略。但前些年开始的‘小三线’,让很多人就开始犯嘀咕了:工厂设在城边的时候,工人生活比他们便利那也就算了,可现在,小三线配套往往有学校和小医院,这是什么意思?工厂配有,村里就不配有了?
合着虽然说人人平等,但敏朝的士农工商,现在变成了士商工农,农户反而成了最后了呗?很多规矩,都是工人的好处,这是为什么?你要说工人难做,工人的活计有难度,那我农户有话要说了,买地的农户难道就好做,难道就不需要脑子,祖祖辈辈一个种地法了?买地的农户也很难做!也几乎是被强制着在不断学习!
很难说到底是哪个制度承担主责,但这篇‘新伦理’的报道,也确实点燃了大家对于农户地位长久以来的一个怨气,很多人都认为,不管在敏朝,日子多么难过,至少他们务农本分的百姓,地位尚且是得到了国家名义上的认可和尊重。可买地这里呢?表面上说六姐之下人人平等,都是六姐的奴仆,但实际上,你见到吏目畏惧不畏惧?尊重不尊重?衙门是否薄待了农户?自己心里清楚!
到现在,连最后一点体面都要剥夺走了,甚至连孩子都不让多生!为什么不让多生,就是因为城里要休产假,这不是就说明白了,城里的生活就是一切的标杆,全然把他们这些农户给排挤成下等人了呗?就村里这样的医疗条件,孩子夭折的概率,生两个?这要是没了一个,余下的独苗苗又有出息,进城去混了份工,让他们两夫妻该怎么养老?
当然,就个体来说,可以用奋斗进城作为自己的目标,但这是没道理的话,人人都进城了,谁留下种田?意思是好人都进城了,种田的全是劣等人,活该被讥笑了呗?对于现居于村中的农户来说,这话是尤其能激起他们愤怒的。
越是扫盲班开得久,对于道统有一定了解的农户,就越感到不是滋味——看不起就看不起,别强着说什么人人平等,反而没意思了!再说了,既然都这么看不起了,那你管什么呢?我都这么差了,我能不能有自个儿决定种什么,自个儿决定什么时候成婚的自由?我为什么还要受你这样严格的管束呢?
不是每句话都有道理,但情绪就是没有道理可言的。葛爱娣听着外甥女的讲述,眉头也逐渐皱紧了,她心底甚至突然掠过了一个有点不应该的念头:这些农户……是不是知道得太多了?心思这么多,对他们的生活好像也并没有什么好处?
或许扫盲班的教育,本就不该有太多关于道统的内容……那句话是怎么说来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她感到非常庆幸,自己不用去考虑这个问题该如何处理,和女儿不同,葛爱娣非常迅速地失去了对这个问题的兴趣,知道得太多了,她怕自己会睡不着觉。她也迅速地压制住了这个本能的,不该有的念头,不去深思着这个念头的闪现,宣告着她自己的什么改变——像葛爱娣这样的人,她的思想一向是非常实际的,绝不会轻易地审判自己,她远没有如此高洁。
这可能是个很大的隐患,是一系列麻烦的开始——对她来说,知道这点,就足够了,葛爱娣几乎是立刻确定了自己的行动方针:葛谢恩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徐大发有一点说得很对,鸡腿为什么一定要给孩子吃?葛爱娣是从人吃人的年代过来的,她曾经以为自己已经永远地摆脱了那样残酷的生活,但现在,她发现,仍有一部分的自己从未离开,她对于孩子的慈爱,永远不会超过活下去、活得好的执念。
女儿曾经一度是她弥补自身遗憾的方法,也得到她满腔的慈爱,但她绝不会让女儿摧毁自己得来不易的生活——不,别说摧毁,甚至她绝不会让女儿影响到一点儿。
“我想,得让她吃吃生活的苦,别读书把人给读傻了。”
第二日,她特意告假,到情报局来找她的好姐妹张桂华,对张桂华把葛谢恩的危险倾向合盘托出,寻求好姐妹的帮助,“有没有什么出路,是适合她,能让她成熟起来的,你帮我出出主意。另则,对于老地的这些思想倾向,你看看,需不需要我那个外甥女形成文字,给你送一份过来——这也是你的工作内容是吧,广集各种见闻……你们情报局的工作也的确辛苦琐碎,比港务局难干太多了!”, ,
陈福顺也道,“现在也有风声讲,除了分配田之外,倘若自己开荒的地,头几年是可以自己做主种什么的,村里也不干涉,也不收保护费,不过,如此村里的田师傅,就不是免费指导了,允许收些好处。”
葛谢恩插嘴问道,“取消统购统筹,其实是好事啊,让他们吃个亏,就知道跟从官府安排的好了不是?衙门的安排,全都是根据市场信息来的,对于大宗商品的翌年价格预测,自然比农户要准确,还能互相通气,怎么看都比让农户自行决策好得多,等他们吃够亏,不就自然愿意听衙门的安排了?”
葛谢恩和葛爱娣这对母女,现在是彼此看对方都不顺眼,一句话由葛谢恩嘴里说出来,葛爱娣便觉得不中听,她忍不住冷冰冰地道,“哪有你说得这样简单?你以为取消统购统筹,让农户自己种地,村里还能太平?怕是第一年之后,那些种亏了的懒汉,便要去收成好的人家找茬闹事了!”
“现在村里大家报团,有谁敢闹事,大家群起攻之,万事也都有商量,有村长协调,统筹一取消,大家一盘散沙,你种你的,我种我的,首先就要争水,争肥,起了冲突,彼此也不报团了,大家各扫门前雪,村长说话也无用,难道什么事都要去县里请人来管,把人抓起来?”
“这样大家各凭拳头说理,谁家人口多,谁家就横行霸道,那还有谁肯分家?多少年来的努力,你一句取消统筹,就全部倒退回去了,其中多少人的鲜血,你赔得起么?说话以前全不动脑子,就只图爽快!再者说,谁告诉你百姓们吃了亏,又会要求恢复统筹的?他们为什么不和从前分家的族亲重新走动起来,到最后还是靠着乡亲地缘、姻亲血脉这样抱团争斗?思想简单,全天下就你一个人是有智慧的,别人都得按你想的来!”
葛谢恩面色血红,一声不吭,徐大发忙道,“好了,都少说两句。各有各的理,各有各的理么!”
他动手扭了另一个鸡大腿,要给葛谢恩,葛谢恩把碗一移,道了声‘吃饱了’,起身就走,徐大发的手擎在半空,尴尬地道,“那行,倒便宜了我——”
他想说他来吃吧,又实在觉得可惜似的,要再给陈福顺,陈福顺慌忙摇头,徐大发便把鸡腿塞到葛爱娣碗里,道,“倒便宜了我家老婆子,我们家两个鸡腿,都是给孩子吃的,说说也十几年没怎么吃了鸡腿,细想想,人还是对自己好些,这子女都是要走的,到头来,还是我们两夫妻相依为命!”
葛爱娣也没一点胃口,但偏偏露出欢容,仿佛刚才的摩擦只是家常小事,自然地道,“正是了,以后鸡腿你一根我一根,咱们辛苦一辈子,也该享清福了!”
徐大发道,“就是了!女儿说话不顺心,那就少谈天,这么大的孩子,说话偏激也很正常,以后慢慢就好了……她能懂得什么?凡是和村里有关的矛盾,都在地上,一篇报道,那根本不当事儿,有没有都一样,没有这个什么‘新伦理’的报道,也有别的借口,地上的事情能让大家都高兴了,这报道就再发一百篇,村里也没人当真!福顺,你讲是不是这个道理?”
陈福顺是个善于调和的人,她和葛谢恩高谈阔论时,取的是这件事一面的道理,到舅父跟前就立刻开始认同另一面的道理,“舅父讲得对,其实村里,尤其是我们临城县这一片老区的村里,对于报道的确是有意见的,但根子上来说,不在报道上,只是说往常一些不满的情绪,报纸都能调解,读读报,能把道理讲通,而这一次,报纸不管用了,这报道不但不能把道理说通,反而让人心里更不舒服,更是要骂娘罢了。”
这话,葛爱娣听得就非常舒服了,不由笑道,“这才是知事人、做事人的话,福顺是有做事的,大发呢,也要予以表扬,别看这几年以家庭为重,但没有放弃学习,平时多多的读书看报,思想见地越来越深刻了!反倒比年轻时候更敏捷!”
直到这一刻,她才愿意真正去了解村里的舆论,问陈福顺,村里人为什么不满,为什么要骂报道。除了对耕种统筹的厌倦和抵触之外,还有什么消极情绪。陈福顺道,“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就是如今县里出钱修路的频率低了,有些村道比较老旧,修葺也主要是靠村民自筹,出义工,不再和从前一样,是官家出钱管饭。”
“这要是以后都不修,也罢了,偏偏村里有人是专门出去修路的,现在都是往大江上游走,说是以后要去那边修路了,不再管我们这边了。村里自然也有怨言,觉得六姐疆域广阔起来,便逐渐薄待了起家的老地。”
这话其实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在情在理,现在也该轮到新进之地去修路了,临城县修路时不也是新进之地么?但百姓有时候是不讲理的,只看拿到手的好处。村里这样的言语,也有过一段时间的流传,不过这种话尚好破解,毕竟都是扫盲班毕业的村民,文化水准是逐渐增加的,对他们去讲‘家国’,讲华夏,讲共同发展带来的好处,大家就算不以为然,但也知道这才是正路,尚能压住他们那些不该有的抱怨心思。
这是一点,还有一点比较突出的不满,那就是对于地理位置的不满:村里的教育、医疗都是非常有限的,教育不说了,陈福顺和表亲们起步的差距,就是最好的证据,再说医疗,也是如此,百姓有急病,在城里和在村子里,很可能就是两种命运。
如果一向如此,那也就算了,好像还习以为常地忽略。但前些年开始的‘小三线’,让很多人就开始犯嘀咕了:工厂设在城边的时候,工人生活比他们便利那也就算了,可现在,小三线配套往往有学校和小医院,这是什么意思?工厂配有,村里就不配有了?
合着虽然说人人平等,但敏朝的士农工商,现在变成了士商工农,农户反而成了最后了呗?很多规矩,都是工人的好处,这是为什么?你要说工人难做,工人的活计有难度,那我农户有话要说了,买地的农户难道就好做,难道就不需要脑子,祖祖辈辈一个种地法了?买地的农户也很难做!也几乎是被强制着在不断学习!
很难说到底是哪个制度承担主责,但这篇‘新伦理’的报道,也确实点燃了大家对于农户地位长久以来的一个怨气,很多人都认为,不管在敏朝,日子多么难过,至少他们务农本分的百姓,地位尚且是得到了国家名义上的认可和尊重。可买地这里呢?表面上说六姐之下人人平等,都是六姐的奴仆,但实际上,你见到吏目畏惧不畏惧?尊重不尊重?衙门是否薄待了农户?自己心里清楚!
到现在,连最后一点体面都要剥夺走了,甚至连孩子都不让多生!为什么不让多生,就是因为城里要休产假,这不是就说明白了,城里的生活就是一切的标杆,全然把他们这些农户给排挤成下等人了呗?就村里这样的医疗条件,孩子夭折的概率,生两个?这要是没了一个,余下的独苗苗又有出息,进城去混了份工,让他们两夫妻该怎么养老?
当然,就个体来说,可以用奋斗进城作为自己的目标,但这是没道理的话,人人都进城了,谁留下种田?意思是好人都进城了,种田的全是劣等人,活该被讥笑了呗?对于现居于村中的农户来说,这话是尤其能激起他们愤怒的。
越是扫盲班开得久,对于道统有一定了解的农户,就越感到不是滋味——看不起就看不起,别强着说什么人人平等,反而没意思了!再说了,既然都这么看不起了,那你管什么呢?我都这么差了,我能不能有自个儿决定种什么,自个儿决定什么时候成婚的自由?我为什么还要受你这样严格的管束呢?
不是每句话都有道理,但情绪就是没有道理可言的。葛爱娣听着外甥女的讲述,眉头也逐渐皱紧了,她心底甚至突然掠过了一个有点不应该的念头:这些农户……是不是知道得太多了?心思这么多,对他们的生活好像也并没有什么好处?
或许扫盲班的教育,本就不该有太多关于道统的内容……那句话是怎么说来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她感到非常庆幸,自己不用去考虑这个问题该如何处理,和女儿不同,葛爱娣非常迅速地失去了对这个问题的兴趣,知道得太多了,她怕自己会睡不着觉。她也迅速地压制住了这个本能的,不该有的念头,不去深思着这个念头的闪现,宣告着她自己的什么改变——像葛爱娣这样的人,她的思想一向是非常实际的,绝不会轻易地审判自己,她远没有如此高洁。
这可能是个很大的隐患,是一系列麻烦的开始——对她来说,知道这点,就足够了,葛爱娣几乎是立刻确定了自己的行动方针:葛谢恩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徐大发有一点说得很对,鸡腿为什么一定要给孩子吃?葛爱娣是从人吃人的年代过来的,她曾经以为自己已经永远地摆脱了那样残酷的生活,但现在,她发现,仍有一部分的自己从未离开,她对于孩子的慈爱,永远不会超过活下去、活得好的执念。
女儿曾经一度是她弥补自身遗憾的方法,也得到她满腔的慈爱,但她绝不会让女儿摧毁自己得来不易的生活——不,别说摧毁,甚至她绝不会让女儿影响到一点儿。
“我想,得让她吃吃生活的苦,别读书把人给读傻了。”
第二日,她特意告假,到情报局来找她的好姐妹张桂华,对张桂华把葛谢恩的危险倾向合盘托出,寻求好姐妹的帮助,“有没有什么出路,是适合她,能让她成熟起来的,你帮我出出主意。另则,对于老地的这些思想倾向,你看看,需不需要我那个外甥女形成文字,给你送一份过来——这也是你的工作内容是吧,广集各种见闻……你们情报局的工作也的确辛苦琐碎,比港务局难干太多了!”, ,
陈福顺也道,“现在也有风声讲,除了分配田之外,倘若自己开荒的地,头几年是可以自己做主种什么的,村里也不干涉,也不收保护费,不过,如此村里的田师傅,就不是免费指导了,允许收些好处。”
葛谢恩插嘴问道,“取消统购统筹,其实是好事啊,让他们吃个亏,就知道跟从官府安排的好了不是?衙门的安排,全都是根据市场信息来的,对于大宗商品的翌年价格预测,自然比农户要准确,还能互相通气,怎么看都比让农户自行决策好得多,等他们吃够亏,不就自然愿意听衙门的安排了?”
葛谢恩和葛爱娣这对母女,现在是彼此看对方都不顺眼,一句话由葛谢恩嘴里说出来,葛爱娣便觉得不中听,她忍不住冷冰冰地道,“哪有你说得这样简单?你以为取消统购统筹,让农户自己种地,村里还能太平?怕是第一年之后,那些种亏了的懒汉,便要去收成好的人家找茬闹事了!”
“现在村里大家报团,有谁敢闹事,大家群起攻之,万事也都有商量,有村长协调,统筹一取消,大家一盘散沙,你种你的,我种我的,首先就要争水,争肥,起了冲突,彼此也不报团了,大家各扫门前雪,村长说话也无用,难道什么事都要去县里请人来管,把人抓起来?”
“这样大家各凭拳头说理,谁家人口多,谁家就横行霸道,那还有谁肯分家?多少年来的努力,你一句取消统筹,就全部倒退回去了,其中多少人的鲜血,你赔得起么?说话以前全不动脑子,就只图爽快!再者说,谁告诉你百姓们吃了亏,又会要求恢复统筹的?他们为什么不和从前分家的族亲重新走动起来,到最后还是靠着乡亲地缘、姻亲血脉这样抱团争斗?思想简单,全天下就你一个人是有智慧的,别人都得按你想的来!”
葛谢恩面色血红,一声不吭,徐大发忙道,“好了,都少说两句。各有各的理,各有各的理么!”
他动手扭了另一个鸡大腿,要给葛谢恩,葛谢恩把碗一移,道了声‘吃饱了’,起身就走,徐大发的手擎在半空,尴尬地道,“那行,倒便宜了我——”
他想说他来吃吧,又实在觉得可惜似的,要再给陈福顺,陈福顺慌忙摇头,徐大发便把鸡腿塞到葛爱娣碗里,道,“倒便宜了我家老婆子,我们家两个鸡腿,都是给孩子吃的,说说也十几年没怎么吃了鸡腿,细想想,人还是对自己好些,这子女都是要走的,到头来,还是我们两夫妻相依为命!”
葛爱娣也没一点胃口,但偏偏露出欢容,仿佛刚才的摩擦只是家常小事,自然地道,“正是了,以后鸡腿你一根我一根,咱们辛苦一辈子,也该享清福了!”
徐大发道,“就是了!女儿说话不顺心,那就少谈天,这么大的孩子,说话偏激也很正常,以后慢慢就好了……她能懂得什么?凡是和村里有关的矛盾,都在地上,一篇报道,那根本不当事儿,有没有都一样,没有这个什么‘新伦理’的报道,也有别的借口,地上的事情能让大家都高兴了,这报道就再发一百篇,村里也没人当真!福顺,你讲是不是这个道理?”
陈福顺是个善于调和的人,她和葛谢恩高谈阔论时,取的是这件事一面的道理,到舅父跟前就立刻开始认同另一面的道理,“舅父讲得对,其实村里,尤其是我们临城县这一片老区的村里,对于报道的确是有意见的,但根子上来说,不在报道上,只是说往常一些不满的情绪,报纸都能调解,读读报,能把道理讲通,而这一次,报纸不管用了,这报道不但不能把道理说通,反而让人心里更不舒服,更是要骂娘罢了。”
这话,葛爱娣听得就非常舒服了,不由笑道,“这才是知事人、做事人的话,福顺是有做事的,大发呢,也要予以表扬,别看这几年以家庭为重,但没有放弃学习,平时多多的读书看报,思想见地越来越深刻了!反倒比年轻时候更敏捷!”
直到这一刻,她才愿意真正去了解村里的舆论,问陈福顺,村里人为什么不满,为什么要骂报道。除了对耕种统筹的厌倦和抵触之外,还有什么消极情绪。陈福顺道,“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就是如今县里出钱修路的频率低了,有些村道比较老旧,修葺也主要是靠村民自筹,出义工,不再和从前一样,是官家出钱管饭。”
“这要是以后都不修,也罢了,偏偏村里有人是专门出去修路的,现在都是往大江上游走,说是以后要去那边修路了,不再管我们这边了。村里自然也有怨言,觉得六姐疆域广阔起来,便逐渐薄待了起家的老地。”
这话其实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在情在理,现在也该轮到新进之地去修路了,临城县修路时不也是新进之地么?但百姓有时候是不讲理的,只看拿到手的好处。村里这样的言语,也有过一段时间的流传,不过这种话尚好破解,毕竟都是扫盲班毕业的村民,文化水准是逐渐增加的,对他们去讲‘家国’,讲华夏,讲共同发展带来的好处,大家就算不以为然,但也知道这才是正路,尚能压住他们那些不该有的抱怨心思。
这是一点,还有一点比较突出的不满,那就是对于地理位置的不满:村里的教育、医疗都是非常有限的,教育不说了,陈福顺和表亲们起步的差距,就是最好的证据,再说医疗,也是如此,百姓有急病,在城里和在村子里,很可能就是两种命运。
如果一向如此,那也就算了,好像还习以为常地忽略。但前些年开始的‘小三线’,让很多人就开始犯嘀咕了:工厂设在城边的时候,工人生活比他们便利那也就算了,可现在,小三线配套往往有学校和小医院,这是什么意思?工厂配有,村里就不配有了?
合着虽然说人人平等,但敏朝的士农工商,现在变成了士商工农,农户反而成了最后了呗?很多规矩,都是工人的好处,这是为什么?你要说工人难做,工人的活计有难度,那我农户有话要说了,买地的农户难道就好做,难道就不需要脑子,祖祖辈辈一个种地法了?买地的农户也很难做!也几乎是被强制着在不断学习!
很难说到底是哪个制度承担主责,但这篇‘新伦理’的报道,也确实点燃了大家对于农户地位长久以来的一个怨气,很多人都认为,不管在敏朝,日子多么难过,至少他们务农本分的百姓,地位尚且是得到了国家名义上的认可和尊重。可买地这里呢?表面上说六姐之下人人平等,都是六姐的奴仆,但实际上,你见到吏目畏惧不畏惧?尊重不尊重?衙门是否薄待了农户?自己心里清楚!
到现在,连最后一点体面都要剥夺走了,甚至连孩子都不让多生!为什么不让多生,就是因为城里要休产假,这不是就说明白了,城里的生活就是一切的标杆,全然把他们这些农户给排挤成下等人了呗?就村里这样的医疗条件,孩子夭折的概率,生两个?这要是没了一个,余下的独苗苗又有出息,进城去混了份工,让他们两夫妻该怎么养老?
当然,就个体来说,可以用奋斗进城作为自己的目标,但这是没道理的话,人人都进城了,谁留下种田?意思是好人都进城了,种田的全是劣等人,活该被讥笑了呗?对于现居于村中的农户来说,这话是尤其能激起他们愤怒的。
越是扫盲班开得久,对于道统有一定了解的农户,就越感到不是滋味——看不起就看不起,别强着说什么人人平等,反而没意思了!再说了,既然都这么看不起了,那你管什么呢?我都这么差了,我能不能有自个儿决定种什么,自个儿决定什么时候成婚的自由?我为什么还要受你这样严格的管束呢?
不是每句话都有道理,但情绪就是没有道理可言的。葛爱娣听着外甥女的讲述,眉头也逐渐皱紧了,她心底甚至突然掠过了一个有点不应该的念头:这些农户……是不是知道得太多了?心思这么多,对他们的生活好像也并没有什么好处?
或许扫盲班的教育,本就不该有太多关于道统的内容……那句话是怎么说来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她感到非常庆幸,自己不用去考虑这个问题该如何处理,和女儿不同,葛爱娣非常迅速地失去了对这个问题的兴趣,知道得太多了,她怕自己会睡不着觉。她也迅速地压制住了这个本能的,不该有的念头,不去深思着这个念头的闪现,宣告着她自己的什么改变——像葛爱娣这样的人,她的思想一向是非常实际的,绝不会轻易地审判自己,她远没有如此高洁。
这可能是个很大的隐患,是一系列麻烦的开始——对她来说,知道这点,就足够了,葛爱娣几乎是立刻确定了自己的行动方针:葛谢恩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徐大发有一点说得很对,鸡腿为什么一定要给孩子吃?葛爱娣是从人吃人的年代过来的,她曾经以为自己已经永远地摆脱了那样残酷的生活,但现在,她发现,仍有一部分的自己从未离开,她对于孩子的慈爱,永远不会超过活下去、活得好的执念。
女儿曾经一度是她弥补自身遗憾的方法,也得到她满腔的慈爱,但她绝不会让女儿摧毁自己得来不易的生活——不,别说摧毁,甚至她绝不会让女儿影响到一点儿。
“我想,得让她吃吃生活的苦,别读书把人给读傻了。”
第二日,她特意告假,到情报局来找她的好姐妹张桂华,对张桂华把葛谢恩的危险倾向合盘托出,寻求好姐妹的帮助,“有没有什么出路,是适合她,能让她成熟起来的,你帮我出出主意。另则,对于老地的这些思想倾向,你看看,需不需要我那个外甥女形成文字,给你送一份过来——这也是你的工作内容是吧,广集各种见闻……你们情报局的工作也的确辛苦琐碎,比港务局难干太多了!”, ,
陈福顺也道,“现在也有风声讲,除了分配田之外,倘若自己开荒的地,头几年是可以自己做主种什么的,村里也不干涉,也不收保护费,不过,如此村里的田师傅,就不是免费指导了,允许收些好处。”
葛谢恩插嘴问道,“取消统购统筹,其实是好事啊,让他们吃个亏,就知道跟从官府安排的好了不是?衙门的安排,全都是根据市场信息来的,对于大宗商品的翌年价格预测,自然比农户要准确,还能互相通气,怎么看都比让农户自行决策好得多,等他们吃够亏,不就自然愿意听衙门的安排了?”
葛谢恩和葛爱娣这对母女,现在是彼此看对方都不顺眼,一句话由葛谢恩嘴里说出来,葛爱娣便觉得不中听,她忍不住冷冰冰地道,“哪有你说得这样简单?你以为取消统购统筹,让农户自己种地,村里还能太平?怕是第一年之后,那些种亏了的懒汉,便要去收成好的人家找茬闹事了!”
“现在村里大家报团,有谁敢闹事,大家群起攻之,万事也都有商量,有村长协调,统筹一取消,大家一盘散沙,你种你的,我种我的,首先就要争水,争肥,起了冲突,彼此也不报团了,大家各扫门前雪,村长说话也无用,难道什么事都要去县里请人来管,把人抓起来?”
“这样大家各凭拳头说理,谁家人口多,谁家就横行霸道,那还有谁肯分家?多少年来的努力,你一句取消统筹,就全部倒退回去了,其中多少人的鲜血,你赔得起么?说话以前全不动脑子,就只图爽快!再者说,谁告诉你百姓们吃了亏,又会要求恢复统筹的?他们为什么不和从前分家的族亲重新走动起来,到最后还是靠着乡亲地缘、姻亲血脉这样抱团争斗?思想简单,全天下就你一个人是有智慧的,别人都得按你想的来!”
葛谢恩面色血红,一声不吭,徐大发忙道,“好了,都少说两句。各有各的理,各有各的理么!”
他动手扭了另一个鸡大腿,要给葛谢恩,葛谢恩把碗一移,道了声‘吃饱了’,起身就走,徐大发的手擎在半空,尴尬地道,“那行,倒便宜了我——”
他想说他来吃吧,又实在觉得可惜似的,要再给陈福顺,陈福顺慌忙摇头,徐大发便把鸡腿塞到葛爱娣碗里,道,“倒便宜了我家老婆子,我们家两个鸡腿,都是给孩子吃的,说说也十几年没怎么吃了鸡腿,细想想,人还是对自己好些,这子女都是要走的,到头来,还是我们两夫妻相依为命!”
葛爱娣也没一点胃口,但偏偏露出欢容,仿佛刚才的摩擦只是家常小事,自然地道,“正是了,以后鸡腿你一根我一根,咱们辛苦一辈子,也该享清福了!”
徐大发道,“就是了!女儿说话不顺心,那就少谈天,这么大的孩子,说话偏激也很正常,以后慢慢就好了……她能懂得什么?凡是和村里有关的矛盾,都在地上,一篇报道,那根本不当事儿,有没有都一样,没有这个什么‘新伦理’的报道,也有别的借口,地上的事情能让大家都高兴了,这报道就再发一百篇,村里也没人当真!福顺,你讲是不是这个道理?”
陈福顺是个善于调和的人,她和葛谢恩高谈阔论时,取的是这件事一面的道理,到舅父跟前就立刻开始认同另一面的道理,“舅父讲得对,其实村里,尤其是我们临城县这一片老区的村里,对于报道的确是有意见的,但根子上来说,不在报道上,只是说往常一些不满的情绪,报纸都能调解,读读报,能把道理讲通,而这一次,报纸不管用了,这报道不但不能把道理说通,反而让人心里更不舒服,更是要骂娘罢了。”
这话,葛爱娣听得就非常舒服了,不由笑道,“这才是知事人、做事人的话,福顺是有做事的,大发呢,也要予以表扬,别看这几年以家庭为重,但没有放弃学习,平时多多的读书看报,思想见地越来越深刻了!反倒比年轻时候更敏捷!”
直到这一刻,她才愿意真正去了解村里的舆论,问陈福顺,村里人为什么不满,为什么要骂报道。除了对耕种统筹的厌倦和抵触之外,还有什么消极情绪。陈福顺道,“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就是如今县里出钱修路的频率低了,有些村道比较老旧,修葺也主要是靠村民自筹,出义工,不再和从前一样,是官家出钱管饭。”
“这要是以后都不修,也罢了,偏偏村里有人是专门出去修路的,现在都是往大江上游走,说是以后要去那边修路了,不再管我们这边了。村里自然也有怨言,觉得六姐疆域广阔起来,便逐渐薄待了起家的老地。”
这话其实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在情在理,现在也该轮到新进之地去修路了,临城县修路时不也是新进之地么?但百姓有时候是不讲理的,只看拿到手的好处。村里这样的言语,也有过一段时间的流传,不过这种话尚好破解,毕竟都是扫盲班毕业的村民,文化水准是逐渐增加的,对他们去讲‘家国’,讲华夏,讲共同发展带来的好处,大家就算不以为然,但也知道这才是正路,尚能压住他们那些不该有的抱怨心思。
这是一点,还有一点比较突出的不满,那就是对于地理位置的不满:村里的教育、医疗都是非常有限的,教育不说了,陈福顺和表亲们起步的差距,就是最好的证据,再说医疗,也是如此,百姓有急病,在城里和在村子里,很可能就是两种命运。
如果一向如此,那也就算了,好像还习以为常地忽略。但前些年开始的‘小三线’,让很多人就开始犯嘀咕了:工厂设在城边的时候,工人生活比他们便利那也就算了,可现在,小三线配套往往有学校和小医院,这是什么意思?工厂配有,村里就不配有了?
合着虽然说人人平等,但敏朝的士农工商,现在变成了士商工农,农户反而成了最后了呗?很多规矩,都是工人的好处,这是为什么?你要说工人难做,工人的活计有难度,那我农户有话要说了,买地的农户难道就好做,难道就不需要脑子,祖祖辈辈一个种地法了?买地的农户也很难做!也几乎是被强制着在不断学习!
很难说到底是哪个制度承担主责,但这篇‘新伦理’的报道,也确实点燃了大家对于农户地位长久以来的一个怨气,很多人都认为,不管在敏朝,日子多么难过,至少他们务农本分的百姓,地位尚且是得到了国家名义上的认可和尊重。可买地这里呢?表面上说六姐之下人人平等,都是六姐的奴仆,但实际上,你见到吏目畏惧不畏惧?尊重不尊重?衙门是否薄待了农户?自己心里清楚!
到现在,连最后一点体面都要剥夺走了,甚至连孩子都不让多生!为什么不让多生,就是因为城里要休产假,这不是就说明白了,城里的生活就是一切的标杆,全然把他们这些农户给排挤成下等人了呗?就村里这样的医疗条件,孩子夭折的概率,生两个?这要是没了一个,余下的独苗苗又有出息,进城去混了份工,让他们两夫妻该怎么养老?
当然,就个体来说,可以用奋斗进城作为自己的目标,但这是没道理的话,人人都进城了,谁留下种田?意思是好人都进城了,种田的全是劣等人,活该被讥笑了呗?对于现居于村中的农户来说,这话是尤其能激起他们愤怒的。
越是扫盲班开得久,对于道统有一定了解的农户,就越感到不是滋味——看不起就看不起,别强着说什么人人平等,反而没意思了!再说了,既然都这么看不起了,那你管什么呢?我都这么差了,我能不能有自个儿决定种什么,自个儿决定什么时候成婚的自由?我为什么还要受你这样严格的管束呢?
不是每句话都有道理,但情绪就是没有道理可言的。葛爱娣听着外甥女的讲述,眉头也逐渐皱紧了,她心底甚至突然掠过了一个有点不应该的念头:这些农户……是不是知道得太多了?心思这么多,对他们的生活好像也并没有什么好处?
或许扫盲班的教育,本就不该有太多关于道统的内容……那句话是怎么说来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她感到非常庆幸,自己不用去考虑这个问题该如何处理,和女儿不同,葛爱娣非常迅速地失去了对这个问题的兴趣,知道得太多了,她怕自己会睡不着觉。她也迅速地压制住了这个本能的,不该有的念头,不去深思着这个念头的闪现,宣告着她自己的什么改变——像葛爱娣这样的人,她的思想一向是非常实际的,绝不会轻易地审判自己,她远没有如此高洁。
这可能是个很大的隐患,是一系列麻烦的开始——对她来说,知道这点,就足够了,葛爱娣几乎是立刻确定了自己的行动方针:葛谢恩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徐大发有一点说得很对,鸡腿为什么一定要给孩子吃?葛爱娣是从人吃人的年代过来的,她曾经以为自己已经永远地摆脱了那样残酷的生活,但现在,她发现,仍有一部分的自己从未离开,她对于孩子的慈爱,永远不会超过活下去、活得好的执念。
女儿曾经一度是她弥补自身遗憾的方法,也得到她满腔的慈爱,但她绝不会让女儿摧毁自己得来不易的生活——不,别说摧毁,甚至她绝不会让女儿影响到一点儿。
“我想,得让她吃吃生活的苦,别读书把人给读傻了。”
第二日,她特意告假,到情报局来找她的好姐妹张桂华,对张桂华把葛谢恩的危险倾向合盘托出,寻求好姐妹的帮助,“有没有什么出路,是适合她,能让她成熟起来的,你帮我出出主意。另则,对于老地的这些思想倾向,你看看,需不需要我那个外甥女形成文字,给你送一份过来——这也是你的工作内容是吧,广集各种见闻……你们情报局的工作也的确辛苦琐碎,比港务局难干太多了!”, ,
陈福顺也道,“现在也有风声讲,除了分配田之外,倘若自己开荒的地,头几年是可以自己做主种什么的,村里也不干涉,也不收保护费,不过,如此村里的田师傅,就不是免费指导了,允许收些好处。”
葛谢恩插嘴问道,“取消统购统筹,其实是好事啊,让他们吃个亏,就知道跟从官府安排的好了不是?衙门的安排,全都是根据市场信息来的,对于大宗商品的翌年价格预测,自然比农户要准确,还能互相通气,怎么看都比让农户自行决策好得多,等他们吃够亏,不就自然愿意听衙门的安排了?”
葛谢恩和葛爱娣这对母女,现在是彼此看对方都不顺眼,一句话由葛谢恩嘴里说出来,葛爱娣便觉得不中听,她忍不住冷冰冰地道,“哪有你说得这样简单?你以为取消统购统筹,让农户自己种地,村里还能太平?怕是第一年之后,那些种亏了的懒汉,便要去收成好的人家找茬闹事了!”
“现在村里大家报团,有谁敢闹事,大家群起攻之,万事也都有商量,有村长协调,统筹一取消,大家一盘散沙,你种你的,我种我的,首先就要争水,争肥,起了冲突,彼此也不报团了,大家各扫门前雪,村长说话也无用,难道什么事都要去县里请人来管,把人抓起来?”
“这样大家各凭拳头说理,谁家人口多,谁家就横行霸道,那还有谁肯分家?多少年来的努力,你一句取消统筹,就全部倒退回去了,其中多少人的鲜血,你赔得起么?说话以前全不动脑子,就只图爽快!再者说,谁告诉你百姓们吃了亏,又会要求恢复统筹的?他们为什么不和从前分家的族亲重新走动起来,到最后还是靠着乡亲地缘、姻亲血脉这样抱团争斗?思想简单,全天下就你一个人是有智慧的,别人都得按你想的来!”
葛谢恩面色血红,一声不吭,徐大发忙道,“好了,都少说两句。各有各的理,各有各的理么!”
他动手扭了另一个鸡大腿,要给葛谢恩,葛谢恩把碗一移,道了声‘吃饱了’,起身就走,徐大发的手擎在半空,尴尬地道,“那行,倒便宜了我——”
他想说他来吃吧,又实在觉得可惜似的,要再给陈福顺,陈福顺慌忙摇头,徐大发便把鸡腿塞到葛爱娣碗里,道,“倒便宜了我家老婆子,我们家两个鸡腿,都是给孩子吃的,说说也十几年没怎么吃了鸡腿,细想想,人还是对自己好些,这子女都是要走的,到头来,还是我们两夫妻相依为命!”
葛爱娣也没一点胃口,但偏偏露出欢容,仿佛刚才的摩擦只是家常小事,自然地道,“正是了,以后鸡腿你一根我一根,咱们辛苦一辈子,也该享清福了!”
徐大发道,“就是了!女儿说话不顺心,那就少谈天,这么大的孩子,说话偏激也很正常,以后慢慢就好了……她能懂得什么?凡是和村里有关的矛盾,都在地上,一篇报道,那根本不当事儿,有没有都一样,没有这个什么‘新伦理’的报道,也有别的借口,地上的事情能让大家都高兴了,这报道就再发一百篇,村里也没人当真!福顺,你讲是不是这个道理?”
陈福顺是个善于调和的人,她和葛谢恩高谈阔论时,取的是这件事一面的道理,到舅父跟前就立刻开始认同另一面的道理,“舅父讲得对,其实村里,尤其是我们临城县这一片老区的村里,对于报道的确是有意见的,但根子上来说,不在报道上,只是说往常一些不满的情绪,报纸都能调解,读读报,能把道理讲通,而这一次,报纸不管用了,这报道不但不能把道理说通,反而让人心里更不舒服,更是要骂娘罢了。”
这话,葛爱娣听得就非常舒服了,不由笑道,“这才是知事人、做事人的话,福顺是有做事的,大发呢,也要予以表扬,别看这几年以家庭为重,但没有放弃学习,平时多多的读书看报,思想见地越来越深刻了!反倒比年轻时候更敏捷!”
直到这一刻,她才愿意真正去了解村里的舆论,问陈福顺,村里人为什么不满,为什么要骂报道。除了对耕种统筹的厌倦和抵触之外,还有什么消极情绪。陈福顺道,“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就是如今县里出钱修路的频率低了,有些村道比较老旧,修葺也主要是靠村民自筹,出义工,不再和从前一样,是官家出钱管饭。”
“这要是以后都不修,也罢了,偏偏村里有人是专门出去修路的,现在都是往大江上游走,说是以后要去那边修路了,不再管我们这边了。村里自然也有怨言,觉得六姐疆域广阔起来,便逐渐薄待了起家的老地。”
这话其实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在情在理,现在也该轮到新进之地去修路了,临城县修路时不也是新进之地么?但百姓有时候是不讲理的,只看拿到手的好处。村里这样的言语,也有过一段时间的流传,不过这种话尚好破解,毕竟都是扫盲班毕业的村民,文化水准是逐渐增加的,对他们去讲‘家国’,讲华夏,讲共同发展带来的好处,大家就算不以为然,但也知道这才是正路,尚能压住他们那些不该有的抱怨心思。
这是一点,还有一点比较突出的不满,那就是对于地理位置的不满:村里的教育、医疗都是非常有限的,教育不说了,陈福顺和表亲们起步的差距,就是最好的证据,再说医疗,也是如此,百姓有急病,在城里和在村子里,很可能就是两种命运。
如果一向如此,那也就算了,好像还习以为常地忽略。但前些年开始的‘小三线’,让很多人就开始犯嘀咕了:工厂设在城边的时候,工人生活比他们便利那也就算了,可现在,小三线配套往往有学校和小医院,这是什么意思?工厂配有,村里就不配有了?
合着虽然说人人平等,但敏朝的士农工商,现在变成了士商工农,农户反而成了最后了呗?很多规矩,都是工人的好处,这是为什么?你要说工人难做,工人的活计有难度,那我农户有话要说了,买地的农户难道就好做,难道就不需要脑子,祖祖辈辈一个种地法了?买地的农户也很难做!也几乎是被强制着在不断学习!
很难说到底是哪个制度承担主责,但这篇‘新伦理’的报道,也确实点燃了大家对于农户地位长久以来的一个怨气,很多人都认为,不管在敏朝,日子多么难过,至少他们务农本分的百姓,地位尚且是得到了国家名义上的认可和尊重。可买地这里呢?表面上说六姐之下人人平等,都是六姐的奴仆,但实际上,你见到吏目畏惧不畏惧?尊重不尊重?衙门是否薄待了农户?自己心里清楚!
到现在,连最后一点体面都要剥夺走了,甚至连孩子都不让多生!为什么不让多生,就是因为城里要休产假,这不是就说明白了,城里的生活就是一切的标杆,全然把他们这些农户给排挤成下等人了呗?就村里这样的医疗条件,孩子夭折的概率,生两个?这要是没了一个,余下的独苗苗又有出息,进城去混了份工,让他们两夫妻该怎么养老?
当然,就个体来说,可以用奋斗进城作为自己的目标,但这是没道理的话,人人都进城了,谁留下种田?意思是好人都进城了,种田的全是劣等人,活该被讥笑了呗?对于现居于村中的农户来说,这话是尤其能激起他们愤怒的。
越是扫盲班开得久,对于道统有一定了解的农户,就越感到不是滋味——看不起就看不起,别强着说什么人人平等,反而没意思了!再说了,既然都这么看不起了,那你管什么呢?我都这么差了,我能不能有自个儿决定种什么,自个儿决定什么时候成婚的自由?我为什么还要受你这样严格的管束呢?
不是每句话都有道理,但情绪就是没有道理可言的。葛爱娣听着外甥女的讲述,眉头也逐渐皱紧了,她心底甚至突然掠过了一个有点不应该的念头:这些农户……是不是知道得太多了?心思这么多,对他们的生活好像也并没有什么好处?
或许扫盲班的教育,本就不该有太多关于道统的内容……那句话是怎么说来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她感到非常庆幸,自己不用去考虑这个问题该如何处理,和女儿不同,葛爱娣非常迅速地失去了对这个问题的兴趣,知道得太多了,她怕自己会睡不着觉。她也迅速地压制住了这个本能的,不该有的念头,不去深思着这个念头的闪现,宣告着她自己的什么改变——像葛爱娣这样的人,她的思想一向是非常实际的,绝不会轻易地审判自己,她远没有如此高洁。
这可能是个很大的隐患,是一系列麻烦的开始——对她来说,知道这点,就足够了,葛爱娣几乎是立刻确定了自己的行动方针:葛谢恩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徐大发有一点说得很对,鸡腿为什么一定要给孩子吃?葛爱娣是从人吃人的年代过来的,她曾经以为自己已经永远地摆脱了那样残酷的生活,但现在,她发现,仍有一部分的自己从未离开,她对于孩子的慈爱,永远不会超过活下去、活得好的执念。
女儿曾经一度是她弥补自身遗憾的方法,也得到她满腔的慈爱,但她绝不会让女儿摧毁自己得来不易的生活——不,别说摧毁,甚至她绝不会让女儿影响到一点儿。
“我想,得让她吃吃生活的苦,别读书把人给读傻了。”
第二日,她特意告假,到情报局来找她的好姐妹张桂华,对张桂华把葛谢恩的危险倾向合盘托出,寻求好姐妹的帮助,“有没有什么出路,是适合她,能让她成熟起来的,你帮我出出主意。另则,对于老地的这些思想倾向,你看看,需不需要我那个外甥女形成文字,给你送一份过来——这也是你的工作内容是吧,广集各种见闻……你们情报局的工作也的确辛苦琐碎,比港务局难干太多了!”, ,
陈福顺也道,“现在也有风声讲,除了分配田之外,倘若自己开荒的地,头几年是可以自己做主种什么的,村里也不干涉,也不收保护费,不过,如此村里的田师傅,就不是免费指导了,允许收些好处。”
葛谢恩插嘴问道,“取消统购统筹,其实是好事啊,让他们吃个亏,就知道跟从官府安排的好了不是?衙门的安排,全都是根据市场信息来的,对于大宗商品的翌年价格预测,自然比农户要准确,还能互相通气,怎么看都比让农户自行决策好得多,等他们吃够亏,不就自然愿意听衙门的安排了?”
葛谢恩和葛爱娣这对母女,现在是彼此看对方都不顺眼,一句话由葛谢恩嘴里说出来,葛爱娣便觉得不中听,她忍不住冷冰冰地道,“哪有你说得这样简单?你以为取消统购统筹,让农户自己种地,村里还能太平?怕是第一年之后,那些种亏了的懒汉,便要去收成好的人家找茬闹事了!”
“现在村里大家报团,有谁敢闹事,大家群起攻之,万事也都有商量,有村长协调,统筹一取消,大家一盘散沙,你种你的,我种我的,首先就要争水,争肥,起了冲突,彼此也不报团了,大家各扫门前雪,村长说话也无用,难道什么事都要去县里请人来管,把人抓起来?”
“这样大家各凭拳头说理,谁家人口多,谁家就横行霸道,那还有谁肯分家?多少年来的努力,你一句取消统筹,就全部倒退回去了,其中多少人的鲜血,你赔得起么?说话以前全不动脑子,就只图爽快!再者说,谁告诉你百姓们吃了亏,又会要求恢复统筹的?他们为什么不和从前分家的族亲重新走动起来,到最后还是靠着乡亲地缘、姻亲血脉这样抱团争斗?思想简单,全天下就你一个人是有智慧的,别人都得按你想的来!”
葛谢恩面色血红,一声不吭,徐大发忙道,“好了,都少说两句。各有各的理,各有各的理么!”
他动手扭了另一个鸡大腿,要给葛谢恩,葛谢恩把碗一移,道了声‘吃饱了’,起身就走,徐大发的手擎在半空,尴尬地道,“那行,倒便宜了我——”
他想说他来吃吧,又实在觉得可惜似的,要再给陈福顺,陈福顺慌忙摇头,徐大发便把鸡腿塞到葛爱娣碗里,道,“倒便宜了我家老婆子,我们家两个鸡腿,都是给孩子吃的,说说也十几年没怎么吃了鸡腿,细想想,人还是对自己好些,这子女都是要走的,到头来,还是我们两夫妻相依为命!”
葛爱娣也没一点胃口,但偏偏露出欢容,仿佛刚才的摩擦只是家常小事,自然地道,“正是了,以后鸡腿你一根我一根,咱们辛苦一辈子,也该享清福了!”
徐大发道,“就是了!女儿说话不顺心,那就少谈天,这么大的孩子,说话偏激也很正常,以后慢慢就好了……她能懂得什么?凡是和村里有关的矛盾,都在地上,一篇报道,那根本不当事儿,有没有都一样,没有这个什么‘新伦理’的报道,也有别的借口,地上的事情能让大家都高兴了,这报道就再发一百篇,村里也没人当真!福顺,你讲是不是这个道理?”
陈福顺是个善于调和的人,她和葛谢恩高谈阔论时,取的是这件事一面的道理,到舅父跟前就立刻开始认同另一面的道理,“舅父讲得对,其实村里,尤其是我们临城县这一片老区的村里,对于报道的确是有意见的,但根子上来说,不在报道上,只是说往常一些不满的情绪,报纸都能调解,读读报,能把道理讲通,而这一次,报纸不管用了,这报道不但不能把道理说通,反而让人心里更不舒服,更是要骂娘罢了。”
这话,葛爱娣听得就非常舒服了,不由笑道,“这才是知事人、做事人的话,福顺是有做事的,大发呢,也要予以表扬,别看这几年以家庭为重,但没有放弃学习,平时多多的读书看报,思想见地越来越深刻了!反倒比年轻时候更敏捷!”
直到这一刻,她才愿意真正去了解村里的舆论,问陈福顺,村里人为什么不满,为什么要骂报道。除了对耕种统筹的厌倦和抵触之外,还有什么消极情绪。陈福顺道,“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就是如今县里出钱修路的频率低了,有些村道比较老旧,修葺也主要是靠村民自筹,出义工,不再和从前一样,是官家出钱管饭。”
“这要是以后都不修,也罢了,偏偏村里有人是专门出去修路的,现在都是往大江上游走,说是以后要去那边修路了,不再管我们这边了。村里自然也有怨言,觉得六姐疆域广阔起来,便逐渐薄待了起家的老地。”
这话其实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在情在理,现在也该轮到新进之地去修路了,临城县修路时不也是新进之地么?但百姓有时候是不讲理的,只看拿到手的好处。村里这样的言语,也有过一段时间的流传,不过这种话尚好破解,毕竟都是扫盲班毕业的村民,文化水准是逐渐增加的,对他们去讲‘家国’,讲华夏,讲共同发展带来的好处,大家就算不以为然,但也知道这才是正路,尚能压住他们那些不该有的抱怨心思。
这是一点,还有一点比较突出的不满,那就是对于地理位置的不满:村里的教育、医疗都是非常有限的,教育不说了,陈福顺和表亲们起步的差距,就是最好的证据,再说医疗,也是如此,百姓有急病,在城里和在村子里,很可能就是两种命运。
如果一向如此,那也就算了,好像还习以为常地忽略。但前些年开始的‘小三线’,让很多人就开始犯嘀咕了:工厂设在城边的时候,工人生活比他们便利那也就算了,可现在,小三线配套往往有学校和小医院,这是什么意思?工厂配有,村里就不配有了?
合着虽然说人人平等,但敏朝的士农工商,现在变成了士商工农,农户反而成了最后了呗?很多规矩,都是工人的好处,这是为什么?你要说工人难做,工人的活计有难度,那我农户有话要说了,买地的农户难道就好做,难道就不需要脑子,祖祖辈辈一个种地法了?买地的农户也很难做!也几乎是被强制着在不断学习!
很难说到底是哪个制度承担主责,但这篇‘新伦理’的报道,也确实点燃了大家对于农户地位长久以来的一个怨气,很多人都认为,不管在敏朝,日子多么难过,至少他们务农本分的百姓,地位尚且是得到了国家名义上的认可和尊重。可买地这里呢?表面上说六姐之下人人平等,都是六姐的奴仆,但实际上,你见到吏目畏惧不畏惧?尊重不尊重?衙门是否薄待了农户?自己心里清楚!
到现在,连最后一点体面都要剥夺走了,甚至连孩子都不让多生!为什么不让多生,就是因为城里要休产假,这不是就说明白了,城里的生活就是一切的标杆,全然把他们这些农户给排挤成下等人了呗?就村里这样的医疗条件,孩子夭折的概率,生两个?这要是没了一个,余下的独苗苗又有出息,进城去混了份工,让他们两夫妻该怎么养老?
当然,就个体来说,可以用奋斗进城作为自己的目标,但这是没道理的话,人人都进城了,谁留下种田?意思是好人都进城了,种田的全是劣等人,活该被讥笑了呗?对于现居于村中的农户来说,这话是尤其能激起他们愤怒的。
越是扫盲班开得久,对于道统有一定了解的农户,就越感到不是滋味——看不起就看不起,别强着说什么人人平等,反而没意思了!再说了,既然都这么看不起了,那你管什么呢?我都这么差了,我能不能有自个儿决定种什么,自个儿决定什么时候成婚的自由?我为什么还要受你这样严格的管束呢?
不是每句话都有道理,但情绪就是没有道理可言的。葛爱娣听着外甥女的讲述,眉头也逐渐皱紧了,她心底甚至突然掠过了一个有点不应该的念头:这些农户……是不是知道得太多了?心思这么多,对他们的生活好像也并没有什么好处?
或许扫盲班的教育,本就不该有太多关于道统的内容……那句话是怎么说来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她感到非常庆幸,自己不用去考虑这个问题该如何处理,和女儿不同,葛爱娣非常迅速地失去了对这个问题的兴趣,知道得太多了,她怕自己会睡不着觉。她也迅速地压制住了这个本能的,不该有的念头,不去深思着这个念头的闪现,宣告着她自己的什么改变——像葛爱娣这样的人,她的思想一向是非常实际的,绝不会轻易地审判自己,她远没有如此高洁。
这可能是个很大的隐患,是一系列麻烦的开始——对她来说,知道这点,就足够了,葛爱娣几乎是立刻确定了自己的行动方针:葛谢恩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徐大发有一点说得很对,鸡腿为什么一定要给孩子吃?葛爱娣是从人吃人的年代过来的,她曾经以为自己已经永远地摆脱了那样残酷的生活,但现在,她发现,仍有一部分的自己从未离开,她对于孩子的慈爱,永远不会超过活下去、活得好的执念。
女儿曾经一度是她弥补自身遗憾的方法,也得到她满腔的慈爱,但她绝不会让女儿摧毁自己得来不易的生活——不,别说摧毁,甚至她绝不会让女儿影响到一点儿。
“我想,得让她吃吃生活的苦,别读书把人给读傻了。”
第二日,她特意告假,到情报局来找她的好姐妹张桂华,对张桂华把葛谢恩的危险倾向合盘托出,寻求好姐妹的帮助,“有没有什么出路,是适合她,能让她成熟起来的,你帮我出出主意。另则,对于老地的这些思想倾向,你看看,需不需要我那个外甥女形成文字,给你送一份过来——这也是你的工作内容是吧,广集各种见闻……你们情报局的工作也的确辛苦琐碎,比港务局难干太多了!”, ,
陈福顺也道,“现在也有风声讲,除了分配田之外,倘若自己开荒的地,头几年是可以自己做主种什么的,村里也不干涉,也不收保护费,不过,如此村里的田师傅,就不是免费指导了,允许收些好处。”
葛谢恩插嘴问道,“取消统购统筹,其实是好事啊,让他们吃个亏,就知道跟从官府安排的好了不是?衙门的安排,全都是根据市场信息来的,对于大宗商品的翌年价格预测,自然比农户要准确,还能互相通气,怎么看都比让农户自行决策好得多,等他们吃够亏,不就自然愿意听衙门的安排了?”
葛谢恩和葛爱娣这对母女,现在是彼此看对方都不顺眼,一句话由葛谢恩嘴里说出来,葛爱娣便觉得不中听,她忍不住冷冰冰地道,“哪有你说得这样简单?你以为取消统购统筹,让农户自己种地,村里还能太平?怕是第一年之后,那些种亏了的懒汉,便要去收成好的人家找茬闹事了!”
“现在村里大家报团,有谁敢闹事,大家群起攻之,万事也都有商量,有村长协调,统筹一取消,大家一盘散沙,你种你的,我种我的,首先就要争水,争肥,起了冲突,彼此也不报团了,大家各扫门前雪,村长说话也无用,难道什么事都要去县里请人来管,把人抓起来?”
“这样大家各凭拳头说理,谁家人口多,谁家就横行霸道,那还有谁肯分家?多少年来的努力,你一句取消统筹,就全部倒退回去了,其中多少人的鲜血,你赔得起么?说话以前全不动脑子,就只图爽快!再者说,谁告诉你百姓们吃了亏,又会要求恢复统筹的?他们为什么不和从前分家的族亲重新走动起来,到最后还是靠着乡亲地缘、姻亲血脉这样抱团争斗?思想简单,全天下就你一个人是有智慧的,别人都得按你想的来!”
葛谢恩面色血红,一声不吭,徐大发忙道,“好了,都少说两句。各有各的理,各有各的理么!”
他动手扭了另一个鸡大腿,要给葛谢恩,葛谢恩把碗一移,道了声‘吃饱了’,起身就走,徐大发的手擎在半空,尴尬地道,“那行,倒便宜了我——”
他想说他来吃吧,又实在觉得可惜似的,要再给陈福顺,陈福顺慌忙摇头,徐大发便把鸡腿塞到葛爱娣碗里,道,“倒便宜了我家老婆子,我们家两个鸡腿,都是给孩子吃的,说说也十几年没怎么吃了鸡腿,细想想,人还是对自己好些,这子女都是要走的,到头来,还是我们两夫妻相依为命!”
葛爱娣也没一点胃口,但偏偏露出欢容,仿佛刚才的摩擦只是家常小事,自然地道,“正是了,以后鸡腿你一根我一根,咱们辛苦一辈子,也该享清福了!”
徐大发道,“就是了!女儿说话不顺心,那就少谈天,这么大的孩子,说话偏激也很正常,以后慢慢就好了……她能懂得什么?凡是和村里有关的矛盾,都在地上,一篇报道,那根本不当事儿,有没有都一样,没有这个什么‘新伦理’的报道,也有别的借口,地上的事情能让大家都高兴了,这报道就再发一百篇,村里也没人当真!福顺,你讲是不是这个道理?”
陈福顺是个善于调和的人,她和葛谢恩高谈阔论时,取的是这件事一面的道理,到舅父跟前就立刻开始认同另一面的道理,“舅父讲得对,其实村里,尤其是我们临城县这一片老区的村里,对于报道的确是有意见的,但根子上来说,不在报道上,只是说往常一些不满的情绪,报纸都能调解,读读报,能把道理讲通,而这一次,报纸不管用了,这报道不但不能把道理说通,反而让人心里更不舒服,更是要骂娘罢了。”
这话,葛爱娣听得就非常舒服了,不由笑道,“这才是知事人、做事人的话,福顺是有做事的,大发呢,也要予以表扬,别看这几年以家庭为重,但没有放弃学习,平时多多的读书看报,思想见地越来越深刻了!反倒比年轻时候更敏捷!”
直到这一刻,她才愿意真正去了解村里的舆论,问陈福顺,村里人为什么不满,为什么要骂报道。除了对耕种统筹的厌倦和抵触之外,还有什么消极情绪。陈福顺道,“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就是如今县里出钱修路的频率低了,有些村道比较老旧,修葺也主要是靠村民自筹,出义工,不再和从前一样,是官家出钱管饭。”
“这要是以后都不修,也罢了,偏偏村里有人是专门出去修路的,现在都是往大江上游走,说是以后要去那边修路了,不再管我们这边了。村里自然也有怨言,觉得六姐疆域广阔起来,便逐渐薄待了起家的老地。”
这话其实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在情在理,现在也该轮到新进之地去修路了,临城县修路时不也是新进之地么?但百姓有时候是不讲理的,只看拿到手的好处。村里这样的言语,也有过一段时间的流传,不过这种话尚好破解,毕竟都是扫盲班毕业的村民,文化水准是逐渐增加的,对他们去讲‘家国’,讲华夏,讲共同发展带来的好处,大家就算不以为然,但也知道这才是正路,尚能压住他们那些不该有的抱怨心思。
这是一点,还有一点比较突出的不满,那就是对于地理位置的不满:村里的教育、医疗都是非常有限的,教育不说了,陈福顺和表亲们起步的差距,就是最好的证据,再说医疗,也是如此,百姓有急病,在城里和在村子里,很可能就是两种命运。
如果一向如此,那也就算了,好像还习以为常地忽略。但前些年开始的‘小三线’,让很多人就开始犯嘀咕了:工厂设在城边的时候,工人生活比他们便利那也就算了,可现在,小三线配套往往有学校和小医院,这是什么意思?工厂配有,村里就不配有了?
合着虽然说人人平等,但敏朝的士农工商,现在变成了士商工农,农户反而成了最后了呗?很多规矩,都是工人的好处,这是为什么?你要说工人难做,工人的活计有难度,那我农户有话要说了,买地的农户难道就好做,难道就不需要脑子,祖祖辈辈一个种地法了?买地的农户也很难做!也几乎是被强制着在不断学习!
很难说到底是哪个制度承担主责,但这篇‘新伦理’的报道,也确实点燃了大家对于农户地位长久以来的一个怨气,很多人都认为,不管在敏朝,日子多么难过,至少他们务农本分的百姓,地位尚且是得到了国家名义上的认可和尊重。可买地这里呢?表面上说六姐之下人人平等,都是六姐的奴仆,但实际上,你见到吏目畏惧不畏惧?尊重不尊重?衙门是否薄待了农户?自己心里清楚!
到现在,连最后一点体面都要剥夺走了,甚至连孩子都不让多生!为什么不让多生,就是因为城里要休产假,这不是就说明白了,城里的生活就是一切的标杆,全然把他们这些农户给排挤成下等人了呗?就村里这样的医疗条件,孩子夭折的概率,生两个?这要是没了一个,余下的独苗苗又有出息,进城去混了份工,让他们两夫妻该怎么养老?
当然,就个体来说,可以用奋斗进城作为自己的目标,但这是没道理的话,人人都进城了,谁留下种田?意思是好人都进城了,种田的全是劣等人,活该被讥笑了呗?对于现居于村中的农户来说,这话是尤其能激起他们愤怒的。
越是扫盲班开得久,对于道统有一定了解的农户,就越感到不是滋味——看不起就看不起,别强着说什么人人平等,反而没意思了!再说了,既然都这么看不起了,那你管什么呢?我都这么差了,我能不能有自个儿决定种什么,自个儿决定什么时候成婚的自由?我为什么还要受你这样严格的管束呢?
不是每句话都有道理,但情绪就是没有道理可言的。葛爱娣听着外甥女的讲述,眉头也逐渐皱紧了,她心底甚至突然掠过了一个有点不应该的念头:这些农户……是不是知道得太多了?心思这么多,对他们的生活好像也并没有什么好处?
或许扫盲班的教育,本就不该有太多关于道统的内容……那句话是怎么说来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她感到非常庆幸,自己不用去考虑这个问题该如何处理,和女儿不同,葛爱娣非常迅速地失去了对这个问题的兴趣,知道得太多了,她怕自己会睡不着觉。她也迅速地压制住了这个本能的,不该有的念头,不去深思着这个念头的闪现,宣告着她自己的什么改变——像葛爱娣这样的人,她的思想一向是非常实际的,绝不会轻易地审判自己,她远没有如此高洁。
这可能是个很大的隐患,是一系列麻烦的开始——对她来说,知道这点,就足够了,葛爱娣几乎是立刻确定了自己的行动方针:葛谢恩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徐大发有一点说得很对,鸡腿为什么一定要给孩子吃?葛爱娣是从人吃人的年代过来的,她曾经以为自己已经永远地摆脱了那样残酷的生活,但现在,她发现,仍有一部分的自己从未离开,她对于孩子的慈爱,永远不会超过活下去、活得好的执念。
女儿曾经一度是她弥补自身遗憾的方法,也得到她满腔的慈爱,但她绝不会让女儿摧毁自己得来不易的生活——不,别说摧毁,甚至她绝不会让女儿影响到一点儿。
“我想,得让她吃吃生活的苦,别读书把人给读傻了。”
第二日,她特意告假,到情报局来找她的好姐妹张桂华,对张桂华把葛谢恩的危险倾向合盘托出,寻求好姐妹的帮助,“有没有什么出路,是适合她,能让她成熟起来的,你帮我出出主意。另则,对于老地的这些思想倾向,你看看,需不需要我那个外甥女形成文字,给你送一份过来——这也是你的工作内容是吧,广集各种见闻……你们情报局的工作也的确辛苦琐碎,比港务局难干太多了!”, ,
陈福顺也道,“现在也有风声讲,除了分配田之外,倘若自己开荒的地,头几年是可以自己做主种什么的,村里也不干涉,也不收保护费,不过,如此村里的田师傅,就不是免费指导了,允许收些好处。”
葛谢恩插嘴问道,“取消统购统筹,其实是好事啊,让他们吃个亏,就知道跟从官府安排的好了不是?衙门的安排,全都是根据市场信息来的,对于大宗商品的翌年价格预测,自然比农户要准确,还能互相通气,怎么看都比让农户自行决策好得多,等他们吃够亏,不就自然愿意听衙门的安排了?”
葛谢恩和葛爱娣这对母女,现在是彼此看对方都不顺眼,一句话由葛谢恩嘴里说出来,葛爱娣便觉得不中听,她忍不住冷冰冰地道,“哪有你说得这样简单?你以为取消统购统筹,让农户自己种地,村里还能太平?怕是第一年之后,那些种亏了的懒汉,便要去收成好的人家找茬闹事了!”
“现在村里大家报团,有谁敢闹事,大家群起攻之,万事也都有商量,有村长协调,统筹一取消,大家一盘散沙,你种你的,我种我的,首先就要争水,争肥,起了冲突,彼此也不报团了,大家各扫门前雪,村长说话也无用,难道什么事都要去县里请人来管,把人抓起来?”
“这样大家各凭拳头说理,谁家人口多,谁家就横行霸道,那还有谁肯分家?多少年来的努力,你一句取消统筹,就全部倒退回去了,其中多少人的鲜血,你赔得起么?说话以前全不动脑子,就只图爽快!再者说,谁告诉你百姓们吃了亏,又会要求恢复统筹的?他们为什么不和从前分家的族亲重新走动起来,到最后还是靠着乡亲地缘、姻亲血脉这样抱团争斗?思想简单,全天下就你一个人是有智慧的,别人都得按你想的来!”
葛谢恩面色血红,一声不吭,徐大发忙道,“好了,都少说两句。各有各的理,各有各的理么!”
他动手扭了另一个鸡大腿,要给葛谢恩,葛谢恩把碗一移,道了声‘吃饱了’,起身就走,徐大发的手擎在半空,尴尬地道,“那行,倒便宜了我——”
他想说他来吃吧,又实在觉得可惜似的,要再给陈福顺,陈福顺慌忙摇头,徐大发便把鸡腿塞到葛爱娣碗里,道,“倒便宜了我家老婆子,我们家两个鸡腿,都是给孩子吃的,说说也十几年没怎么吃了鸡腿,细想想,人还是对自己好些,这子女都是要走的,到头来,还是我们两夫妻相依为命!”
葛爱娣也没一点胃口,但偏偏露出欢容,仿佛刚才的摩擦只是家常小事,自然地道,“正是了,以后鸡腿你一根我一根,咱们辛苦一辈子,也该享清福了!”
徐大发道,“就是了!女儿说话不顺心,那就少谈天,这么大的孩子,说话偏激也很正常,以后慢慢就好了……她能懂得什么?凡是和村里有关的矛盾,都在地上,一篇报道,那根本不当事儿,有没有都一样,没有这个什么‘新伦理’的报道,也有别的借口,地上的事情能让大家都高兴了,这报道就再发一百篇,村里也没人当真!福顺,你讲是不是这个道理?”
陈福顺是个善于调和的人,她和葛谢恩高谈阔论时,取的是这件事一面的道理,到舅父跟前就立刻开始认同另一面的道理,“舅父讲得对,其实村里,尤其是我们临城县这一片老区的村里,对于报道的确是有意见的,但根子上来说,不在报道上,只是说往常一些不满的情绪,报纸都能调解,读读报,能把道理讲通,而这一次,报纸不管用了,这报道不但不能把道理说通,反而让人心里更不舒服,更是要骂娘罢了。”
这话,葛爱娣听得就非常舒服了,不由笑道,“这才是知事人、做事人的话,福顺是有做事的,大发呢,也要予以表扬,别看这几年以家庭为重,但没有放弃学习,平时多多的读书看报,思想见地越来越深刻了!反倒比年轻时候更敏捷!”
直到这一刻,她才愿意真正去了解村里的舆论,问陈福顺,村里人为什么不满,为什么要骂报道。除了对耕种统筹的厌倦和抵触之外,还有什么消极情绪。陈福顺道,“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就是如今县里出钱修路的频率低了,有些村道比较老旧,修葺也主要是靠村民自筹,出义工,不再和从前一样,是官家出钱管饭。”
“这要是以后都不修,也罢了,偏偏村里有人是专门出去修路的,现在都是往大江上游走,说是以后要去那边修路了,不再管我们这边了。村里自然也有怨言,觉得六姐疆域广阔起来,便逐渐薄待了起家的老地。”
这话其实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在情在理,现在也该轮到新进之地去修路了,临城县修路时不也是新进之地么?但百姓有时候是不讲理的,只看拿到手的好处。村里这样的言语,也有过一段时间的流传,不过这种话尚好破解,毕竟都是扫盲班毕业的村民,文化水准是逐渐增加的,对他们去讲‘家国’,讲华夏,讲共同发展带来的好处,大家就算不以为然,但也知道这才是正路,尚能压住他们那些不该有的抱怨心思。
这是一点,还有一点比较突出的不满,那就是对于地理位置的不满:村里的教育、医疗都是非常有限的,教育不说了,陈福顺和表亲们起步的差距,就是最好的证据,再说医疗,也是如此,百姓有急病,在城里和在村子里,很可能就是两种命运。
如果一向如此,那也就算了,好像还习以为常地忽略。但前些年开始的‘小三线’,让很多人就开始犯嘀咕了:工厂设在城边的时候,工人生活比他们便利那也就算了,可现在,小三线配套往往有学校和小医院,这是什么意思?工厂配有,村里就不配有了?
合着虽然说人人平等,但敏朝的士农工商,现在变成了士商工农,农户反而成了最后了呗?很多规矩,都是工人的好处,这是为什么?你要说工人难做,工人的活计有难度,那我农户有话要说了,买地的农户难道就好做,难道就不需要脑子,祖祖辈辈一个种地法了?买地的农户也很难做!也几乎是被强制着在不断学习!
很难说到底是哪个制度承担主责,但这篇‘新伦理’的报道,也确实点燃了大家对于农户地位长久以来的一个怨气,很多人都认为,不管在敏朝,日子多么难过,至少他们务农本分的百姓,地位尚且是得到了国家名义上的认可和尊重。可买地这里呢?表面上说六姐之下人人平等,都是六姐的奴仆,但实际上,你见到吏目畏惧不畏惧?尊重不尊重?衙门是否薄待了农户?自己心里清楚!
到现在,连最后一点体面都要剥夺走了,甚至连孩子都不让多生!为什么不让多生,就是因为城里要休产假,这不是就说明白了,城里的生活就是一切的标杆,全然把他们这些农户给排挤成下等人了呗?就村里这样的医疗条件,孩子夭折的概率,生两个?这要是没了一个,余下的独苗苗又有出息,进城去混了份工,让他们两夫妻该怎么养老?
当然,就个体来说,可以用奋斗进城作为自己的目标,但这是没道理的话,人人都进城了,谁留下种田?意思是好人都进城了,种田的全是劣等人,活该被讥笑了呗?对于现居于村中的农户来说,这话是尤其能激起他们愤怒的。
越是扫盲班开得久,对于道统有一定了解的农户,就越感到不是滋味——看不起就看不起,别强着说什么人人平等,反而没意思了!再说了,既然都这么看不起了,那你管什么呢?我都这么差了,我能不能有自个儿决定种什么,自个儿决定什么时候成婚的自由?我为什么还要受你这样严格的管束呢?
不是每句话都有道理,但情绪就是没有道理可言的。葛爱娣听着外甥女的讲述,眉头也逐渐皱紧了,她心底甚至突然掠过了一个有点不应该的念头:这些农户……是不是知道得太多了?心思这么多,对他们的生活好像也并没有什么好处?
或许扫盲班的教育,本就不该有太多关于道统的内容……那句话是怎么说来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她感到非常庆幸,自己不用去考虑这个问题该如何处理,和女儿不同,葛爱娣非常迅速地失去了对这个问题的兴趣,知道得太多了,她怕自己会睡不着觉。她也迅速地压制住了这个本能的,不该有的念头,不去深思着这个念头的闪现,宣告着她自己的什么改变——像葛爱娣这样的人,她的思想一向是非常实际的,绝不会轻易地审判自己,她远没有如此高洁。
这可能是个很大的隐患,是一系列麻烦的开始——对她来说,知道这点,就足够了,葛爱娣几乎是立刻确定了自己的行动方针:葛谢恩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徐大发有一点说得很对,鸡腿为什么一定要给孩子吃?葛爱娣是从人吃人的年代过来的,她曾经以为自己已经永远地摆脱了那样残酷的生活,但现在,她发现,仍有一部分的自己从未离开,她对于孩子的慈爱,永远不会超过活下去、活得好的执念。
女儿曾经一度是她弥补自身遗憾的方法,也得到她满腔的慈爱,但她绝不会让女儿摧毁自己得来不易的生活——不,别说摧毁,甚至她绝不会让女儿影响到一点儿。
“我想,得让她吃吃生活的苦,别读书把人给读傻了。”
第二日,她特意告假,到情报局来找她的好姐妹张桂华,对张桂华把葛谢恩的危险倾向合盘托出,寻求好姐妹的帮助,“有没有什么出路,是适合她,能让她成熟起来的,你帮我出出主意。另则,对于老地的这些思想倾向,你看看,需不需要我那个外甥女形成文字,给你送一份过来——这也是你的工作内容是吧,广集各种见闻……你们情报局的工作也的确辛苦琐碎,比港务局难干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