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逍遥小王爷 > 第五百一十七章 一锤定音

第五百一十七章 一锤定音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载洸:“臣弟还有一书要呈予皇上。”

光绪:“来,给朕看看是什么书。”

载洸:“这是臣弟的门人严复所著《天演论》,译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严复翻译此书不尽依原文,而是有选择地意译,甚或借题发挥,此书观点鞭辟入里,见解独到。

其中一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最先出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之笔,尔后传遍欧洲各国,更成为了大国信条,让其侵略、吞并小国有了理论支撑。放眼世界,列强均遵循此道。

皇上,我们天朝上国、华夷之辩的思想,早就该摒弃了,如今的治世之道,唯有变法图强,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光绪简单地翻阅了一下书籍后,又听到载洸这一番震撼人心的言论,激动地站起身来,“若我大清人人都能开眼看世界,何愁国家不盛!”

载洸:“近些年来,臣弟一直在光罗天下文人,府内亦有众多中外人才,臣掷重金著书,博采百家之所长,容纳各国之政法,可作开明之读物,为变法维新打下思想基础。”

火光照亮了光绪的脸庞,照出了他的喜悦、激动、期待,他踌躇满志地说:“好!变法维新,势在必行。朕一定要力排众议,推行新政!”

(太和殿上,光绪召集一众军机大臣上早朝)

光绪先是开口便表扬了载洸:“醇亲王办事,深得朕心,望天下臣子都能以醇亲王为典范,以此勉励自己,勤勉刻苦,敏而好学,为变法图强助力。

朕近几日冥思苦想,越发觉得,要解决眼下的危局,非变法维新不可。”

正当底下的臣子想说点什么的时候,光绪又斩钉截铁地说:“朕心意已决,诸臣不准有任何异议!接下来,没有变法与不变法的讨论,只有变何法,该怎么去变的议程。

从今日开始,凡七品以上官员,都可以就变法维新之事,提出自己的意见,将折子上交各部堂官,再由各部堂官一齐上交军机处。

另外,为了方便朕及时处理政务,各省藩台,臬台加恩与军机大臣,加恩于勤政殿议事。”

接着,光绪又拍了拍手掌,一群侍卫搬着一摞一摞的书籍走了上来,“这是朕令载洸精心挑选出来的三十六本译本、著书。

其中内容涉及到世界各国的历史和地理、自然科学知识、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军事制度等等。

你们,在场众臣,一人一本,不够的,各部堂官可以找商办衙门刊印增发,凡事在京官吏,都要阅读,朕要全面推行开化之风气,为变法维新劈开一条大道出来!”

众臣:“皇上英明!”

望着光绪那意气风发的模样,有人喜有人忧。

翁同龢将一众门生故吏叫到了自己的宅子里,一起商讨清流派今后要走的路。

翁同龢:“皇上让诸位读的那些书,你们都读了吗?”

众人都沉默了。

翁同龢冥思良久之后,摇摇头说道:“不堪入目、离经叛道之文比比皆是。皇上让我们读,我们自然不能违背圣意,但是,我们自己要坚如磐石,千万不能因此而忘却了孔儒圣道,坏了本心呐。

皇上现在受人鼓动,已经下定决心变法,我等已阻挡不得,眼下,我们应当调整好策略,以应对接下来的变局,否则,大道沉沦,我等清流将无立锥之地。”

张謇兴奋地站起来说:“如今,连皇上都已经决心要变法,我等为何不上顺圣意,下顺潮流,一起推行变法呢?”

另一个清流领袖、翰林院掌院的大学士徐桐则说道:“变法变法,有些东西可以变,有些东西则万不能变,三纲五常、孔儒之道,皆是不可变之物,变了,大清就面目全非了,我等又该何地自容?”

翁同龢:“徐师傅此话有理,有些东西是底线,绝对不能改变。但是有些东西,就势在必行了。既然皇上要变法,那总得有个头。老夫的意思是,从军事制度上着手!”

徐桐:“军事制度?翁师傅您这不是舍本逐末吗?依老臣看来,应该从法理上入手,先将咱们的三纲五常、孔儒之道给确定下来,在此基础上变法。”

翁同龢:“不,军队才是重中之重,千变万变,无论再怎么变,只要军队能稳,大清就变不了天。

如今我大清军制混乱,新旧交替,又恰巧李鸿章退位,恭亲王因病赋闲,现如今,大清无人能堪大任。

老夫建议,趁此现在皇太后放权,而朝廷法制大变之际,让皇上身边值得信赖的人执掌兵权,只要皇上有了兵权,今后才不会受制于人。

而皇上身边值得信赖的人,当热要属我们清流官吏,这时候,我们不担责,谁人能担责?”

徐桐:“翁师傅所言极是啊,但是,无论是先前的淮军,还是后起的新军,都没有我们的人,要是我们有了兵权,自然有底气维护真理,不至于任人摆布。但要如何才能掌兵啊?”

翁同龢摸了摸胡子,露出了得意的笑容,“老夫有办法了!”

(养心殿内)

第二天,翁同龢便拿着一叠奏折来到光绪皇帝面前,“皇上,这是翰林、御史、及各部衙门官吏让臣代为呈上的奏折,臣等一致认为,强国之根本在于强军,变法之首要在于练兵,变法应从操练新式军队开始。”

光绪翻阅了前基本奏折之后,点了点头是:“你说得对,甲午一战,朕已经知道了新式军队的威力,看来,八旗、兵勇、团练等等旧式军制,早已没落,要想强军,非操练新军不可。”

翁同龢又朝光绪走近了一些,轻声说:“皇上,如今皇太后已经不再过问朝政,醇王爷跟李鸿章的兵权已经卸下,恭亲王也卧病在床,此刻正是咱们的人掌握兵权的最佳时机。

皇上何不趁此机会,借操练新军的名义,培植能让皇上自个掌控的军队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