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八章 触及兵权
光绪听完,心间又涌上一股热泉,站起身来,满怀期待地说着:“你说得没错,现在正是朕大展宏图的时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他慢慢地走下台阶,越往深处想,脸上的笑容便渐渐消失了,他又叹了一口气说:“唉——可惜了,朕身边的心腹当中,没有一个可用的将帅之才,只有文官。”
翁同龢:“现在没有,不代表今后没有。皇上可以先颁布操练新军的诏令,一来可以展示朝廷变法之决心;二来,天下人在知道皇上有此心意后,身怀雄才之人,自然会慕名前来,到时候,臣再想方设法将合适的人引荐给皇上。”
光绪沉思了一下说:“你说得不错……但是,这样花费的时间太过漫长,朕已经等不及了。”突然,光绪又露出了笑容,“朕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你想一想,现在将新军操练得最好的部队不就是载洸之前训练的中央新军吗?这可是现成的。”
翁同龢:“可是,新军将领,大都是之前效力与醇王爷的。就怕他们不肯为皇上效命。”
光绪:“中日一战,他们如此英勇,都是我大清的壮士,怎会不效忠于朕呢?”
翁同龢:“臣就怕,如果动了原有的新军部队,动静太大,反而会遭到多方的劝阻,毕竟……
皇太后虽说不再过问政事,可是朝中的大部分王公大臣都对皇太后唯命是从,皇上果真要这么做,意图过于明显,就怕打草惊蛇,到时候皇太后警觉过来,再次干政怎么办?”
光绪犹豫了一会儿说:“你说得有道理,此事不能操之过急,还得徐徐图之……对了,咱们不要军队,朕以操练新军的名义,从中提拔几名将领为朕所用,不就成了?”
光绪又思索了一下,脸上越发自信起来,“没错!皇太后之前已经同意朕变法了,全面操练新式军队,慢慢用新军替代旧军。
新军将领大都是载洸精心挑选出来的,个个都是能征善战、功勋卓著,我提拔他们为练兵大臣,名正言顺,众臣谁敢反对?”
翁同龢:“皇上圣明。既然如此,臣觉得,还是选一些忠诚可靠的将领,臣觉得冯子材、徐邦道、聂士成等人皆可用之。”
光绪:“徐邦道跟聂士成等人虽说是忠勇可嘉,但是毕竟出出于湘淮二系,都属于旧制军队的将领,就怕他们不懂如何操练新军。
冯子材虽然是载洸挑选出来的老将,也颇懂兵法,但毕竟年过七旬了,将这么重要的职责交给他,难免会力不从心。”
光绪又思索了片刻后,激动地说:“对了!慕容湛可堪大用!他不仅精通欧洲诸国的军事知识,又在战场上有过卓越的表现,让他来替朕练兵,绝对可行!”
翁同龢:“皇上,慕容湛此人,行为乖张,履历可疑,不可不防啊。”
光绪:“翁师傅过虑了,朕现在正要推行变法维新,用慕容湛这样通晓西式练兵之法的大将,正好借此机会向世人展现朕不拘一格、举贤任能,以及变法之决心。”
翁同龢:“可是……这慕容湛毕竟是醇王爷之人,就怕将来不能为皇上尽忠。”
光绪:“他既然能为载洸所用,难道就不能为朕所用?天下的伯乐可不仅仅只有载洸一人,朕也能识得千里马,只要朕对其委以重任,推心置腹,他日后定能提携玉龙为君死,为朕肝脑涂地。”
翁同龢:“臣还是觉得,对于此等有过前科之人,还是得慎用,万一慕容湛这人只对原来的主子忠心耿耿,而对皇上有私心呢?”
光绪思索了一下说:“朕改日找机会试探一下就行了。”
翁同龢听光绪这么一说,也只能作罢,“皇上即便要用此人,也不能仅用此人,还需多挖掘人才,毕竟,只有皇上自己一手提携起来的臣子,才更可靠。”
光绪:“你说得对,朕既要用慕容湛,也要用其他人,朕要亲自培养出几名大将之才来,为我大清打造铁血之师!”
~~~~~~
很快,朝廷预备操练新军,用新军代替旧式军队的消息便传遍了大江南北,这对于许多心怀壮烈之人来说是一个机会,有些人开始蠢蠢欲动了,这其中就包括袁世凯。
他原本是大清驻朝鲜的大臣,在朝鲜期间俨然是当地的“土皇帝”,甚至不止一次策划废除朝鲜国王李熙。
而他本人在朝鲜任职期间的表现可是可圈可点,多次在朝鲜动乱的时候果断派兵出击,既稳定了朝鲜国内局势,也及时遏制住了沙俄、日本对朝鲜的渗透,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
奈何中日交战之后,他便回到了北京,李鸿章一倒,他也就失去了靠山,至今仍然没有捞到一个像样的差事,一直处于候补状态。
他内心经过一番权衡之后,直接来到了翁同龢这里,在他看来,翁同龢是光绪皇帝身边的亲信,只要翁同龢愿意举荐他,他必定能受到重用。
仆人来到翁同龢面前通报:“中堂大人,一个名叫袁世凯的人求见。”
翁同龢一听到这名字,就知道他原先是李鸿章的人,便不假思索地说:“不见!”
“等等……”他随后又改变了主意,心中滋生出一条妙计,又叫来了通报的人,“你让他到客厅见我。”
很快,仆人便将袁世凯引到了翁同龢面前。
袁世凯为翁同龢递上了自己亲笔撰写的兵书,一边慷慨激昂地说:“窃查此次军兴,往往易为敌乘,迭见挫败者,虽由调度之无方,实亦军制之未善;
若不权时度势,扫除更张,参用西法,认真训练,则前车之鉴,殊足寒心。
卑职深知抓到督练新建陆军之事,前程不可限量,特在此书中提出了12条西法练兵的主张,还草拟了编练新建陆军章程,大旨则步军操法以师法德国为主……”
但是,翁同龢却对他练兵之法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草草地翻阅了两眼,便将其丢到了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