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战国狐出没 > 第57章 第一三九章 开战(二)

第57章 第一三九章 开战(二)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秦军出发之后,兵民分离,人数得到了重新估算,并没有二十万之巨。全军大约十五万上下,其中六万锐击之士,五万乡兵,四万随军从役。十五万人的行军速度大约是日行三十里,碰上前方找不到扎营的地方,只能走十里二十里缓缓拖着。他们从九月初开始动身,直到临近十月方才到了新城城下。

没有等秦军的使者送来招降书,袁沢已经派人奉上了新城的地图民册,只要秦军发誓善待百姓,新城就大开城门献于秦军。郡守袁沢愿意亲侍立在城门口,犒劳秦军。秦军很快就派出了使者,随新城使者入城,四处查看是否有诈降的可能,确定没有伏兵之后,又问新城守兵去了哪里。

袁沢让人拉出来一百不到的老弱病残,对秦军使者说:“这就是新城守军。我大王知道秦军其势汹汹,在新城也挡不住,所以就将所有守军都调往伊阙城和高都城,修建工事,以备贵军。”我当时就在人群之中,装作一副小书吏模样,偷偷观察秦人的反应。如果这位特使丝毫不在乎一些具体的交接程序,那么很有可能秦人会屠城。

比如兵器库的交接,粮仓的交管,民心的安定……终于,还好,这位特使有一块木板,上面是所有需要查看的问题,密密麻麻写了一版,应该不会翻脸屠城。这个时代屠城并非不能被接受,但是屠杀投降的城市依旧被认为是十分不人道的。不过对于世代与西方戎族通婚的秦人来说,估计不会因此产生心理负担。

秦军终于浩浩荡荡进了新城,大部队在城外扎营。白起没有进城,他十分谨慎地住在城外的大帐里。

我拉着赵牧上了城池,赶在最后机会看了一眼秦军的扎营,为赵牧讲解扎营时需要注意的各种细节和缘故,同时也是我自己第一次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等秦军接防了新城,城头上就全是秦兵了,像我这样的小老百姓是不可能有机会登上城墙的。

秦国大军在新城呆的时间不会太长,这点从他们扎营不立寨上就能看出来。白起让新城郡守进献三川地图之外,还要在当地征调民役和向导,大约过了五日方才拔营往伊阙去了。

看到新城一片祥和,秦军又浩浩荡荡地离开,我总算心里放下了一块大石头。就在秦军走前一天,魏无忌已经到宜阳,联合宜阳原本的守军,这位魏公子麾下一共有五万韩兵,另有魏王遫借给他的六千武卒以为亲卫。

白起朝宜阳方向分拨了两万人,扼守洛水,以防宜阳军抄他后路。这也因此让他兵力不足,只在新城留守了一万人,分驻城内城外。袁沢作为投降的郡守,被责令离开新城前往咸阳出仕,新城政务都由一个曾是白起书吏的秦国人打理。

袁沢没有跟我告别就走了。他会往西走一段路,然后转向北面,在宜阳待到战争结束。我和魏无忌都表示会像韩王解释放弃新城的重要意义,但是我并不指望韩王重用袁沢……我希望他能去陶邑为官,这样的人更能创建一个良好宽松的商业环境。

我将新城墨社的地下工作交给了子淇和秦棣,同时将墨者也都留给了他们,让许历准备策应廉颇。自己带着庞煖、赵牧赵括兄弟和袁晗等一干暗驭手前往伊阙。我想混入指挥系统观摩战役,但只能加入魏韩联盟这一方,秦军可不认魏无忌的书信。

魏无忌为我杜撰了一个隐士的身份,说我是他在楚国发现的高才大贤,甚至还细心周到地帮我起了个隐士的名号——尹伯骁。如果是春秋时代,这样的名号肯定会被人追问祖宗八代,因为楚国“尹”氏出自芈姓,是某支王族子弟世代担任令尹,后人以此为氏。好在公孙喜并没有细致追究这个问题,他看了魏无忌的书信之后,以上宾之礼又优待我,允许我出入军帐幕府为僚属。

公孙喜就是魏无忌想到可以作为双保险的人,并且果然推荐他为韩魏联军的统帅。韩王没有介意在韩国的战场上由魏国人做统帅,他们两家自春秋时代就因为是同姓而交好,分晋之后也一直都是共同进退,算是比较牢靠的联盟。

从公孙喜的言谈之中我可以看出他对魏无忌的推崇,也能看出他对白起的轻敌。将军大多是如此,听人夸对手就会不甘心,越不甘心就越会轻敌。公孙喜已经年过五十,这样的老将居然也有如此情绪。

我抽空写了信给田章,一来问候他在濮阳的生活如何,二来向他打听公孙喜这个人的能力。田章在垂沙之战中是公孙喜的上级,对于这位过去盟友的能力应该很清楚。

秦军还没到伊阙,田章的回信就已经到了。他在信中直截了当评价公孙喜:“性谨慎,耐劳苦,无应变之机,少决断之能,非良将之属。”

在田章看来,公孙喜只有百夫长的能力。

我持简苦笑,韩魏的人才匮乏已经到了这等程度么?还是田章的眼光太高了。

“这就是伊阙之地的地形图。”在公孙喜的大帐里,我指着木框中用麻绳拉起的羊皮,“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伊阙城,伊水对岸是高都城,也就是魏国军队驻扎的地方。”赵牧贴近羊皮地图,仔细看了看,连连点头。我知道这孩子对于这么大规模的战役还缺乏概念,当下又道:“两城之南就是这次防御战的地利所在,伊阙山。”伊阙山分成两片,脚踏伊水两岸,如果要想攻打伊阙城和高都城,必须要攻克伊阙山,否则山上的援兵从后杀出可以轻易攻打攻城方的辎重补给,掩杀后军。

我们在来的时候就已经观察过了伊阙山的东西两山,各个山路隘口已经有了联军的布防。山上的大寨也已经立了起来,可以说是占据了先机。

“要是我,我就绕过去。”庞煖道。

“就是,何必硬打呢,这山又不大,为什么不绕一下呢?”另投师门的赵括也在一旁力挺自己的师父。哦,虽然我们都知道他另投师门,但是庞煖没有收徒许可证,所以他现在在公开场合还是叫我“二师父”,叫庞煖“师父”,“大师父”的名头留给远在山中的庞焕。

袁晗自从跟在了我身边,一直是多听多记,很少开口说话,是个有智慧的人。我见他依旧不打算说,便将目光投在赵牧身上。赵牧相较于他兄弟就显得有些木讷了,什么都没说,只是看着我。

我道:“你看,这就是剑客与兵家的差异。他们只想到了方略,却忽视了小细节。大军绕道十里之山,所部就要多绕数百里,沿途路况如何,补给如何,地势如何,敌情如何,自身士气如何,都是未知之数。是故,绝不能越城以战。”

“是,师父。”赵牧道。

“若是换了你,你怎么打?”我问赵牧。

赵牧陷入了沉思之中。

伊阙的东西两山的确是易守难攻的典范,两座山临水而立,所以根本不用担心水源。守军远在月前就开始囤积辎重粮草,所以不用担心所用匮乏。因为在山上,不能用惯常的各种偷袭。即便想攀援绝壁而上,也因为两山相望而不可得。

这个问题远超出了赵牧的能力,让他思考只是为了锻炼他的思维方式。这孩子还没有一个明晰的思维方式,所以学东西比较慢。庞煖和赵括已经被那种剑客的思维困死了,就算让他们领兵也不可能成为一代名将。

“尹先生,原来你在这里。”公孙喜手下裨将进了大帐,见到我和庞煖正对着伊阙地图聊天,有些错愕。

我问道:“是要召开军议了么?”

“正是,大将军正命我召集诸将呢,没想到先生已经到了。”那副将笑道。

庞煖道:“你们军议吧,我们先出去了。”

等庞煖离开,我上前道:“这些日子承蒙照顾,还不曾请教将军名姓,实在失礼至极。”

“不敢,不才郑洛,南郑人氏。”郑洛抱拳道,“大将军命我多听先生指教,哪里敢称照顾。”

我回了一礼,道:“今日军议可是秦军已经到了?”

“探马查明,秦军已经到了伊阙山下二十里扎营,营中有司马大旗。”郑洛面带忧色,“恐怕是秦国尉司马错领兵。”

我微笑着摇了摇头。

高端情报是不会下放到郑洛这个级别的,公孙喜一定已经知道了敌方是白起和司马靳。

我让他快起传报诸将,自己带着袁晗布置军帐。大将军的军帐是作战室,并非平时睡觉的地方。因为大将军行军在外,镇守地方,营帐都是用布幕围起来呈方型,如同府宅一般,所以称作幕府。这个称谓后来被日本人学去了,成为武家的最高权力所在,再传回中国时已经带上了浓浓的岛国味道,我动辄听他们说幕府都有些不习惯。

军帐的布置每一位将军都有所不同,完全不顾礼法,而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来排列。不过基本原则相同,大将军坐在最高位,其他将军依照等级秩序排列下去。不过有些大将喜欢如同朝堂一般,左右分列。有些大将却喜欢排排坐的样子。

公孙喜喜欢方正,所以放了横竖五排的小马扎。

据我所知,根本没有那么多人参加军议。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