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赶集
大业七年五月十八日,顾家堡,集市。
出了顾家堡,沿着曲溪,方圆上百里有好几个聚居点,每个聚居点住着几十户甚至上百户人家不等,有的位于曲溪河畔,有的位于群山之侧。
每月十八日,那些庄户人家便会携带自家田地生产或是山货野味草药等物前来顾家堡赶集。与此同时,位于卫南县中的那些货栈也会派出管事和伙计前来顾家堡,一面贩卖油盐针线等物,一面收取山货野味草药等等,从中赚取差价。
大隋皇朝,无论是大兴、洛阳、或江都等大城市,又或是卫南县这样的小城市,每座城池都建有坊市。
坊为百姓聚居之地,市则是集市,互通有无之所。
像京城大兴等大城市,可以每日一集,卫南县这样的小城市也就七日一集,每到赶集之时,城池方圆百里的村庄坞堡里的百姓,便会携带货物前往县城集市。然而,古代交通不便,距离县城比较远的那些乡民,也就只能选择顾家堡这样的乡下集市来交易,就算受到了更多的盘剥,也只能如此。
有些乡民,一辈子都住在乡间,走得最远的地方也就是顾家堡,就连卫南县也不曾去过一次。
前面说过,顾家堡分为内堡和外堡。
内堡由城墙护着,有曲溪为天然的护城河,上面有吊桥,吊桥的另一头河滩则是一片木屋,那便是外堡。
集市就位于外堡。
之所以在外堡而非内堡,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自然是方便,无须通过吊桥和堡门。
第二个原因则是安全,作为集市,虽然进出的大部分是熟人,也难免会有陌生人进出,其中,若有盗匪的眼线内应,也是很难分辨,那些家伙进入内堡一旦里应外合,顾家也就完了。
顾家堡距离瓦岗山不远,那些山高林密,沼泽纵横,乃是盗贼山匪的天然聚居之地。南北朝时期,便有无数盗贼聚集在那,时常下山来劫掠坞堡,鱼肉乡民。
顾家堡也多次被盗贼攻打,有好几次都险些被攻破。当时,附近也有比顾家堡更为坚固的坞堡,有比顾氏廖氏两家更为强大的宗族。就拿三十里外的张家台来说,从前,张氏有良田数千亩,有族人数千,然而,一旦被盗贼攻破,全族也就烟消云散。如今,张家台成为了有名的废墟,那里流传着猛鬼夜行的传说,能止小儿夜啼。
大隋皇朝建立之后,开皇年间,经过官府的招安和征剿,瓦岗山中的大股盗匪多已烟消云散,只有一些小毛贼尚在。
然而,新皇登基进入大业年之后,劳役日重,大量百姓为了躲避能让人家破人亡的劳役不得已遁入深山,为了生存,大多聚集为盗,其中,有几股盗贼的名头变得响亮起来。
距离顾家堡百里开外有一座徐家庄,庄主徐盖乃是当地土豪,其子徐世绩年方十六,名头却甚是响亮,和聚贤庄的二庄主小孟尝单雄信乃是结拜兄弟,家中有武装家丁数百,因为他的存在,瓦岗的盗贼一般不敢来附近撒野。
但是,世间没有绝对安全的事情,为了以防万一,顾家堡仍然做足了防盗的措施。
每月十八日,赶集之日,内堡的堡门就会关上,只开有一道小门,除了本地的熟人之外,不许外人进出。
辰时刚过,外堡便陆续有人进入。
他们大多由东面而来,有一条山路通过东面的山谷谷口和外界相连,其中,也有一部分是乘着小船沿着曲溪而来。
这里面,大部分乃是县城货栈的伙计,他们乘着的小船体积稍大,能够装载一定量的货物,当然,这些小船再大也是小船,不然,也无法在曲溪上航行。至于,那些乘着简易独木舟或是竹筏而来的家伙,则多为上游山中的猎户山民。
顾寻位于大街的街尾,坐在一块平滑的青石上,在他面前的地上,铺着一块毡垫,垫子上摆放着一堆兽皮,有兔皮、狼皮、狐狸皮等等。
这些兽皮的卖相甚好,若是全部卖出去,换来的财货足够他一个月的花销绰绰有余。
他抬起头,眯着眼睛望着东方。
太阳像一个红彤彤的的橘子挂在东边的山岭,阳光掠过茂密的山林落在不远处的房檐上,晨风徐徐,檐上的茅草微微摇动。
是个好天气!
顾寻低下头,面带微笑,瞧着街上的行人。
这会儿,大街上还没有多少人,时间尚早,那些住得比较远的山民就算天亮之前出发,也要午时前才能赶到这里。这会儿,出现在大街上的除了一些住得不远的乡民之外,大部分都是顾家堡的人。
他们这个时候出现在这里,也是为了摆摊贩卖自家出产。
住得近了,自然有挑选摊位的权利。
虽然,顾寻身为顾家堡的人,以前却长期住在瓦岗山,和大伙儿的接触不多,相当于外人,所以,他的摊位一向位于街尾。
这一次,他即便来得比较早,仍然在老摊位摆下了货物。
现在的他也许仍然不受顾家那些掌权的老人待见,却深受年轻人的尊重,自然有人前来,将自家的好摊位让给他,对此,顾寻一一微笑着婉言拒绝。
在街上行走的人们除了顾家人之外难免会有廖家人。
廖家人对顾寻的态度表现不一,有老成持重的家伙视而不见,从顾寻摊位前走过时就当没这个人;有的则掩面而走,脚下也小心翼翼,生怕惊动了他;有的则怒目而视,当顾寻微笑着看着他时,他嘴里小声地骂骂咧咧,脚步却没有停下,径直走了过去;当然,也有的家伙笑着和顾寻打招呼,至于这笑容背后藏着什么,不得而知……
和廖家人发生冲突已经三天了,这三天,风平浪静,好比死水微澜,什么都没有发生。
顾寻却不曾因此放下警惕。
他不认为廖家人吃了这么大的亏之后会善罢甘休,廖士元这个老狐狸多半在背后策划着什么,究竟是什么?暂时无法发现端倪。
顾寻之所以选择这个老摊位,拒绝别人的邀请,除了表现自己的高风亮节之外,还有安全上的考虑。
货摊的背后并非房屋,而是一株大榕树,榕树就长在悬崖边上,也就是说他身后除了那棵树就是悬崖,背后不可能出现敌人,如此,一旦遇到外敌袭击,他只需要对付正面之敌。
悬崖下面十丈左右的地方则是流动的曲溪水,他的小船就拴在崖下的一块石头上,若是遇到不可抗拒的外敌,他可以选择跳下悬崖,借着溪水逃出生天。
货摊的一旁放着一把猎刀,就压在一张狐狸皮下,蹲下腰便能拿起。
桑木弓和竹箭自然也必不可少,它们就放在屁股下那块大青石的后面,整整齐齐的摆放着。
有了这些布置,顾寻心里也就坦然了。
姓廖的总不至于出动大量甲士来对付自己吧?那个老家伙没有这样的能力,他那个在郡守府任职的大郎廖昌杰多半也不成。
阳光缓缓向西移动,万物的影子越拉越长,街上的行人越发多了。
有几个货栈的伙计经过顾寻的摊子,蹲下身来瞧了瞧皮货,全都摇摇头离开了,并没有问价。
顾寻知道这是那些家伙的常用伎俩,无非是为了杀价。
之所以现在不问价,不过是前来贩卖山货毛皮的山客还没有来齐,等山客来齐之后,看清楚了货物,然后,这些货栈的代理人就会聚集在一起商量,先暗地里将货物分了,然后,再出面去用铜钱布匹买卖、又或是用油盐酱醋等必需品以物易物。背地里,自然会有一番争吵商议,一旦形成决议之后,便不再反悔。如此,避免了大家竞相出价,以致货物价格变得昂贵异常。
这几家货栈都位于卫南县,彼此有行规约束,也就不怕有人不守规矩,不守规矩难免会被排斥,就算这次成功了,以后也会寸步难行。
顾寻不是那些山民,对这些伎俩自然明白得很。
他之所以没有组织起那些山民来对抗,无非是时机不对。
说实话,那些以打猎为生的山民乃是士兵的优秀来源,以后,他若想要在这乱世中取得一番功业,那些山民是决不能放过的。
看了看日头,辰时应该过去了。
这时候,顾寻看见顾建一家从自己摊位上经过。
远远地瞧见顾寻,顾建脸上便笑了起来,笑容像是阳光一般灿烂,不过,如此灿烂的笑容出现在一个大老爷们脸上,多少有些不对头。
“二郎,你来得真早?”
“大哥,你也早啊!”
嘴里寒暄着,顾寻脸上的微笑同样灿烂。
那一次,在顾氏子弟面前,顾寻最终分给了顾建十五亩良田,但是,并非毫无代价,顾建需要拿出二十石粮食出来,让顾寻分给顾家那些孤老,这些粮食分到一二十户家庭里,足够让他们熬一阵了。
所谓深耕精种乃是北宋时期才开始的。
那时候,人口变得多了,土地变得少了,所以,农业技术开始飞速发展,亩产也就有所增加。如今,人口不多,连河北中原等地也没有完全开发出来,所以,土地的压力不大,农业技术也就是那样,亩产不高。
十五亩水田虽然是上好的良田,也不见得能有二十石粮食出产。
好像是亏了,顾建依然满足。
毕竟,以后这十五亩都是属于他的,顾寻连地契也交给了他。
只是,他真的觉得满足么?
这只有他自己才清楚。
瞧着顾建慢慢离开的背影,笑容从顾寻的嘴角消失了,他轻轻哼了一声,低下头,整理起货摊上的毛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