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顾寻的计划
“二郎哥哥……”
远处传来一声清脆的呼唤声。
顾寻抬头望去,扎着两个羊角髻的丫头穿着干净的月白色衣衫从街那边蹦蹦跳跳地走了过来。和往常不同,她的脸干干净净,一张小脸粉嘟嘟的,阳光时不时照射其上,灿烂异常。
在她身后,顾三义背着一个背篓笑呵呵地跟着,露出了缺牙的嘴。他的装扮也不同平时,头上包着发髻的布巾是崭新的,身上的麻布衣衫亦然如此。
对乡民们来说,每月一次的赶集之日就像过年过节一般,基本上,若是空闲,都会换上崭新的衣衫呼儿唤女全家出动。
顾三义一家即便只有爷孙二人,自然也不会例外。只是,那时的他们,不会有这一身崭新得没有任何破洞的衣衫,也不会有如此灿烂的笑容。生活的压力迫使他们脸上时常挂着忧郁,就算四五岁不谙世事的丫头,眼神中也充满了悲伤。
如今,他们之所以如此笑得如此灿烂,因为他们心中有了希望。
这希望是顾寻带给他们的。
为了换取十五亩良田,顾建不得不从粮仓里拿了二十石粮食出来。或许是顾家的库存没有这么多粮食,又或是别的原因,总之,顾建没能拿出二十石粮食,有一部分乃是用布匹作价。顾寻花费了一些粮食请顾家的那些女子缝制了一些衣衫,然后,免费发放给了那些贫苦人家。顾三义和丫头身上的衣衫便是来源于此。
另外,顾寻将剩下的三十五亩田地交给了顾三义管理。
顾三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田里的活计自然难不倒他,若是体力不够,顾家的那些半大小子也会在农忙的时候帮忙。
顾寻自然不会让顾三义白做,这三十五亩地除了应该上缴的国家赋税之外,剩下的要扣除顾三义一家一年的耗费才会分配给其他那些赤贫的顾家人,身为主家的顾寻不顾大伙儿的劝告,仍然分文不取。
从某种角度来说,顾寻这样做其实非常不妥。
首先,后世十岁就离开故国深受夷人影响的他认为,扶贫其实并不是慈善。若是人们躺在家里不需要劳作就会吃饱肚子穿暖衣衫,那么,大多数人都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毕竟,懒惰是人类的原罪。一旦,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不翼而飞,他们只会怨恨赐予他们这种生活的曾经的恩人。
在这方面,后世的顾寻深有体会。
十五岁的时候,顾寻的父亲曾经给他讲过祖辈的往事。
民国时期,他的太爷爷是豫西北某地的一个大地主,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善长仁翁。
平时日子过得非常紧巴,衣服常常缝缝补补,满是补丁,饭桌上也很少见油荤,往往一个月才打一次牙祭,就连在村子里散步,手里也不忘拿着扫帚和簸箕,要是视野里瞧见人或是牲畜的粪便,立马冲上前去扫入簸箕,以便肥田所用。
这样的一个人,修桥补路时出钱出力却不甘人后,毫不吝啬。
有一年大旱,田里的庄稼没有收成,由军阀统治的当地政权忙于内战,仍然收缴粮赋,毫无赈灾的打算和计划。于是,流民遍地,拖家带口地背井离乡踏上了逃亡的道路,相继成为路边的饿殍,日后,能够活着回乡的十不存一。
顾寻的老家却没有这种情况,因为顾寻的太爷爷开仓放粮,把自家的粮食全部贡献出来发放给了那些周遭的乡民,让他们熬过了饥荒。
那时候,老太爷的善人名号远远地传了开去,很多人家甚至给他立了长生位。
第二年,仍然是大旱,田地依旧没有收成。
顾家不是老天爷的私生子,他家的田地同样没有产出,他们同样要艰苦度日。
然而,大旱发生后不久,四野八乡的乡民便齐聚于此,来到了顾家门前,他们恳请顾家开仓放粮。
老太爷自然出门解释,说出自家的状况。
有的乡民信了,长叹一声离开了顾家,然而,有些人则不信,仍然鼓噪着要求顾家放粮,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将顾家围了个水泄不通。最后,事态彻底失控,被饥饿和贪欲驱赶了理智的乡民暴动起来,他们推开了顾家的大门,冲进了院子,大肆抢掠。没有发现粮食的他们甚至将顾家老太爷捆绑起来,用鞭子抽打追问粮食的下落。当顾家老太爷被活活打死之后,他们仍然没能获得粮食。于是他们将顾家劫掠一空,放把火将宅子烧成了白地。
听了这事之后,顾寻便对人性充满了怀疑,与人交往,他从来都会用最大的恶意去猜度他人。
对于那些自己熟悉的生活在底层的穷人,就像顾三义和丫头这样,他心中不失怜悯,力所能及的话,他肯定会帮助他们,然而,与此同时,他不会认为那些被自己帮助的人就会真的从此对自己感恩戴德,理所当然地对自己会有所回报。
这次,他之所以如此,无非是作秀罢了。
他想要告诉所有的顾家人,跟着我这个姓顾的有肉吃有衣穿,只要这样的名声传播开去,大部分顾家人就会聚集过来,听他号令。毕竟,和那些一毛不拔的顾家上层相比,他做得要好很多。
他这样的做法当然不合规矩。
一个人的行事若是不符合大众心目中的规矩,肯定会受到排挤和打压,像顾寻这样的做法,肯定会受到那些大富大贵之家的打压,以后,他只能沦为异端,在无数高压之下最终成为灰灰。
不过,这样的打压在太平年月方才会出现。
那时候,某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已经变成了一种在人类社会根深蒂固的习惯。打个比方,就拿后世的天朝来说,贪污腐败已经成为了官员们的标志,金钱则是人们唯一深信的价值观,人际关系在各行各业中大行其肆,无论你办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关系和钱财。若是某人想要改变这种体系,即便他身处金字塔的尖端,也只能被这体系排挤打压,最终成为灰灰。
从古至今,在太平年月标新立异进行变法的都不会有好下场。
愚公移山不过是笑话。
当一个体系形成,身在体系之中的人若想要改变这个体系根本就不可能,他会被人类社会滚动的巨大惯性碾成渣渣。
就像一个人无法拉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扯起来一样。
现如今,顾寻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乱世降临,大隋皇朝建立的这个体系已经有了崩溃的征兆。
如果,大隋皇朝的统治坚如磐石,他绝不敢像前几日那样做,
首先,他就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动手杀花和尚,也不敢和廖家结下深仇,他若是那样做了,官府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最初,也许会动用捕快前来抓捕,诚然,一般的捕快对他是没用的,那之后,说不定会出动甲士。在那种情况下,即便他把全部财产送给顾家人,顾家人恐怕也不会站在他一边。
他终究会成为孤家寡人,亡命入山。
个人的武力再是强悍,也不可能和整个皇朝对抗,到头来,他只能成为亡命天涯的独行大盗,在年老体衰的时候死在某个不知名的地方。
如今,乱世将临,顾寻也就敢这样做了。
黄河以南,已经出现了流民,无数盗贼聚集在深山大泽,杀人放火,无所不为,官府对此无能为力。听说,黄河以北闹得更凶,那里有些盗贼甚至敢组团去攻打县城,大下县城之后竟然敢盘踞不走。
顾寻的盘算很简单,在官兵上门之前,争取招揽更多人跟随,若是官兵弱小,甚至可以组团去歼灭,若是官兵强大,则退入瓦岗山。后世的他曾经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打过仗,那些被称为恐怖份子的武装力量的打法让他们这些武装到了牙齿的美国大兵焦头烂额。对那些武装分子的作战方法,顾寻有着详细的研究,甚是擅长。那种游击战法,就连被高科技武装的美国大兵都难以应付,中古世纪的官兵恐怕更是一筹莫展。
如今,顾寻相当于在和大隋朝拔河。
诚然,他的力量很弱小,然而,皇朝会由于自身的惯性走向崩溃,每一天,它都会失去力量,这些力量会被无数的野心家分享,顾寻自然也要分一杯羹。当整个皇朝崩溃之后,就是他和那些野心家走向擂台一决雌雄的时候。
顾三义的摊子就摆在顾寻旁边,两边相隔不远,几步而已。
他背篓里装着的是一些草药,农闲的时候,顾三义会进山采药,说起来,大部分药草还是顾寻的外祖父崔立教会他认识的。
每个月的赶集这一天,卫南县的济民坊都会派伙计来收药,这一背篓草药能够换取足够顾三义一家半年花销的油盐酱醋。以往,他总是为了价钱的高低和药房伙计争执,今儿个,恐怕不会了。
丫头没有和爷爷在一起,而是腻在顾寻身旁。
顾寻拿着一根细细的竹篾在忙活着,那根竹篾是丫头拿来的,她要顾寻帮她用竹篾编织一个蚱蜢。
顾寻没有拒绝。
和刀光剑影相比,他其实喜欢这种平淡岁月,但是,他不会沉溺其中,他深深知道,在这个世界,这并非生活的常态。
不过,只要现在享受便是了!
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