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佛法修学概要 > 第55章 《》23-26集研讨

第55章 《》23-26集研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课程摘要

23、整个佛教的修学都是心地法门,因为外境你根本改变不了!

我们一般的凡夫,也知道自己生命当中有很多问题,也想解决我们的生命问题。没有经过佛法训练的人,是从外境解决起,我们把生命用来经营我们的外境。我们从小很努力地读书,为了追求一份好的工作,长大以后我们努力地工作,我们追求一种今生的快乐。

但是一到人生的五十岁后,你再回首,会发觉这个人生,伤痕累累,人生不堪回首。我相信你上了年纪,就会发觉人生充满了无奈。我们到了晚年,这个生命中是你小时候规划的很少很少,人生有太多的突然状况。为什么这样子呢?只要一句话就可以解释了,因为外境本来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它是过去所造的一个业已经成熟了,它已经从种子位变成一种现行位,已经变成一个水果,不是以前的种子了。它经过长时间的酝酿,辗转地增盛,已经从种子位变成一个可以食用的成熟的水果了,你怎么去改变它呢?

所以我们对外境强作主宰,弄到自己心有千千结,就是不能认命。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搞错了方向,不应该解决我们的外境,这个方向是错的,因为它不是问题的根源,它是个枝末,而且它是前生所残余的业力变现出来的。

我们看看经典,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面对自己的业力,也是无可奈何。释迦牟尼佛的家族被灭时,他曾经试图阻挡了三次,琉璃王照样把它灭掉,因为「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业力不是佛陀创造出来的,是佛陀发现出来,是人生本来就有的轨则。所以我们今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把生命投注在一个没办法改变的地方。等到你发现时,年纪已经过一大半了。

不能去改变外境,只能够认命。所以,佛法要我们先知命认命,然后再去改造未来。佛教是改造未来,创造来生的。所以正确的方法,是改造我们的内心。虽然心跟境是互动的,但是关键是心。佛弟子占了一个很大的便宜,就是能够很快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再依止佛陀的解决之道。所以整个佛教的修学都是心地法门,因为外境你根本改变不了。

改变内心从佛法的角度,它主要是两个重点:一个是道的修学,一个是法的修学。道的修学我们一般叫做理观。理观它是静态的修学,就诸位来讲堂听法师的开示叫做闻慧;回去以后,你慢慢地去思惟消化,转成你心中智慧的观照,这叫思慧。就是刚开始修学之前,你必须从佛法的教理做闻思的工作,在心中产生道的安住,我们修行人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安住,这是第一个工作。我们的心一般是不安住的,因为我们的心都是被外境一刺激,就产生感受,感受活动又会带动妄想,妄想再活动久了变成执着。所以我们的心禁不起刺激。

这个时候佛陀告诉我们,你先不要跟着感觉走,先安住在佛法的道理。以人天乘来说,它的道理就是善恶的业果。我们刚开始在调整内心时,心中先相信生命是有轨则的,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要把这个道理经常放在心中安住,用这个道理来审量、来观察你的身口意,是不是合乎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刚开始是在道中安住。

透过理观的智慧,安住以后,还要有一个引导。你要有一个目标,我们来生要往哪里去?今生已经是不可改变了,今生已经是一个既成的事实,不要再去改造你的今生,如果你够聪明的话,会知道这是在浪费你的时间啊!

你要认命,才可以放弃你的外境,从内心中好好地去耕耘,那是一个广大的田地。当你开始放弃外境,开始在经营你内心时,你的修行上路了,至少你方向正确了。所以我们在学习佛法时,先从道理的安住,然后从道理中再设定目标,所谓的安住力,引导力。

24、造业最可怕的就是经常数数现行,无惭无愧,破坏善根!

在《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杀盗淫妄有四种清净明诲,这四种清净明诲,它牵涉到两个重点:第一个,业力的问题;第二个,心态的问题。如果杀盗淫妄你是偶一为之,你就做一次或者两次、三次,在三次以内,叫偶一为之了,你犯了以后马上忏悔,那这个问题不大,顶多也就是业力的问题,你就在心中创造一个业力。因为你不再造作这个业力了,慢慢慢慢忏悔,也就会变成不增长业,至少不障碍你往生。

但如果你经常数数现行,这个造业——杀盗淫妄,最可怕是什么?就是无惭无愧,最麻烦,这个火一直烧,烧到已经不是业力,它怎么样?破坏善根,这糟糕啦!《楞严经》它所害怕的就是在这里。你本来是在造业,造业顶多是痛苦,但是佛教徒最怕的不是痛苦,就是说,你破坏我的善根,那糟了!你的善根还在,你只是造了罪业,你还有希望,因为你心中有善根,还可以去教导你,你还可以产生生命的反转。

所以临终往生的人,他带业往生,不能破坏善根。他造了杀盗淫妄的罪业,一定要忏悔。你不能放纵这个业力。已经侵蚀到你的根,到骨头去了,那就糟糕了。

什么叫破坏善根呢?以杀生来说。你杀生,杀完了以后,你赶紧忏悔,就算你没有忏干净,你有惭有愧,顶多就是多病。但是你身体生病,起码你还可以修学佛法,还是走在菩提道上。

但是,你这个杀生一直造,造到最后的时候,你已经不是走到菩提道了,而是走到鬼神道了,你如果是无惭无愧地造业,那是变罗剎鬼。你很努力地做义工,很努力地做施舍,所有的善业是使你变成鬼王,你的生命已经是本质上的改变了,这糟糕啦,杀生变成去鬼道。

所以很多所谓英雄好汉,革命烈士,他这个杀业造得无惭无愧。但是杀生没有理由——你不要说什么维持正义,那个都是废话,杀生不能有理由。当然也有例外,例外是什么呢?杀生的例外就是恐怖攻击。你知道这个人他要发动一个恐怖的攻击,要杀很多人,那律上说,杀广大的人数,而且你知道用任何方式跟他沟通,他完全听不进去,而且时间紧迫,菩萨做如是思惟:我必须牺牲我的戒体把他给杀了,救广大的人。这个时候,菩萨的善根没有破坏,而且多诸功德,这个是例外。这个人他已经起颠倒了,你跟他说什么都没有用,他要启动炸弹了,你赶紧把他杀了,这个是杀戒的开缘。除此之外,都不可以!在律上说,乃至于有杀害父母的不共戴天之仇都不能犯杀戒,因为他们过去有他们的业报。

这个淫戒的问题在哪里呢?尤其是求生净土要注意了,它是障碍出离的。其实杀生所障碍的善根,是偏重在大悲,理论上对净土的往生来说,它的障道还没有像邪淫那么严重。因为净土宗它称感应道交,大悲心还不是重点,出离心才是重点。那么你造了邪淫以后,有什么问题?当然你有一个罪业了,那如果你继续造下去,无惭无愧,那糟糕了!你的出离的善根破坏掉了,变成魔道。

在《楞严经》上说,魔道——你心中贪恋生死,临终时你就发觉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一个绳子把你绑住,你这个脚根本走不开,就是你那个邪淫的业造得太重了,已经侵损到你的善根了,这就危险了。

所以这个业,你即便造了都有办法忏悔,只要你发现得早。我们一个净土宗的人,绝对不能让罪业侵损到你的善根。在侵损到善根之前,你赶紧把它忏掉,让它变成不增长业,让它沉淀下来带业往生。

所以学戒的好处就是说,你发现你有问题了赶紧处理。它本来是表皮的这个肉受伤,一个外伤而已,侵损到业力,折损你的福报而已。以邪淫来说,它折损的福报就是:你本来有功名,本来可以有很大的高官,但你犯了邪淫,这个高官功名没有了,如此而已。

但是,如果你一直造一直造,造到最后,你菩提的善根里面那个出离心破坏了,变成贪恋娑婆了。那这个损失就很难去算了,它已经伤到你的骨头了,伤到根了。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造业为什么会障道。就是说,如果你这个是无惭无愧的话,那就伤到深层的善根;如果有惭有愧,它顶多也就是一个罪业,透过忏悔,这个罪业是可以不起现行的。

25、不要小看五戒十善,这是一个起码的标准!

凡夫众生在整个十法界的缘起定位是什么呢?我们的定位就是一个罪障生死凡夫,这就是我们目前的定位。一个生死凡夫为什么加上「罪障」呢?因为我们的生命在流转当中,既有「罪」又有「障」,这种「罪」跟「障」的结合,使令我们的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我们不知道来生要飘到哪里去,更严重的是,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因为我们外有罪业,内有颠倒妄想的障碍,所以这个「心」跟「境」,「心力」跟「业力」经常交互地作用,人生充满了不确定。一个凡夫众生只要没有学佛,你的人生是没办法规划的,即使要规划也都是在打妄想,因为你做不了主。

佛陀在《法华经》把我们这种生命的不确定,讲一个譬喻,说我们就像一个在外流浪的乞丐,《法华经》上说,这个有三种过失:

第一个,没有住处。他今天睡在公园,明天睡在马路,他哪有家呢?这是第一个,没有住处,他的内心是不决定的。你用好的因缘刺激,带他来共修,他就念佛;你带他去不好的地方,他就放逸。他的心哪有家呢?完全跟着感觉走,这是流浪汉的第一个特色,没有家。

第二个,没有资粮。从佛法的角度,我们凡夫不能够创造一个决定性的善业,是因为你没有善根。我们所有的善业,都是外境刺激的。一般人都是看到了可怜众生,他才会生起慈悯心;你刺激他,他的内心就造罪业,所以他不能创造一个自己决定的善业力,只能够靠一种善良的外境的资助才可以造善。所以就跟乞丐一样,乞丐自己没有饭菜,有人施舍他,他才有办法得到饭菜,他没有决定性的资粮力。

第三个,没有目标。一天过一天,反正时候到了再说。

所以,我们凡夫众生,无量劫来我们的生命有三种相貌:第一个,没有住处;第二个,没有资粮;第三个,没有目标。古德说,很像空中的羽毛,随风飘荡。你运气好,遇到好的因缘,刚好住在净宗学会的隔壁,反正闲着也闲着,就来念佛,欸,念念念,起欢喜心了;你运气不好,家住在一个放逸的歌厅,整天你就听歌。

就是说,你不可能从内心发出一个愿力——我一定要誓断一切恶,我一定要誓修一切善,我一定要誓度一切众生。我们的功德力都是从外境而来,这种都是不算的,你的资粮都是外在给你的。

这种情况,我们把它分成两种:就是没有住处跟没有目标,这是属于内心的问题,心理的问题;没有资粮,这个是指外在的业力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凡夫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心理的问题;第二个是外在业力的问题。

这两个会互相作用。我们讲过,心理创造了业力,业力又牵动了心理,所以这个心跟业,我们一般凡夫纠缠不清,有业力,有心力,人生就无解了,我们已经没办法去处理问题。因为你的心受业力的牵动,业力又受你心力的创造,两个相辅相成,狼狈为奸。

直到伟大的佛陀出世,开始解决我们的障碍。大智慧的佛陀,他先处理心理问题。他知道业力是无解的,业力这一块先不碰,因为这个无始劫来的业力,盘根错节,已经是说不清楚了,这一块业力是无解了,因为它积习太久。

所以我们不要一开始去改变外境,这是错误的,因为你改变不了,错综复杂,连释迦牟尼佛都不能够去改变他的外境,佛陀的圆满来自于内心的圆满。我们看佛陀的一生,他并不是没有挫折,佛陀的一生也充满了挫折,但是他是怎么样?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他不随外境而转。

所以当心力跟业力纠结在一起的时候,诸位!你要先掌握正确的方向,先解释、先处理心理这一块。佛陀告诉我们,一开始学佛要先听经闻法。在内心当中,听闻佛法要成就两种善根:

一个是智慧的善根,第一道善根就是观照业果。我们心中要经常存有业果的思想,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你的心就住在这个业果的思想,这是我们第一个安住处,第一个家。虽然这个家不是很大,但是好歹比一个流浪汉好多了。我们慢慢以这个家为我们生命的目标,以道为住,就是以业果之道为住,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愿景。人生没有目标,你就很难有修行的动力,因为我们的修行来自于一种思想的改造。但是我们的习气已经太重了,如果你没有一个愿景来引导,你很难下定决心去做心灵的改变,所以愿力它是一种改造的动力,我们希望来生是安乐的,这是第二个。

所以佛陀刚开始的时候,先让我们心中产生一个安住力跟引导力,把这两种善根确定下来。

当我们的心中有智慧的观照,有一种愿望以后,佛陀开始处理我们业力的问题,佛陀开始施设法门让我们断恶修善,所谓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开始处理无始的业力,比方说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这些就是在处理业力的问题。

但是你在处理业力问题之前,要先建立内心的善根,就是「发心」跟「正见」这两块。我们从人天乘的修学,从流浪汉,至少我们的生命得到一个明确的确定:佛陀的保证,至少你不堕恶道。所以五戒十善的第一班车,就是运载我们离开三恶道趋向了人天。

所谓的不堕恶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不管你今生做了什么,只要你开始修学佛法,如法地操作五戒的方法,我们待会儿会讲包括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一块,只要你如法地操作,一定不堕恶道。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因为这个业力,只要你不刺激它,它不能得果报,当然你必须改变你的思想。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背负了很重的罪业,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过去生做了什么。但是合理地推论,我们应该都造过很多重大的罪业,所以到现在末法时代还在流转。

但是只要你肯吃药,你就可以改变,因为佛陀是大医王。只要我们在死亡到来之前,如法地吃药,起码能够把最重的病——所谓三恶道的病治好,所以人天乘不保证你一定往生,也不保证你能够解脱,但起码保证你不堕恶道。它能够让我们的罪业没有得果报的力量,这个种子让它枯萎,让它暂时沉淀下去。

所以不要小看五戒十善,起码它让你的未来生命,达到善得人身、六根具足,这是一个起码的标准。

26、你要让过去的罪业消失掉,只有如法忏悔,其它通通没有用!

受持五戒,它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如果你修圣道门,从圣道门的角度,我们受持五戒,可以保证来生不堕恶道,能够保住人身。这个是从圣道门的角度,你可以继续以人的身体,修学佛法而增上,叫做增上生。

第二个,从净土宗的角度,受持五戒——当然我们净土宗没有来生——就是「愿我临终无障碍」,它能够保障我们的临终让罪业的势力降到最低,让善业表现出来,我们能够在一种身心安稳的情况之下提起佛号。这就是净土宗受持五戒的意义,能够让我们身心世界的障碍降到最低。

五戒的修法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严持四重,尤其是前面只要是讲到上品不可悔罪的,你都要注意。因为佛陀讲,这个根本重戒,它的势力一发动出来,像暴风雨,像龙卷风一样,你的心念扛不住的。

所以你千万要断掉,尤其是这种上品不可悔罪,如果你过去犯的话,现在要赶快断掉,因为你不能让它产生数数现行,业力最可怕的就是一种相续的力量。一旦它累积的力量到成熟的时候,你绝对不是它的对手。那个暴风雨一来,所有的善根、佛号的力量全部连根拔掉了,你临终佛号根本提不起来。

所以你不应该把自己的临终推在一种暴风圈的状态,最好不要给自己临终添麻烦,你要严持杀盗淫妄四根本重戒。这是第一个,严持四重。

第二个,勤修忏悔。没有其它方法,犯了罪以后是不可取代的。

诸位要知道,其它宗教说,你犯了罪用布施来取代,这是两码事。造罪有造罪的果报,布施有布施的功德,这是两码事。我再讲一次,犯了罪以后,没有其它方法可以取代,只有如法忏悔。你要让过去的罪业消失掉,只有如法忏悔,其它通通没有用。

所以我们受持五戒,两个心态:第一个,守住你的根本——四根本重戒,起码这个重大的风暴不要让它起现行,先守住重戒;第二个,就是勤修忏悔,因为我们不知道过去生有没有这种业力。

大凡我们造了一个杀盗淫妄的罪业,尤其四根本重罪,犯到以后,你的生命会有两个负面的力量障碍你:第一个,是外在的业力;第二个,是你心灵的一种负面的烦恼。所以,你一旦造了罪业,是内外都有障碍。

如果你是刚开始造了一次两次,在三次以内的,马上忏悔,心理的问题就不大了,因为它没有形成数数现行,没有形成无惭无愧、深生好乐的情况,所以它不会破坏你的善根。

但是,如果你一而再、再而三地造作,这时你要小心了。它已经不是业力的问题了,它侵损到你内心的善根,已经伤害到骨髓,你的菩提心、往生的善根全部破坏了。

所以,罪业最怕你数数现行、深生好乐。我们讲过很多次了,最怕你无惭无愧。忏悔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恢复你的善根;第二个,消除外在的业力。

你刚开始造罪的时候,这伤害是由外而内,就像我们受伤一样,这毒瘤它在皮肤时你不治,慢慢伤到你的神经,你再不治,伤到你的骨髓,你就没有办法治,就无药治了,因为你自己不想忏悔。等到你善根破坏时,你自己连忏悔都不想忏悔,关键在这儿!你已经把它当功德想了,就是这个人已经起颠倒了,没有救了。所以,你造罪时,只要善根还在,忏悔都还有救。

我们造了罪以后,有两个后果:

第一个,习果。这是内心的等流习气,「染心相续,辗转增盛」。我们已经在创造一种杀盗淫妄的烦恼,在那个地方滚雪球。一次两次,它不见得会破坏你的善根,等到时间长的时候,就破坏善根,应该说是遮障你的善根,这第一个,心理的问题,心理的障碍;第二个,业力的障碍,报果。你未来有三涂果报跟世间的因果,世间的一个别报。

如法忏悔,它断除两个:第一个,心理上断除恶念的相续,恢复我们清净的戒体,恢复我们的善根;第二个,忏悔三恶道的果报。

诸位要知道,忏悔只能够忏悔总报,不能忏悔个人的别报,因果不失。尤其是杀戒,因为杀戒不是单方面,你杀了他,你忏悔,你的业力消失了,不到三恶道了;你忏悔,你内心那种瞋心的烦恼破坏了,你的善根、慈悲的善根又恢复了。但关键是,你在佛堂忏悔,对方——被你杀的人,他不放过你,以后也会有麻烦。

小结:《佛法修学概要》23-26集研讨

[研讨主题:正示戒相中的其它四戒]

各位师兄大家好。末学奉师父的慈命,与大家一起进行《佛法修学概要》的研讨。今天是我们的第七次研讨,也是第一学期的最后一次研讨。那么上一次我们研讨了人乘中的三皈依和正示戒相中的不杀生。那么今天我们继续讲正示戒相的有关内容。

我们今天的交流分四个部分:

第一个是正示戒相中的其他四戒。

第二个是讲一下忏悔的问题。

第三,对人乘做一个总结。

第四部分是以师父的法语做一个结劝。

第一部分:正示戒相中的其他四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我们现在开始交流第一部分,请大家看简表,正示戒相的不偷盗戒。我们对正示戒相的所有的建立,我们都分六个小点来跟大家交流,不偷盗戒。

二、不偷盗

(一)解释名义

1、不与而取他物,名为偷盗。凡有主物,不得道心故取,若自取、教他取、方便取、咒取、因寄取、迷惑取、诳取、抵债不还、偷税、冒渡等,令前人失物,并名为盗。

这个就是偷盗的概念。

2、偷盗有三个重点:一、偷取,私下的偷取。二、骗取,用种种欺诈的手段来骗取。三、盗取,就是公开的去夺取,所以这个是构成偷盗的三个重点。

3、偷盗有十种差别:也就是十种加行的方便。哪十种?一、自取,自己去盗取。二、教唆他人去盗取。三、方便盗取。四、咒取:就是以咒语去盗取。五、因寄取:已寄存的物品不还给人家。六、迷惑取。七、诳取:就是骗取了。八、抵债不还。九、偷税。十、冒渡:什么叫冒渡呢?冒渡就是解假借他人的名义获取利益,还有像盗版的这个十种方法都属于偷盗的。

4、有主物:(判断标准):

那么判断偷盗是不是成立,他有一个判断的关键,就是说盗取的物一定要是有主物,就是要有主人的。

(二)具缘成犯(六缘):1、他物。2、他物想。3、起盗心。4、兴方便。5、直五钱。6、离本处。

那么下面我们看一下,要具备什么样的因缘才构成偷盗,它有六缘,我们从意乐、加行、究竟三方面来谈。

一、意乐:首先他要有偷盗的意乐。这个要是他物,是人家的物,而要作他物想,要想起盗心,你要起这样的意乐。

二、加行:要兴方便,我们前面讲的十种方便,还要直五钱。

三、究竟:要“究竟”,要把这个物拿离本处。

所以要构成这样六个缘,才算构成偷盗。那么如何判断这个偷盗的轻重呢?我们看犯戒的轻重:

(三)犯戒轻重:(清楚五钱定义)

这里面它有三种,假如直五钱以上,这个属于上品不可悔罪。那么直四钱以下,这叫中品可悔罪,那么直三钱以下叫下品可悔罪。那么这个五钱怎么判断?它是怎么来的?那么大家可以看zhangNiJia比丘的公案,这儿就不详细谈了。那么按照现在的预判,就是说现在一般的来判断的话,凡是在这个国家犯这个戒是死罪的。那么这个东西就属于五钱,钱达到判死罪的标准,这个就是五钱。这个是从是不是值五钱来判断他的犯罪的轻重。

(四)开缘情况

(五)持犯得失

(六)特别提示(扬州富商公案)

1、盗戒是很容易犯的,尤其是现在。

2、人生是个取舍,你觉得钱重要还是快乐重要?关键在这里!

3、内心的善法比外境的物质更重要!这个地方你要永远记住!

那么第六小点有一个特别的提示,盗戒是很容易犯的。尤其是现在:像现在搞盗版的,那么非议而取代骗取的这种情况比较多。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么你就要注意取舍了,怎么取舍?你觉得是钱重要,还是快乐重要?我们修学佛法第一个目的是为了离苦得乐是脱离苦海。而你现在犯到偷戒它的果报是三涂果报,余报是贫穷、共财不得自在,又会陷入痛苦的深渊,所以这个你要取舍清楚。

另外我们也要知道内心的善法比外境的物质更重要。师父说过:这个地方你要永远记住,一定要追求内心的善法,而放弃对外境的物质的追求。所以师父曾经讲过一个扬州富商的公案,公案我们就不详细讲了,但是公案就告诉我们,我们任何财富的获得都要依法获得,否则是后患无穷。所以我们学习不偷盗戒,我们就要知道怎样去守住这个戒,怎样知道财——取之有道,怎样去用之有道,要把追求内心的善法看得最重,这是我们讲的不偷盗戒。

【扬州富商公案】——在扬州有一个大富人家,他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生了两个很可爱的孙子。这大富人家是做南北货买卖的,从北方买东西,到南方把它卖掉,然后再从南方买东西,到北方把它卖掉,赚这个差价。

他们家是三代同堂。老人家临终之前,他把儿子叫过来,他说:“我现在这个病治不好了,我临终之前,要交给你一个传家之宝。”他就从库房里面,拿出他的秤斗,他说:“这个秤斗是做过手脚的,我加了水银在里面,所以我每一次秤东西时,看起来都比原来重,我的财富就是这样积集起来的。”他父亲临终之前就把这个秤斗交给他的儿子。

这个儿子是读圣贤书的,他知道这个是不得了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个家庭要遭殃的。所以他赶紧就把这个秤斗烧掉,不敢用了,烧掉以后,他跑到寺庙去向天神祷告,他说:“我父亲做错事了,我现在替他忏悔,我把它烧了,从今以后,不再做这种亏心事,我要正直地做买卖。”

这个儿子把这个秤斗烧了以后,没有多久他两个儿子死了。这个儿子就很冤,说我做了善事,为什么会遭此灾难呢?他又跑去跟天神哭诉了。到了晚上,天神在梦中出现,他说:“你们家的富有,跟你爸爸做这种投机的生意没有关系。你爸爸过去的善业,他本来就该富有的。但是他造了这个恶业以后,招感了两个败家子,就是你的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本来应该长大以后,把你们的家产都败光了,他们才会离开的。现在你改邪归正,因缘改变了,所以这两个儿子死掉了。你不要着急,好好地坚持下去,你后面还会生两个贤孝儿子,是来报恩的。”他后来果然又生了两个儿子,都做到官了。

所以诸位!我们要注意我们的因地。当你人生面临选择,外境比较重要,还是内心比较重要时,你要做出正确地判断。你要牺牲外境保护你内心的善业。我再讲一次,外境是一时的,你的内心是永久的。死亡时,你内心的这个业是贯穿到来生的。所以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理观才有事修?就是为什么你要先有心理建设,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其实杀盗淫妄,这四个都是在生活中历练。我们一定要知道一个观念,内心的善法比外境的物质更重要!这个地方你要永远记住。

三、不邪淫

下面我们再讲一下不邪淫戒,这里面也分六个小点,跟大家交流。

(一)解释名义:染情逸荡,污秽交媾,名“不净行”。除已妻之外,一切世间若男若女,若人苦鬼,若畜生等,并不得染心交媾,但有于犯,并名“邪淫”。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构成邪淫它要有两个条件,一个就是从内心来说,它必须是一个染情一旦,一旦就是放纵,第二个就是实际上的有污秽的交媾,有身体的结合,那么它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人与人,一种是人与鬼,还有一种是人与畜生。

所以不邪淫戒我们要特别注意,他是不管对象的,只要你合乎染污行,有身体的交媾,全部放纵,完全是从入道跟非入道来判断轻重。而且在《俱舍论》中又提出了比较高的标准:假如说与自己的妻子在非道、非处、非时,而行淫,这个也是犯中品的,所以这是我们要加以注意的。这是我们解释名义,什么叫邪淫?

(二)具缘成犯

那么邪淫它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构成邪淫呢?第一个是正境,男二道,女三道。第二要兴染心,他有这种意乐。第三要加行,第四是究竟,要入道了。这个是具这样的缘就构成邪淫了。

(三)犯戒轻重

那么犯罪轻重我们怎么来判断犯罪的轻重呢?它也有三种:

1、一种叫上品不可悔罪,不是自己的妻子,而与她交媾的就是非已妻入道,这个是上品不可悔罪。

2、那么中品可悔罪,这里面分两种:一种是自己的妻子,但是非道、非处、非时,这个也是构成邪淫的,叫中品可悔罪;还有一种就是不是自己的妻子,只有身体的接触,没有入道。这个也是中品可悔也属于犯邪淫。

3、第三是下品可悔罪,就只是念头的活动,发心淫欲,但是身体没有接触,这个叫下品可悔罪。

这个是判断犯罪的轻重。

(四)开缘情况

第四,我们再看看它的开源的情况,有三种情况,是属于开缘的不属于犯邪淫的:

1、一种是为怨家所执,如热铁入身,惟苦无乐,被冤家所逼的,那么这个没有任何快乐的,那么这个不构成邪淫。但是假如有乐受的这个也构成邪淫。

2、还有熟睡不觉知的,那么这个也不算。

3、还有就是狂乱坏心的,精神错乱的。

那么三种情况就不构成邪淫了。

(五)持犯得失

那么持不邪淫戒,他的得与失在哪呢?我们看第五点持犯的得失,那么悔犯淫戒他的果是三途果报,余报就是生死炽然、第二就是障诸圣道。因为淫为生死的根本,你犯了淫戒你就很难脱离娑婆世界,你的生死之流就无法截断,所以就生死炽然。而且你的所有的圣道之门就塞堵,所以它的余报是生死炽然。

第二是障诸圣道。假如能够持不邪淫戒,他的果报是得生人天、乃至佛果。他的余报就是人天敬重、染欲微劣、堪修圣道,所以持不邪淫戒,它的好处是非常多的。

(六)特别提示——犯淫障道、莫伤善根、及早忏悔。

所以我们看第六小点要特别提示——犯淫障道。那么淫戒,师父说过淫戒的问题在哪里呢?尤其是求生净土要注意了,它是障碍出离的,你的出离的善根被破坏掉了,变成魔道。

第二要注意的莫伤善根,杀盗淫妄最可怕的是什么?就是无惭无愧最麻烦。这个火一直烧,烧到已经不是业力,它怎么样?破坏善根,这个就糟糕了。所以不能伤害善根。所以一旦出现这种无惭无愧,或者一直无惭无愧的。

那么我们更需要学戒,我们必须要及早的忏悔,那么学戒的好处就在于你发现有问题了,就赶紧处理。它本来,比方说你犯戒是个表层的,皮外伤一个外伤而已,仅是侵损到业力,折损你的福报而已。但是如果你一直造一直造,造到最后,你菩提的善根里那个出离心破坏了,变成贪恋娑婆了,这个选择就很难去算了,他已经伤到你的骨头了,伤到根了。所以这个我们是要特别注意的。这个是我们讲的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

(一)解释名义:

1、心口相违,言不稳实,欺诳他人,名为妄语。

2、意乐、加行、究竟。

3、佛陀在制戒时,偏重在欺诳心。

下面讲第四条戒,就是不妄语戒。那么什么叫不妄语呢?我们看表:心口相违,言不稳实,欺诳他人,名为妄语,所以佛在制这条戒的时候,偏重在欺诳心,就是你以欺骗的心,骗人的心,而心口相违,言不稳实,这个叫妄语。

妄语里面又分两种,一种叫大妄语,一种是小妄语。

(二)大妄语——若未证四果,妄言已证;未得四禅,妄言已得;未悟道,妄言已悟;及妄言天来、龙来、鬼神来等,过人之法,虚而不实,诳惑世人,名大妄语。

大妄语的罪过是非常大的,我们先看什么叫大妄语。大妄语里面它里面其实分两种,一种是妄谈个人果证。比方说他没有证得四果,妄言已经证了,没有达到四禅,妄言已经得了,没有悟到,妄言已经悟了,所以这个都是妄谈个人果证。

还有一种就是宣传感应神通,妄言天来、龙来、鬼神等来,讲一些过人之法,虚而不实,诳惑世人,所以这个都属于大妄语。

那么大妄语犯两条,一个是大妄语戒,第二是偷盗三宝功德。我们下面还会讲到大妄语的罪过。

(三)小妄语——1、妄言,心口相违,欺诳他人。2、绮语,世俗浮辞,增长放逸。3、两舌,离间两头,构起是非。4、恶口,骂詈咒咀,令他不堪。

那么还有一种就是小妄语,比方说它妄言,绮语、两舌,恶口,那么在小妄语里面,恶口我们是要特别的注意的,特别注意。

(四)具缘成犯

(五)犯戒轻重

那么犯罪轻重,我们看一下这里面也分两个,一种是大妄语,还有一个就是小妄语。那么大妄语它的上品不可悔罪,向人说证果,乃至罗刹来到我所,对方也知道他说的意思了,也理解他说意思了——上品不可悔罪。

那么假如是向天龙鬼神说证果的,他也理解了,或者向人说证果的而言不了了,人家没有听得懂。或者就是向聋哑不解义,人家是聋的哑的不解答是什么意思,那么这种也犯妄语,这个是中品可悔。

假如向不解的畜生说,或者自己心里想说,但是没有说的,那么这个是属于下品可悔罪。

所以大外语有三种,一种上品不可悔,一种是中品可悔,一种是下品可悔。

但是有一种情况是增上慢的,他呢稍微有点功夫了,但是他不知法相自以为自己证果了,他也没有这种欺骗的心,但他以为证果,那么这个是一种增上慢,这个不失戒体,但是像这种情况必须怎么样的?必须要请教师长,要决策是非,到底是不是证到了,而且要殷勤的悔过,舍弃那种有所得心,要精勤的真正**,那么这样才能免于堕落。所以这个属于增上慢,这个不属于那种大妄语,这个要注意区别的。

那么小妄语它没有那种上品罪,他只有中品可悔罪,还有下品可悔罪。所以中品可悔呢,它就是指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说这些话了前人也理解了,下品可悔就是语言说的不清楚,人家没有理解,这个属于下品可悔的。

(六)开缘情况

(七)持犯得失:

1、毁犯妄语戒——果报——三涂果报。余报——一、多被诽谤;二、为他所诳。

2、持不妄语戒——果报——得生人天,乃至佛果。余报——一、发言信重,二、言无误失。

(八)特别提示:

1、莫犯大妄语:

在妄语戒这个里面,我们要特别注意两点,一个就是不要犯大妄语,妄谈自己果证。妄谈感应神通,因为妄谈自己果证它会扰乱众生学佛的因缘。他本来众生跟那个法师有因缘,因为你妄说自己的果证,又没有果证,那么就会吸引了其他人到你这儿来,会误导众生。

第二你妄谈感应神通,那么就破坏众生缘起的正念,破坏众生内在的善根,他不重视自己内心的调伏,反而注重一些外向的感应神通。这个是跟真正的修学背道而驰的,所以会破坏众生缘起的正见。所以大妄语这个罪是非常重的。所以千万不要妄谈自己果证,妄谈感应神通,这个是学佛法最忌讳的修行中最忌讳的东西。

2、莫轻小妄语过

就是这个戏论呢障道,某种程度上它会增长罪业、破坏善根,它是点点滴滴的侵失。所以师父说菩萨要先求内心的善根圆满,最后一定要求善业的圆满,才能万德庄严。所以小妄语虽然过失小,但是在成佛之道里面迟早要处理圆满。所以佛陀制这样的戒呢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们的小妄语也要注意,不要犯小妄语戒。

五、不饮酒

(一)解释名义(遮罪):凡具酒色、酒香、酒味,饮之能醉之者,名之为酒。

(二)具缘成犯

(三)犯戒轻重

(四)开缘情况

(五)公案:制酒戒的因缘

佛陀在世时,有一天带着弟子到了支提国,一个印度的小国家。支提国有个小村庄,它旁边有个湖泊,湖泊有一条毒龙,经常利用晚上的时候出来喷毒液,哪一个人被它喷到以后,马上就死掉了。

这条道路是必经之道,你不走还真不行,所以大家很困扰,就到了僧团,僧团就派了娑伽陀尊者去降伏这条毒龙。

娑伽陀尊者是什么时候去的呢?他晚上去。拿着一个钵,到那个湖泊的旁边打坐。这条毒龙一闻到人的味道想,这个人那么大胆,竟敢在我的湖泊里面打坐!那条龙不是喷毒液,它喷火要去烧娑伽陀。娑伽陀是一个大阿罗汉,三明六通八解脱入火光三昧,他生出光明保护住自己,然后再把火弹回去,结果那条龙就被调伏了。调伏以后,就皈依了三宝,不敢害人了。

村民就很高兴,很感恩,很多人一起请娑伽陀来家里应供。饭菜弄得很丰盛,旁边摆了一杯黑酒。娑伽陀在高兴之余,顺手把黑酒一饮而尽,喝完就醉了,醉倒在回精舍的路中间,衣服、钵就散满地上了。

佛陀带着弟子经过时,就明知故问,说:“这个人是谁?”弟子说:“是娑伽陀。”“喔,是刚刚降伏毒龙那个吗?”他说:“对。”佛陀说:“娑伽陀没有喝酒时,可以降伏毒龙。喝了酒以后,连地上的蛤蟆都没办法降伏。”

所以佛陀就召集比丘说:“圣人饮酒尚且如此,何况凡夫!”佛陀就诃责饮酒的过失,制定了饮酒戒。一个三明六通八解脱的阿罗汉,喝了酒,当然他不会造业了。但是他的心识,那个明了性,也是失掉了,也是昏睡了,何况是凡夫呢!

《楞严经》里面,跟饮食有关的有三个东西:第一个,酒;第二个,肉。肉你吃下去,增长瞋心。你经常吃肉,你要小心,《楞严经》上说会变成大罗刹。酒肉穿肠过,罗刹心中坐。真的,心跟饮食是互动的,我们心无形无相,但是它受熏。第三个是五辛葱蒜,生吃增恚,熟食发淫。葱蒜生吃,增长瞋心;把它煮熟了吃,增长淫心。所以饮食当中,你要修道,这三个不能吃:酒、肉、葱蒜。它对你的善根,是潜移默化地改变。

(六)特别提示:1、劝酒、送酒。2、酤酒。3、三个不能吃。

那么在不饮酒戒里面,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个劝酒送酒的问题,还在菩萨戒里面,对酤酒卖酒是严格限制的。

还有在《楞严经》里面,提到有关饮食方面,有三个是不能吃的,第一个是酒,第二个肉。如果你吃下去也增长嗔心,你经常吃的话,你要小心,《楞严经》上说会变成大罗刹,酒肉穿肠过,罗刹心中坐,心跟饮食是互动的,我们心无形无相,但是它受熏。

第三个是五辛葱蒜,生吃增恚,熟食发淫。所以饮食当中你要修道,这三个不能吃:酒、肉、葱蒜。

它对你的善根是潜移默化的改变。所以这个是我们讲的五戒里面的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

六、小结

(一)受持五戒的意义:“愿我临终无障碍”,受持五戒能够保障我们的临终让罪业的势力降到最低,让善业表现出来,我们能够在一种身心安稳的情况之下提起佛号。

(二)修法有两个重点:1、严持四重。2、勤修忏悔。

第二部分,是讲一下忏悔的问题。

第二部分,忏悔方法

一、忏悔的意义

(一)、为何要忏悔?

下面我们交流一下今天讲的第二个内容,忏悔的方法。那么这一部分我们在讲业务思想的时候,曾经给大家做一个介绍。所以我们今天就是简单的来跟大家说一下。那么忏悔一个就是忏悔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忏悔?因为我们的一旦造到罪业以后,他这种染心相续,辗转增盛,那么内心的等流习气会障碍我们的善根,而且它造业它要招感三涂的果报,招感这个世间的因果。

所以对这些等流习气障碍圣道,对未来的这种三涂的果报,我们必须要加以忏悔。

那么通过忏悔能够断恶念的相续。那么忏除呢三涂的果报,通过断恶念的相续,能够恢复我们清净的戒体,恢复我们的善根。而且忏悔三恶道的果报呢,可以使我们这些恶业不再放逸,不在起现行,让它沉淀下来。所以这个我们是为什么要忏悔?要清净我们的罪业,要恢复我们的善根,恢复我们的戒体。

(二)、如法忏悔:那么忏悔它分事忏跟理忏。

第一、事忏:

1、责心忏(下品罪):但有染心,未动身口。自责己心,令生厌离。

2、作法忏(中下品罪):向清净大小乘僧一人乃至三人发露忏悔。

3、取相忏(上品罪):于中或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见好相为期。此须至诚恳切,内资理观,外假坛仪,凡法华、方等、大悲、占察等,皆属“取相忏”摄,能灭根本重罪,令净戒复生。

4、忏悔须知:忏悔心态;应忏对象;拜忏方法 ;罪除之相。

第二、理忏——无生忏:言“理忏”者,既在智人,则多方便,随所施为,恒观“无性”。

第三、特别提示:把握时机、重业必忏、不忏无份。

第三部分,人乘做一个总结。

一、生命的两种因缘:

(一)外因缘:我们今天所接触的所有外境。

(二)内因缘:就是我们内心的思想。

二、正确的修行方法

(一)不能去改变外境,外境只能够认命

(二)整个佛教的修学都是心地法门。

三、改变内心的两个重点(三个层次)

(一)道的修学

1、理观——闻、思。

2、属于安住跟引导

(二)法的修学

1、事修——修。

2、偏重在调伏跟转化

3、人乘:★受持三皈★受持五戒的意义(修行的第一班车)★修法有两个重点——严持四重、勤修忏悔。

第四部分:以师父的法语做一个结劝。

一、人天乘不保证你一定往生,也不保证你能够解脱,但起码保证你不堕恶道,它能够让我们的罪业没有得果报的力量,这种种子让它枯萎,让他暂时沉淀下去。所以不要小看五戒十善,起码它让你的未来生命,达到善得人生,六根具足,这是一个起码的标准。

二、我们受持五戒,两个心态:第一个,守住你的根本——四根本重戒,起码这个重大的风暴不要让它起现行,先守住重戒。第二个,就是勤修忏悔。

三、从净土宗的角度,受持五戒,它能够保障我们的临终让罪业降到最低,让善意表现出来,我们能够在一种身心安稳的情况之下提起佛号。

四、净土中的人,绝对不能让罪业侵损到你的善根。在侵损到善根之前,你赶紧把它忏掉,让它变成不增长业,让你沉淀下来带业往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