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技术与海外领地
第2百8十2章:
当1个人的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你的敌人将不再是你的敌人,你的朋友会对你更加友好。
邹浩然现在就是大唐各方势力当中最强大的那1个。
换做以前,世家人感受到威胁,会优先考虑打击或是灭掉对手。
但这样的手段放到邹浩然身上并没有任何效果,十年前就没能奏效的办法对上如今的邹浩然更加没用。
与3大家而言,他们面临的情况更加不堪。
邹浩然和道门掌教李淳风穿1条裤子,他自己还是儒家圣地稷下学宫的现任宫主,百家门的门主,知行学派的开山祖师,唯1与他没有深入交集的佛门被道门、皇帝和各方坑的元气大伤,可以说在大唐思想界和学界,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邹浩然这种把所有buff全部叠满的奇葩。
明知知行学派这次是猛虎下山之势,是奔着大唐学术话语权来的,3大家中除了1些近乎殉道者的人找到邹浩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请他高抬贵手,剩下的人则是完全没有任何声息。
世家人本想让3大家的人冲锋在前,跟邹浩然死磕。奈何3大家连1点涟漪都没有搅动起来,这让世家人相当的郁闷,暗地里大骂3大家的人都是怂包。
邹浩然可不是莽夫,两个科研中心的建立标志着知行学派的正式与3大家平起平坐,即便他和道门、儒家的关系再好,那也不能完全不顾人家的利益。
为了取得儒家和道门的支持和默许,他答应帮道门完善神仙谱系、替儒家所有经典作适应科学要求的注解,另外他还答应向两家开放不低于皇帝得到的技术水平的技术授权,让两家加快对科学的吸收改造。
正是因为邹浩然提前做了让步,儒家和道门的反应才没有太过剧烈。
至于说佛门,邹浩然仅仅是个玄奘大师达成了合作,与其他的佛门派别缺乏沟通的兴趣。
他从来不寄希望于人性本善这种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论断。
他不怀疑佛门理念的积极意义,也不怀疑那些真正的高僧大德的道德水平,但是他不相信那些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的败类。佛门的前科太多了,土地投献、隐匿人口、逃避兵役税收、放高利贷等等烂事他们可没少做。邹浩然尽管不想搞什么灭佛之类的举动,但也不会让1群1心想着不劳而获的家伙败坏大唐的风气、占用大唐的资源。
佛门也算是有自知之明,愣是憋着1声不吭,任凭世家人如何挑唆,就是没有1个有分量的大师愿意出头。
世家人没有办法,打又打不过,压又压不住,他们只好和邹浩然心平气和的谈谈技术授权的问题。
世家人当中并不缺乏目光长远之人,知行学派的技术势必会给大唐带来翻天地覆的改变,未来很可能进入技术决定地位与强弱的关键。
邹浩然本身就是1个很好的例子。
他个人并算不最顶级的强者,但是他可以凭借自己的技术建立起强大的军队、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以岭南1己之力抵抗住世家门阀十几年的打压,最后更是鱼跃龙门,1举成为大唐最炙手可热的人物,成为大唐最有话语权的人之1。
皇帝同样是1个很好的例子。
皇帝正是在组建火器营消灭了金狼修士之后才开始慢慢逆转与世家人之间的实力对比,让李氏皇族拥有了对世家门阀说不得权利和实力。
技术的重要性在皇帝和邹浩然自己身上就展现的淋漓尽致。
世家门阀表面上是儒家体系的捍卫者,但是他们实际上更像是打着儒家理念的旗号投机者而已,只要有利可图,只要可以保证他们的优势地位,儒家和知行学派在他们眼里根本没有任何区别,都只是他们掌控中州的1种工具罢了。
在发现邹浩然已经完全拜托了他们的压制,知行学派展现出了足够的潜力和实力时,世家人觉得用知行学派的技术来替代儒家学说的部分功能也并非不可能。
不断有世家人前来试探邹浩然,给他抛出了1个个的大饼,甚至毫不避讳的向他承诺,如果他答应将知行学派的技术全都拿出来,他们不介意来1个邹与李共天下。
和世家人打交道了多了,邹浩然对他们的秉性与手段有深刻的认识。
他觉得这些人的脑子有坑。
干掉你们,照样可以邹与李共天下!
不管是出于个人观感和大方向的考虑,邹浩然都不会对世家人开放什么高端的技术,这些技术在他的计划当中是给世家门阀留下的催命符。
世家人频繁的接触邹浩然,让李2十分担忧,找上门来要他给1个解释。
邹浩然懒得多和他掰扯什么,直接把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生成力提升会造成的结果讲给他听。
在世家门阀控制的大唐,技术的发展与生产力的提升始终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技术的革新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生产关系,从而逐渐瓦解了世家门阀的统治基础。
随着知行学派的知识在大唐普及以后,工匠们的不断尝试与创新,技术领域必然取得更多重大突破。在农业、手工业、军事等多个领域,新技术的出现都会极大地提高生产力。
例如,化肥和农药技术的进步使得农田的产量大幅提升,纺织机械的普及则使得手工业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还只是小型机械的普及,如果是推行大工厂的集中生产模式,生产效率会更高,生产成本会更低。
生产力的提升会使得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大唐未来很长1段时间里都处在粮食过剩的状态,原本依赖于世家门阀的佃农和手工业者会因为大量工厂的出现而选择回报更高更直接的做工,在岭南开发集团主导的工业生产中,这些离开土地的工人用不了几年开始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资本,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激发,社会经济活力得到了增强。
相应的,世家人那种依靠土地个人口的生存模式会被慢慢淘汰,以土地为基础的人身依附关系将逐步瓦解。
生产力的提升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改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原本依附于世家门阀的农户和手工业者逐渐摆脱人身依附关系的束缚,被1种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雇佣关系。
他们开始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依附于世家门阀。
这会真正的改变中州延续了千年的社会运转模式。
这种生产关系的变革会对世家门阀的统治造成巨大的冲击。
1方面,随着农民和手工业者逐渐摆脱束缚,世家门阀的经济来源受到了影响。
另1方面,随着雇佣关系的兴起,社会的贫富差距开始加大,社会矛盾也随之激化。
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世家门阀的统治基础开始逐渐消失。
伴随着农民和手工业者经济地位的提高,他们开始追求更多的权利和社会地位,对世家门阀的统治产生了挑战。另1方面,随着雇佣关系的兴起和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的各阶层会因为资源和利益分配不均产生尖锐的矛盾,世家门阀的统治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邹浩然提醒李21定要把握好其中的度,防止资源和财富的过度集中。
此外,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也加速了集权的形成。
随着大唐朝廷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朝廷的实力会得到极大的增强,让朝廷真正的开始有能力对世家门阀进行制约和打压,世家门阀的统治地位1定会动摇。
在这个过程中,知行学派的出现和崛起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邹浩然再次向李2明确了1个概念,那就是通过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力,还可以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邹浩然这些从课本上拼凑的理论把李2唬的1愣1愣的。
直到他回到御书房看到离家两年多的太子回来,和太子提到邹浩然说的那些话时,太子的说法让他茅塞顿开。
李承乾说:“阿耶,姐夫说了那么多,其实只是想要表达1句话。”
李2问:“他想说什么话直接说就是,与朕也要拐弯抹角。说说你的想法。”
“儿子认为姐夫是想告诉阿耶,世家人是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了。只不过他不好明说这种话,便换了方式而已。”
“他竟有如此信心?”
李2虽然高兴,但并不认为邹浩然真的有能力快速解决世家门阀。
大唐的现状根本不允许世家门阀突然倒下,在他完成布局之前,世家要是突然倒下,大唐势必会迎来严重的内部动荡,有些得不偿失。
李承乾说道:“儿子对姐夫的信心并非没有依据。我这两年走遍了两块海外领地,发现先进技术带来的改变可不只是能生产能多的粮食、布匹、盐铁,技术带来的改变是触及到大唐统治基础的。”
李2打断他的话,把所有人侍奉的人都赶走,才又开始听儿子的看法。
父子俩在御书房密谈了不断的时间。
……
太子李承乾具体和皇帝说了些什么没有第3个人知道,外面的人只知道太子在汇报工作时提交了两份有关海外领地的奏疏。
奏疏中首先提到了天竺海外领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状况。
天竺,位于亚洲大6的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多样,土地肥沃。
天竺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带,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业生产。
李承乾在奏疏中提到,当地居民已有种植水稻、棉花、甘蔗等农作物的传统,且技术比较先进,产量很大。
特别是在香料、宝石等特产方面,天竺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资源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也为大唐带来了巨大的贸易利益。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些自然资源,他派遣了1批精通农业技术和手工业的人手前往天竺,在当地研究和改良作物的种植技术。
同时,他还在天竺海外领地引进了大唐的先进农具和灌溉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过去两年时间里,天竺海外领建立起了1套完善的农业生产体系,不仅保证了粮食自给自足,还为大唐在海外领地的驻军、办事机构和过往的大唐商船提供了稳定的补给供应。
除了农业生产外,李承乾还着重介绍了天竺海外领的手工业发展。
奏疏里提到,天竺自古以来就有精湛的纺织、珠宝加工等手工艺传统。在大唐的影响和帮助下,这些传统工艺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在丝绸、宝石加工等领域,天竺海外领的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很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
李承乾的奏疏分为两份,1份讲述天竺海外领地的情况,1份讲述南洋海外领地的情况。
南洋和东南亚的群岛组成的海外领地气候炎热降水丰沛,海洋资源丰富,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1。
这些岛屿上生长着大量珍贵的热带植物和动物,如椰子、香料、珍珠等,这些资源对于大唐初期的海贸提供了相当的支持。
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李承乾采取了1系列措施。
他首先暂停了海外雇佣军团的行动,派遣了1批人员前往南洋群岛进行考察,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
在此基础上,他根据邹浩然提供的更加详细的资源分部图,制定了详细的开发计划。
除了农业和林业资源外,南洋群岛的海洋资源也十分丰富。
这里有广阔的渔场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如鱼类、虾蟹、贝类等。
李承乾看到了这1点,便大力鼓励发展渔业和海洋捕捞业。他派遣了1批经验丰富的渔民和捕捞船队前往南洋群岛进行捕捞作业,同时还从岭南引进了2十多套罐头生产线、脱水设备、熏制设备,在几个大岛上建立海产加工产,就近对那些捕获得鱼虾进行加工,然后再运往大唐各地销售。
这些海洋资源的开发不仅为大唐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在管理方面,李承乾在当地建立起了1套基本成型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确保了海外领地的正常运转和秩序维护。
总的来说,太子李承乾在天竺海外领和南洋群岛的管理和生产体系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李2对儿子的工作成效相当的满意。
不过李承乾的奏疏在邹浩然眼里就是个笑话。
天竺海外领地的自然环境和人口环境的确不错,但是因为天竺本土的原生文化早已经消失,种姓制统治下的天竺人也早已经没了原有的凝聚力,天竺的人口总数可能比大唐还多,可相对封闭,矿产资源方面的限制很大,出了农业和钢铁工业,几乎没有多少潜力。
李承乾奏疏中说可以通过农业、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举措完成对天竺海外领地中的数百万当地人的改造,让他们变成大唐的治下子民。
天竺海外领地在经过建设之后可以成为大唐在海外最重要支撑点,支撑大唐的势力范围继续向西扩张。
邹浩然觉得他对天竺海外领地的定位没有问题,但是太过乐观了1些。
天竺人的性格决定了那里不能只依靠当地顺民,还需要大批的本土人口迁移过去,在领地内改变当地的文化,最好是让大唐的文化成为当地人唯1的文化系统,如果是这样,说不定可以把那里变成大唐最为重要的粮食基地,至于其他的期望,还是算了吧。
而南洋海外领地的情况比天竺海外领地的情况更加复杂。
那里地理割裂严重,注定管理成本无法降低。自然环境恶劣,热带疾病4虐,开发难度很大。
邹浩然从1开始就没有打算深度开发南洋,仅仅是把它当做剑麻、棕榈、木材、石油、煤炭和橡胶等初级农产品和矿产的原料基地,顺带着建设1批种植园和港口,给大唐的海上贸易提供补给港,仅此而已。
后世直到新世纪,南洋的开发都是困难重重,何况是在这个技术水平更低的时代呢?
李2也很清楚,设立两个海外领地的目的并不是真的去搞开发建设,仅仅是占地盘而已,大唐现在连周边和内部的问题都没有搞定,哪里来的精力向海外扩张?
李承乾自然也知道大唐现在的实际情况,他之所以呈上那两份奏疏,就是为了人其他人看的。
1来是看看他这个太子这两年没有白忙活,工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来是想把海外领地吹起来,看看有没有冤大头主动去填海外领地。
邹浩然和李2很欣赏他的手段,但是对他的操作方式却不赞成。
靠忽悠就能让人到海外领地去,那只能说明大唐朝廷费拉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