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从辛亥革命到永丰舰赴难 (6)
蒋到任之后,献计献策。20日,许崇智因病离开休养,陈炯明出于对蒋介石的赏识,任命蒋介石为粤军第二军前敌总指挥,22日,攻克惠州,至10月底粤军进抵广州。
粤军收复广州后,蒋介石指挥第二军追剿粤北一带的残敌,有些将领怕蒋介石会反客为主,越俎代庖,就故意制造摩擦和刁难,不与配合。
陈炯明的纵容部下和对孙中山的潜心背离,也早引起蒋介石的注意和警惕,因此,他始终都把自己与陈炯明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距离,不敢走得太近,他已意识到两人将来总会有一天会分道扬镳的。在其他将领有妒忌行为的时候,蒋介石向陈炯明反映了这种情况,陈炯明的回答确实令蒋有点失望,蒋遂以与时任粤军第二副军长张国祯不和为由向许崇智提出辞职。
临走时,蒋不忘留书陈炯明,大意为,一般情况下,上边不信任,下边不服从之际,同事共议者互相猜疑妒忌,互相倾轧,是最容易短士兵之气,最拒斥人们尽忠的。他的这次奔命赴粤,实际上是因为执信同志的死,激起大家的同仇敌忾之志,并且因为广东局势飘荡不定,所以他才舍己从人,维持党之责任,“自以为竭愚尽忠,一秉至公,无丝毫自私自利之心。”
蒋还晋见孙中山,将此事原原本本地汇报一通,以示公正,随后言谈之中也有提醒孙中山多加防范之意。但孙不以为然,蒋尴尬之下,返回溪口老家,犹如闲云野鹤,世外仙人一般,对世事不管不问。然而,蒋介石此刻的内心是不平静的。
11月25日,戴季陶来奉化,极力规劝蒋介石火速返粤,蒋介石不答应。戴晓以大义,明以厉害,两人开始争论起来,情绪激动后,由争论转变成了争吵,弄得面红耳赤,最后戴季陶拂袖而去。
事后,蒋介石回想起来,戴季陶也是一番好意,自觉过意不去,给戴季陶书信一封,检讨自己“为人不自爱惜,暴气傲慢”,大有后悔莫及之感。戴季陶也回书一封,和盘托出自己千里迢迢去溪口的良苦用心,信中对国民党内各种势力都做了比较和权衡,认为蒋介石是极有可能成为党内最有前途的后发之才的。但是蒋介石如果一直远离战场,对孙中山的话置若罔闻,顽固任性,动辄使气辞职,久而久之,会影响自己在军队中的名声和形象,关键的是将会丧失孙中山对他的信任,那样蒋介石前途暗淡,后悔已晚矣。
蒋介石接到此信,顿然醒悟,再回信一封,深表歉意,并说到:戴季陶增其知识,长其学问,不客气、不敷衍,规劝督责,不稍假借。时时能导其于正,强其为善。所以自己甚为感激,佩服至极。
1921年内,孙中山先后给蒋介石发了9封电报,命他迅速归任复职,助其一臂之力。接到这些电报后,蒋由于各种原因来来去去,不一而定。
这一年里,除了孙中山的9封电报外,戴季陶、陈炯明、胡汉民、汪精卫、张静江、许崇智等也都先后多次来电,督蒋返粤助事。一年下来,蒋所收函电至少有30余封。由此可见,蒋介石在革命阵营的位置已是举足轻重的了。这对蒋介石个人前程来讲,不能不算是一件极大的好事。
当然在诸多来函来电者中,也存在着派别之争,孙、戴、胡、汪、张等基本为一派别,陈炯明为另外一个派别,他们都渴望将蒋介石拉拢到自己门下,因为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中,他们似乎都明白了蒋介石的军事才能。“宁肯失百将,也要得一人。”
3.赴难永丰舰
1921年12月10日,蒋介石、陈洁如、廖仲恺3人到达梧州,在大元帅府见到孙中山,商量要事。事实上,他们到达之时,孙中山正在草拟一份给陈炯明的电报,请其前来梧州出席紧急会议,并查询供应物资及军火何时可以运来。
第二天,陈炯明回电说:“由于数项重要会议,无法分身,可能时当即前来。”
这通电报并没有使孙孙中山感到一种意外和危机,反而使他增强了信心,他满怀期待,相信陈炯明会那样做的。
几天后,孙中山又拍电报给陈炯明,但无答复,不过,孙中山仍未失去希望。
在离开梧州去桂林的途中,孙中山每天都要请蒋介石到他船上商谈几个小时,每每谈到陈炯明已答应的补给问题,蒋介石就觉得十分烦恼,尤其是孙中山还一边不断地称赞陈炯明。
到桂林后不久,蒋介石回到上海,并与胡汉民通信,胡将所有新近的发展情形告诉他们。陈炯明果然食言,不肯给孙中山补给品及经费。
邓铿为了不使孙中山失望,他跟几个朋友,包括伍朝枢,进行接洽,并且去香港和一家名为辛浦森洋行的进口商签立一项合同,订购一大批武器军火,备供孙中山之用。但是,当邓铿拍电报给广州海关,请求准许这批货进口之时,行动计划遭泄。
陈炯明将这事认作危害他生命的阴谋,为报复之计,就命令手下秘密查出邓铿返回广州的日期,并在火车站的入口处,于1922年3月21日,将邓铿刺杀。同时,辞去粤军总司令职以相要挟。
孙中山此番回程,由于是顺流而行,所以由桂林至梧州,只花了4天半时间,然后由梧州到广州,只需1天。
当他们抵达广州时,才知道陈炯明已离开广州,前往他的惠州本籍根据地,只是派人送来辞职函。
孙中山固知这是陈的一种自保颜面的做法,但内心既不满于陈炯明吝拨补给、军火及款项的欺骗行径,于是接受辞呈,未加慰留,然后又指派伍廷芳继任广东省省长。
蒋介石自上海致函陈炯明,与其绝交,并劝其效忠孙中山。
令蒋介石感觉失望的是,陈炯明的势力此时反而较前更强大了。他被任命为督办两广军务,仍保持其陆军部长的职位。虽然他已辞卸粤军总司令之职,但其参谋长叶举仍掌控着粤军指挥权。
由于孙中山在广州无大军驻防,陈炯明便以叶举及所属其他军官名义,呈请孙中山免议陈前此辞职之事,而公开宣布恢复陈的粤军总司令及广东省长原职,此议对孙中山而言,实无甚差别,因他除北伐而外,已无心他顾,但却使蒋介石恼火万分。
1922年6月1日,孙中山又拍发一电给蒋介石,促其搭乘最早航轮,返回广州,协助北伐工作。但是,蒋介石却仍旧坚持以驱逐陈炯明及其部队为妥协的先决条件。
蒋介石为了保护孙中山,使其免受陈炯明的伤害,多次提醒孙中山留心陈炯明的奸诈本性,力劝请孙中山以大总统身份发布命令,削减陈氏正在扩张中的势力,甚至撤销其职务,以防其叛乱。一方面是出于对孙中山地位的维护,但另一方面也是蒋介石与陈炯明两人之间的较量。
6月2日,孙中山急电蒋介石:“粤局危急,军事无人负责,无论如何请兄即来助我,千钧一发,有船即来。”真是千钧一发之际。6月16日凌晨,陈炯明军队在叶举指挥下,发动兵变,洪兆麟、杨坤如等率四千多人进攻广州城北观音山麓的非常大总统府,孙中山在秘书林直勉等人的掩护下,冒着枪林弹雨,突出重围,登上停泊在珠江上的宝璧舰,次日转登永丰舰。
孙中山在逃亡过程中,一边率7艘军舰组成的舰队炮击叛军,一边给蒋介石加急电报:事紧急,盼速来。
孙中山虽然从虎口逃出,只是留得身家性命,并没有从包围圈中解脱出去,四面楚歌,危在旦夕。虽然此时的孙中山手中有7艘军舰可以调用,那只能保证孙中山有藏身之处,形势依然危急万分。
这时,孙中山鉴于形势所需,不得不改变整个北伐方案,电令李烈钧迅速归师回粤,讨平叛迹。但是李远在天边,一时无法解燃眉之急。孙中山不得不在永丰舰上与叛军作斗争,只等援军到达。
孙中山盼来的是蒋介石。蒋介石接到孙中山18日加急电报后,才知事情的严重性,遂于25日离沪赴粤,一路上披星戴月、快马加鞭。29日,抵黄埔,然后又马不停蹄直赴黄埔永丰舰晋见孙中山。孙中山见蒋介石危难之中不远千里,不畏炮火,勇扑虎穴,助其脱险,感动无比。直到此时,孙才明白“患难见真情”的滋味。对于自己对蒋的误解,他表示无比的惭愧。
从那时起,蒋介石在孙中山的心目中的地位重要起来,孙中山是将他视作“救星”的,只听孙中山说了一句:“蒋君一人来此是当两万援军。”其言语之分量,可想而知,随即委蒋以海上指挥全权。蒋介石表示在患难之中,随侍左右,安危共仗,生死相伴,孙中山更是感动得涕泪纵横。
蒋介石赴难登上永丰舰,使陈炯明感到格外惊讶,“面色发青”,说到“他在先生身边,必定出许多鬼主意”。看起来,陈炯明对蒋介石是颇有几分余悸的。
蒋介石确实并非浪得虚名,自他统兵应险以来,情势发生了逆转。针对陈炯明分化瓦解海军舰艇并以炮火威胁永丰舰的诡计,蒋协助孙中山率舰队移泊黄埔附近的新道河面,并决定率舰进驻白鹅潭。
7月10日,永丰、楚豫、豫章等舰攻击东歪炮台,冲过敌军炮火封锁,如期到达白鹅潭。蒋介石一路上陪同孙中山站立在舵楼中,当永丰舰遭受炮击受损后,蒋介石劝孙中山返回舱内,自己指挥战舰继续前进。陈军企图用施放水雷的办法谋杀孙中山,也未能得逞。
北伐军受到陈军和直系军阀的前后夹击,遭受重大损失,此路援军不得进展。两个月的反击叛军斗争由于孤立无援,指挥欠妥,难以有所突破。
韶关未复,赣南复失,南雄不保,一师降敌,前方军队已失重心,战局无法挽救,孙中山留粤维持人心和军心,亦未有效,再待下去,凶多吉少,因而蒋介石规劝孙中山即离广州,暂作躲避,调养休整后再作打算。
9日,蒋介石随孙中山由白鹅潭乘英舰去港,10日,换乘俄船返沪。
蒋介石陪同孙中山从广东回到上海,在孙寓协助工作一周后,到宁波游览普陀山、天福庵南天门等处名胜。
永丰舰赴难后,孙中山完全信任了蒋介石,不遗余力地满足蒋介石的政治需求。永丰舰事件后,孙中山虽脱险离粤,但是广东局势仍然是陈炯明占有主动,操持着军政大权,叛军尚未消除,讨伐需要继续进行。但陈炯明背离孙中山实属叛逆行径,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所以粤军大为分化。
拥护孙中山的北伐军,由许崇智率领,继续东进,于10月12日攻克福州,孙中山即于17日将北伐军改组为东路讨贼军,以许崇智为总司令,蒋介石任司令部参谋长,随军出征。东路军计划取道闽南,直捣陈的老巢。由滇、桂、粤联合与西路讨贼军先行东下讨贼,12月份东路军平定福建,指向广州。西路军控制梧州,也向广州进军。
在此次北伐出师前,蒋介石壮志满怀,决心痛击贼军,为民除害,伸张正义。但是说归说,做归做,说做本是两码儿事,当蒋在东路讨贼军上一段时日后,对军队内部的勾心斗角,派系争斗,开始厌恶起来,并且越来越难以忍受,去意又起。
孙中山获悉后一阵惊愕,急忙回电,嘱托蒋介石无论如何困难必须完成任务,方可释肩,万勿轻去,以致债事,如果有阻力可随时与他联系。另外,廖仲恺也即刻助蒋解决,然而这种空头许诺并不能给蒋介石减轻多少心理障碍,蒋遂登船往沪。
到上海之后,见到孙中山,他也知道事情做得有点不太合体,就主动承认错误,为表歉意保证说:“任何工作都不敢违命,惟望准我不再回闽。”孙中山也顺水推舟,不加厉词,只是语重心长地奉劝几句,要“坚忍耐烦,劳怨不避”等诸如此类的话语。
1923年1月16日,陈炯明在东西两路讨贼军的联合攻击下,被迫放弃广州,逃往惠州。孙中山回广州续行大元帅职,正式成立大本营,随即任命蒋介石为大本营参谋长,蒋因治眼病不能前往广州,乃辞未就任。时值沈鸿英叛乱,孙致电于蒋:“已发表参谋长,军事枢机不可一日无人。”蒋奉孙急电,返抵广州。
此后几个月内,蒋介石始终伴随孙中山左右,参佐军务,要么与孙中山同室谋划,要么陪同孙中山赶赴前线,慰问将士,抑或是替代孙中山,与众将领共谋起兵大计,无论是在军事前线和战略后方,都能够看到蒋介石的身影。
在辅佐孙中山统领全军过程中,蒋介石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好点子”。譬如:5月20日,讨贼军对陈炯明根据地——惠州发动攻击,但陈部出奇兵,迂回作战,将讨贼军包围起来,形势极为不妙,蒋介石献计,请孙中山亲督前线督战,以挽战局。并随同孙出发,形影不离,因此在攻克惠州之前的6月16日,孙特任蒋介石为大元帅行营参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