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黄河谣 > 第9章 县城求学

第9章 县城求学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

——民谣

七月流火,九月入学。中招考试在七月已完全结束,刘志新以超出韶州县第二高级中学三十多分的成绩被顺利录取。

考试结束后,刘志新在暑假里除帮家里干活外,他在空闲的时间也到其他同学家里去玩,他已经了解到几个要好的同学也都考上了理想的学校。林晓旭的成绩比韶州二高的分数线高出了5分。七月十五日高中通知书下发到利津乡初中的那一天,刘志新到学校领取通知书时还遇到了林晓旭,林晓旭这次主动向刘志新问了问上学时的事情,刘志新告诉林晓旭,他们班上的同学,还有几个考到了县一高的。

当金秋的凉风徐徐吹来,整个利津乡沉浸在一片丰收的海洋中,金色的谷穗弯腰微笑着凝视大地母亲。红彤彤的苹果挂满了枝头,金黄色的柿子像一盏盏灯笼。经过秋风拂过的树叶红的似火,黄的如金,深绿色的像墨,形成了一个斑斓缤纷的画卷,装扮着这个美丽而神秘的季节。

刘志新前几天就开始准备打点行李了,全家人都高兴的合不拢嘴,都为家里能够出一个高中生而感到骄傲。尤其是刘志新的奶奶,从小把刘志新一手带大,对孙子疼爱有加,如今看到了孙子有出息,她打心眼里高兴。从刘志新带通知书回家那时起,刘母就拿起了针线,说要给孙子做一双新鞋。刘志新他姑刘桃花带着小石蛋儿回娘家,听说侄儿考上学时,便鼓励小石蛋儿长大后一定要像他表哥一样有出息。刘平安一次次嘱咐儿子,把行李再认真检查一下,不要落下什么东西。每当这时候,刘志新他娘便对儿子的东西翻了又翻,看了又看。

开学那天,刘志新带上行李准备出发,刘平安决定亲自送儿子到县城,这样既送了儿子,又能买一些生活用品回来。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志新他娘后,刘志新他奶奶拄着拐杖赶了出来,死活要把孙子送到车站,刘平安拗不过母亲,就答应了她的要求,于是刘平安扛着行李,刘志新带着随身行李,一只手搀着他奶奶,三代人一步步向汽车站的方向走去。

待汽车开动时,刘志新的奶奶好像想起了什么,她从怀里拿出了一双布鞋,交给了刘志新,要他装起来。刘志新这才想起前些日子奶奶戴上老花镜,一直在给他做鞋子。汽车开动了,他坐在窗口的位置,不停地向奶奶挥手。汽车越行越远,奶奶也变得愈来愈小,最后成了一个带着白点的黑点,刘志新的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到了县城,刘平安和刘志新从汽车站下车,带着行李来到了韶州县第二高级中学,走到韶州二高门口,刘志新觉得学校大门比利津乡中的大门气派多了,那两幢学楼也比中学时的三排瓦房高大敞亮,一想到自己今后三年的高中生活要在这里度过,刘志新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与兴奋。此时,他暗暗下定决心,今后无论如何自己都应该好好学习,力争在三年之后考上大学,为自己争光,为父母争光,为利津乡争光。

待学校的一切安顿好后,刘志新陪着父亲来到了街上,他们吃了两碗面条,接着到县城的百货楼转了一圈,刘平安给母亲买了一件老年人穿的对襟外套,给志新他娘买了一件红色毛衣,他自己买了一顶皮帽。刘志新知道这些年来父亲一直有偏头疼的毛病,冬天的时候就更加厉害。刘平安问儿子还需要什么东西,刘志新摇了摇头,他们走出百货大楼,刘平安对刘志新说:“天不早了,没什么事我先走了。”

“爹,你不在这儿多待一天,明天走不也一样?”

“不了,你娘和你奶奶还等着我回去呢,赶天黑我就能回到家了,在学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咱山沟里的娃儿能出来上个学不容易,咱乡里也有几个娃儿在这儿上学,你放假回家一定要和他们一块儿,都是乡里乡亲的,遇到困难相互之间也有个照料。”

“爹,我知道哩,你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为你和娘还有奶奶,为咱们刘家长脸!”

说着话刘志新的眼泪流了出来,刘平安把儿子劝了半天,然后从怀中掏出一沓钱,都是些块块毛毛的,他递到刘志新手中,说道:“这些钱都是你娘一毛一毛攒下来的,给你交完了学费,给家里买完东西,剩下的这些你都拿上,我回家的车费已经有了,你把钱一定要带好,吃饭时不能亏了自己的身体,钱不够过些日子我再来给你送。”

刘志新连说钱已经够了,他把父亲送到了汽车站,父亲上了汽车,在汽车开动的一刹那,刘志新的眼泪又一次流了下来。

石海川这几天在家里终于待不住了,他告诉他爹自己的想法时,石百刚听完勃然大怒,对着自己儿子大声吼道:“你是不是老毛病又犯了,你这次和谁一起,是不是又要和你那不争气二姐夫一起去?”

“我不和他一起去,这次我自己去,我去县城办点要紧事儿。”石海川解释道。

“你能有什么重要事儿可办,你是不是还想让石蛋儿他娘再一次回娘家去,你心里才舒坦?你是不是看这一段家里不够乱?”

“我这次去县城是找我哥,看看他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办法能帮助我渡过难关,去我大哥那儿桃花知道,不信你叫来问一下。”

石百刚还是信不过儿子,这时刘桃花从外面走了进来,对石百刚说道:“爹,昨天晚上我和海川商量过了,让他到县城去找找海江哥,他也许能帮上点儿忙,你就让海川去吧!”

听儿媳妇的话后,石百刚转过脸对儿子说道:“到县城里见到你哥要好好商量,这几天我也看出来你心神不宁的,要是有什么消息,给家里带个话儿,不要让石蛋儿他娘和我操心。”

石海川不明白对自己一向要求苛刻的父亲怎么忽然变得通情达理了。当他看到妻子刘桃花在跟前时,石海川马上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刘桃花帮助丈夫整理完东西后,又从箱子里找出来上次从桃花节上给丈夫买回来的新衣服,这衣服石海川在家中一直没有穿过,这次到县城去,海川要是穿着太寒酸了,他大哥面子上也挂不住。

一切收拾好后,石海川在妻子的再三嘱咐下起身前往车站,临行前给他大哥带上了一篮鸡蛋和一编织袋红薯。

汽车沿着崎岖的山路爬行了两个多小时后,终于到了县城,石海川将车上的红薯和鸡蛋拿下车,他打算扛上红薯带上鸡蛋到他哥家里去,他想了又想,叫来了路旁拉人的一辆三轮,花了一块钱,到了他哥家门口。

石海江早年在部队参军,复员后就分在县城工作。石海川敲了半天门,一个中年女人将门打开,她就是石海江的妻子。

他嫂子看到石海川手中提着一篮鸡蛋站在那儿,她先是一愣,然后忙接过鸡蛋来,招呼道:“我还以为是谁呢?刚从家里来,快进来吧!”

石海川从三轮车上把红薯卸下来,跟着他嫂子走进了门儿。石海江的住房是在单位征用地上建的四幢小楼家属院,石海江家住一楼,进了门的石海川把东西放到了厨房。

他嫂子待石海川坐下后,忙拿出茶杯给石海川倒了一杯水,笑着问道:“家里爸身体还好吗?还没有吃饭吧!我这就做去。”说完就站起身来。

“不用忙了嫂子,我从家里来的时候刚刚吃过,我哥还没有下班吗?”石海川连忙问道。

“你大哥这一阵子可忙了,说上级领导要来检查,平时他们文化局没有什么事,但一到检查的时候,各种事情都特别多,12点钟就能够回来了。”

“没想到这次来又给你们添麻烦了,爹一直说想到县城来看看你和我哥,可就是怕耽误我哥工作,这次我来的又这样不巧。”

“你说这话就见外了,你哥在家经常念叨着能回家看看,可是不到逢年过节单位也不放假,这不你来了,他高兴还来不及呢?家里的陶艺厂近来情况怎么样?”

“这一段情况不太好,县里不让用土烧砖烧瓦了,我想向我哥了解一些情况,看可不可以烧制其它的东西。”

“这就要等你哥回来后,你哥俩儿商量一下。”

石海川在和嫂子谈话的过程中,眼一直没有离开过手中拿着的茶杯,他嫂子也看出了石海川的紧张。这么多年虽说石海江一直在城里工作,但从他们结过婚十几年来,实际上是已经分开过了,和家里的人来往不多。原来她也知道石海川有些不务正业,她公爹不准石海川到城里找他哥,说他来是丢家人的脸。后来这几年听说石海川变化很大,还独自经营了陶艺厂,但因为忙石海川一直也没有来过。

想到了这儿,石海川他嫂子马上起身来说道:“你先坐一会,你哥快回来了,我做中午饭去。”

石海川看了看手腕上的表,分针离十二点还差一刻,他又抬头看了看家里墙上挂的表,也是十一点四十五分。石海川将茶杯中的水喝完后,他嫂子又给他倒了一杯,然后把电视机打开让石海川看电视,自己到厨房做饭去了。

石海川一个人呆在客厅里看着电视,他心里想,大哥家的电视比村里的电视好多了,整个利津乡家家户户多是黑白电视机,就是有彩电的,尺寸也没有大哥家里的大。想到这些石海川心里挺高兴的。

当门外响起敲门声时,石海川连忙起身走上前把门打开,石海江看到石海川时同样也是一愣,便问道:“你怎么来的,提前也没打个招呼?”

“我想找你说点事儿,今天早上才决定来的。家里没有电话,要打电话还要上乡里去打,太麻烦了。”石海川向他哥解释说。

说着话,石海江已经进了门在对面的沙发上坐了下来,石海川赶紧从茶几上拿了个杯子给他哥倒了杯水递过去说:“我这次来也没有什么要紧的事,爹身体一直很好,就是陶艺厂的事想跟你商量一下。”

“县里有规定,不准用田地土烧砖瓦了,你不是还能烧些瓷盆、瓷罐吗?”石海江讲完后喝了口水。

“刚开始是烧一些日用粗瓷,前两年这些东西要的人还比较多,这两年兴起了塑料盆、塑料桶,既便宜也耐用,用瓷盆、瓷罐的人就少了很多。就拿今年的桃花节来讲,往年能卖出一百多件,今年卖出的总共还不到五十件东西。”

“这是一个问题,但这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我不是说想继续烧砖瓦,我是想让你看一下有没有其它产品可以生产的。”

这一说一下子提醒了石海江,他一拍大腿,马上站了起来说道:“对了,你不提醒我都把这事给忘了,咱家的砖瓦厂不是叫石泉陶艺厂吗?”

“是呀,刚开始的时候叫砖瓦厂,后来咱里面生产过陶器什么的,爹硬说叫这个名儿不好听,非把它改成石泉陶艺厂了。”石海川马上向他哥做了详细解释。

“这就对了,我们文化局最近有一个项目,说要对县内重点文化产品进行保护,首先要选定一些重要文化产品进行评估,县城里除剪纸、麦秸画、皮影戏外还有陶俑,上面说看能不能复制出一批北魏的陶俑。”石海江望着他弟弟说道。

“我怎么听的不太明白,陶俑是什么东西?”石海川满脸疑惑地看着他哥问道。

石海江忽然想起说这些专业术语他弟弟可能不太明白,就向石海川解释陶俑就是把用泥捏成的东西烧成像瓦盆那样的陶制品。

经石海江一解释,石海川马上听明白了,他说道:“这东西只要能捏成,我估计烧成没有问题,你们检查急等着用吗?”

石海江说道:“今年就不用了,过两天省文化厅的人就要来检查了,短期是肯定烧制不出来的,明年上面还会继续检查,能赶上明年用就行了。”

石海川看着他哥说:“这样我就放心了,但要那东西做什么用?”

石海江接着解释道:“这东西叫艺术品,不是用的,是放在那儿供人看的,等这两天检查完后,我给老张打个招呼,让他到咱村去。”

“那是把东西用车拉过去烧,还是拉土过去捏了再烧?”

“我估计这些都不用,老张人过去就行了,现场做出来以后,直接烧就行了。如果是咱们那儿的土质不行,我们再想其它办法,我估计问题不大。”

“那行,到时候我再找些工人来帮忙,干个和泥、烧陶之类的粗活。”

“老张是县里有名的民间艺术家,本来打算在县城附近看能不能制陶俑,但县城的砖瓦厂、陶艺厂都是大厂,都是以煤炭为燃料,火候不好控制,到咱村后你们两个相互商量一下,看怎样能够烧制出高质量的陶俑。”

这一中午兄弟两人谈的非常投机,在石海江的建议下,石海川好像又看到了希望,他心里非常明白,只有找出一条新的路,去开发新的产品,自己的石泉陶艺厂才能够办下去,自己的事业也能够取得成功。

石海川他嫂子把午饭端上来后,兄弟两人边吃边谈,刚才还很拘束的石海川此时没有丝毫的拘束,他嫂子不停地给石海川夹菜,室内洋溢着热烈而欢快的气氛,融融暖意让人感到格外亲切,一家三人都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之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