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明清时期的战争(8)
八月,库车守敌降。库车虽下,活捉叛首的最好战机已被雅尔哈善丧失,致使战争升级。阿克苏、乌什皆闭门不纳大、小和卓,大和卓至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小和卓至叶尔羌,互为声援。时清军已于西北连续作战3年有余,师劳饷耗,加之清军于库车城外两度败敌,乌什、阿克苏、库车、和阗等城皆附清廷,致使清廷产生急躁、轻敌情绪,并影响到前线主帅。定边将军兆惠奉旨,率800人清军由伊犁前往库车,代替雅尔哈善,指挥平回作战。兆惠所部进入回疆后,得知库车已下,便留副将富德驻阿克苏,为第二梯队,自率马步兵4000余往小和卓霍集占所在之叶尔羌。
十月初三日,兆惠所部抵辉齐阿里克,距叶尔羌城40里,隔叶尔羌河扎营。初六日,清军与霍集占军接战,三战三捷。兆惠遣副都统爱隆阿率兵800,防截喀什噶尔之援敌。十三日,兆惠留部分兵力守营,自率干余骑兵劫城南敌之牧群,以补充给养,攻至叶尔羌城外,方渡河400余骑而桥断。霍集占步骑约1.5万余突出围攻。兆惠身先士卒,率军士力战,浮水还营。叛军万余乘势渡河,包围清军大营。清军顽强固守,相持3月之久。
二十四年(1759年)正月初六日,富德率兵自阿克苏来援,转战5日4夜;兆惠亦组织所部奋力突围。十四日,两军会合,霍集占叛军遁入叶尔羌城固守。清军由于连日作战过度疲乏,返回阿克苏休整。霍集占见清军退去,乘势占领和阗所属两座回城。和阗共有6座回城,回人6万户,盛产粮食。它南连卫藏,东达青海,西接布鲁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乾隆帝一再催促兆惠,迅速收复和阗。四月,兆惠遣富德事部夺回和阗,大、小和卓一时无计可施,便固守于喀什噶尔和叶尔羌,观望动向,其兵力约有10万。清军积极进行进攻准备。除兆惠、富德原有的8000清军外,又增调1万人绿营兵,并配备了充足的攻城兵器。
六月初二日,定边右副将军富德率部由和阗出发,和阗6城伯克带650人回兵从征,进攻叶尔羌;六月十一日,定边将军兆惠事部由乌什出发,进攻喀什噶尔。两支清军密切协同,同时深入,且走且停,以息养马力。大、小和卓于清军到达之前,便弃城退往巴达克山(今属阿富汗),企图待清军粮尽退兵,再重返旧地。闰六月十四、十八日,清军分别进入喀什噶尔、叶尔羌。富德事部追击叛首。明瑞部千人于霍斯库岭同叛军6000人交战3小时,歼叛军500人。七月初七日,富德于阿尔楚山追及霍集占,歼叛军千余,阵斩其骁将阿布都。七月初十日,大、小和卓于巴达克山边境和什珠克岭阻击清军,被清军大败,仅率300余人逃迸巴达克山境。巴达克山汗索勒坦沙在阿尔浑楚岭战斗中擒大、小和卓。至此,大、小和卓****被平息。从而结束了天山南北地区的分裂局面。
英国对西藏的威胁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侵华的逐渐加剧与清政府的日趋衰朽,西藏地区也遭到英帝国的武装侵略。
印度在英国殖民地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为确保能长期稳定地在南亚次大陆获取经济利益,英国人提出了“拱卫印度安全”的战略思想,核心内容包括: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和一个内湖。“英国管理下的西藏”,便是这三个缓冲区之一。1865年,英国把不丹也纳入英国殖民势力的范围。这样,虎视眈眈的英军已经距西藏咫尺之遥。
沙皇俄国此时正在为实现南下印度洋战略积极活动,侵略矛头也直指我国西北、西南地区。
沙俄的举动对英国侵略西藏的野心构成了一定威胁。英国人迫不及待地寻找进入西藏的时机,此时发生的“马嘉理事件”正好提供了机会。1874年,英国派军官柏郎率领近200人的武装“远征队”从缅甸出发,到我国云南探测通往内地的路线。驻北京的英国使馆派翻译马嘉理前往接应。1875年2月21日,武装探路队在腾冲蛮允山寨与景颇族群众发生冲突,马嘉理开枪打死多名群众,愤怒的山民将马嘉理及其随员击毙,将探路队逐回缅甸。
事后,英国立即给清政府施加强大压力。1876年9月13日,李鸿章被迫与英国公使威妥玛签订了<烟台条约>和<人藏探路专条>。除“赔款”、“谢罪”外,还允许英国人开辟印藏交通。
英国第一次武装侵藏
1884年,英国派一支约300人的武装队伍闯人西藏,在于坝地方被藏民阻挡。1886年,又派大批队伍集结在西藏亚东以南边境,进行武装挑衅。西藏噶厦地方政府派藏军在热纳宗隆吐山建卡设防。
英国借口藏军侵入锡金境内,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藏军限期撤除隆吐山卡,否则英军也要在当地驻扎。清政府惧怕藏边发生战事,一再妥协退让,要求藏军撤卡撤兵。西藏噶厦地方政府对清政府的做法很是不满,驻藏大臣文硕也坚持热纳宗属于中国领土,积极支持西藏的抗英斗争。
1888年3月20日,英军悍然向驻守隆吐山的藏军发动进攻。西藏守军手持土枪、弓箭、刀、矛等兵器英勇反击,击退了英军的第一次进攻。3月21日清晨,英军再次进犯,藏军严阵以待,毙伤英军约百余人。3月25日,英军又大举进攻,给藏军造成很大伤亡。藏军被迫撤至亚东帕里等地,隆吐山失守。
这时,清政府将支持抗英的驻藏大臣文硕革职,任命听话的升泰为新的驻藏帮办大臣,并派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之弟赫政充任其助手。但西藏噶厦地方政府仍然调兵遣将,下令僧俗民众1万多人开赴前线,在6月至10月间同入侵英军数次作战,力图收回隆吐山。升泰到藏后,完全执行清政府妥协让步的路线,下令藏军待命于帕里,不许反击英军。藏军虽然拼死抵抗,毕竟装备落后,加之指挥失当,隆吐山之战最终失败。英军越过则里拉山口,深入亚东仁青岗、春丕等地。英国第一次侵藏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派升泰赴亚东与英方会谈。1890年和1893年,清政府与英国先后签订了《藏印条约>与《藏印续约>,承认锡金归英国保护,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亚东享有治外法权以及进口货物五年不纳税等特权。从此,英国侵略势力伸进了西藏。
英国发动第二次侵略战争
由于西藏人民的坚决反对,以上各项条约并未能完全付诸实施。1895年开始亲政的十三世****十分痛恨英国侵藏。在沙俄的拉拢下,十三世****逐渐产生了联俄抗英的想法。英国十分顾虑沙俄势力插足,为了压服西藏,英国准备发动第二次侵略战争。
1903年10月,英国向隆吐山以北调集3000兵力,由麦克唐纳少将和荣赫鹏率领北进。12月12日,荣赫鹏率一支装备精良的英军先头分队偷越则里拉山口,不久占领帕里,强行进驻帕里宗政府,噶厦和后藏前往交涉的代表皆被扣留。帕里的百姓忍无可忍,拿着大刀、镰刀、木棒闯入宗政府救出代表。1904年1月4日,英军占领堆纳。
西藏地方政府马上派拉丁色、朗赛林二人率领藏军千余人,赶赴堆纳至多庆一线布防,并动员、调集其它各部藏军及大批民兵分赴前线。
3月,麦克唐纳和荣赫鹏率领1000多人准备向嘎吾一带发起进攻。由于得知在堆纳、多庆之间的曲米辛果以北纵深地带有藏兵和民兵布防,英军不敢贸然进攻,提出要进行谈判。
3月31日,在曲米辛果藏军前线指挥官拉丁色、朗赛林与荣赫鹏等英方代表谈判时,英军偷偷包围了队形密集的藏军。荣赫鹏等人与拉丁色、朗赛林见面后声称:“既然要议和,为表示诚意,我们先将子弹退出枪膛,也要求你们下令将火枪的点火绳熄灭!”荣赫鹏命英军士兵将步枪子弹退出一发,但士兵们旋即推动枪检将另一发子弹顶人枪膛。当时藏军不了解步枪构造,误认为英军枪膛内已无子弹,便按协议将士枪点火绳全数熄灭。后英方下令开火,但待命的藏军却无法打响火绳枪。在机枪和大炮的密集扫射和轰击中,英军对藏军进行了残酷的大屠杀。数分钟内藏军即被英军射杀400多人,西藏谈判代表数人亦被杀害,鲜血染红了曲米辛果泉水。英军又乘机攻占古鲁,追杀藏军数百人。1000多藏军在曲米辛果牺牲。
曲米辛果失陷后,英军继续北进,4月11日,进逼江孜。
惨烈的江孜保卫战
江孜是山南通往拉萨的门户。英军抵江孜不到一个月,藏军就有1万多人聚集到江孜、日喀则及拉萨到江孜的大道上,准备保卫江孜。
5月初,英军派出300多人袭击通往浪卡子方向的卡惹拉藏军阵地。此时,驻江孜之英军仅l∞余人。5月3日深夜,千余藏军袭击了帕拉村,几乎全歼敌人,荣赫鹏也险些丧命。由于从卡惹拉返回的英军赶到,才又稳住阵脚。5月26日,英军增援部队从亚东赶到江孜后,置占了帕拉村。
6月13日,麦克唐纳和荣赫鹏率领援军向江孜增援,并于6月25日抵达康马宗的乃宁寺。乃宁寺位于江孜以南20公里处,是英军运输线上的一个重要据点。为截断英军后方补给线,藏军在乃宁寺周围筑起了防御工事。英军分别自少岗和江洛两地出动,从南、北两面进攻乃宁寺。攻占乃宁寺后,将寺内的文物洗劫一空,并纵火焚烧了寺院。英军接着攻占了江孜西北方向的紫金寺,切断了江孜与日喀则的联系。
攻占紫金寺后,英军从东、南、西北三面包围了江孜。此时,十三世达赣派人到江孜与荣赫鹏会谈。荣赫鹏提出限藏军在7月5日撤出江孜,遭断然拒绝,英军遴于当天正午向江孜发起总攻。
7月5日至7月6日,英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发起7次攻击,都被藏军击溃。经过3天抵抗,守卫藏军弹尽粮绝。7月7日,江孜宗山最终失陷。抗击到最后的数百人全部跳崖牺牲。江孜宗山被英军攻陷后,白居寺又被攻占。英军旋即占领整个江孜。
江孜保卫战从1904年4月开始到7月结束,持续了大约100天,是西藏近代史上抗击外国侵略者规模最大、最为惨烈悲壮的战斗。7月14日,麦克唐纳率英军从江孜出发,长驱直入拉萨。8月3日,英军占领拉萨。
9月7日,西藏地方政府被迫与英方签订了《拉萨条约》。条款中隐藏着排斥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建立英国对西藏的保护关系的阴谋。清政府觉察到了英国的险恶用心。1905年,清政府任命唐绍仪为全权代表,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谈判,1906年4月27日在北京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续订藏印条约》(即<北京条约>)。
英帝国通过两次侵藏战争,攫取了种种在藏特权,为英国后来在西藏从事分裂活动提供了条件,同时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边疆危机,为以后中印边界纠纷埋下了祸根。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虽然无力同英国抗街,但强烈的刺激促使清政府很快采取了开发西藏的系列措施,为西藏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西藏民众殊死抗击英军的英勇行为,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西藏人民面对强敌入侵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