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晚清时期的战争(1)
所谓晚清时期,在这里指的是从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起直到清朝灭亡为止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清朝统治已腐朽不堪,随着殖民势力的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中国人民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晚清时期的军事斗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矛盾中进行的。
晚清的战争虽然没有最终完成时代提出的历史使命,但却充分暴露了封建主义腐朽反动、帝国主义残暴虚弱的本质,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战斗精神。
晚清时期中国对外来侵略者的战争
晚清时期的中国时局可谓内忧加外患,内忧同样是各地的人民起义,不过这时的中国人民战争因为外来殖民者的入侵而更具有民族主义性质。
自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西方的殖民主义侵略战争在中国的土地上全面的爆发。这时的晚清政权急剧衰落,对于外来势力委曲求全,使得殖民侵略者轻易地就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无忌惮地形成殖民权力。
更应值得注意的是,殖民侵略者的每次对中国的战争,都会伴随着赔款和中国领土主权的沦丧,这是一种英大的悲哀。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十八世纪下半叶,清王朝告别了“康乾盛世”,开始走向衰落。与此同时,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纷纷以武力为后盾向海外殖民扩张,寻找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中国成了他们垂涎已久的一块肥肉。英国资产阶级为牟取高额利润开始向中国非法偷运鸦片。
嘉庆五年( 1800年)后,鸦片大量输入中国,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鸦片年输入量猛增至四万余箱。鸦片大量输入不仅损害了中国人的身心健康,腐蚀了官僚体系,而且造成了白银外流、银责饯贱、国库空虚等严重经济后果。有鉴于此,道光帝决定严禁鸦片流入,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驰往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到广州后,领导了轰轰烈烈的蔡烟运动,并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了二万余箱鸦片。
虎门销烟后,英国政府决定用炮舰政策迫使清王朝屈服。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英政府正式任命海军少将乔治·懿律和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并以懿律为“东方远征军”最高司令。英军作战计划是:封锁珠江口,北上切断台湾和厦门间运输,占领舟山群岛,封锁钱塘江口、长江口和黄河口,然后前往渤海湾与清政府谈判。如果清政府拒绝,或者谈判破裂,英军就采取军事行动“一直等到中国全权代表签下足称满意的协定,并由皇帝诏准协定的时候为止”。
五月下旬,英军到达中国海面,侵华海军以驻印度海军司令伯麦为首,由16艘军舰、4艘武装轮船和20余艘运输船组成;侵华陆军由布尔利上校率领,共4000人,兵源来自英国和印度。
对英军来犯,清政府虽持“战”的态度,但由于其骄妄无知,盲目轻敌,没有具体、明确的军事措施,只有一套“先戚后德”、“大张挞伐”、“聚而歼旃”、“沿海一体严密防范”等对付“夷狄”的空洞对策。东南沿海各省除林则徐在广东、邓廷桢在福建认真守战外,其余各省督抚昧于外情,困于兵备废弛,在军事上没有做切实准备。
6月30日,英军4艘军舰、1艘武装轮船封锁珠江口,懿律与义律率其余舰船北犯。两天后抵厦门,击毁厦门炮台,留军舰、运输船各一封锁厦门港,大队继续沿海北上。7月4日,英舰闻入定海水域,定海知县姚怀祥拒绝了英军要其限日交出定海及所属炮台的无理要求,自率兵千余守城,另由水师总兵张朝发率城外各营及水师在港口防堵。7月5日下午,英舰发动炮击,清军由于船小炮少,交战不久,水师损失严重,张朝发受伤后即率部向镇海方向退却,英军随即登陆,7月6日凌晨攻破东门,守城兵勇溃散,姚怀祥投水自杀,定海失陷。7月28日,布尔利统领一部分英军守定海、封锁甬江口,懿律与义律率8艘舰船北驶,8月9日抵达大沽口。
此时,道光帝的战争决心发生动摇,谕令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军谈判。8月,琦善向英方保证,一定重治林则徐等人“办理不善”之罪,对英方所提无理要求则含糊其词地表示“定能代申冤抑”。竭力劝说侵略军南返。由于冬季将近,英军供给和兵力都有很多困难,加上军中疫病流行,战斗力大大减弱,懿律遂在谈判未获任何结果的情况下于9月l5日启碇南返。
英舰南撤,道光帝认为这是清廷外交的胜利,立即将林则徐、邓廷桢等革职查办,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兼署两广总督前往广州与英方继续谈判。琦善到达广州后撤除了珠江口附近防务,遣散水勇乡勇,自动破坏广州防备。在谈判中英方坚持要清政府割让香港,偿还烟价等无理条件,道光帝闻听后十分恼怒,下令琦善及沿海督抚严密防范,并调兵遣将准备再战。
十月,英军为压迫清政府就范先后强占了虎门要塞区的沙角、大角炮台以及香港。十二月,义律讹称与琦善订立了‘川鼻草约>,宣称清政府已将香港剖让予英国。
大角、沙角炮台失守后道光帝对英国的态度又从“和”转向“战”,他立即下诏对英宣战,任命御前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户部尚书隆文、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调集各省军队17000人开往广东。不久,又将琦善革职锁拿至京。至此,中英谈判破裂,双方进入战争状态。义律获悉清军调兵备战后决定先发制人进攻虎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2月,英军攻占上横珰炮台、南山炮台,清守将关天培等阵亡。随后,侵略军溯江而上,毁坏巩固炮台,连占乌涌、猎德炮台,据大黄滘、二沙尾两要隘,逼近广州。
三月,奕山及各省军队17000余人先后齐集广州。5月21日,清军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对英军发动夜袭。奕山令都司胡俸伸、守备孙应照等率军1700名于傍晚时分潜出城外,伏于西炮台、东炮台、城西北之泥城三处。三更时分,清军发起攻击,但荚军旱有觉察和准备,这次夜袭战果不大,没有击沉一艘敌舰。翌日黎明,英军乘顺风****,占领了泥城,大批军需物资落人了英军之手。
5月24日下午,左右两翼英军共2754人乘胜进攻广州城。右翼纵队由新到任的陆军司令卧乌古统带,担负从陆路进攻广州城的任务;左翼纵队负责在商馆区及城南省河两岸活动,以牵制清军,配合右翼主力部队。右翼纵队未遭任何抵抗就顺利占领了紧靠城南的商馆区;左翼纵队则从城南省河迂回,溯珠江北支流绕到城西北登岸,翌日凌晨,英军全部上岸,直扑北门外各炮台。北门外炮台共有6座,由4000余名清军防守。
5月25日上午八时,英军炮兵炮击最西端的拱极、保极炮台,接着步兵开始进攻,城北各炮台清军稍作抵抗后即奔逃入城,英军占领城北高地,居高临下,俯瞰广州全城。奕山等清方高级将领乱成一团,急忙在城上高悬白旗,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向英军乞和。5月27日,双方订立了《广州和约》,规定清军退驻离广州60英里以外的地方,并交出赎城费600万元,款项交清后英军退出虎门。
清军节节败退的同时,广州城郊的人民群众却自动武装起来,不断打击侵略者,其中以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最为有名。5月9日,英军闯入三元里肆虐,当地人民奋起反击,打死敌人数名,英军仓皇逃走。事后,在一些爱国士绅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领导下,兰元里附近103乡村民联合起来约定共同抗击英国侵略者。
5月10日凌晨,卧乌古亲率600多名英军向三元里进犯,被义勇诱至牛栏冈附近后遭到伏击,处境十分狼狈。不久,大雨倾盆而下,英军火药尽湿,枪打不响,被迫后撒,义军乘势追击,毙伤敌人40多名。被围英军在两个水兵连增援之下才得以撤回四方炮台。三元里一带人民迅速将四方炮台层层包围。5月11日,英国侵略者以进攻广州城相威胁,迫使奕山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面诱骗威胁群众,解散了义军。5月18日,英军全部撤至珠江口外。
当英国政府获悉<川鼻草约>的内容后,责备义律在已经获胜的情况下“同意了极其不够的条件”,遂将其召回,改派璞鼎查为全权代表来主持和扩大侵华战争。璞鼎查到达澳门后即准备战事。7月,他会同海军司令巴加和陆军司令卧乌古率10艘军舰,4艘轮船,21艘运输船,2500名陆军驶离香港,开始第二次北犯。
8月26日,英舰闯入厦门海域时,福建水师提督窦振彪正带水师出巡外洋,闽浙总督颜伯焘指挥清军抗击来敌。英军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集中七八艘舰船的二三百门火炮对清军炮台逐一猛轰,清副将凌志、总兵江继芸等力战身死,清军随即溃散,鼓浪屿、白石头、屿仔尾等炮台先后陷落。英军登陆后,炮轰厦门城,守城清军向虎山退却。傍晚,厦门陷落,颜伯焘等退守同安。9月5日,英舰驶往舟山。
此时,清廷已改派江苏巡抚裕谦接替伊里布为钦差大臣,驰赴镇海,办理浙江军务。裕谦赴任后加强了定海防务,使守军总数增至5000余人。定海三总兵分段防御:郑国鸿率部防守竹山,王锡朋率部防守晓峰岭,葛云飞率部防守土城。9月23日英舰7艘、轮船4艘装载陆军21∞余人到达定海附近洋面09月29日,英军在距城南道头港最近的大小五奎山上构筑了炮兵阵地。10月1日,英舰在炮兵配合下闯入定海城南海域,随后,英军左翼部队在道头港以西至竹山一带登陆,进攻竹山和晓峰岭;右翼部队在道头以东至东岳附近登陆进攻土城。王锡朋、郑国鸿、葛云飞进行了顽强抵抗,相继阵亡,清军不敌,伤亡甚众。英军乘势包围定海城,以云梯人城,定海再次陷落。
英军攻占定海后,由于物资匮乏,急于谋窥镇海、宁波。镇海东濒甬江,北临大海,甬江口西岸之招宝山与东岸之金鸡山夹江对峙,形势险要。裕谦在此也加强了防备,以浙江提督余步云率千余兵守招宝山,总兵谢朝恩率千余兵守金鸡山。
10月10日,英军在军舰掩护下分三路进兵镇海,中路军在金鸡山东北部登岸,左路军绕攻金鸡山侧后,清军腹背受敌,英勇抗击,总兵谢朝恩阵亡,金鸡山为英军所占。右路军在招宝山西北面登岸。余步云闻风逃往宁波,英军占领招宝山炮台后居高临下俯击县城,步兵则实施攻城战。裕谦见大势已去,投水自尽,镇海陷落。10月13日,英军进犯宁波,余步云所率2000清兵临阵脱逃,退往上虞。英军入宁波城后掠获大批物资,又四出骚扰余姚、慈溪、奉化一带,遭到当地反英武装组织“黑水党”的袭击。
九月,清政府为挽回在浙江的败势,任命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奕经为扬威将军,侍郎文蔚、副都统特依顺为参赞大臣,从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调集军队,开赴浙江。奕经一路游山玩水,故意迁延,丝毫不以战事为重,迟至道光二十一年(1842年)正月才到达绍兴。时,各省援兵已陆续到齐,共11000余人,另有水勇、乡勇2万余人,奕经、文蔚等商量攻战事宜,决定从水陆两路****宁波、镇海、定海三城。
在慈溪西南大隐山集结的2400名清军负责****宁波,由总兵段永福指挥。3月10日夜,都司李燕标率先锋部队400余人在内应配合下冲入宁波南门,途中遭英军阻击而溃退。段永福则率主力赶到西门,爬城而入,由于英军早有准备,清军进攻受阻,被迫撤退。****宁波失败。
同一天夜,集结在慈溪西门外大宝山的1900余名清兵在副将朱贵指挥下****镇海。都司刘天保率前锋数百人在内应配合下进攻西门,英军拼命抵抗,清军三次冲锋未能得手。这时天色渐明,朱贵所率主力尚未赶到,刘天保担心被围,即行撤退。****镇海失败。由水路****定海的计划由于风潮不顺推迟至4月14日才在郑国鸿之子郑歇臣指挥下实施,但英军早有准备,清军几乎全覆。****定海失败。清军三城****战失败后,英军对驻扎在慈溪一带的清军主力也发起了反扑,结果,清军大败,慈溪陷落,奕经等仓皇逃回杭州。
广东、浙江两次****的失败,使道光帝在对英态度上由忽战忽和变为一味乞和。他派盛京将军耆英为钦差大臣,会同已被革职的伊里布赴浙江前线办理乞和事宜。但英国政府仍决定增派陆海军,希图通过决定性战役尽快结束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一项满足其侵略要求的条约,因而璞鼎查对清廷的议和活动未予理睬。当时,英军的战略部署是沿长江西进,控制大运河,夺取南京,截断清廷的物资银财运输线,压迫清政府投降。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三月,援军到齐,英军共拥有军舰25艘,轮船14艘,步兵10000余人。5月13日,英军向长江口进犯。5月17日,进攻钱塘江口的乍浦,清6000守军英勇抵抗,乍浦当天沦陷。英军在乍浦休整10天,将该城焚掠一空,然后进入长江攻打吴淞口。
吴淞位于宝山县境黄浦江与长江汇合处,是长江的第一道门户,江南提督陈化成率2400名清军驻守于此。当时清廷虽一再谕令加强长江口的防御,但两江总督牛鉴盲目轻敌,以为英军不过是虚声恫吓而已,因而该地区的防务是空虚的。6月16日,英军进犯吴淞口,以3艘重型军舰从正面攻打西炮台,以4艘轻型军舰入黄浦江进攻吴淞镇炮台和东炮台,威胁清军侧后,掩护登陆部队从吴淞镇附近登陆。
战斗打响后,双方争战极为激烈,年过七旬的陈化成在西炮台亲自操炮,与士卒一道战斗。不久,英军突破西炮台登陆,由吴淞镇登陆之敌也从侧后袭击西炮台,陈化成腹背受敌,兀自率百余名亲兵坚守炮台,最后全部阵亡。吴淞东岸的东炮台也为英军所占,宝山陷落。6月19日,英军水陆两路向上海进犯,由于清军先已撤离,侵略军不费一抢一炮便侵占了上海,英军大肆抢掠后退出上海,集中于吴淞口。7月6日,璞鼎查等率11艘军舰、9艘武装轮船、10000余名陆军驶离吴淞口,溯江而上。吴淞口失陷后,道光帝只是催促耆英等加紧议和,清政府仍将沿海地区防务重点放在天津地区,对长江下游并不重视,防守长江要隘及江宁府(府治在今南京)的兵力只有七八千人。
英军沿江西进后,福山、鹅鼻咀、圊山等江险处炮台守军稍事抵抗即弃阵而走。7月17日英舰闯人镇江水域,封锁瓜洲运河北口,阻断漕运。英军兵临城下后,清军在城西南高地上驻有四川提督齐慎、湖北提督刘允孝所率赣鄂兵2000余名。副都统海龄弃城西北金山、城东北北固山、焦山、象山等制高点,将2000名旗绿营兵收缩于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