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先秦时期的侠客(4)
其实,聂政事迹中包含有深厚的中国传统忠孝节义的观念。家有老母在,即使严仲子对他有知遇之恩,他还是把孝放在第一位,中国人对此非常讲究,所以聂政在这一点上自然深得人心。此后,聂政从严仲子口中得知侠累主张三家分晋、亲秦等恶行,这自然激发了富有正义感的聂政的义愤。他之所以义无反顾只身刺杀侠累,是因为抱定了以身许天下的决心,而不仅仅是报严氏知遇之恩这么简单。这个“义”的层次显然高于一般的侠士和刺客的精神。
最后,聂政自杀之前不顾剧痛自毁容貌,为的是不牵连自己的姐姐,而聂为了使弟弟的名声得以传扬,不惜以身殉弟,自杀于兄弟身旁,这种义举又是何等的豪气壮烈!以致晋、齐、卫等国的人们听说后,都大为赞叹聂之勇敢。聂政的英名之所以能传至后世,正是因为他姐姐不惜生命去传扬他的义举。从这个意义上说,聂堪称侠女。聂政与聂的侠义壮举,除了那种除暴和战胜邪恶,“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力量外,更深的恐怕还是这种浸透“孝悌”观念的“义”的精神。这也许就是聂政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的原因吧。
战国“四豪”与游侠之风
在春秋战国时代,侠客的形态有很多种,按照郑春元在《侠客史》中的看法,当时的侠客分为外交之侠、刺客之侠、卿相之侠、诸子之侠、民间报国之侠、民间隐侠等。这种分类尽管稍显繁细,但基本反映出了春秋战国时期侠客的群体特征。事实上,比较接近历史本原的侠客划分还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的说法,司马迁将当时的游侠作了如下区分:“布衣间巷之侠,一也;有土卿相之富,二也;暴豪恣欲之徒,三也。”所谓“有土卿相之富”,指的是卿相之侠。他们一般声名显赫,身份高贵,或是诸侯亲属,或为王公大臣,他们凭借自己的地位、名声、财富与礼贤下士的态度来招致天下侠士。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等四君子,他们门下的食客超过千人以上。人才的大量集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力量。信陵君“仁而下士”,使得周围数千里的游士“争往归之”,“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其他三位公子,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也大致相同。战国四公子的大量养士,还使得游侠有了集结的场所。秦围邯郸,赵王派平原君突围去楚国求救,临行时,平原君挑选“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同行。后解围时,又“得敢死之士三千人”,说明平原君的门下聚结了不少侠土。信陵君曾“从博徒卖浆者游”,而孟尝君门下有“鸡鸣狗盗之徒”,形成了《韩非子.五蠢》中指出的“养士游侠私剑之属”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四公子“养士”所遵循的原则促进了当时侠客群体的产生和我国侠文化的发展。首先是“知人得士”。战国时代的游士对于养士的权贵期望值甚高,不但要求他们能给予自己很高的物质待遇,而且要求权贵们能懂得人才,善于使用和尊重人才。信陵君在魏国偷盗兵符解了赵国邯郸之围后,便留在了赵国。他听说赵国有两个出色的人才:一为毛公,藏身于赌徒之中;一为薛公,埋名于酒肆之内。信陵君几次想见他们,两人都躲了起来,不肯相见。信陵君打听到他们的存身之处,就悄悄地走到那儿与两人交游,相处十分融洽。平原君听说后对妻子说:“我听说你弟弟信陵君天下无双。现在看来只是个糊涂虫,只知道和赌徒、卖酒的混在一起”。信陵君从姐姐那儿知道了平原君的议论,感叹道:“平原君的养士原来只是贵公子的豪举,并不是真正为了寻找人才。”平原君连忙道歉。即使如此,不但天下之士,就是平原君的门客,也都投奔信陵君门下。在游士们看来,权贵者不了解自己,不懂得识别人才、使用人才,是不能容忍的错误。
其次是“不分贵贱,一与人等”的原则。也就是说,门客受尊重的程度是由自己的才能所决定的,与身份的贵贱无关;而作为养士的权贵者须“仁而下士”,不能“以其富贵骄士”。信陵君为了结交身为看门者的隐士侯赢,居然在闹市中和颜悦色地牵着缰绳,站在一旁,等待侯赢和别人谈话完毕,才请他上车迎到家中。这样一种风气,使得多数埋名隐姓于民间的侠客有了被重新发现的机会。在门客中,人与人的相对平等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圈。这显然与由游士大量集中所形成的特殊文化氛围,以及战国时代“士议之不可辱者,大之也”这样一种新的价值观所唤醒的游士个人意识的自觉是分不开的。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人人格上独立的要求得到鼓励和尊重。因此,身为“屠客”的勇士朱亥可以对魏王的弟弟信陵君的数次邀请不予理采;作为平民,荆轲可以因为燕太子丹催促他启程赴秦而大发雷霆,甚至当面怒叱:“何太子之遣?”战国的游侠便是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存在并发展起来的,人格的自尊显得特别强烈和敏感。
最后是“合则留,不合则去”的原则。战国的游士绝无忠于一国一姓的狭隘观念,他们有很大的选择权,可以流动到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地方去。即如“四公子”这样的权贵,在各方面,包括个人道德修养方面都必须格外小心谨慎,才能招徕人才。据载,平原君的一个美人在楼上见有个跛者打水,不禁哈哈大笑。那个跛者找到平原君要得美人之头。平原君不肯以一笑之故杀美人,门客离去者过半。手下有人告诉大惑不解的平原君,不要因“爱色贱士”而失去人心。于是,平原君只得砍下那个美人的头颅,亲自到跛者家中道歉。如此,游士才渐渐返回。由于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权势者养士时有相当的肚量。孟尝君的一个门客与孟尝君的夫人相爱。盂尝君知道后,认为“睹貌而相悦者,人之情也”,不但没杀门客,反而委以重任。后来那位门客出使卫国,冒死阻止了卫君约集天下之兵攻打齐国的打算。齐国人因此称赞盂尝君能“转祸为功”。用人者如此宽容的态度,为游士们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游侠便是在这样的“小环境”中迅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侠士侯赢朱亥相助,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在战国四公子中最有侠名,是名冠列国的卿相大侠,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载:“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四面受敌的魏国居然十余年免受兵燹之灾,不能不说与信陵君的侠名和威望有很大关系。
平原君魏无忌(? -前243年)出身魏国贵族,是魏昭王的最小的儿子、魏安麓王的弟弟。他为人礼贤下士,素以养士著称,因为在魏安麓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窃取虎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而名居四公子之首。后安麓王任信陵君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国大将蒙骜的进攻,威震天下。但由于秦采用离间计,魏王又剥夺其军权,信陵君因此抑郁谢世。
信陵君最著名的侠义事迹当属窃符救赵。魏安麓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大破赵君,围困赵都邯郸。魏安麓王派大将晋鄙率兵救赵国。秦昭王一听到魏国发兵,派人对魏安麓王说:“邯郸早晚得被秦国打下来。谁敢去救,等我灭了赵国,就攻打谁。”魏安麓王被吓唬住了,连忙派人去追晋鄙,叫他就地安营,别再进兵。晋鄙就把十万兵马扎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按兵不动。赵国派使者向魏国催促进兵。魏安釜王想要进兵,怕得罪秦国;不进兵吧,又怕得罪赵国,只好不进不退地停着。赵王十分着急,叫平原君给信陵君魏无忌写信求救。因为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两家是亲戚。信陵君接到信后,三番五次地央告魏安麓王命令晋鄙进兵。魏王说什么也不答应。信陵君没有办法,对门客说:“大王不愿意进兵,我决定自己上赵国去,要死也跟他们死在一起。”
当时,不少门客愿意跟信陵君一起去。信陵君有个他最尊敬的朋友,叫做侯赢。信陵君跟侯赢去告别。侯赢说:“你们这样让赵国去打秦兵,就像把一块肥肉扔到饿虎嘴边,不是白白去送死吗?”信陵君叹息道:“我也知道没有什么用处,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侯赢支开了旁人,对信陵君说: “咱们大王宫里有个最宠爱的如姬,对不对?”信陵君点头说:“对!”侯赢接着说:“听说兵符藏在大王的卧室里,只有如姬能把它拿到手。当初如姬的父亲被人害死,她要求大王给她寻找那个仇人,找了三年都没有找到。后来还是公子叫门客找到那仇人,替如姬报了仇。如姬为了这件事非常感激公子。如果公子请如姬把兵符盗出来,如姬一定会答应。公子拿到了兵符,去接管晋鄙的兵权,就能带兵和秦国作战。这比空手去送死不是强多了吗?”信陵君听了,如梦初醒。他马上派人去跟如姬商量,如姬一口答应。当天午夜,乘着魏王熟睡的时候,如姬果然把兵符盗了出来,交给一个心腹,送到信陵君那儿。信陵君拿到兵符,再一次向侯赢告别。侯赢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万一晋鄙接到兵符,不把兵权交给公子,您打算怎么办?”信陵君一楞,皱着眉头答不出来。侯赢说:“我已经给公子考虑好了。我的朋友朱亥是魏国数一数二的大力士。公子可以带他去。到那时候,要是晋鄙能痛痛快快地把兵权交出来最好;要是他推三阻四,就让朱亥来对付他。”
信陵君带着朱亥和门客到了邺城,见了晋鄙。他假传魏王的命令,要晋鄙交出兵权。晋鄙验过兵符,仍旧有点怀疑,说:“这是军机大事,我还要再奏明大王,才能够照办。”晋鄙的话音刚落,站在信陵君身后的朱亥大喝一声:“你不听大王命令,想反叛吗?”不由晋鄙分说,朱亥就从袖子里拿出一个四十斤重的大铁锥,向晋鄙劈头盖脑砸过去,结果了晋鄙的性命。
信陵君拿着兵符,对将士宣布一道命令:“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可以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可以回去;独子没兄弟的,都回去照顾他的父母;其余的人都跟我一起救赵国。”当下,信陵君就选了八万精兵,出发去救邯郸。他亲自指挥将士向秦国的兵营冲杀。邯郸城里的平原君见魏国救兵来到,也带着赵国的军队杀出来。两下一夹攻,打得秦军像山崩似地溃败了下来。信陵君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赵孝成王和平原君十分感激,亲自到城外迎接他。楚国春申君带领的救赵的军队,还在武关观望,听到秦国打了败仗,邯郸解了围,就带兵回楚国去了。
孟尝君与鸡鸣狗盗之侠
孟尝君姓田名文。田文的父亲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婴在齐国任相十一年,宣王去世,愍王立为国君。愍王即位三年,赐封田婴于薛邑。后来田文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这就是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因此,很多人归附了盂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盂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他们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
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