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糖尿病的基本常识(3)
当进食后的2~3个小时,随着吸收利用的血糖浓度增加,而胰岛细胞仍没有获得转化血糖的命令,一旦血糖浓度达到一定水平,胰岛细胞又过度反应,分泌过量的胰岛素,致使血糖降至正常水平后继续下降,造成低血糖的症状。
有趣的是,当一段时间没有进食的时候,血糖反而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上。但这不表示可以不吃饭。
可以随身携带方糖或果糖、面包或饼干、果汁或含糖饮料等随时补充。有条件的话也可进食米、粉、面,一小碗即可,一般15分钟内症状缓解,如果症状不缓解应到医院进行治疗。
§§§第二节 糖尿病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1怎样认定糖尿病并发症
王女士今年32岁,在外企上班,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应酬也很多。最近发现时常会有外阴瘙痒,以为是妇科病,就只用洗阴液清洗一下,但是视力却逐渐下降,而且吃得越来越多,人却越来越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王女士稍微查了一下,这不就是糖尿病的症状吗?她便去了医院做了全面检查,果然,被医院确诊为糖尿病。
糖尿病可以自测吗
是的,通过一些症状反应和一些药物试验结果,人们可以自测是否患了糖尿病。
怎样从自己身体的变化认定糖尿病并发症
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怎样从自身的变化上看出糖尿病并发症的痕迹呢?
1皮肤瘙痒,容易长疖子,还有一种叫做胫前黑斑的表征。腿上一碰黑一块。还没消掉,又一块,又是黑的。以致腿前面都是黑的。糖尿病患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表现。
2视力不好。远处近处都看不清楚,这并不见得是眼科并发症,而是因为血糖高了,眼睛受损而引起。
3可能也有一些并发症,像白内障、视网膜病变,还有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如儿童患糖尿病就要影响其生长发育。
4最典型的是“三多一少”,“三多”是指尿得多,吃得多,喝得多,都比正常人或比自身原来的情况要多。同时又伴有体重和体力下降,此为“一少”。
5多数糖尿病患者不见得消瘦,就是体重比最重的时候略有下降。只要你发现自己现在吃饭比原来多,喝水比原来多,但体力并不好,很多人这时候实际血糖已经达到糖尿病的标准了。
来做一道糖尿病自测题吧。
请你根据最近三个月的身体状况,在符合自己情况的项目后面画对钩。特别是尿糖或血糖值高的人要经常进行自查。
1经常口渴,饮水多。()
2尿频且量多。()
3食欲亢进,贪吃甜食。()
4浑身无力,极易疲倦。()
5易生疮疖难以治愈,常有皮肤瘙痒。()
6家中(父母、兄弟、姐妹)有糖尿病患者。()
如1~5项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画对钩,要立即做糖尿病的各项检查。如果选中了第6项,无论前几项是否选中,为慎重起见,都要做糖尿病的各项检查。因糖尿病初期很多人都无自觉症状,所以如果有条件,每人每年都要做一次尿糖检查。
不同阶段的糖尿病患者的自测方法
糖尿病患者的自测方法随病情阶段的不同而不同,不能千篇一律,以免耽误病情。
1.胰岛素强化治疗、不稳定的1型糖尿病或在改变治疗方案时的患者:每日检测三餐前和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凌晨3时和餐后2小时血糖。
2.稳定的1型糖尿病患者:每日检测1~2次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
3.有低血糖症状者:随时测定血糖。
4.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者:每周可测数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
5.稳定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检测1~2次餐前或餐后2小时血糖。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测试结果,一旦有糖尿病的倾向,还是及时就医比较安全。
2该怎样预防隐性糖尿病
房大爷因心梗被送去急诊救治,度过危险期后,经检查发现他还患有糖尿病,这引起了房大爷的极度困惑。
房大爷讲,他一直以来都知道自己心脏不好,但从未注意到还患有糖尿病。专家解释说,房大爷患的是隐性糖尿病,这种疾病就像一个看不见的杀手,一直在吞噬着他的健康,这次心梗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隐性糖尿病的存在。
没有症状就没有糖尿病吗
不是的,糖尿病往往被其他的常见病所掩盖,例如心脏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
怎样预防隐性糖尿病
患了糖尿病仅依赖于医生的治疗自然远远不够,患者应主动参与病情的控制。预防隐性糖尿病,平时生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患者应按医生指导的食谱进食,并保证按时进餐。饮食控制主要是米、面或其他淀粉类食品,忌吃糖,对副食品则可保持原来的习惯。
2学会自测尿糖,并把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和测尿糖的结果记录在案,以供医生参考。
3定期到医院随访,如有发热、咳嗽、尿频、疖疮等情况,更应及时就诊。
4不可随意停用或改变降糖药、胰岛素的用量;注意防止低血糖反应,若出现头晕、心悸、出冷汗等,应立即饮服糖水。
5讲究个人卫生,注意皮肤清洁,保持良好的情绪,戒烟禁酒,适当参加活动。
6病程较长者出现皮肤感觉障碍,微血管病变时,鞋袜不宜过紧,应经常活动肢体,防止外伤、烫伤、冻伤等。
隐性糖尿病的症状和测量标准
隐性糖尿病一般有如下症状,尤其中年人若遇到下列情况,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应考虑有隐性糖尿病的可能。
阳痿——据统计,男性糖尿病患者并发阳痿的发病率高达40%~60%,特别是中年肥胖者,更应警惕。
排尿困难——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出现排尿困难的概率为423%,中老年人如出现排尿困难,除前列腺肥大者外,应想到可能患有糖尿病。
周围神经炎——表现为手足麻木,身体有灼热或蚁行感。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约40%左右有上述症状。
反复发作的低血糖——患者出现多汗,尤以局部出汗多、饥饿、头晕、心慌等现象多见。
皮肤发痒——全身皮肤发痒,特别是女性阴部的发痒程度更厉害。
视力改变——视力减退或早年出现白内障且发展很快。
间歇性跛行——走路多了下肢疼痛难忍,不能行走或出现手掌挛缩现象。
疲倦感——即使什么也没干,身体也感到很疲劳。
遗传倾向——家中(父母、兄弟、姐妹)有患糖尿病的人。
其他——常有饥饿感,嗜吃甜食。
当疑有糖尿病时,应尽早去医院检查。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的检测。若患者空腹血糖浓度在77毫摩尔\/升以上,口服75克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浓度达111毫摩尔\/升即可诊断。
当然,情绪紧张、感染、创伤、营养不良、长期卧床等也可影响人的糖耐量,造成暂时性的高血糖。尿糖阳性未必是糖尿病,它可以见于肾性尿糖、餐后尿糖、果糖尿等。尿糖阴性也不能排除糖尿病。
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患上糖尿病,尤其是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更应该注意平时饮食、运动,做到定期检查。
3糖尿病患者的爱情是否有春天
小陈今年29岁,2002年大学毕业后在成都工作,2005年认识了现在的女朋友,感情很好。小陈是做房地产的,收入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想给女朋友一个温暖的家,在去年买了房子也把婚纱照照了,可以说结婚就是个仪式了。
天有不测风云,小陈去年十一前因为身体乏力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血糖偏高,最终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知道这个消息后,女朋友的父母怕疾病会拖累家庭,坚决反对他们在一起。小陈女朋友天天哭,小陈无奈,被迫答应与女朋友分手,可是那个女孩子就是不同意。两个人的压力都很大。
爱到深处,怎么能忘了彼此,说断就断呢!与其逃避,不如面对,虽然这种病是不能去根的,但是人定胜天,两个人携手走下去要远胜于一个人孤独地徘徊。
糖尿病患者能够享受爱情吗
是的,只要两人感情到了一定火候,并且当事人处理得当,糖尿病并不会阻碍爱情的脚步。
患有糖尿病该怎样处理感情呢
对于许多糖尿病患者而言,糖尿病或许会成为谈恋爱的一个心理障碍,其实,正如前面那个故事一样,完全没必要把糖尿病看成是感情的绊脚石。
1.每日注射胰岛素容易给对方造成一种错误想法:这个病多严重啊,我当然应该选择一个更健康的人了。
其实有哪个人是完全健康的?就算没有糖尿病,也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患了糖尿病也使得部分患者的自信心大打折扣,在恋爱问题上左右为难,其实就是为自己的懦弱找一个不太漂亮的理由。既然自己都没有信心,别人又怎么能给我们信心?所以,恋爱,首先要有自信!
2.恋爱对象选择的问题。
我们是否应该选择一个条件比我们差一些的呢?或许我们是应该这么做,但是,两人的生活、经济条件等方面如果差异太大的话,绝对不是明智的做法,男人是应该承担大部分责任,但不是所有责任,当你的爱人所有的一切都要依靠你的话,这个问题就太沉重了。我们也不能把标准定得太高或者太低。
2.什么时候与她(他)谈糖尿病的问题。
许多患者对于自己病情是不愿意公开的。但是,如果你是认真对待这段感情的话,这件事情肯定是要说的,说的时间和怎样说却有技巧。我们总不可能一开始交往的时候就跟人家说我有糖尿病,这个也不敢吃,那个也不敢吃吧。这只能在无形之中扩大对方的恐惧。实际上我们应该先隐瞒,等到两人的感情比较确定以后,再来谈论这个问题比较合适。谈论糖尿病的时候我们就要认真了,要言语得当,如果对方为你感到担忧,那么恭喜你,实际上,你已经在她(他)心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所要做的就是消除她(他)的顾虑,在谈之前要准备充分。对于一些糖尿病名人的事迹要记得,有理有据,把握好谈论糖尿病的时机。这不是欺骗,而是把自己的优点放在合适的位置,把“缺点”合理回避。
无论怎样的努力,都有可能失败。万一要是对方因为糖尿病的问题要求分手的话,那就分手吧,在苦难面前退缩,不愿意一起承担的人是不适合走一辈子的。勉强在一起的话,今后也一样会矛盾不断。人生还有很多机会。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方的家长反对,这个时候也不要去责怪家长,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之常情,尝试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给对方一点时间。如果你们相爱的话,父母总是会心软的,两人在一起的可能性还是很大。孝敬父母是应尽的责任,虽然患有糖尿病,但是,他们也是会看其他方面的表现的。
糖尿病不传染,情侣们不要担心
虽然糖尿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糖尿病不是传染病。它不会像流感、乙肝那样,从别人那里传染来,再传染给别人。
接触糖尿病患者,即使是密切的接触也不会染上糖尿病。情侣、夫妻之间亲密接触不会因为对方是糖尿病患者而传染给另一方,但是相处时要注意节制房事,以利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如果某位“糖友”正在恋爱或者已经结婚,请好好珍惜这段感情,好好爱她(他),这才是最重要的,糖尿病根本不是分手的理由,祝大家都拥有幸福的爱情!
4.怎样预防糖尿病遗传
小刘最近很沮丧,前年她的公公是糖尿病去世的,去世的时候才52岁,她听婆婆说公公的嘴馋,忌不住口,什么东西都吃,最后是因糖尿病并发症去世的。
她的小姑子查出糖尿病时才18岁,小姑娘是1型糖尿病,在查出病后不久脚不小心烫伤因感染而去世。
去年她老公也查出了糖尿病,一直用胰岛素控制,效果还行。现在她好害怕自己的孩子也遗传这种病,在她眼里糖尿病好可怕,它的遗传有这么厉害吗?
糖尿病是否有遗传性
是的,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是不代表上一辈人有糖尿病,下一辈人就一定会得。
糖尿病为什么会有遗传性呢
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有家族遗传倾向。父母如果都是糖尿病患者,所生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明显增高。由于胰腺中胰岛β细胞某些缺陷,分泌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发病。
胰腺(胰岛)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代谢。胰岛功能异常所引起的组织代谢变化,可引起内分泌系统,尤其是垂体-性腺轴系统功能及其激素作用的异常。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之前,女性患者月经不调及闭经的发生率均较高,因而婚后大多数不孕。
男性患者不少患有性功能紊乱如阳痿、逆行射精、性欲减退、性成熟迟缓等。故其婚后不育者也达一半左右。
糖尿病分为两型:一为青少年型(1型糖尿病),青少年期即发病,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过少,对不孕和妊娠影响较大;二是成年型(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的90%,40岁以后发病,因各种诱因胰岛素需要增加,致胰岛素相对不足。
糖尿病患者的月经失调高达40%~65%,包括闭经、月经稀少和月经紊乱。受孕率仅为2%~5%,胰岛素治疗后受孕率上升至19%~30%。糖尿病患者一旦怀孕,对母婴双方都有不利的影响。患糖尿病的妇女怀孕后,自然流产、死胎、巨大胎儿的发生率较正常孕妇明显增高。
那么,“糖妈妈”们怎样预防下一代遗传糖尿病呢?
正如前文小刘所担心的,糖尿病有遗传性,但是对于还未出世的宝宝并非不可预防。只要妈妈是健康的,孩子患病的概率就很小,如果妈妈是“糖友”则要注意以下几点了。
预防下一代的遗传病,始于这一代的择偶与婚配。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例,如果爸爸妈妈中有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遗传概率在7%和14%之间;但如果父母双方都是2型糖尿病,遗传概率就提高到50%。因此,糖尿病患者之间不建议相互婚配。
受孕,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时期。患糖尿病的妇女,常有闭经、月经紊乱,难以受孕,即使怀上小孩,由于血糖不稳定,也容易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巨大儿和低体重儿,母亲也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先兆子痫、妊娠高血压等。
糖尿病育龄妇女要把血糖控制稳定,才能使月经恢复正常。受孕后,同样要稳定血糖在正常水平,才能确保母婴健康,顺利分娩。
调控饮食仍然是糖尿病孕妇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不但要保证孕妇自身的能量,还要提供胎儿的营养。若过度控制饮食,将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生出低体重儿。随意进食不调控,则使血糖升高和不稳定,对母亲和胎儿也不利。因此,妊娠期的饮食治疗,既与非妊娠期相似,但又有不同之处。
此外,每日多在户外散步活动,有利于降血糖和钙的吸收。应停用所有口服降糖药物,改用胰岛素注射,经常监测血糖,根据血糖,调整剂量,一定要使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内:空腹血糖<6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还要密切观察体重的变化,若体重增长过快或维持不变时,应请产科和内分泌科专家检查。
糖尿病早期的表现,比如喝水喝得很多,吃得也多,但不长体重,或吃得多,喝得多,尿也很多,如果有这三多表现,最好在没有这些表现的情况下,不吃高糖的食物,经常做尿检。好的生活习惯加上检查,基本上可以保证母婴平安。就是遗传到了,也可以减少发病的机会,使孩子处于正常的状况。
怎样看待糖尿病患者孩子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