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江陵名相张居正
湖北江陵,无论如何应该是一个让湖北生辉的地方。自公元前689年楚国建都于此,就有“望族出于江陵”之说。在这一带,先后走出了助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名相孙叔敖、助越王勾践复国的文种、政治家诗人屈原。公元1525年,这里又诞生了一个改写中国历史的人——张居正。
平民出身的张居正,成名的首要资本就是旁人望尘莫及的读书天赋,两岁时就因记忆好有了神童之名 ,10岁时因通晓“五经”声名鹊起。12岁由一篇文章考中秀才,13岁中了举人,只因主考官担心其过早得志不利成长,故意没有录取他。16岁再中举人,22岁则考中二甲进士。这样的成绩在中国千余年的科举考试历史上,该是屈指可数的。这个来自湖北江陵的青年,也因此走进了威严的紫禁城。
而张居正的优异远不止于此。回望中国历史,在文章上有建树的不在少数,而能象张居正一样同时在政治上建奇功的却几乎没有。苏轼少年成名,陆游文采超群,李白、杜甫诗才盖世,但是无一例外地在政治上不得志。对待政治,他们带有更多的率真、浪漫和单纯的文人气,以至文化人与不得志长期尴尬地联系在一起,动辄遭人暗算、被人排挤。只有张居正,恰如其分地将他的才气与政治完美结合,为读书人从政大大地扬眉吐气了一回。张居正是真正用心读书的人,真正带着宏伟抱负读书的人,真正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用最好的方式联系起来的读书人。从读书到做学问,他从一个翩翩少年成长为学者,从做学问到思考研究,张居正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他有心成就一番事业,但他知道,他首先需要得到权力。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他冷静地积蓄力量,适时施展才能,他懂得张驰有度,懂得让人接纳,懂得保护自己。他知道,一个连生命都不能自保的屈原,怎么去拯救他深爱的楚国?经过嘉靖、隆庆两代皇朝的洗礼,他终于官至迁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奠定了相当的基础。万历帝即位后,他的机会真正来临。由于皇帝年幼,由三位顾命大臣辅政,张居正位居第二。担当首辅的高拱处事的独断,成了张居正政治上的天敌,张居正审时夺势,抓住高拱与当红太监冯保的矛盾,联合太后,一举罢了高拱的官,使自己名正言顺地升为内阁首辅。为巩固权力,他亲自担任皇帝的老师,拉近与小皇帝的距离,也树立在朝中的威望,将大明王朝实际上的最高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他终于有了一个舞台,可以实施他的大手笔,他所处的时代也给了他发挥能量的足够空间。
明朝发展到张居正从政的年间,开始由盛转衰,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兼并规模愈来愈大,国家的税收愈来愈少,国穷财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王朝危机四伏。张居正相信,他有能力让衰老的体制再现活力,于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席卷王朝。在内政方面,他创制“考成法”, 要求官员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罢免无作为官吏,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在经济方面,他一边重新清理理土地,一边实行著名的“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在军事上,他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长城上加修了敌台,对鞑靼俺达汗采用和平政策。经过改革的帝国机器飞转起来,史书用“边境义安”、“太仓粟可支十年”、“太仆寺积金四百余”、“一时政绩炳然”形容当时的景象,己近末期的王朝喜现“万历中兴”局面,成为明王朝最富庶时代。
作为读书人,张居正从政之游刃有余让人叹服,更让人可敬的是,无论在多么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他身上永远保持着中国读书人骨子里最为宝贵的清明洁净。明朝中后期皇帝大多懒惰,大权则掌握在少数大臣手里。这些掌权的大臣,往往利用皇上的怠政,私下勾结党朋,弄权敛财,制造冤案,陷害忠良,中国历史上几个遗臭万年的大奸臣严嵩、汪直、魏忠贤都出自此期间。而张居正执掌大权显然不是为一己私利,而是发自内心忧国忧民之始然。刚刚到北京的时候,他就上书皇上,直言上流社会对白姓搜括得太厉害,表达了“民何以堪”的忧虑。在为官期间,他没有歌台舞榭,而是闭门谢客,攻读历朝典章,剖析政务,探索救国兴邦之道。在掌握最高权力的十年里,他“私宅不见一客”,不受收一分礼金,辽东总兵李成梁想以送礼的方形感激提拔之恩,张居正说只要李殚精竭虑报效国家,就是送给自己最厚重的礼,其刚直不阿的人格,溢于言表。
一个品德高尚又能力超群的人,一个为中国历史写下光辉一笔的人,可叹的是依然没有逃过历代改革家的厄运,由于改革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在他死后不到十个月,家被抄,封号被剥夺,并殃及老母及子孙。熟读经书史籍的张居正,不会不知道,一个在权力颠峰的人、一个“损害”了许多贵族利益的人,其命运的险恶,但他矢志不移。
不同于商鞅、白起等前代改革家的是,对张居正的清算在他身后进行,生前却无人可以撼动,不能不说明他是智者中的精品。不同王安石的是,无论改革遭遇多大阻力,个人遭受多少污蔑,张居正没有万念俱灰,更没有选择归隐,而是始终战斗在最前延,又不能不说明他信念的坚定。
可悲的是,张居正不惜灭顶之灾点燃的革新之火因对他的查抄毁于一旦。在此后的六十多年中,明朝各种矛盾急剧发展,一发不可收拾,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力挽狂澜。当明末的王公贵族开始怀念这位改革家,只能用恢复张居正及儿子的官职来表达忏悔,却没有人可以挡住李自成前进的步伐,挡住满清人的铁蹄。“明亡,实亡于万历”,实亡于对张居正的清算。
不管怎么说,从湖北走出的张居正,在遥远的北京是轰轰隆隆地干了一番大事业,以至人们发出“几人相业似江陵”的感叹。他的成名没有一点家庭背景的依托,祖父是江陵辽王府护卫,父亲则是一连七次没有通过乡试的老秀才。不过作为荆楚文化的发缘地,江陵丰厚的人文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却实实在在地滋养了张居正。在江陵,他度过了二十余年的青少年时光,并结交了许多文友,此后一直与这些人有交往。为官后的张居正曾因为严嵩当道,心中郁闷,每当此时,他都会想起他的家乡江陵,他觉得家乡才是他最温暖的怀抱,是他心灵最宁静的港湾,于是两度回乡修养学农,共计六年。按落叶归根的理论,张居正的遗体安葬在江陵城东门外,永远与家乡融为一体。
作为江陵走出的大人物,张居正没有利用职权为家乡做更多的事情,被抄家里,家里的银子还不及冯保的二十分之一。倒是为了如火如荼的改革,在父亲去世期间,也没有按祖制回家守丧。而且因为他的原因,家乡的亲人遭受了巨大灾难,死的死,流放的流放。今天的荆州博物馆,还保留着皇帝御赐给张居正的龙尾砚和玉带,无声地显示着张居正当时的辉煌,而躺在博物馆的张居正手稿,还在替他表达着对家乡的深情。
江陵名相张居正,一个永远让你感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