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火之痛
如果说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一件事情最具划时代意义的话,无外乎火的发明。因为有了火,人类便有了温暖,就有了熟食。因为有了火,人类就有了抵抗猛兽的胆识与勇气,就有了抵御灾病的条件和能力。人类文明从此呈加速度发展,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而熊熊燃烧的大火,又给多少个辉煌带来灭顶之灾。
离我们最近的一场大火灾发生在1938年的长沙。这年11月12日夜,长沙突然燃起一场全城大火,因12日的电报代号为“文”,大火发生在夜间,为“夕”,因此称这次大火为“文夕大火”。大火持续五天五夜,全城90%以上的街巷、房屋被烧,3000多人丧生火海。
“文夕大火”毁灭了长沙自春秋战国以来3000年的文化积累,地面文物存留者几近于零。国宝级文物440颗汉印被熔化为铜块铁饼,古城长沙的象征天心阁在大火中只剩残垣断壁,“湖南省产图书馆”连同万卷善本古籍,化为灰烬。船山学社、时务学堂、曾国藩祠堂等名胜古迹无一幸存。著名的湘绣业所有绣品和画稿与铺面一同焚毁。长沙,这座中国唯一一座2000多年城址不变的古城,其文化传承就此中断。
这场文化劫难源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8年10月,日军攻占武汉,而南方的广州也在日军手中,长沙处在日本人南北夹击之中,形势十分严峻。由于对守住长沙没有足够的信心,国民政府提出“焦土抗战”的作战思想,也就是即使烧毁长沙也不能让日本人获得物资和住所。在长沙居民和政府机关进行了大幅度转移后,焚城计划一步步进行,选定的四百个着火点全都淋上了燃油。11月13日凌晨,由于奉命放火官兵的失职,大火提前燃起,千年古城长沙毁之一炬。“文夕大火”使长沙成为二战期间世界上损失最为惨重的四座城市之一,是长沙人民最痛楚的记忆,是长沙文化史上的巨大悲剧,也是中华民族在衰弱中的苦难印记。
火,是这样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其残酷和无奈,而其毁灭性远不止于此。
1860年,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圆,这座从康熙年间始建,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几代皇朝150余年营造的“万园之园”,连同其中数不尽的稀世文物和部分《四库全书》原稿,仅三天的时间,在大火中化为乌有。圆明圆汇聚了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园林景观、建筑和部分西洋建筑的精华,仅乾隆帝六下江南,就将所见明园胜景都绘成图,仿置于园中。圆明圆的焚毁,烧掉了中华文明一只强壮的胳膊。
灾难远没有结束。
1923年,一群太监放火烧掉了故宫中的建福宫,这里是乾隆皇帝存放珍宝玩物之地,汇集了康乾盛世期间的古玩、字画、古书、瓷器,数不胜数。被大火焚毁的东西到底有多少,没有人能弄得清,只有一个事实是清楚的,就是大火过后,人们从灰烬中拣出金块金片一万七千余两!
而在此之前,还有更多的触目惊心。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中国历史上最全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在战火中不知所终。1421年,历时15年<<<<建成的紫禁城完工不到百日,其三大主殿失火,化为灰烬。此后的一百多年里,三大殿两度重建,又两度毁于火灾。 1127年,金兵攻入开封,烧掉了画家帝王宋微宗的收藏品无数。975年,宋兵进入南京,南唐后主李煜为“保护”他的书画收藏品,将其付之一炬。此外,还有离我们更遥远的焚书坑儒、火烧阿房宫……
我们无法用数据统计我们的文化在大火中的损失,也无法用语言表达其中的遗恨。无论是列强的无耻暴虐,还是我们自身的无知鲁莽,我们在强大起来的时候留下的一个个文明记号,就这样在大火中了无踪迹。当70年前的中华民国需要用自残的方法来自卫的时候,至今我们仍能听到那份痛苦中的呻吟,能感受得到那份在贫弱中的不甘没落。当李自成在明宫燃起一把大火,用以发泄他守不住北京的满腔怨气,那一份悲哀,至今还冰凉着我们的背脊。
如果说还有一点东西给予我们慰藉的话,那就是历尽百转千回,我们毕竟留下了《清明上河图》,留下了毛公鼎,我们的文明还是有一些东西可以被触摸,可以被见证。
但愿一次次的大火,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但愿一次次大火,让我们分外懂得珍惜。但愿一个和平安宁的世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