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李世民的胸怀
华夏族向来是唯我独尊的。在他们眼里,唯有本族人等才是高贵的、道德的、有教养的,其周边民族被蔑称为所谓“夷、狄、蛮、胡”等等,不一而足,都是“无信无义”的野蛮民族。而为汉人所不齿的狄夷之族,对汉也当然地怀着深深的敌意,长期以来,双方战争不断,积怨甚深。
李世民是第一个真正用平等眼光看待周边民族的人。唐建国后,最大的外族敌人就是突厥。在唐统一的进程中,突厥每每帮助各割据力量与唐对抗。李世民继位不久,东突厥颉利可汗就率大军压向长安,给了李世民不小压力。可以说,新生的唐王朝包括李世民本人,对突厥怀有仇恨是理所不然的。
贞观四年,经过几年的力量积蓄,唐军终于击败东突厥,生擒颉利,受降突厥部落人员十万。在对待突厥降众的问题上,大臣们提出了很多主张:“其世寇中国,万姓冤仇......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其实,大臣们的意见不无道理,也不可谓不解恨。可是李世民没有采纳,他没有遣送回一个人,而是大胆地将突厥人安置在长城沿线,另一部分人竟安置在了长安城内,天子身边,并让其中上百人在朝中为官。他深信,“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对他的老对手颉利,他给予厚待,最后善终于长安。
李世民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他逆中国传统习惯,顶着众大臣的意见,给予对手兼异族最宽大的空间,事件本身体现的正是李世民拥有的一颗博大的心,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他心怀天下,因此天下人皆为他所爱、所怜惜。此后,在征辽东俘获高丽万余人时,李世民也没有按中国传统将这些俘虏赏赐给将士,而是让他们在国内安居、生产,还发给他们农具,帮助他们生产,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用他们原来的官员管理他们......以至高丽人“欢呼之声,三日不息”。
对待外民族宽厚,对待外民族人才,李世民更是予以极大的信任和重用。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黑齿常之、李谨行等,都是原北方敌对民族的首领导或将军,归顺后李世民都对他们委以重任,阿史那社尔还做了李世民的妹夫。
一个强大起来的王朝对待外族没有歧视和欺压,而是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们。这是一个大国真正的风范。这种前所未有的尊重与开放,也赢得了最为荣耀的回报。
争斗了上千年的北方民族,主动来长安朝拜,称李世民为他们共同的“天可汗”,他们的土地自动地纳入了唐朝版图。李世民兴奋地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李世民逝世之时,北方民族人甚至自残来表达悲伤和对他的敬重。
对外族尚且如此,对身边的人才,李世民更是用一颗博大的胸怀接纳和重用。
武德九年,玄武门政变之后不久,李建成手下的洗马魏征对李世民说:“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其意指魏征早就劝李建成动手杀李世民,可李建成没有听从。李世民没有杀魏征,甚至没有责怪他,反而因为欣赏重用魏征在自己的朝堂上为官。与魏征一起受到重用的还有李建成的原手下王珪等人。魏征和王珪其后都成为李世民最重要的鉴官。
尉迟敬德原为刘武周部下,为刘南征北战,打下不少地方。武德二年,尉迟敬德率军在夏县大败唐军。第二年,李世民在介休终于打败尉迟敬德。同样,由于欣赏尉迟敬德的才能,李世民力排众议,对他予以重任。李靖本是隋朝官员,曾准备揭发李渊的起兵动机差点被杀。李世民爱惜他的才干,将他招入门下,为李唐王朝立战功无数。
象这样,从前是敌人,后被李世民重用的人才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李世民重用这些人才,不是没有风险的,不是没有受到阻拦的。但是,一旦投靠李世民的人,就没有一个反复的,没有一个不忠心耿耿紧跟李世民的。李世民海纳百川的胸怀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敢于用人,表现的是李世民非凡的气量。排除阻挠地重用他们,则是李世民惜才、爱才情怀之使然。知遇之恩,无以为报,对这样圣明的君主,哪一个臣子不会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客观地说,贞观时代并不是一个很富庶的时代。但是,生活在贞观时代的人民,却是那样的幸福和满足。李世民用大海和天空一样的胸怀,让他的敌人和对手,让他的臣子和民众,享受着空前的和谐与安定。他创造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神话。他的帝国深远地影响着今天的中国和世界。至今,海外的国人都喜欢以“唐人”自称。
在李世民的国家,有经过唐朝皇帝册封的属国,如南诏、回鹘。有唐朝的藩国,如吐蕃、新罗。还有波斯、阗国这样自愿纳地成为唐朝府州。
在李世民的国家,突厥人、匈奴人、鲜卑人、西域人、高丽人、吐蕃人、日本人都出现在了朝堂之上,成为李世民政权下的大臣,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一排。其开放程度不要说中国,在世界任何国家的历史上,都是不能比拟的。当时的长安、洛阳、扬州等城市都成了国际化的大都市,各种肤色人种汇集于此,流连往返于此,为唐朝的兴旺发达作出各自的贡献。
世界上是最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李世民就有着这样的胸怀。
李世民宽阔的胸怀和放眼世界的眼光,他追求天下大治的美好愿望,将长久地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和我们这个民族一段美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