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百世流芳
1052年,范仲淹被调到颍州任职,此时,他已身患疾,他坚持前往任所,结果还没到颖州,便溘然长逝,享年64岁。宋仁宗听说范仲淹病逝的消息,下令辍朝一日,追封范仲淹为兵部尚书,为他专门御书“神道碑”题额。欧阳修为范仲淹撰写了碑文。凡是范仲淹从政过的地方,包括一些少数民族的人民,都自发聚集在一起悼念他,有为他建祠堂的,有为他画像的,还有为他斋戒的。一直到今天,人们还络绎不绝地到范仲淹的陵墓祭祀他,怀念他。
一个政府官员,赢得从皇上到平民的一至推崇,赢得千百年来人民的无限追念,范仲淹的一生是光辉和不朽的。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是他品格的最集中反映。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是他政治上第四次受措的时候,年近六旬的范仲淹,为官一任,就造福一方,从不曾为一己私利做些什么,可是在仕途上却屡遭排挤。他没有气馁,没有消沉,相反,他以蓝天大海一样的胸怀,道出了自己为国为民、忧国忧民的永恒心声。
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获得成功也许并不难,而范仲淹在政治、文学、军事、教育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均取得了卓越成绩,堪称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这也是他被不同层面的人共同认同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人历经少年的贫困其实不足为道,而范仲淹不随波逐流,直到身为副宰相,依然保持平民式的生活习惯和作风,就显得格外难能可贵。范仲淹生活在北宋内忧外患比较严重的中后期,为国家的平安、人民的安居乐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一生波澜壮阔,鞠躬尽瘁,跌宕起伏。但是无论受到怎样不公正的待遇,他永远保持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五十多岁开始戍边,近六十岁还主持全国性的改革,六十岁以后又工作在塞外的艰苦环境中,直到身死赴任途中。
范仲淹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下诞生的杰出人才,也是北宋对文化人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少年时期的孤贫给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天资聪颖加上后天勤奋造就了他的文武双全,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吸取给了他高尚的人格。至今还遍及各地的范公堤、范公祠、景范楼等等,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这位高洁光辉的先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如保去做一个自然人,一个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