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白手起家的创富之道 > 第27章 抓住机会=抓住财富(3)

第27章 抓住机会=抓住财富(3)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两家店的规模都很小,水果箱上放两块木板当摊架,上面乱七八糟地堆满水果。每天黄昏时分,两家水果店就都会挑出有瑕疵的水果贱价出售,吸引的顾客都很多。由于每天这样做,双方招引了不少的回头客和熟客,生意也满兴隆的。然而,后开的店赚了一点钱就忙着整修店面,扩大营业场所和经营品种,还买了一个冷柜贮藏鲜水果。再没有带瑕疵的水果被挑出来了,装修和气氛也比从前高级了,生意却渐渐不如以前了,只有那些探望病人或拜访亲友购买见面礼的人才会光顾这家店。由于它失去了众多的顾客,资金周转率下降,竞争力也大大减弱了。而小李的店面则依然延续着自己的特色,走物美价廉的战略,生意持续火爆。 又发展了几年,小李兼并了对面的水果店,大小一起经营,也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不想赚大钱的生意人不是一个合格的生意人。期待大发展,渴望新机遇,这种心态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步子过急,就难免顾此失彼,盲目做大,反而会葬送自己以后的财富。

白手起家必然要经历一番辛苦创业,看准自己身边的机遇,踏踏实实起步,才能开启美好的财富之旅。

从灵感中捕捉机会

机遇对每一个人来说,它都存在于你的身边,关键在于你是否能用双慧眼去发现它,拥有它,利用它去创造你的未来和人生价值。

作为一个有心的人,他是不会放过身边的每一个机遇的,他们是机遇女神的情人,能在随时随刻,迎接机遇女神的到来。

生活中许多人总是埋怨没有机遇,实际上该怪自己眼光不够。许许多多的机遇就在你的眼前,成大事的人要善于在这些不被人注意的地方发现机遇。前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故事。

大家都看过关于泰森打擂咬耳丑闻的报道。许多人看过去就算了,然而却有人利用这—新闻发了大财。

美国的一个巧克力商人在咬耳丑闻发生之后,赶紧推出了一种形状像耳朵的巧克力,上面缺了一个小角,象征着被泰森狠咬的那个著名的霍利菲尔德的耳朵,巧克力包装上还有霍利菲尔德的大照。此举立刻使这个牌子的巧克力倍受世人关注,在多品牌的巧克力中脱颖而出。这个巧克力商人就这样一举发了大财!泰森咬耳丑闻,全世界十几亿甚至几十亿人都知道,但是发现这个发财良机的只有这个美国商人。

生活中处处充满机遇,只要你善于发现。社会上的每一项活动,报刊上的每一篇文章,人际中的每一次交往,生活中的每一次转折,工作上的每一次得失等等,都可能给你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信息、新的朋友,也许只是一次选择,一次机遇,却可能是一次引导你走向成功的契机,问题在于你自身的素质,在于你是否能发现每一次机遇。不要以为机遇难寻,其实机遇就在你的身边,甚至就在你的手上。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原地区,有—位经营苹果的杨格先生。他种植的“高原苹果”味道好,无污染,在市场上很畅销。可是有一年,一场冰雹袭来,把满树苹果打得遍体鳞伤。而杨格已经预订出了9000吨“质量上等”的苹果,这突如其来的天灾给了杨格重重的—击! 辛辛苦苦一年的成果,就这样被毀了。但是杨格不甘心这样,他要把“无利”变为“有利”,把“危机”变为“良机”。他仔细察看了受伤的苹果,立刻想出对策。他指定了这样一段广告词:“本果园生产的高原苹果清香爽口,具有妙不可言的独特风味;请注意苹果上被冰雹打出的疤痕,这是高原苹果的特有标记。认清疤痕,谨防假冒!”结果,这批受伤的苹果极为畅销,以至后来经销商专门请他提供带疤痕的苹果。

美国总统的选举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比较大的政治事件,会做生意的美国商人自然会紧盯着这件事不放,寻觅其中可以利用的生意机会。

克林顿当选为美国总统之后不久,美国有一家饭店的老板通过仔细调查弄到了个克林顿最爱吃的菜的菜单,同时了解到克林顿年轻时的绰号“滑头威利”。于是这位老板先把自己的餐馆改名为“滑头威利餐馆”,接着在自己的“滑头威利餐馆”推出了一系列克林顿最喜欢吃的菜,同时又出钱做广告,宣传本店这些菜是总统最爱吃的。老板还在餐馆厅内塑了一。座克林顿与夫人、女儿一同吃饭的雕塑。经过这么一番“折腾”,这家餐馆在人们的眼中似乎已经非同一般,与当选总统克林顿好像是有多方面的联系:店名是“滑头威利餐馆”,是克林顿年轻时的绰号;菜是克林顿最爱吃的;餐馆内还有克林顿与夫人、女儿一同吃饭的塑像,塑像栩栩如生,人们在匆忙之中还以为真的是克林顿在这里就餐。人几乎都有仰慕名人的心理,都乐意到这里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尝尝总统爱吃的菜是什么滋味,吃完了饭,又伴着塑像留影,留下与“总统全家”共餐的纪念。这家餐馆的生意因为了有总统的帮忙而变得十分兴隆。

以上几个故事都证明了机遇常常藏于细节,人往往是因为抓住了细节中的机遇,才成就了他后来的富有。

机遇只钟爱有头脑的人

机遇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一种开放的、有利的环境因素,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无限的作用,使之更有效地创造利益。具体地说,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下,如果各方面因素以最佳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这就是开放的、有利的条件,谁能最快发现并使用这些最佳组合,优化手上的人力、物力,从事投’资,谁就可以更快、更准地获得更大的成功,赚取更多的财富。这些有利条件就叫机会。

对于机遇,我们必须主动地去对待它。我们应该牢记当机遇不在时,就要去寻找机遇;当机遇来临时,就要善于把握机遇。这是追求成功的人应该拥有的基本本领。

无论哪一位商业领袖的成功故事,都会使你发现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懂得把握机会的人。他们的命运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着挑战,并被浓厚的传奇色彩包围着。摩根就是这样的人。

众所周知,在华尔街发展为世界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摩根家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J.P.摩根曾被誉为华尔街的基石,他的经营思想和冒险精神,为摩根家族带来了难以计数的财富,他大胆的投机行动,刺激着无数投资者向华尔街涌来。

看准时机就要大胆下注,全力出击,这是摩根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对时机的把握,摩根从年轻时就已经具备了,只是后来在金融搏击中越来越运用熟练了而已。

1857年,J.P.摩根从德国格廷根大学毕业,进入邓肯商行工作。年轻人独有的气质和摩根自身独特的素质,使他干得非常出色。不过他大胆的行动和冒险精神,常常让总裁邓肯先生心惊肉跳。

一次,摩根去古巴采购鱼虾海鲜归来,中途在新奥尔良码头停泊时,一位陌生人气喘吁吁地敲开了他的房门,“先生,你要咖啡吗?上等的咖啡,我们可以半价出售!”“上等咖啡?半价出售?”摩根疑惑地盯着这个陌生人。陌生人马上自我介绍,“我是这艘巴西货船的船长,为一位美国商人运来一船咖啡,货到了,可是那商人却破产了,这一船咖啡只好在此抛锚。先生,您如果买,等于帮了我一个大忙,我可以半价出售。但有一条,必须现金交易。”

摩根一看咖啡的成色不错,价钱又便宜,就自作主张,以邓肯商行的名义买下了这船咖啡,然后,他给邓肯发去了电报。

邓肯得到消息后又惊又怒,因为过去商行在咖啡生意上已经上了几次当了,而今摩根竟连招呼也不打一声便自作主张,如果其中有诈……邓肯生气地回了电报:“你这样做是想拿邓肯商行开玩笑吗?立刻撤销交易,损失自己赔!”

摩根见电报更是勃然大怒,他只好求助于在伦敦的父亲,这位伟大的父亲回电同意他用自己在伦敦公司的户头,偿还挪用邓肯商行的欠款。摩根非常高兴,索性放手大干,在巴西船长的引见下,他又买了其他船上的咖啡。

这次摩根是押对宝了,就在他买下这批咖啡没多久,巴西就出现了高寒天气,咖啡大减产,咖啡的价格一下子暴涨二三倍。不用说,摩根大赚了一笔钱,不仅令父亲大为高兴,连邓肯也对他刮目相看了。

摩根初出茅庐就弄出如此大的手笔,不能不说这是一桩冒险之事。但机会就是这样,它抓住了线头,顺着你的牵引,那结果就会出来。从这次咖啡生意上看,摩根坚信对于看准的事情就要迅速大胆地放手去做。在以后的商海生涯中,这种信念一直伴随着他,使他成为华尔街的风云人物。

李嘉诚曾经这样说过:“机遇只钟爱那些有准备头脑的人。”,“有准备头脑”涵盖很多的内容,而见识和胆略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有见识和胆略的人才有抓住机遇的可能,而缺乏见识和胆略的人即使机遇频频在他面前跳跃,他也经常视而不见,就算看见了也不会把握。

善于利用机遇的人拥有敏锐的目光,机遇一出现,他就能迅速出手。因而,醒着的人是机遇的宠儿。对于那些不够清醒的人来说,只有在回忆中才会发现机会曾经来过。

找寻机会不用怕晚

一个人一旦过了四十岁,他的致富热情便降下去了。进入不惑之年的穷人,更看重的是生活、事业、家庭上的稳定,那些创业的激情,那些致富的理想,早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模糊了。

年过四十,只求安安稳稳地窝在一家小单位,挣钱不多,能够养家,凑合着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这样一天一天地过日子也就不错了。这样的入肯定成不了富人。

有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这样说:“我都四十的人了,还拼个什么劲儿啊!”听着是一副知足常乐的语气,但是他的内心里会不渴望钱吗?这种说法实质上只是一种托词,一种不再前进、抓不住财富的表现。

如果你真的这样想就错了。很多的富人都是大器晚成,社会上有几个人是二十多岁就成为富翁的?有也是极为特殊的,这样的特例毕竟是极少数。更多的富人是一直到了五十岁甚至更高的年纪才成就番事业的。

所以,寻找机会不怕晚,关键是自己有不服输的精神和对财富的向往。

只要想做到,还怕机会晚吗?有一句俗话说得好,“好饭不怕晚”。虽然需要等,但是值得。宗庆后的祖父是张作霖手下的财政部长,父亲在国民党政府当过职员。1949年之后,宗庆后的家庭非常贫困,家里兄妹5人,父亲找不到工作,只靠做小学教师的母亲的工资度日。初中毕业后,宗庆后到舟山马目农场找到一份挖盐、晒盐、挑盐的工作。

1978年,33岁的宗庆后回到杭州,入校办厂做推销员。1987年,42岁的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依靠14万元借款,创办了娃哈哈公司的前身——40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和他年纪相仿的人早就开始“收敛”了,可是他仍旧骑着三轮车去送货,有时最小的一笔生意仅赚了一块钱。

199 1年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仅有140名员工但却有着6000多万元银行存款的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毅然以8000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了有6万多平方米厂房、2200多名员工,并已资不抵债的全国罐头生产骨干企业之一的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这次“小鱼吃大鱼”的结果就是:负债高达4000多万元的国营老厂仅仅在3个月之后便扭亏为盈,娃哈哈迅速壮大了自己的队伍。从此娃哈哈逐步开始步入规模经营之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