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功勋(五) > 第209章

第209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2008年年底,孟买泰姬马哈酒店发生爆炸案,印度政府指责这是伊斯兰原教旨武装分子所为,并扬言要采取军事行动,一时间,两万巴基斯坦军队聚集在印巴边境,而数万印度官兵也由四面八方汇聚到印巴边境地区,这起事件的最终还是在谈判桌上得到化解,但是旁遮普地区的国境线关口处,每天的国门关闭仪式却是依然在进行。

历史上,位于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本就是以亚穆纳河和印度河为界,但这里却是印度河谷史前文明的中心地带,随着莫卧儿人的统治,伊斯兰教取得主导地位,旁遮普地区开始成为印度次大陆的文化中心。但之后由于锡克人的频频反叛,英国人开始了对这一地区的征服,当然了,这一切的结束,是最终随印巴分治而结束,旁遮普地区被分属二个不同的国家,也就是印属“东旁遮普”和巴属“西旁遮普”二大地区。

一直以来,印度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市因为拥有锡克教著名的金庙而成为锡克人的圣城。因为锡克教习惯人人身配一刀,崇尚武力,所以自古以来锡克勇士就是同属古印度的印巴两国军队的精英力量,他们自称为阿育王手下的“狮子勇士”,锡克人每每见了异族人,都是会说那句“锡克人,王者风范!”的确,腰间挂着莫卧尔弯刀、留大胡子,头顶大头巾,有时候上竖鸡冠型饰物的锡克勇士的确很有威严。

不过搞笑的是,印度政府那样的打压锡克教徒,但锡克族勇士却是被印度政府看作成为印度勇士的象征。瓦赫加边境口岸是印巴陆路的一个主要往来通道,这个口岸位于印度阿姆利则市西面18公里、巴基斯坦拉合尔市东面17公里处。这里每天早晚,印巴双方的仪仗队在同一时间进行内容相同的国门关闭仪式。这个仪式几乎成了去印度旅游的游客们必须去观赏的节目。

两国边界处有一个大铁门,铁门两侧有两国各自的看台,而看台上则坐满各自为自己的国家的仪仗队而呐喊的人群。仪式一开始,人们便是群情激昂,到处都是此起彼伏、声如雷鸣的“印度万岁!”“巴基斯坦万岁!”的呐喊声。

印巴两国的边境仪仗队的军服各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但相同点就是,双方都有特别夺目的头饰,那头饰就似是好斗的公鸡怒张的鸡冠。每天仪式开始的时候,双方号手同时吹号。两国各出一个仪仗兵,同时从各自的出发点踏着高抬腿的、显得非常夸张的步伐大步走向对方的国门,那气势汹汹而冲走过去的仪仗兵似乎是想用气势去吓倒对方,但他们却从来都不会越境,而是骤然的将脚步停在边境线上,重重的跺脚步操,愤怒的表情,夸张的姿态,以及高吭的长吼, 鼻子相抵时的怒视对,双手叉腰时各不相让,仿佛双方都要在气势上将对方压下去一样,其实这仅仅向对方示威、泄愤而已。

然而谁也想不到的是,其实无论是巴基斯坦的仪仗兵,还是印度的仪仗兵,其实都是锡克人,都是阿育王勇士的后代。这一层层面上的关系存在着,也就使得锡克人在印度的关系更加微妙了。

1977年3月,身为尼赫鲁女儿的英迪拉-甘地领导的国大党在大选中惨败给人民党和阿卡利党联盟,不得不辞去总理职务,当时人们评论英迪拉“已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然而,为了东山再起,英迪拉甘冒风险,寻求与锡克教极端派首领宾德兰瓦勒合作。宾德兰瓦勒在英迪拉的支持下,向阿卡利党提出了很多难以接受的要求,从而导致了阿卡利党的分裂。英迪拉为获取锡克教在旁遮普对她的支持,进一步向宾德兰瓦勒妥协,保证自己一旦重新掌权,便将全印度最富庶的旁遮普邦的行政管理权交给锡克人,并撤走印度中央政府委派到该邦的所有印度教官员。于是在宾德兰瓦勒的全力配合下,1980年,英迪拉重新迈进新德里的总理府。

英迪拉上台后,不仅兑现先前的诺言,还宣布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为“圣城”,她要求军队和警察严守其父尼赫鲁的训令“绝对禁止进入锡克教圣地金庙”。而宾德兰瓦勒却在锡克族青年中招募失业者和极端宗教分子,组织供自己差遣的锡克教志愿军,并在金庙中建立总部。宾德兰瓦勒的锡克教志愿军经常与当地军警、印度教徒冲突,枪击、谋杀、绑架几乎成了旁遮普邦生活的一部分。印度八个党派组成的反对联合阵线借机向英迪拉施加压力,宣称如果英迪拉不采取行动制止旁遮普邦锡克教极端分子的暴力行为,八个党派将一致要求她辞去总理的职务。 英迪拉忍无可忍,终于采取了行动。1981年9月21日,宾德兰瓦勒刚走出金庙,早已埋伏在外面的警察一拥而上,将他塞进警车。

虽然宾德兰瓦勒被关进监狱,但他仍非常嚣张,寻找一切机会煽动信徒们发起反击,一时间旁遮普邦陷入无政府状态,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人死于教派冲突,宾德兰瓦勒的手下还劫持了一架印度航空公司的波音客机,要挟政府无条件释放宾德兰瓦勒。英迪拉只好满足了劫机者的要求,宾德兰瓦勒在囚禁了九天后被释放出狱。 宾德兰瓦勒重回金庙后,立即着手购买各种武器,亲自将千余名有战斗经验的锡克兵组成自己的贴身卫队,以防不测。他公开鼓吹要以战斗的方式争取建立锡克人的国家,纵容手下对外使用暴力手段。

为了恢复法律和秩序,英迪拉宣布解散旁遮普邦政府,实行总理治理,并调动大批军警进驻该邦。宾德兰瓦勒则针锋相对地号召锡克教徒开展“不合作运动”,拒绝粮食外运,旁遮普素有“印度粮仓”之称,为印度提供一半的商品粮,锡克人的“不合作运动”令印度经济遭受重创,对面临新一轮大选的英迪拉十分不利。于是这才有了后来攻占金庙的“蓝星行动”,当然了,后来金庙事件导致了英迪拉-甘地的被刺杀,而英迪拉-甘地的被刺杀又导致了印度教徒对锡克教徒的血腥杀戮,双方就这样持续着的将民族的关系搞得僵持下去,虽然锡克教徒一直在印度的政坛中占据有一席之地,但这并不能够化解双方的矛盾。

金庙事件后,印度的锡克教徒都披上黑巾,以示哀悼,这些教徒们袭击警察和印度教徒,聚众闹事。甚至在宗教情绪的煽动下,一些锡克族士兵开始叛乱,试图重新夺回阿姆利则金庙。金庙事件后,印度国家情报部门就曾经向英迪拉总理发出警告“一些锡克族士兵携枪支潜往首都,企图对政府高官进行暗杀和恐怖活动。”但那个时候的英迪拉顾不得这些,她一面派军队包围和堵截叛乱的锡克士兵,一面前往各地演讲,以求锡克族和印度教徒达成谅解。一次集会上,她正劝说锡克教与印度教和平共处时,被台下扔来的石头砸中面部,顿时鲜血直流,但她仍坚定地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印度的统一与国家利益,纵使我因为国效劳而死,我也感到光荣,我的每一滴血会使这个国家更加茁壮。”没想到,这句话真的一语成谶。让印度教徒们难以接受的是,虽然印度安全部门在金庙事件后便加强了对英迪拉的保卫工作,并希望撤换她身边的锡克族警卫,但被英迪拉拒绝了,而刺杀她的却恰恰是这些保镖。

更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策划这次行动的不是别人,正是在挪威政治避难的印度外交官哈林德-辛格。哈林德-辛格曾经是印度驻挪威使馆的一等秘书,但此人虽然是政府外交官,却是在国外一直从事建立“卡利斯坦国”的活动。金庙事件后,他在挪威政治避难。当他得知本特-辛格也对金庙事件不满,并倾向于建立“卡利斯坦国”后,立即拿出10万美元,要求本特-辛格网罗杀手。本特-辛格是英迪拉的贴身警卫,跟随英迪拉已经达十年之久,可以说,他们的主仆关系是很亲密的,但是金庙事件深深刺激了本特,民族仇恨使他萌发了杀机。于是这位警卫官在总理府卫队中挑选了萨特万特-辛格作帮手,两人向“民族的敌人”实施了复仇。 这一切的沿革都使得印度教徒觉得锡克教徒不可信任,根本无法信任,哪怕他们身居政府高层,还是那样的让人难以信任。就如同莫汉少校这样的民族主义者一样,他从不认为当初攻占金庙的行动是一场错误,他甚至觉得当初没有毁掉金庙才是一场错误。而莫汉少校这样的认为在印度教徒中绝不是少数,至少第11军的第15步兵师的情报科中的许多情报官都这样认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