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烟的礼俗(4)
无论土家族还是后来迁入的苗族、白族、汉族、蒙古族成年男女,向以吸食土烟为主。在民间交际礼仪中,敬烟习俗尤为突出,接待客人时,不论男女、贫富,都必须敬烟筛茶婚庆喜事。老人去逝后人办理白事,敬烟均有约定成俗的规矩。容美土司是个强悍的民族,民间爱种土烟,酷爱吸烟,视为一种人生享受和交往的载体,自称“住在高山尖,抽的兰花烟,吃的洋芋果,烤的转转火”;“家住深山坡,煮的苞谷托,喝的河渣汤,抽的兰花烟”;“寸余纸卷裹香烟,二指夹烟吸味鲜,倘使燃烧将近口,舌焦唇敝火连牵”;“捏得紧,装得松,点明火,吹要凶(吸食水烟)”;“马棒烟袋细细通,两人相恋莫漏风;燕子衔泥口要紧,蚕儿挽丝在肚中”;“乡里佬儿下山来,手里撑着长烟袋,稀奇古怪逗人爱”┄┄。
诗歌和歌谣是土家族儿女长期生活积累的结晶,同属本土烟事文化。诗歌的艺术性、知识性高于歌谣,歌谣的原汁原味和趣味性胜于诗歌,它们在同一文化领域里表现了极强的生命力。
凉山彝族的烟俗
居住在四川省凉山州的彝族人民,不但好酒,更好嗜烟。他们吸烟的历史,从他们“烟为子孙烟”、“伸手要烟不羞耻,伸手要酒不羞耻,伸手要饭才羞耻”的谚语便可见一斑。
凉山彝族吸烟有其超凡的本领和惊人的表现。只要生在彝家,从小便会受到其父母烟雾的“熏陶”,谁家的小孩长到两三岁会玩父母的烟杆,会被人视为聪明的象征。五六岁能吸烟,便是本家“子孙不断”的标志。在他们看来,烟,不断是“子孙烟”,而且还是礼尚往来的必不可少的见面礼。
凉山彝族人认为,烟是传家接代的标志,烟源于天上的烟雾,又终汇于天上的烟雾。代代吸烟是向上天表明“本家有人吸烟,子孙不断”,否则会被天神视为“断根”;于是人人吸烟,代代吸烟,从不间断,以至众多的妇女、儿童也吸烟。
凉山彝族好吸之烟,多为草烟,又名兰花烟、茄叶烟,是一种很有“劲头”的烟叶。吸烟者,身挂烟包,其中男性烟包多为鹿皮所制,女性烟包多为绣花精美的三角形带穗包,亦称“烟荷包”,垂悬于腰侧,内装火镰、火石、火、草烟和烟袋(即烟杆)。其烟袋制作有的很讲究,是取十分好看的花纹石磨制而成,并在烟杆和吸管上嵌绣各种图案,有些烟袋还在吸管穿过的两端包上银制花纹,堪称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烟是凉山彝族的“见面礼”,无论在什么地方相见,他们都有互敬烟草的习惯,方法是用前三指抓一撮烟(刚好可装一袋)递给对方,并用彝语说:“依嘟”(即吃烟)。如果与生疏的外来人在途中相遇,他们往往会问:“远方的客人,你要到哪里去?请到家里歇歇,吃一杆烟再走吧!”让客人感到温馨和愉快。被问者可用“咔沙沙”(谢谢)这一简单的彝语表示感谢即可,不一定非要到其家中“作客”,也可敬上一支香烟表示谢意。
有趣的是,凉山彝族还将烟作为药来使用。如果在凉山彝族的传统治病方法中,便有用烟杆吸管里的烟油搽抹肿块和无名肿痛、治疗肚痛和乳腺肿胀的习惯。
有趣的烟草婚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许因为少数民族大都住在边远地区,而烟草在也具有医治创伤和疾病的功能,这在我国一些医学书籍中均有记载,故此他们很容易被接受下来,陈陈相因,形成一种风尚、习惯、风俗。但是每一个民族,因受一定的地域气候,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的制约,或多或少总要染上地方色彩,故有“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之谚。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民族又多,以烟草而论,在每个民族中,就流传着许许多多风俗习惯,在这些风俗习惯中,有些也是十分有趣的。
1.烟筒等新郎
瑶族在举行婚礼时,男方必须由一个媒人和两个陪郎陪同前往女家迎接新娘。此时,新娘在新郎来的半路上用一张凳子架起烟筒和烟火,男方见到这些以后,要立即停下来,等待女方派一个媒人和两个伴娘前来迎接,并做好在此同新娘对歌的准备。
2.面烟亲
广西河口的瑶族人的婚姻都由父母包办。做父母的要常常在暗地里为自己的儿子物色人选,一旦发现中意的姑娘时,就到女方家里去见其父母,见面时,首先要递过一锅烟,然后才能提出结亲的事,否则;女方父母则不予理睬,他们管这叫“面烟亲”。
3.对烟亲
云南花腰彝族青年找对象是通过对歌的方式进行的,对歌一般在男方寨子里进行。当男孩赢不了姑娘时,可以请长辈歌手帮忙,而姑娘则必须依靠自己的真本事。无论哪方输了,都要买礼物送给对方。男方输了,就买银器装饰品送给女方;女方输了,就买香烟送给男方,当地把这叫“对烟亲”。
4.烟草路标
贵州东部苗族男女青年喜欢在树林中约会。为防他人干扰,就在周围树枝上挂一个烟荷包,或在醒目处系一个用烟叶扎成的简单几何图形,以提醒他人绕道,其他的情侣另择佳地。
5.装烟点烟
佤族男青年相约到某家“串姑娘”时,通常是边谈话边吸烟。若对姑娘有爱慕之意,便唱起小调,让姑娘为其装烟、点烟,以试探她是否也有情义。若姑娘视其为意中人,便找一借口为其装烟点烟。
6.装烟提亲
居住在云南红河自治州的苗族(花苗)同胞有抢亲的习俗。当小伙子和姑娘恋爱到一定程度时,便邀约本村的伙伴将姑娘抢到自己村里,3天后派媒人去女方家提亲。
媒人进了女方家后,必须先唱喜歌,寓意“喜事来了”或“有喜事了”。歌词很长,媒人可随意发挥,其中点题之句常常离不开“给尊敬的父母装锅烟”、“为的是向二老来提亲”等。媒人要边唱边把毛烟给女方父母装上。女方父母照例要问:“这是什么烟,是苦的还是甜的?”媒人回答:“是甜的,是你家姑娘的烟。”女方父母则说:“我家姑娘在家里好好的,不会是姑娘的烟。”媒人回答:“二老尝尝吧,真是你家姑娘的烟。”说完,媒人毕恭毕敬地再给女方父母装3次烟。
女方父母若同意这门亲事,便摆开家里的桌子接待媒人;如果不同意,便不再理睬媒人。有的父母尽管同意,却要有意为难媒人,坐着不吭声。媒人必须重新唱一首要求摆桌子的歌,女方父母才不再为难。如果女方父母说:“把你的脸转过来我们看看。”意思是:“把你背来的鸡和酒拿来看看。”媒人听到女方父母的这句话,就知道婚事有希望了。
7.“串姑娘”
居住在云南双江县和墨江县的布朗族男女皆嗜烟。其不论男女,成年后都要备上自己的“烟锅”。“烟锅”用沙土制作,然后用火进行“热处理”,再用细竹管配上杆儿即成。“串姑娘”是当地的一种习俗,指成年男子到姑娘家串门,是青年男女进行感情交流的最好机会。当小伙子来到姑娘家,入座后,姑娘即以烟、茶相待。
“好花才有很多的蜜蜂来采蜜,好姑娘才有很多的小伙子来串门。”这是布朗族人的一句俗话。如果到了深夜,姑娘家还是“门庭若市”,姑娘的父母不但不会厌烦,而且还会感到光荣。这一类姑娘找对象难免要挑挑拣拣,直至找到自己真正中意的才会向他大胆表露心迹。当然,如果哪一位姑娘动作缓慢,就会被认为是懒惰者,那是很不光彩的;如果拒绝去招待小伙子,就会遭到人们的谴责。
“串姑娘”时,姑娘的第一碗茶是敬给心上人的,第一锅烟也是敬给心上人的。但是,如果敬上来的第一碗茶和第一锅烟并不是接连而至,姑娘也没有含情脉脉的眼神,小伙子便明白自己不会成为姑娘的心上人。
8.满族烟草婚俗
烟在辽宁满族婚俗中占有重要地位。依满族旧俗,子女到了成年才由父母为他们商议婚事。男女两家同意后,男方派出一人去相看女方,女方就会叫待聘的女子为来客装一袋烟。《中华全国风俗志·奉天》篇“相看”中有诗云:“十五娇娃未上头,初闻相看意含羞。装烟低首归房去,早饭谁知留不留?”相看的那天,如果来客留在女方家用饭,则表示与女方订下婚约。
订婚的女子要着盛装去见男方的尊长,见面时要用旱烟袋装烟依次相敬,谓之“装烟”;男方的尊长要给赏钱,谓之“装烟钱”。礼毕,欢宴而归,次日再行聘礼。
结婚之日,新娘拜过天地之后便更换衣服出来见客,并为每一位客人装一次烟。按礼数客人要给钱以示祝贺,称作“拜钱”。故有诗云:“发挽金钗头贴钿,亲劳玉手为装烟。晚来簿子分明记,多少何人出拜钱。”
烟标上的习俗
我国不少烟标的设计,集社会风尚、礼节之精华,涉及节日、岁时、寿诞、婚姻、娱乐、礼仪等诸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烟标的标名,节日类的有“元旦”、“元宵”、“三月三”、“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岁时类的有“迎春”、“春游”、“四季”、“春夏秋冬”等;寿诞类的有“寿星”、“百寿”、“百岁”等;婚姻类的有“花好”、“月圆”、“鹊桥”、“喜临门”、“喜缘”、“鸳鸯喜”等;娱乐类的有“舞狮”、“太平鼓”、“秧歌舞”、“花灯”、“红绣球”等;礼仪类的有“恭贺新禧”、“吉祥”、“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标名和图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习俗的宣传和延伸。
我国人民在节日里特别喜爱用大红的颜色来表达喜庆之情,因此,不少卷烟厂推出了以红色为主色的烟标,如“红双喜”、“恭贺新禧”等。“红双喜”烟标的主图由两个红色的“喜”字合并而成,故称“红双喜”。据民间传说,宋代王安石在成婚的喜宴上又得到了金榜题名的喜讯,他当即挥笔写下了并列的两个“喜”字,意为双喜临门。在“红双喜”烟标的上端还以红灯笼作映衬,突出了喜庆的气氛。“红双喜”烟标开创了烟标以汉字为主图的先例,其构图简洁,中部用浅灰铺底,又以白描的手法表现了人们吹拉弹唱欢呼雀跃的喜庆场面,呼应了标名的主题。
祝寿的习俗反映了我国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有枚“寿仙”烟标,主图为一个一手持寿杖、一手捧仙桃的慈眉善目的老寿星,有吉祥、长寿之意;副图上有一圈“寿”字,象征了美好和圆满,是一种带有寓意性的艺术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