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心行:中国知识精英的那点心事儿Ⅰ > 第10章 李白:“古惑仔”的混世法则(1)

第10章 李白:“古惑仔”的混世法则(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世称诗仙,陇西郡成纪县人,唐朝著名诗人。其思想融合儒、道、游侠、纵横家的成分,而以儒、道为主。由于经历丰富,使他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有较深的认识。安史之乱时,曾为永王幕僚。

李白的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语言流转自然。其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另有《李太白集》传世。

1.

李白何许人也?李白是四川人吗?这个是向来有争议的。本文所做的也只是一番推论而已,仅供参考。说李白是四川人,可能是因为他大概在5到25岁之间生活在四川。

但是5岁之前呢?他又在哪里?李白在25岁的时候便离开了四川,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所以,难点还是在于5岁之前的那段时间李白在哪里?对此,历史上有很多学者做过分析。比如,在民国时期有个叫陈寅恪的学者,他的考证是李白乃胡人也。这样说来,李白就不是四川人了?

为了探讨真相,我们还得把时间拉回到唐朝,看当时有什么历史记载没有。首先,我们来看关于李白的著作,当时,有这两个人给李白编了集子,一个是魏颢,一个是李阳冰,他们在集子的序《李翰林集序》里说“白本陇西”。

其次,我们来看李白死后的墓志,给李白写墓志的那个人叫范传正,此人给李白写的墓志名为《赠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据史籍记载,范传正与李白有通家之好,这说明他们关系甚好。李白的墓原葬于当涂县南十里之龙山东麓,后由于墓碑“断仆零落,仅存方尺许”,当时兼权太平州事节制军马孟点“乃重书刻石,立之墓左”。范传正便由此撰写了碑文,该碑文记述了李白墓由龙山迁葬青山的经过及原委,记载了李白的出生地、家世、晚年及其身后的境况。碑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不仅如此,李白本人在《赠张相镐》中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在《与韩荆州书》中也说:“白本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最后,我们来看《唐书》,《唐书》有《新唐书》和《旧唐书》两部。《新唐书》成书于北宋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距唐朝灭亡已153年。《旧唐书》是断代史,成书时间为公元945年,乃后晋人所作。《旧唐书》记载:“李白字太白,山东人。”这两部书都距离李白所在的朝代时间较远。我想,说李白是山东人,至少是需要打问号的。为什么这样说,李阳冰和魏颢掌握的材料,应该与李白有最直接的关系,很有可能还是李白直接告诉他们的。你想,他们编的是李白的集子,肯定要得到李白的同意才行。至于范传正的墓志铭,是李白的后人告诉他的。从来源上看,当属可靠。而且他们都说李白是陇西人。

当然,关于李白的身世之说,还有很多说法,有说他是外国人,有说他是商人的儿子,这些我们不再做讨论。

李白,这个大唐第一才子,尽管他才华横溢,可他就是不去参加科举考试,这不免让人匪夷所思。因为,在古代文人读书倡导的不就是功名利禄么?李白有如此好的才华,为什么不通过科举考试来捞一把功名呢?

我们知道,唐朝的进士文化对诗人的人格影响是很大的。举个例子来说,想要考取功名,那肯定得歌功颂德,不能像杜甫那样“苦大仇深”,这样的性格是很难考得上的。即便考上了,那也不知道在阴沟里翻过多少船,在泥路上栽过多少跟头。有个叫孟郊的人,此人为了考进士竟然倾家荡产,把家具都典当了,直到他46岁那年,总算是考上进士了。然后他还作了首诗,说以前你们看不起我,我没意见。现在我是新科进士了,我就要把长安所有的青楼逛遍,把所有的妓院头牌都叫过来陪我喝酒,就是要做给你们看。这个孟郊,因为科举考试考得连心态都扭曲了,实在是考试的罪过啊。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孟郊或者说大唐的文人如此热衷于科举考试呢?原因很简单,你没有后台撑腰,没有家财万贯,想要登入殿堂,想要功名利禄,想得美!那么,剩下的一条路就是通过科举考试了。在唐代,如果你考上进士之后,如果又能做翰林的话,就有很大的希望做宰相。如此诱人的官位,谁看了不眼红?

可李白为什么就不去参加科举考试呢?有人说他淡泊名利,有人说他就是一个天才,何须去考试呀!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李白不去参加科举考试是有苦水要吐的,因为他根本就被排挤在考生的圈子之外。为什么这样说,这得怨他的身世。要知道,在唐代,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在中唐的时候,考进士是要考判案能力的。大诗人白居易,他为了能使人更容易考试过关,自己就出了不少题目,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考试模拟题。于是,他自己编了100个案例,然后事先把答案做好。其中有一道案例就是说商人的儿子能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白居易当然说可以。他的目的是希望考试的政策能够再放开一些。那么,换句话说,这也恰好证明了在唐代商人的儿子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这是一点。

还有一点,就是有作奸犯科背景的人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根据一些资料记载,李白的父亲李客是贩运盐铁的商人,不仅如此,他的父亲还曾“逃归于蜀”或“潜还广汉”。李白正好这两条都有,他怎么有资格去参加科举考试呢?李白难道就这样心甘无怨么?肯定不会,你不是不让我去考试么?我还不稀罕呢,我要你们请着我去,这就是李白的文人特质之一。于是就有了后来广为流传的李白戏弄高力士等等一些趣闻。

如果李白真的是商人的儿子,那他的家境应该富裕。但这也只是推测,因为李白很少提及他的家人。但李白的性格却是受到其家世的影响的。比如,他曾在四川待了那么久,可他自从25岁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又如,他喜欢流浪。李白去过很多地方,估计跟徐霞客差不多,好多地方都去了。李白为什么喜欢流浪,可能是不愿意背负太多的沉重。李白不是杜甫,杜甫这个人就是忧国忧民,什么时候都是苦大仇深的样子,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后,你看他作的诗,他的行为。其实,他只在朝廷做了三年小芝麻官,他至于这样去付出吗?问题的关键还是文人的政治情结。

所以说,李白终究是李白,要不他也不配称之为“大唐第一才子”了,他的文人情结就是与常人不一样。我倒觉得李白还真的有点像庄子——庄子的婆娘死了,他不但不伤心,反而鼓盆而歌。李白很少提及他的家人,当然,这或许不意味着他的冷酷,因为“冷酷”不符合“诗仙”性格,因为“诗仙”知道如何减压,他要活得自在,活得洒脱,活得有滋有味。

2.

作为左手文人的李白,他是如何混得风生水起的?这个问题也值得探讨。李白曾在四川待过不少时间,如果说李白家是经商的,那他父亲应该给他创造了好几堆金山银山。郭沫若说,李白的兄弟曾把长江上游和中游最重要的码头都垄断了。这个说法多半太夸张了,我个人不大相信。但至少说,李白的家里并不贫穷。这是一种观点。

另外一种观点,即便李白的父亲不是商人,那李白又不是一介草包,他肯定有法子弄到钱。这个法子是什么呢?当今社会流行炒作,古代人也会炒作,像东方朔就是一个炒作高手。

所以,李白如何混得风生水起,我觉得有两点可以供参考。一个是家境富裕,生财有道。另外一个就是炒作出名,然后金钱和名利都有了。换句话说,李白走的是非常规路线。

先说第一个,家境富裕,生财有道。家境富有就不必说了,因为如果是商人之家的话,那钱应该不成问题。如果不是商人之家呢,我们通过不少资料可以看出,李白是一个看女人看得很准的人。就像那个司马相如,他看女人也很准,不但抱得美人归,还拥有了无数的财富及显赫的地位。如此,李白也来这一手。李白先后结过四次婚,第一个夫人姓许,最后一个夫人姓宗,都是前宰相家的孙女。

你看,李白多会选,选宰相的孙女做老婆,这可不富得流油,拽得不行。不仅如此,宰相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那他下面的人谁不给他面子啊!这也从另外一方面证明,李白的路子很广,比那个杜甫在这方面不知道要强多少倍。你说,李白会缺钱么,他能不混得风生水起么?

我们再看,李白的诗在当时乃至后世都是很有影响的。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的诗歌就是一个“聚宝盆”,虽然我们不知道在唐朝有没有稿费或者版税之类的,但如果没有油水可捞,写那么多诗歌抽风啊?作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曾写过不少谀慕之文,给人写这样的文章肯定有银子赚。否则,就韩愈那入不敷出的家境,他还不得活活饿死。

韩愈靠写谀墓之文捞了多少油水,我们不知道。但白居易曾经一次性拿到六七十万钱的墓文费。这事从何说起呢?原来,白居易跟元稹是好朋友,元稹比白居易死得早。元稹死后,他的家人请白居易写了一篇墓志,然后就送给白居易六七十万钱作为酬谢。但白居易并没有将这笔钱作为私有,而是捐给了香山寺。这一点,倒真的很佩服白居易。

韩愈、白居易等人都曾以这种方式得到钱财。那李白呢?李白是在韩愈、白居易之前,李白的文章写得那么好,按现在的话来说,他可是一线作家,他的文章肯定是非常抢手的。我们通过史料,可以看到李白留存下来的文章大多都是应用文。这个应用文要么是写关于寺庙的,要么是应地方官之邀写的。李白不是看不起那些达官贵人么?那他为什么还要给他们写文章呢?理由很简单,为了钱财。反正那些当官的不缺钱,而我李白的文章又这么受欢迎,正所谓各有所需,我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里,我顺便说一些关于李白写这类文章的趣事。别以为李白会那么“认真地去写”。比如,李白有一篇叫《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的文章。韩君是谁?就是韩愈的父亲。李白在这篇文章中说韩愈的父亲是“含章可贞,干蛊有立”。这并不奇怪,可李白又将这话写给别人。比如在《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中,李白也同样说“含章可贞,干蛊有立”。这是资源多次利用,但钱还得照给。李白为什么敢这样做,一句话——名气。

李白是有钱,但他对待钱并不节约,也不吝啬。他有句诗说“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可不是吹的,李白曾资助过很多落魄公子,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余万”。这笔庞大的费用可见他的阔绰。何况,就算他把钱大手大脚地花了,钱,他还会有,只要他动一动笔,再加上他身价不菲的老婆,那钱还不得又“还复来”了么?

再说第二个炒作出名。我们退一步讲,李白若一点本领都没有,他又如何风生水起?首先得引人关注,就像在论坛发帖子一样,人气得上去。上面提到的他一年资助落魄公子三十余万银子。那么,当他甩出这三十余万,后面的生活怎么办,或者说一年后的生活怎么办?惟一要紧的就是想办法再捞回来。既然有那么多的人愿意花钱去请文人歌功颂德。那这就有一个市场,一个可供文人发财的市场。李白看准了这一点,看到了名人效应。如何提高身价呢?炒作,炒作是最好的办法,何况他还有满腹经纶的本事。古代有很多炒作高手,比如东方朔、司马相如、陈子昂。那么,李白怎样进行炒作呢?

有一个很通用的方法,就是给自己身上贴金。所以,李白在任何场合都极为高调地宣扬他是北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有着高贵的血统。其实,这样累的炒作模式,古代就已有不少,比如陈胜吴广起义,陈胜本身出身就低贱,为了有号召力,他事先是做了一番准备的。具体方法是,陈胜让吴广带人去学狐狸叫,叫什么呢?叫陈胜王。你看,一个“王”字,身份不就提升了么。但光这样叫还不够,毕竟这种狐狸叫是在“一种隐蔽下的状态下”进行的,换句话说,只听见声音。于是,他们又买通厨师,用帛书写好“陈胜王”三个字,塞到鲤鱼肚里,等大伙把鱼剖开一看,竟然有“陈胜王”三个字。这个时候,吴广就说老天都要陈胜做大王。这哥俩一唱一和,弄得还挺像一回事。最后是大伙都被忽悠住了,跟着他们闹革命。

无独有偶,汉朝刘邦也是一个炒作高手。刘邦家很穷,有一次刘邦的老爸送饭给刘邦的母亲,说看到有一条龙趴在母亲的身上,之后就有了刘邦。刘邦就成了“龙之子”。刘邦为了当皇帝,为了获得大家的支持,瞧他给自己编造的不同寻常的身世。

李白也懂得历史,更懂得这样的道理——我也要为自己的身世贴金。我李白也是皇族后裔,我身上流着皇族的高贵血统。李白将自己比作是“谪仙人”,他是太白金星下凡,文化昆仑贺知章曾钦点他为“谪仙人”。但光这样说,人家恐怕还不信,于是李白又拜当时最著名的道士为师。不仅如此,他还与当时的道教名流司马承祯、吴筠、元丹丘、胡紫阳、贺知章等人交往甚密,所以也就有了他说的贺知章曾钦点他为“谪仙人”一说。

李白所处的大唐,正是有史以来最强盛的时代。在这个强盛的时代,肯定有厉害的人物出现,我李白就是天才,我李白是皇族后裔,我李白是谪仙人。这样一来,找他写文章的人自然就多了。他也就敢说“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这样的炒作是成功的,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有料”,不是那种平庸之辈,所以,成功是必然的,李白以他左手文人的独特魅力,征服了无数的人,也赢得了诗仙的至高名誉。

3.

说李白是古惑仔,这个有什么根据?这还得从他的行为上看。大众很熟悉的《侠客行》就出自李白之手。

《侠客行》写于天宝三年,也就是公元744年,当时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然后,李白就离开长安,去了大梁城,于是就有这篇《侠客行》。在诗中,李白提到了侯嬴和朱亥两个人,这两个人都是侠客。从诗意分析,李白是这两人的铁杆粉丝。李白也想做一个挎剑好酒、胆识过人的侠客。

古代历来对侠客是有争议的。其实说白了,在那时有种观念:侠客多指坏人,比如韩非子的《五蠹》里面就讲了这样一种坏人——侠客。还有《战国策》,里面也写了很多刺客,他们有的被称为侠义之士,有的被称为坏人。司马迁的《史记》里也有不少描写侠客的。像《刺客列传》《游侠列传》都是写这种人的。其实,侠客往正面说是义士,往反面说就是古惑仔。班固就曾批评过司马迁,说他怎么能给那些刺客、坏人立传呢?不过,不管是侠士也好,坏人也好,都是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去评判。

那么,说李白是古惑仔,从何说起呢?李白不但向往那种侠客的生活,他还为此去做了。在这里说明一下,说李白是古惑仔,完全没有贬低他的意思,只是从他的行为上说。

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古惑仔的,我们首先来看看做为一名古惑仔得具备哪些条件。要做古惑仔,得会打才行,换句话说得会武功。那么,李白会武功么?我们知道宋代的辛弃疾是会武功的,可谓是文武双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