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心行:中国知识精英的那点心事儿Ⅰ > 第11章 李白:“古惑仔”的混世法则(2)

第11章 李白:“古惑仔”的混世法则(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有个叫魏颢的人,此人对李白有着不可磨灭的的影响力。他在《李翰林集序》里,说李白“眸子迥然,哆如恶虎”。牛么?不但眼神迥然,还有虎的威猛,这就是典型的一个猛男的代号。魏颢这样描述了李白,李白可能觉得光别人说还不够,他自己还得补充说明一下,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就曾表露出男儿志在四方的志向。当时他在四川,他想走出去,于是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从四川走出去的时候,他什么都没有带,只拿了一把剑。

但是,拿一把剑就说明自己会武功了么?肯定不能,在《与韩荆州书》中,他说自己是“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牛么?很牛,十五岁就开始练习剑术了,是一个著名的剑客。

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李白说“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刚成年的时候,所交往的都是英雄豪杰——古惑仔。这李白的人际关系可真不简单,所结交之人都不是酒囊饭袋之辈,而是舞刀弄枪的牛人。我们继续看《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后面的内容,“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李白心中的古惑仔形象就是拿刀砍人。当然,这不是说乱砍人,而是指行侠仗义。

那么,是不是就此判断李白就是一个会武功的古惑仔呢?还不能,李白后来去了山东。山东有很多地方都是武术之乡。山东也是儒家圣地,孔子就是出生在那里。李白为什么要去山东呢?可能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山东的文化氛围,李白去那里可以写出更好的文章。李白去山东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去学习剑术,提高自己的武功。对此,《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便是证明。诗中明确写道:“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唐代的裴敬写过一篇关于李白的文章,这篇文章叫做《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文中说李白“常心许剑舞。裴将军,予曾叔祖也。尝投书曰:‘如白愿出将军门下’。”这说明李白也是愿意驰骋疆场,英勇杀敌的。

因此,说李白是古惑仔,会武功,这个推断是很有可信度的。但至于武功有多高,这个还不好说。

我们都知道,透过很多影视剧,里面的古惑仔说白了就是黑社会,他们讲义气,他们拉帮结派,他们打打杀杀,用武力解决问题。当然,还要拜老大。在古代也是如此,李白知道光靠自己一个古惑仔,难以成事。所以李白就用他的钱财资助那些公子哥儿。对于此事,也是有料可寻的。

李白久隐安陆时,就曾拜访安陆的裴长史。为了方便论述,我将《上安州裴长史书》的内容做以下引用:

⑴“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这几句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我李白是一个很大方的人,我可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只要有哪个公子哥儿落魄了,没钱吃饭了,我就资助他们。也就是说我李白是“轻财好施”之人。李白的这个做法,不是他首创的,在战国的时候,就曾有四公子养门客的史实。只不过那时称之为门客。战国四公子养门客来做什么呢?没事的时候,我管你吃喝拉撒,有事的时候,你就得给我出力,帮我解决难题。那李白这样做又是为了什么呢?道理是相通的,有谁会平白无故地拿那么多钱来资助如此之多的人呢?肯定是另有所图。这也说明李白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他有做古惑仔老大的本事。

⑵“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闻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数年来观,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故乡路遥,魂魄无主,礼以迁窆,式昭朋情,此则白存交重义也。”在这段话里,李白说当时跟他在一起的有一个叫吴指南的人。当他们来到楚地洞庭湖一带,吴指南死了。至于怎么死的,没说。但这个吴指南是四川人,也是一个才子。所以,可以判断出李白是和他一起从四川出来的,只是到了洞庭湖吴指南死了。对于吴指南的死,我李白可是哭得死去活来。

可惜我当时身上没有什么钱,我只能将吴指南掩埋在洞庭湖的湖边。后来我去了南京。过了几年回来,发现吴指南尸体上“筋骨尚在”,我就一边哭,一边用刀把尸骨刮干净,再用布裹起来,背着吴指南的尸骨步行到鄂城之东,将他重新安葬。这是“白存交重义也。”意思是说,我李白是重情重义之人,完全符合古惑仔的精神法则。

在这里我想做一点额外的推测说明,吴指南是怎么死的,有人说他是病死的。如果是病死的,李白为什么没有做说明,他完全可以做说明的啊!如果按照“古惑仔”的思路去推断,会不会有被人打伤致死一说呢?李白不对吴指南的死因做说明,或许有他的苦衷,不方便说明。

既然李白具备了做古惑仔的本事和精神道义,那他古惑仔的生涯里都做了些什么呢?古代的娱乐消遣方式并不多。李白的很多诗文,都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斗鸡。斗鸡是风靡唐朝的一种游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赛马。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一种赌博,估计当时李白斗鸡也赢了不少钱。要不,怎么会得罪一帮黑社会的古惑仔呢?在一首名为《叙旧赠江阳宰陆调》里,李白这样写道:“泰伯让天下,仲雍扬波涛。清风荡万古,迹与星辰高。开吴食东溟,陆氏世英髦。多君秉古节,岳立冠人曹。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君开万丛人,鞍马皆辟易。告急清宪台,脱余北门厄。”

瞧瞧,李白说的多清楚啊!当年的一帮兄弟伙,有人做了江阳的县令,李白去找他的时候,为了攀附交情,就说起了以前混社会时的事情。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我们一帮古惑仔闲来无事,便在京城斗鸡,为了扩大影响,我们哥几个还成立了帮会,结果因为得罪了当地的厉害帮派,他们就叫上一大帮兄弟来收拾我们。幸好兄弟你为我杀开一条血路,并叫来了当地“派出所的干警”,解决了长安北门之围。

从这段话看来,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买李白的账,还是有人要“动”李白的。好在李白平时曾资助不少人,他兄弟多,这才幸免于难。另外,这李白也太能攀附交情了,他这样盛赞做江阳县令的哥们,是人都得心花怒放啊!瞧,自己当年是多么的神勇,曾救大唐第一才子于危难之中。

现在,我们说李白是一个古惑仔,并不是无稽之谈。李白就是一个有武功、讲义气、有心计、有奇才、爱资助人的另类古惑仔。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名气不大都不行。

4.

其实,李白并不是古代的第一个古惑仔,在汉朝也有一位古惑仔,只不过这个古惑仔不会武功,但他依然顺风顺水,名气暴涨。这个人就是东方朔。那么,李白受了东方朔的影响吗?应该是受了的。我们先来看李白年轻时候,他是怎样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呢?

李白曾把自己比作大鹏鸟。有诗为证:“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时,李白曾去找李邕,李邕这人不简单,不但是书法家,而且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你看李白是怎么说的,我就是那只大鹏鸟,我可以“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样夸大的说,人家肯定不信啊!所以,李白在先声夺人后,他又说,就算我“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厉害不,我停下来,也能翻云覆雨。你还别不信,“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你李邕李大人也是这样的。所以,我还是要劝你两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人家孔子都说后生可畏,你可不要看不起年轻人啊!怎么样,这可不是我骄傲自大,我们的先辈孔子都说过后生可畏,我只是重申他的意思罢了。这是不是跟东方朔当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东方朔也多次干这种事,讨了便宜还卖乖。但李白年轻的时候又是如何游走于达官贵人之间的呢?他又有什么混世法则可施展?在李白离开四川之后,他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无论走到哪个地方,他都要去结交当地的掌舵人,把地皮踩熟。可是,问题出来了,人家也不一定买你李白的账啊!俗话说“人不求人一般大”,少了你李白又能怎样?

李白有他的招,你不请我,我自来,你要请我,我当然来。总之,既然来了,我不会做亏本买卖。其实,一直有个疑问,按理说四川可是阆苑宝地,名山名水,人文环境也很好,李白为什么要离开呢?他在四川是完全可以写出很多名篇的。现在看来,估计李白是在四川混不下去了,四川那些当官的不买他的账,李白是迫于无奈才离开四川的。但是,如果就这样走了,岂不丢人?于是李白弄了个《蜀道难》的诗,在这首诗里,李白说“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哎呀呀,这个蜀道是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啊!李白一开头就用了一个“哎呀呀!”颇有喜剧效果。我李白离开四川,不是因为我在这里混不下去了,只是因为这个蜀道太难攀了,简直比上青天还难。

李白从长江三峡出来,沿途还不忘写诗,足见他的诗人本色与良好心态。经过一路奔波,到了湖北安陆一代。湖北是个好地方,在那里有不少文化名流。比如,孟浩然、韩朝宗。在这里主要说一下韩朝宗。韩朝宗,又称韩荆州,他的父亲韩思复官至吏部侍郎。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话:“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位在湖北,乃至全国都响当当的人物,李白自然是要去攀附拜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得到韩荆州的推荐。

我们且看李白是如何操作的。由于韩朝宗这个人特别牛,当时有很多人都是通过他的推荐才做了官的。李白自然也希望能得到他的一次垂爱。正好,韩朝宗举办了一个酒会,机会来了。李白岂能不去参加,估计是不请自来那种。在韩朝宗敬酒的时候,李白又来东方朔通过海选的那一套模式——吸引眼球——李白第一个站起来跟人家干杯。这韩朝宗一看是一个“陌生人”,而且还有点乳臭味,心里顿时乌云密布,想想我韩朝宗也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跟你干杯这岂不笑话?李白很能察颜观色,知道他面前这个大人物的心理状况,于是赶紧道歉,说了一大堆恭维的话,这还不够,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叫《与韩荆州书》。这篇文章很牛,甚至牛到有一句话传古至今,就是上面提到的“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这马屁拍的不是一般得响,是人听了都会觉得无比舒服。这个韩荆州真的有这么受欢迎吗?根据史料记载,韩荆州的几代人都是吃官粮的,而且官职还不小。但想,如果一个人的影响力达到“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境界,那皇帝老儿怎么想。所以,我想,当时可能这个韩荆州确实有影响力,但并没有牛到那种“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地步,又或者,即便是韩荆州能耐大,他也不会这样让人张扬的,为官之道,他又不是傻瓜。因此,我想,这也是后来韩荆州不推荐他的重要原因。

为了方便下面的叙述,我引用《与韩荆州书》中的部分内容:“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脱颖而出,即其人焉。”

荆州大人,您怎么使人敬仰、爱慕竟到如此程度!岂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作风,躬行吐哺握发之事,故而使海内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归于您的门下。士人一经您的接待延誉,便声名大增,所以屈而未伸的贤士,都想在您这儿获得美名,奠定声望。希望您不因自己富贵而对他们傲慢,不因他们微贱而轻视他们,那么您众多的宾客中便会出现毛遂那样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机会显露才干,我就是那样的人啊!

读到这里,实在是让人不得不感叹李白的文采与马屁之精。李白在拍完马屁之后,又讲了一大堆有利于自己的事情。他这样说道:“我是陇西平民,流落于楚汉。十五岁时爱好剑术,谒见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时文章成就,拜见了很多卿相显贵。虽然身长不满七尺,但志气雄壮,胜于万人。王公大人都赞许我有气概,讲道义。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迹,怎敢不尽情向您表露呢??”

注意最后一句话“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迹,怎敢不尽情向您表露呢??”又是一句话里藏话的表白,首先,我是在告诉您韩荆州,我这个人是有一番资历的,其次,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出于尊敬您,我不得不说,不敢不说。

紧接着,李白又笔锋一转,又说:“您的著作堪与神明相比,您的德行感动天地;文章与自然造化同功,学问穷极天道人事。希望您度量宽宏,和颜悦色,不因我长揖不拜而拒绝我。如若肯用盛宴来接待我,任凭我清谈高论,那请您再以日写万言试我,我将手不停挥,顷刻可就。如今天下人认为您是决定文章命运、衡量人物高下的权威,一经您的品评,便被认作美士,您何必舍不得阶前的区区一尺之地接待我,而使我不能扬眉吐气、激厉昂扬、气概凌云呢??”

李白觉得说到这里,可能火候还不够,决定补充说明:“从前王子师担任豫州刺史,未到任即征召荀慈明,到任后又征召孔文举;山涛作冀州刺史,选拔三十余人,有的成为侍中、尚书。这都是前代人所称美的。而您也荐举过一位严协律,进入中央为秘书郎;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等人,有的因才干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赏识。我每每看到他们怀恩感慨,忠义奋发,因此我感动激励,知道您对诸位贤士推心置腹,赤诚相见,故而我不归向他人,而愿意托身于您。如逢紧急艰难有用我之处,我当献身效命。”

这李白可能觉得自己说的是有点过了,可能也看出韩荆州在犹豫。再者,李白也不愿意掉自己的身份,这时,他古惑仔的性质又展现出来了,接着说,我也是一个懂武功的人,还特意到不少地方学过剑术,如果您有什么紧急的事件处理不了,找我就行了,绝不含糊。其实,这里面还有弦外音,我李白来找你推荐,不是乞求,你若是推荐了我,你也是有好处的。换句话说,日后我发达了,你不也脸上有光吗?

那么,韩荆州最后推荐李白了吗?没有,韩荆州不喜欢李白的那种自大。李白这回可白费了那么多口舌。不过,好歹也成就了这篇千古美文。我们今天读来也是感叹良多,深知古代文人为官道路的曲折与不易。在这里说明一下,在韩荆州之前,李白就拜谒过安州都督马正会、安州长史李京之和裴长史等人,其结果都以失望结束。

为什么这些人都不喜欢李白呢?我想还是他的那套古惑仔的行事风格所致。这一套风格在江湖哥们儿兄弟间行得通,在官场未必就好使。但李白就是李白,他能闻名于天下,岂能因此而沉沦。

所谓“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凭我李白的这种左手文人,右手古惑仔的双重身份,势必会有石破天惊的那一天的。自青年时期从长安出去游历,李白一边漫游、隐居,一边做古惑仔制造名声,引起人们关注,尤其是要引起唐玄宗的关注,最后工夫不负有心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