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年鉴之1903 > 第23章 表演艺术(6)

第23章 表演艺术(6)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1903~1958)美国电影导演、制片人。生于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1920年进入电影界,在雷电华影片公司当勤杂员,自学成为摄影师。后由于双目患白内障迫使他放弃了摄影,成为独立制片人,制作了许多低成本的西部片。1941年后,他制作并导演了许多B级影片,其中大多数影片是西部片和情节剧。主要影片有:《北方的骑马人》(1942)、《牛仔的战斗》(1943)、《危险的通道》(1944)、《迪克·特蕾西》(1945)、《福尔肯的冒险》(1946)、《西方习俗》(1947)、《半夜在码头》(1948)、《十三号公路》(1949)、《边境巡逻兵》(1950)、《走私者的黄金》(1951)、《丛林》(1952)、《马歇尔的女儿》(1953)、《四个男孩和一支枪》(1957)、《失去的导弹》(1958)等。

默克尔·尤纳

(1903~1986)美国影剧两栖女演员。格里菲斯导演《赖婚》(1920)和《白玫瑰》(1923)时,让她当女主角丽莲·吉许的替身演员。但不久她即独当一面,于1924年主演影片《第五号骑士》,同时在百老汇登台。1930年重返好莱坞,在格里菲斯导演的《林肯传》里扮演安恩·拉特里奇一角,同年还担当恐怖片《蝙蝠祟》女主角。此后片约不断,仅在1933年中就在6部影片中扮演角色。她既能演喜剧,也能演悲剧,尤其擅长演南方风尘女子一类性格角色。1939年她在西部片《碧血烟花》中饰一个酒吧里的舞女,给人以深刻印象。1956年在百老汇舞台剧《庞德内心》中扮演埃迪娜·庞德一角,从而获得托尼戏剧奖和托万内特·佩里奖,1961年又以影片《夏日烟云》中妈妈一角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金像奖提名。

海伦娜·科斯特洛(左)与多洛雷斯·科斯特洛(右)

她主演和参加演出的70多部影片中,最主要的还有:《碧玉生香》(1931)、《红发妇》(1932)、《四十二号街》(1933)、《风流寡妇》(1934)、《百鸟朝凤》(1935)、《飞燕迎春》(1936)、《从军歌》(1943)、《我爱义父》(1913)、《极大欢喜》(1956)、《加州假日》(1966)等。

科斯特洛·海伦娜

(1903~1957)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纽约市,原名海伦·科斯特洛。从小就跟她的父亲莫里斯·科斯特洛和姐姐多洛雷斯·科斯特洛在维他格拉夫影片公司参加拍片。私立学校结业后,她在纽约当模特儿。1924年同姐姐在乔治·怀特杂耍歌舞剧团当跳舞女郎。她重返影坛后,曾一度和她的姐姐一样出名。有声电影出现后不久,就退出影坛,她的电影生涯也随之结束,但她曾主演了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摄制的第一部“全部有声对白”的影片《纽约之光》(1928)。1935年只在影片《渔光春潮》中扮演一个小角色。

她演出的影片有:《天竺葵》(1911)、《第一小提琴手》(1912)、《烦恼的继女》(1912)、《李柏大梦》(1912)、《圣诞节前夕》(1912)、《医生的秘密》(1913)、《箱上人》(1925)、《大松林巡逻兵》(1925)、《油漆未干》(1926)、《唐璜》(1926)、《蜜月快车》(1926)、《可爱的玩具》(1926)、《百万富翁》(1926)、《当伦敦沉睡时》(1926)、《马里兰的心脏》(1927)、《乐天派》(1927)、《气管扭伤者》(1927)、《在古老的肯塔基州》(1927)、《出租的丈夫》(1927)、《指纹》(1927)、《追求有钱女人的男人》(1927)、《午夜出租汽车》(1928)、《狂热的百老汇》(1928)、《同志们》(1928)、《马戏少年》(1928)、《破栅栏》(1928)、《不祥之兆》(1929,连集片)、《当梦想实现时》(1929)等。

艾米·乔冶

(1903~)美国电影剪辑家。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十七岁开始从事电影剪辑工作,三、四十年代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拍摄的大部分主要影片,特别是迈克尔·寇蒂兹导演的一些影片,如《爱克斯博士》(1932)、《蜡像陈列馆的秘密》(1933)、《铁血将军》(1936)、《热血男儿》(1939)、《海上英雄》(1940)、《金城铁骑》(1940)、《海狼》(1941)、《飞骑将军》(1941)、《轰炸机》(1941)、《空战英雄》(1942)、《胜利之歌》(1942)、《从军歌》(1943)、《天伦乐》(1947)等,都由他担任剪辑。

《胜利之歌》和《反攻缅甸》(1945)两部影片曾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电影剪辑金像奖提名,《空军》(1943)获得1943年第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剪辑金像奖。

他的剪辑技巧干净流畅,三十年代前期华纳兄弟影片公司三部最卖座歌舞片们《华清春暖》(1933)、《歌舞升平》(1933)和《奇异酒店》(1934)中歌舞场面的镜头组接紧凑、生动、活泼,显示了他有声电影剪辑艺术的一定水平。

他剪辑的其他著名影片还有:《海上权威》(1934)、《老处女》(1939,旧译《长相思》)、《香笺泪》(1940)、《血溅大西洋》(1943)、《烈士血》(1944)、《钟楼魔影》(1946)、《蓝色面纱》(1951)、《街头雄狮》(1953)等。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逝世

奥地利作曲家雨果·沃尔夫在维也纳去世,享年42岁。

沃尔夫在1875年至1877年就读于维也纳音乐学院,后因坦率批评教师而被开除。1875年结识德国伟大的音乐家瓦格纳,并受其鼓励开始创作歌曲。他为默里克、艾兴多夫、歌德等人的诗谱写了大量歌曲,一生当中约创作了300首作品,但大多数的作品都是在其死后才出版。

1903年,马克斯·赖因哈特导演的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底层》显示了戏剧界的觉醒气氛。精湛的舞台技术、细腻的演员表演和导演手法,使戏剧彻底改头换面。

赖因哈特的名字是与现代戏剧改革联系在一起的,开始他本人也是个演员。1894年起,这位奥地利人受聘于奥托·布拉姆的柏林德国剧院,但对布氏的自然主义导演风格却越来越疏远。1903年初离开德国剧院后,他接手柏林小剧院;同年2月又接管了柏林新剧院。从此他不仅当导演,而且还成了剧院老板。以后的几年中,他把他的柏林舞台扩展成为一个戏剧帝国。赖因哈特把剧院理解为“生活中的庆典”,是一个能让观众从日常生活遁入梦幻和想象世界中去的媒介,赖因哈特导演的戏剧内容丰富、装饰讲究和充满想像力,剧院上演的剧目从古希腊罗马到莎士比亚;从德国传统剧目到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戏剧,可谓应有尽有。他醉心于那些冲破传统剧院建筑局限的所谓圆环形剧院和大场面戏剧。1919年,他在柏林把舒曼竞技场改建成大型演剧场。他甚至把整个城市都当成了舞台,如他策划的萨尔茨堡戏剧节。

马克斯·因哈特

与赖因哈特不同,1898年建立了享有盛名的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康斯坦丁·S·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则以自然主义导演传统为出发点。他要求舞台布景和装饰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与剧情相符合。这位剧院领导以这种方式不仅为观念创造了完美的幻景,也使表演者容易进入角色。演员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教育中最重要的对象:集中练习、角色表演和对环境知识的准确掌握,使演员能够把自己的感受和感情投入到塑造的舞台形象中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正是借助这种演员训练方法(直到如今仍为好莱坞的所谓演员排练场所用),使他导演的俄国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和安东·契诃夫的作品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赖因哈特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主要是以他们的实际工作来影响现代戏剧,而英国的爱德华·戈登·克雷格则首先用他的理论著作来影响导演舞台布景艺术。克雷格是最认识到演员在舞台上的手势动作的重要性的人之一。他传统的导演概念,要求用简单而有风格的布景、集中而剧情相适应的灯光效果来取代他那个时代看似逼真实则虚假的舞台装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