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现代编辑论 > 第13章 现代编辑的素质和知识结构(2)

第13章 现代编辑的素质和知识结构(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作为一名好的编辑,他尤其要面对大量的尚未成名的青年作者和大量尚未被认可的好作品。一名称职的编辑面对一部部有特点又有不足的作品犹如一位有经验的工匠面对一件件瑕瑜互见的璞玉一样,他不能因其有瑕而轻易地丢弃,而需要精细地加以打磨雕琢。工匠雕琢璞玉凭的是经验和灵气,编辑发现新人新作,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修改润饰,加工制作成高质量的作品则凭的是理论修养、文化层次、知识结构和文字加工能力。所以即使是一些名人、大家,每当回忆起自己的写作道路时,仍然充满感激地忆起某位编辑对自己的最初关注和对作品的修改加工。

对于一个编辑来说,具备一定的理论学识修养和文字能力,只意味着初步有了对稿件的审美判断能力和文字加工能力,但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来看,这毕竟只是编辑工作的准备阶段和部分案头工作,就像具备了演员的素质而未进人角色的演员一样。

诚然,编辑的最重要工作莫过于从千百万作者中发现有潜力有才华的人才,从浩如烟海的作品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的精品。而这种发现、筛选的前提和基础,却正是建立在编辑对刊物(出版社)方针的深切理解,对作者创作态势及对当前发展状况的清醒认识上。作为一名称职的现代编辑,一旦失去了这种理解和认识,或者根本就缺乏这种理解和认识,他便会陷入茫茫书市中,毫无头绪毫无目标地劳而无功,到头来只能人云亦云,随风飘荡。因而在编辑所必须具备的学识修养方面,对当代作家、学者创作情况的信息掌握和学科走向的熟悉程度以及对读者欣赏习惯、阅读兴趣,无疑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编辑工作的性质显然不同于作家、批评家,也不同于学者教授。作家面对的是创作素材,批评家面对的是已经公开发表的作品,学者研究的基础则是占有大量的研究材料,而编辑面对的则是未曾发表的作品和作者。

在当今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刊物林立且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在作者的生产量与刊物需要量不平衡,“求”大于“供”的前提下,作者的主动权将会日益扩大,编辑的主动权则会日益缩小。对编辑素质的要求便会愈来愈高,编辑的能动性愈来愈大,编辑这一行当也愈来愈难干了。

当然按照现代编辑观念,除了前面提到的理论素养、文化层次、知识结构和文字表达能力之外,作为一个称职的编辑,其素质至少还应包括:社交公关能力和服务精神。

在编辑与作者的交往中,编辑应当成为作者的知音和朋友。编辑不是采购员,作者也不是兜售货物的商人。编辑与作者需要交流沟通,需建立平等的友情。维系这种友情的纽带乃是相互的尊重、理解和支持。而编辑表达这种尊重、理解和支持的基本方式,就是社交和公关本领。编辑不仅要理解、尊重作者已经发表的作品,同时还应该做作者未加发表、甚至是正在构思中的作品的鉴赏者和批评家。一个现代编辑,如果光有学识修养,而无一定的社交和公关本领,那么,他就难于表达他对作者作品的尊重、理解和友情,自然也就无法同作者建立最广泛的联系,获取最广泛的信息。在如今的编辑界,我们常可看到一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甚至手眼通天的编辑和主编,他们消息灵通,联系广泛,异常活跃地跻身于文化界、新闻界,既密切了刊物同作者的关系,又沟通了与其他各界的联系,从而扩大了书刊的影响,保证了书刊的正常出版、发行。

如果说,要想当一名合格的编辑,或者选一名称职的编辑不是那么容易;那么,要想组建一个以编辑为主的编辑部(室)则就更加不易了。

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的编辑部(室)要完成从制定选题、组织稿件到编发审稿件,从美工装帧到交付印刷部门直至征订发行数字等一系列出版过程,工作面广,工作量大,事情繁杂而琐屑,需要处理调整各方面的关系,保证书刊的正常出版发行。而一般书刊编辑部(室)受编制所限只有十来人左右。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对如何组建编辑部(室)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研究。除了选才严,将一些不具备良好编辑素质的人拒之编辑部门之外,更多的则是忽略文字编辑工作的特点,对编辑部(室)的工作缺乏整体的通盘考虑。一般地说,一个编辑部总由主编、主任、文字编辑、美术编辑、通联等人组成,一个编辑室总有室主任、编辑组长、编辑和通联、美编等人组成。少则数人,多至二十多人。不言而喻,在这一班人中,主编(或编辑室主任)无疑处在中心与负责的地位。要筹备一个刊物,首要的便是先确定、招聘一个称职的主编,并赋予主编定宗旨、选人才等方面的职权。当然,作为称职的主编,除了具备一名编辑的素质之外,还得有对文化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总体判断与把握能力;对党在现阶段各项方针政策的深刻理解;熟悉从制定选题、组织编发稿件、校对美工装帧、直到印刷发行的全过程;此外,还得有社会活动家的社交组织能力以及协调编辑部内部各方面人事关系的组织能力。

一个主编一旦有了制定刊物宗旨和挑选编辑的条件,他就得认真地考虑如何组建编辑部。因为大凡精明的主编大约都不会不明白:最佳编辑部不仅仅是一个个称职编辑的简单组合,最佳编辑部的实力也并不是单个编辑力量的简单相加。

一个最佳的编辑部应当有一个团结合作齐心协力的领导班子和业务骨干力量。我们曾经看到,有些天时、地利并不佳的刊物,却依靠编辑部内部的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终于把刊物办成在全国有影响的一流刊物。可见,比之天时地利,甚至比之编辑素质,编辑部的团结合作,特别是领导班子的“人和”,实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能干的编辑只有肯干才能干好,一个个能干又肯干的编辑,只有齐心协力地干,才能干好编辑工作。

最佳编辑部的组建,包括编辑的年龄结构。编辑部的最佳年龄结构莫过于老中青的结合。这是因为编辑队伍过于老化,虽有经验却容易趋于保守,体力上也跟不上编辑工作的需要;年轻化,虽有活力却缺乏经验,对刊物方针的理解和执行上往往易于流于片面和偏激;清一色中年人不利于编辑队伍的更新。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书刊反映的是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我们编辑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决不是清一色的青年、中年或老年,而是多个年龄段的综合体。正是为了多色调多层次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了适应编辑工作的性质和任务,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编辑部无疑是正确的。考察现存的文学期刊的编辑部,便可发现,一些编辑队伍老化的编辑部所编出的刊物常常显得稳重有余而生气不足,一些编辑队伍清一色年轻化的刊物则又显得活泼有余而底气不足,其原因大都不免与编辑部年龄结构不甚合理有关。

当然,组建最佳编辑部的原则乃是一个刊物方针、宗旨的贯彻和体现。如前所言,最佳建构的编辑部必须有一个团结合作能够共事的领导班子,又须是由老中青编辑组成的。那么,这些编辑团结共事的基础是什么?不同年龄结构的编辑们一旦产生不同的学术观点、趣味,又该如何统一?从哲学上说,差异、矛盾是绝对的,统一则是相对的。在同一个编辑部内允许不同观点的编辑共存,这并不奇怪,事实上也未必办不好刊物。但要办好刊物,却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就是共同维护并坚决贯彻刊物的宗旨和方针。倘若离开这一基础而完全以编辑个人的审美情趣取代刊物既定的宗旨,那么,即使一个个编辑心智再高,能力再强,充其量也只能把编辑部变成终日争论不休的俱乐部,最后只能导致编辑部的解体。

三、现代编辑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编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出版质量的好坏,编辑的知识结构决定着书刊的出版方向和出书结构,因此,优化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便是优化书刊选题结构的基础。

现代出版,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读者和市场,编辑素质、编辑水平、编辑能力便成为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除了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之外,一个编辑还应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学识水平和公关技巧。编辑不仅应精通一两门专业知识,更应该广泛涉猎,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拓宽视野,力争成为“全面型编辑”和“学者型编辑”。

现代出版业,不仅要求编辑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编辑能力,还要求编辑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求编辑具有创新的策划能力。策划是书刊出版的首要环节,也是衡量编辑能力强弱和编辑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具备不同专业知识的编辑,所策划的书刊选题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知识越广博,所策划的书刊选题就会越丰富,书刊的档次越高,书刊的市场竞争力越强。其次,要求编辑具有良好的营销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将自己所编辑出版的书刊推向市场、推向读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编辑的更高要求,也是出版单位树立品牌、打开销路的重要保证。因此,作为编辑,应努力学习营销知识、掌握营销技巧、具备公关能力。而编辑的写作能力是行业本身的内在要求,对书稿进行加工润色、写各种审稿意见和书评等等,是编辑自身的必修课。要很好地做到这些,日常的知识积累必不可少。第三,要求编辑提高工作效率。在逐步告别笔耕纸写时代的今天,计算机的运用对出版界来说同样是一场新的革命,它对编辑工作效率的提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选题工作、编辑加工、校对工作、装帧设计,还是编辑出版管理等各方面,计算机的应用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适应这场新的革命,编辑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已迫在眉睫。第四,要注重国际合作,提高外语应用水平。随着出版国际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出版间的国际合作日趋加强,要想使自己“超越现在”,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编辑知识结构的优化既是编辑人员自身的提高的要求,也是现代出版对编辑人员提出的必然要求。编辑人员的主观努力固然是优化编辑知识结构的内在因素,更离不开客观激励机制,它是促进编辑优化知识结构的催化剂。各出版单位应根据编辑人员状况制定学习、培训、轮训制度,每年留给编辑一定的学习时间去参加各种在职培训,努力加强其薄弱环节,如外语、计算机、市场经济知识等等,并不定期举办讲座、召开学术讨论会等,以提高编辑人员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活动能力等等,这是出版单位获得长远利益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编辑的素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是指编辑的知识结构和学识水平,它是直接体现在编辑业务中的。广义的素质还包括政治素质、社交能力、经营水平、个人情趣等。作为一个合格的成熟的编辑应具备如下的知识结构:

第一,各学科的基本知识。这些学科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分支,如文、史、哲、数、理、化等等,由于来稿是多方面的,编辑所编书稿也往往横穿许多学科和课题,这就要求编辑在平时对各学科的知识都应有所涉猎和积累,以备不时之需。当然,不能要求编辑都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且不说才情有高低,就是精力也不允许,但对于那些常识性的问题是必须得掌握的。

诚然,编辑不是万宝全书,亦时常会遇到一些较为冷僻的词语和概念,这可以通过查阅辞书和有关资料来解决。

学术研究不是单一的,而是各学科互相交叉、相互渗透的,这已是一个无须赘述的问题。那么,编辑一部书稿,如果囿于狭隘的专业知识,也势必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由此看来,编辑自觉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编辑工作本身的要求,任何一个有志向的编辑都不可等闲视之。

第二,扎实的语言文字水平。所谓语言文字水平,狭义的是指词法、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及运用能力;广义的还包括文法和逻辑学的知识及运用能力。错别字(词)问题、用词不当问题和句子不通问题,均属狭义的文字水平范畴,这三类我们在现有出版物中最容易看到。

虽然书稿的质量首先取决于作者的素质,但编辑作为作者和读者的桥梁,就有责任把好关。许多问题,编辑在经过仔细审读后应提出具体的处理意见,或修改,或退稿。因为那不属“文责自负”的范围,而是一本合格出版物的起码标准。同时,一定的语言文字水平和各学科基本知识,也是一个编辑全部知识结构的基础。只有扎实地打好这个基础,才能顺利地从事编辑工作,并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编辑家。

第三,良好的哲学理论素养。所谓哲学理论素养,简言之,就是宏观把握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这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从事编辑工作也是如此。我们在接触一些书稿时,常常会感到考据有余而深度广度不够,这就是写作缺乏理论素养的表现。而一个编辑如能从总体上提出补充修改意见,就可使书稿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一部书稿的构架、体例和论证方法也是极为重要的,合理的体例和缜密的论证是一部高质量学术著作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一名成熟的编辑,在审读书稿时应有能力处理这类问题。

当然,哲学理论素养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长期积累的。我们的编辑绝大多数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学过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可以说具有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但编辑应有的哲学素养仅靠那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培养。这方面,首先要专门地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著作,系统地掌握唯物论和辩证法;其次要多读几部哲学史。读点哲学史,便能对人类认识发展史有个初步的了解,这对培养自身的理论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

哲学是本体论,也是方法论,某种意义上更重要的是方法论。我们强调学点哲学,就是要学习科学的方法,以此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具体的运用。纵观科技和文化史,大凡有成就的学者、作家和科学家都是有着良好的哲学素养的,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本身就是一种哲学理论,钱钟书的著作之所以为人叹服,亦因为它处处透露着哲学的睿智。一个编辑如有良好的哲学素养,就能高屋建瓴地审稿、改稿,就能提出高水平的选题和组织优秀的书稿。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倡编辑学点哲学,增强其理论素养,也是出版工作本身的需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