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现代编辑:面临知识经济与因特网的挑战(1)
○知识经济越是向前发展,越需要发达的编辑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编辑出版业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随着信息载体的迁移变化,编辑学所研究的对象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信息技术进步,文化缔构编辑学和科技方法编辑学完全可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传播手段、传播方式和报道方法的革命性转变,必将促进整个编辑出版产业的发展。
一、知识经济与现代编辑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知识的传播转瞬即可实现,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这意味着现代社会正在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变。对我们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它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也给编辑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各界都在探讨和研究着一个热门课题:知识经济。那么,什么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知识经济与现代编辑的关系如何,编辑在发展知识经济中能够而且必须做些什么?这是我们应当思考的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
知识经济发源于80年代兴起的高科技革命,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本,成为发展经济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它是相对应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个概念。知识经济指的是科学技术(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威力和越来越短的更新周期,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资源在发展生产力诸要素中居于首要的地位。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工具——机器居于重要的地位,但随着技术和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不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科学的创新,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创新。
知识经济与编辑工作有着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编辑工作本身既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信息产业,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越是向前发展,越需要发达的编辑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编辑工作越向前发展,越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奠定更加雄厚的信息、知识和思想基础,充分发挥其传播和积累的社会功能。
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知识和信息作为主要生产要素,主要依托人类智力资源。知识在人脑中产生并储存。欲将这种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载体。出版业以纸为介质的传统产品书、报、刊是载体,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以电、光、磁为介质的电子出版物也是载体。
具体说,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发展知识经济的突破口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而发展科技,加强教育,培养人才,使知识创新更快更好地带动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编辑工作。有关专家认为,怎样将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关键在于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各环节之间的整合,即缩短从知识创造到运用的周期,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一般是40%—50%,而我国的转化率仅为6%~8%。究其原因,科技创新、知识创新体制尚未建立当然是主要的,但担负着知识信息传播任务的新闻出版业未能充分发挥传播和积累功能,传播未能及时到位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至于发展科技,加强教育,培养人才,实施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编辑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那么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编辑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呢?
就知识的生产、加工而言,无论是一部科学专著还是一篇技术创新论文,无论是通过声音、图像,还是通过文字传播,总离不开编辑的加工。被称为“一字师”的编辑对知识产品的贡献有目共睹。经过编辑后的知识产品由新闻出版部门进行“包装”并推向市场。在现代社会里,给人们带来丰富知识的音像制品、书、报、刊以及最新的电子出版物,无不包含着制作者以及编辑、记者大量的创造性劳动。作为编辑,应该成为知识信息的加工者和传播者,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优化结构。即优化新闻出版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才结构和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等。多年来,我们忽视了新闻出版业的结构问题,事实上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人才结构、人员知识结构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其中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尤为严重,重复建设、效益低下在新闻出版业中同样严重存在。现在应当切实加以调整,使新闻出版业的各种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优化。出版单位应根据各种出版物不同的特点,及时、准确地在大力传播先进思想、科学技术知识、管理科学知识、行为科学知识等几个方面生产出更多的优秀出版物;在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国民终身教育等几个方面发挥特殊的作用;在预测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探究知识经济发展规律,追踪世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前沿等几个方面为发展知识经济作出贡献。发行单位应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加强网点建设,扩大发行渠道,及时将各种优秀出版物送到读者手中,使之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有利于发展知识经济的优秀出版物的出版、发行;要在进一步加强报纸、期刊、图书出版工作的同时,切实抓好有利于发展知识经济的优秀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工作,充分发挥其科技含量高的优势,发挥其独特的传播和积累功能。在这个前提下,调整新闻出版业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所有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队伍的整体素质。出版业进人了电、光、磁时代,必将给编、印、发带来深刻变化,出版产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所有这些都对编辑优化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培养高素质人才。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和附加值的提高、企业的成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都依赖于掌握知识的人。作为编辑行业,人力资源已超过物质、资金,成为更重要的战略资源。有了高素质人才,出版业才会长盛不衰。发展知识经济,关键是要有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一些没有机会到学校、科研机构深造的人,可以通过新闻出版媒体接受新知识。在国外,广播电视早就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在我国,通过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及通过书、报、刊函授成才的事例也很多。编辑及新闻出版业完全可以成为人才培养的一个基地。
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品生产、传播、交换、利用的手段非常先进和快捷,拷贝、复制都相当容易,因此,要在全社会普遍进行保护知识产权的教育。此外,知识经济也可以说是法制经济,没有完备的、可操作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及执法系统,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因此,作为编辑要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参与国际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传播、交换、利用扩展到了全球,企业家面对的是世界市场。这一前景,是改革发展中的编辑行业千万不可忽视的。
预防负面效应。在知识经济中,电脑被广泛使用,但电脑病毒和犯罪经常发生;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信息、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方式的革命,但也可能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垃圾库、黑客的乐园、电脑病毒的温床、黄色制品和犯罪资源的集散地。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加快编辑行业的改革、发展的步伐;一方面要预见到可能会发生的负面效应,采取积极措施避害趋利,预防负面效应的滋生。
二、编辑出版业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就知识经济理论而言,构成知识经济的三大要素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其中,知识传播包括知识直接传播和知识间接传播。知识间接传播包括通过图书、期刊、报纸、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及其他媒体来传播。很明显,图书、期刊、报纸和电子出版物都是出版产业生产的商品,而这一切,不仅图书、期刊、报纸和电子出版物离不开编辑,广播和电视同样也离不开编辑。今天,编辑劳动是在出版产业中发生的,所以我们权且称作“编辑出版产业”。而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编辑业将会变成独立的产业。知识创新的目的是应用,而从创新到应用,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实现。传播就包括出版,传播就离不开编辑。所以,编辑出版业是知识经济链条上的重要环节。
编辑出版业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具有以下作用:
①存储作用。这指的是编辑出版业可以将知识经济中“知识创新”的成果存储并积累下来的社会功能。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成果,在刚开始还仅限于科学家、工程师个人的成果,如果不加以传播,还不能对知识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而这种没有存储的创新成果的传播,只能是身传口授,传播范围极其有限,传播效率很差,而且时间一长便会失传,不可能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知识创新成果只有通过编辑出版,才能使之存储下来。存储之后,一方面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存储下来的成果获得积累,可以为后人的知识创新提供基础和参照。我们今天的每一项创新成果都是在前人创新的基础上才获得的,没有前人的积累,也就没有今天的创新。可见,编辑出版产业的工作既可促进知识创新,又可以扩大知识创新成果的应用范围,使知识发挥其独有的作用,从而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也许有人会认为,如今网络出版在国外已有实例,未来个人在网上出版已是轻而易举的事了,还需要什么编辑出版业呢?但由于成果的社会认可问题、著作权保护问题、个人写作和编辑出版技术有限以及对水平低下、内容重复“成果”的限制问题等,个人和社会都不可能让网上个人出版成为主体。真正的创新成果,其创新者会主动寻找编辑出版部门要求出版的,无论是纸质出版,还是电子出版物都是如此。
当然还会有人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与企业紧密联系,创新成果只是在企业内传播,而且需要高度保密,并不一定要发表和出版,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但是,越是激烈的竞争,越要尽早地公开发表其研究成果,那就是通过专利形式发表。因为知识成果可以不经其主人的许可而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自行“溢出”,即:或是你的成果被窃取了,或是别人也研究出同样成果而先于你申请了专利,那样你自己先研究出的成果反而保不住。由于专利公报本身就是出版物,通过专利形式发表,也就是通过编辑出版产业使其得以传播。
②导向作用。这指的是编辑出版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通过自己的出版物对“知识创新”者的思想行为、科研方向以及社会舆论进行引导的社会功能。
由于正式出版物是作为“成果”得到社会认可的,其著作权是受法律保护的,所以知识创新者为了获得出版、发表的机会和保护自身的权益,总是会十分关心出版动态。编辑出版部门优先发什么作品,不发什么作品;支持什么观点,反对什么观点,都会直接给知识创新者一种引导。在报纸、广播和电视中发表的新闻类作品如此,在发表和出版知识创新成果的各种书刊中也是如此。一个时期内学术性书刊内容的实际方向,也很容易把知识创新者的科学研究引向那个方向。这种导向作用可以使创新成果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新的开拓,以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
③优化作用。这指的是编辑出版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可以对选中的稿件,从思想内容、作品结构、语言运用到表达形式作全面的鉴别、改造、加工和提高的社会功能。
知识创新者由于受到写作水平的限制,加之对编辑常识和技术的不熟悉等因素,使得其撰写的稿件,不能很好地、准确地表述其创新成果,不能完全符合出版的要求,因而必须经过编辑加工才能正式出版。在实践中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创新成果是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才最后获得圆满表述而问世的。驰名世界的美国期刊《科学》,在科学成果刚刚诞生于实验室的时候,他们的编辑闻讯后就立即进入实验室,介入该成果论文的写作,帮助科学工作者,直至论文发表。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出版环节是知识创新的最后一环,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在这一环,知识创新成果是在编辑出版人员的参与下共同完成的。
三、信息技术对编辑学研究的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编辑工作作为一门学问被提出,经过编辑界同仁近20年的研究和探索,已经逐步形成体系。但是与任何一门学科一样,编辑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其发展、成熟绝不是短短几十年就能完成的。在人类社会即将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时代初露端倪的今天,“编辑学”像一个刚走出家门的孩子站在世纪之交的路口,要向新的里程碑迈进,需要唤醒许多新的思维方法,解决许多新的课题,才能以更坚实的步伐,充满朝气和活力地走下去。
3.1 研究方法将不断创新
长期以来,编辑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纸质媒体(图书、报纸、期刊)的传播规律展开的,由于纸质传播媒体的特点,又决定了传统的编辑学研究方法局限在封闭式的小集体或单独研究的范围内,因此常常出现相同一段时间不同地域的研究者都在研究一个问题却互不通气,这样就会造成一些研究课题重复,甚至某些公开出版的编辑学论著的内容大同小异,造成了许多人力、物力与时间的浪费,很难形成合力来推动编辑学科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编辑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我国1997年的计算机软件销售额是126亿元,其中电子出版物类产品占软件市场的56%。继CD—ROM、电子图书之后,计算机网络正以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日渐成为当今世界最大众化、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