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启迪智慧的金钥匙——逻辑思维方法纵横谈 > 第6章 思维的四大逻辑法则(2)

第6章 思维的四大逻辑法则(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谬误”对“真理”说:“难道你应该舒舒服服地骑着毛驴,而我却要辛辛苦苦地在地上走吗?”

“真理”说:“不,没那么回事,咱俩可以轮换着骑。”一面说,一面就把毛驴让给了“谬误”。

“谬误”骑上毛驴以后就不打算再下来了。他想出一个鬼主意,于是对“真理”说:“等我们遇到第一个人,请他给评判一下,看我俩谁应该骑毛驴,谁该在地上走。你说好吗?”

“真理”同意了。走着走着,他们碰上了第一个人。“谬误”抢上去问:“你认为应该是让真理走遍天下,还是让谬误走遍天下?”

路人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当然应该让真理走遍天下,而让谬误寸步难行。”

这话正中“谬误”的下怀,他得意地说:“真理,你听见了吧?路人让你走遍天下,你就用你的脚去走遍天下吧!我既然是寸步难行,只好骑毛驴走了。”

说完,“谬误”骑着毛驴一溜烟儿没影了。

逻辑分析 “谬误”心怀叵测,想夺走“真理”的毛驴,却要编造出一个貌似公允的“理由”,混淆视听,瞒天过海。路人所说的“让真理走遍天下”,明明是让真理传遍天下的意思,却被“谬误”别有用心地歪曲成“让真理用脚走遍天下”;路人所说的“让谬误寸步难行”,明明是反对传播谬误,却被“谬误”别有用心地歪曲成“谬误不能用脚走路”,因此应该骑毛驴。这是典型的玩弄“偷换论题”的诡辩。“真理”一时疏忽,没有看清“谬误”耍的花招,而被他骗走了可爱的小毛驴。

11.找头公牛跳跳舞

奶牛场场主的妻子对法官说:“我实在不能再和他一起生活了,他关心的只是他的母牛。”法官:“你要设法让他嫉妒。你可以不时地找头公牛,一起跳跳舞。”

逻辑分析 对于丈夫的行为,妻子仅仅是有所抱怨。而法官却故意给“他关心的只是他的母牛”赋予了它本不具有的意思:嫉妒丈夫与母牛谈情说爱。从逻辑上讲,法官的做法是典型的“偷换论题”。

理论探讨 当然,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也不是十分要不得的。运用得巧妙,可以化解一些常规难以解决的问题,显得你很有智慧,富有幽默感。

12.那时候你在哪里?

1956年,在苏联共产党的一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作了秘密报告,揭露、批判了斯大林肃反扩大化等一系列的错误。由于赫鲁晓夫曾经是斯大林非常信任和器重的人,很多人都心怀疑问:既然你早就认识到了斯大林的错误,那么你为什么早先从未提出过不同意见?后来,在一次党代会上,赫鲁晓夫再次批判斯大林的错误,有人便从听众席上递上去一张条子,赫鲁晓夫打开一看,上面写着:“那时候你在哪里?”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赫鲁晓夫很难回答,但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他的脑子飞快地转着,冒出了许多种处理办法,很快便有了主意。只见他拿起条子,大声念了一遍条子上的内容,然后望着台下,大声喊道:“这是谁写的条子,请你马上站出来,走上台。”没有人站出来,所有的人心怦怦地跳,不知赫鲁晓夫要干什么,写条子的人更是忐忑不安,后悔不该写这张条子。接着,赫鲁晓夫又大声重复了一遍他的话,可还是没有人站出来。

几分钟过去了,赫鲁晓夫平静地说:“好吧,我告诉你,我当时就坐在你现在的那个地方。”

逻辑分析 赫鲁晓夫利用“偷换(或转移)论题”的手法,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摆脱了尴尬的局面。其实,递条子者的真实意思是“既然你早就认识到了斯大林的错误,那么你为什么早先从未提出过不同意见?”这个质问从正面很难回答。可是,赫鲁晓夫不愧为赫鲁晓夫,他故意从字面上理解这个问题,使问题一下子变得简单了:“我当时就坐在你现在的那个地方。”言外之意,我当时的处境和你现在有点类似!

五、矛盾律对正确思维的要求——自相矛盾的谬误

13.狐狸拉选票

森林里的动物决定要选出一位国王。身为国王候选人的狐狸,来到梅花鹿的村落发表政见说:“各位梅花鹿!如果我当选国王,将制定一种绝对不让老虎吃梅花鹿的法律。欢迎大家投我一票,我将不负众望!”而当狐狸来到老虎村时,却说:“各位老虎朋友,如果我当选国王,将制定一种让老虎可以随意吃掉梅花鹿的法律。欢迎大家投我一票,我将不负众望!”

逻辑分析 “制定绝对不让老虎吃梅花鹿的法律”和“制定让老虎可以随意吃掉梅花鹿的法律”,这两个判断是相互矛盾的,它们不能同时成立。然而,狐狸却认为它们可以同时成立,严重违反了矛盾律对正确思维的要求,陷入了“自相矛盾”的谬误。

理论探讨 矛盾律规定,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具有互相反对关系或者相互矛盾关系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矛盾律要求思想的无矛盾性:相互反对或者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都真、不能都成立,不能同时加以肯定,否则就会出现“逻辑矛盾”,或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下面,我们举例说明两个概念“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

(1)“这个平面图形是正方形”与“这个平面图形是椭圆形”。

(2)“这个平面图形是正方形”与“这个平面图形不是正方形”。

(3)“所有的花都是香的”与“所有的花都不是香的”。

(4)“所有流行的东西都是高尚的”与“有些流行的东西不是高尚的”。

(5)“你去但我不去”与“你不去我也不去”。

(6)“如果天下雨,则地湿”与“天虽下雨但地不湿”。

(1)、(3)、(5)中的两个判断具有“不可同真,可以同假”的逻辑特征;我们把具有这样特征的任意两个判断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称为反对关系。(2)、(4)、(6)中的两个判断具有“不可同真,不可同假”的逻辑特征;我们把具有这样的特征的任意两个判断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称为矛盾关系。由于它们都具有“不可同真,必有一假”的共同特征,所以,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时断定相互反对或相互矛盾的判断为真,就会出现自相矛盾,即逻辑矛盾。这是正确的思维所不允许的。

14.画墙

某人特爱干净,将自己新盖的一栋房子用石粉刷得雪白。他担心别人会在墙上乱画,就在上面写了几个字:“此墙不准画!”有一好事者从此经过,见墙上字,觉得气不过。就在旁边也写了一句:“为何你先画?”房主发现后,很是气愤,心想:这房子是我的,我画是应该。于是又在旁边写了一句:“此墙只能由我画!”过了两天,好事者又从此经过,一看墙上的字,于是又在旁边写道;“你画我也画!”房主见后,气愤之极,但又无可奈何,只好又挥笔写道:“此墙再不画!”后来好事者见墙上又多了一句,就赌气地也写了一句:“不画就不画!”

逻辑分析 好事者为什么老捣乱?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正是因为房主有漏洞,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才让好事者有机可乘。当房主在此墙上书写“此墙不准画!”之时,就已经包含了逻辑矛盾:在墙上书写“此墙不准画!”就已在画了。

15.理发师悖论

李家村中所有有刮胡子习惯的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另一类是自己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该村中有一个有刮胡子习惯的理发师给自己约定:“给而且只给村子中所有自己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这个约定等于说:对任一有刮胡子习惯的人而言,若你是自己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则理发师就给你刮胡子;若你是自己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则理发师就不给你刮胡子。有人就问理发师:“那么,你是属于哪一类人呢?或者说,你给自己刮胡子吗?”理发师想了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原来,理发师掉入无限循环的“悖论”中去了!

逻辑分析 “悖论”是逻辑矛盾的特殊的表现形式,其特征是一思想的肯定与其否定相互等价。在本例中,若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则可推出他不给自己刮胡子;可是,他若不给自己刮胡子,则又可推出他给自己刮胡子。于是,给自己刮等价于不给自己刮,这就是著名的理发师悖论。

六、矛盾律的适用条件

16.孔子因材施教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孔子与学生们一起探讨问题。孔子的学生子路向老师请教:“听到了就可以动手干吗?”孔子摇了摇头说:“不对!有父兄在,应该同他们商量商量再行动,怎么能听到了就随便动手干起来呢?”子路点点头说:“喔,老师说得有道理。”

过了几天,子路不在,冉有又问孔子:“听到了就可以动手干吗?”“对!听到了就应该马上动手干!”孔子斩钉截铁地说。冉有高兴地谢了谢老师。

这些日子,公西华一直都在老师身边,孔子的两次回答,公西华都听到了。公西华十分纳闷:同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作了不同的回答?于是公西华就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孔子笑了笑,说:“冉有平时做事往往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给他壮胆;子路的胆量特别大,敢作敢为,因此我有意识地让他慎重,叫他三思而后行。”“噢,原来如此!老师,您这是因材施教啊!”

逻辑分析 孔子的言论表面上看是自相矛盾的,但实际上并不矛盾。因为矛盾律是相对于同一思维过程而言的。如果在不同时间,或从不同方面,或对不同对象,作出两个相反的论断,这并不违反矛盾律。

17.穆罕默德布道

一次,穆罕默德和同伴到一个城市传教,一位听了布道的信徒对穆罕默德说:“先知啊,这个城市除了愚蠢之外一无所有,居民们顽固至极,谁也不想学任何东西,你根本无法改变他们无情的心。”

先知听了这话,和蔼地说:“你说得对。”

过一会儿,另一位信徒走近先知,笑容满面地说道:“先知啊,你到了一个幸运的城市,居民们全都敞开了他们的心灵,渴望得到真主的教诲。”

穆罕默德又和气地对这个人说道:“你说得对。”

同伴感到十分奇怪,便悄悄地问道:“先知啊,你这么说不是自相矛盾吗?”

穆罕默德回答道:“你说得对,完全对。”

逻辑分析 先知的话是否自相矛盾呢?也不是。由于不同人的价值观念、知识储备和追求的目标等因素有所不同,这些因素都会对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产生影响,因此我们所考察的客观事物是一回事,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则是另一回事。如果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发生分歧,有时是正确和错误的关系,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则仅仅是看问题的视角的不同,而无所谓对错,更谈不上自相矛盾。

18.因为煤太多了

矿工的儿子:“妈妈,为什么不生火啊?太冷了。”

妈妈:“因为没有煤。”

儿子:“为什么没有煤啊?”

妈妈,“因为你爸爸失业,我们没有钱买煤。”

儿子:“为什么爸爸失业了?”

妈妈:“因为煤太多了。”

逻辑分析 从表面上看,妈妈的话是自相矛盾的。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妈妈的话并不矛盾,她所讲的“没有煤”,是指自己家里因没钱而买不起煤;她所讲的“煤太多了”,则是指煤矿开采出的煤太多,以至于卖不出去,作为矿工的爸爸只有失业。妈妈的话从不同的方面深刻揭示了“煤太多”与“没有煤”的关系,揭露了他们所处的那个社会的冷酷与黑暗。

七、矛盾律在交际活动中的作用

19.辩护律师的盘问

在交际活动中,特别是在论辩中,善于抓住论敌的自相矛盾之处,或者迫使论敌陷入自相矛盾,是最好的取胜之道。高明的律师往往精通此道,他们在盘问对方证人时,有时会把证人逼到自相矛盾的境地。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可以绝对肯定,证人的某些证词是虚假的。例如,我方辩护律师的盘问可能是这样的:

律师:在去年12月,大约在傍晚6点,当你在家门口下车时,你在半个街区之外看到的是这个人吗?

证人:是的,是他。

律师:如果已经是晚上了,在那么远,你还能认出他来吗?

证人:不能,不过当时还有一些太阳光,因此,当我下车时,我能看得很清楚。

律师:那么好,当你在那个时间打开车门准备走进你家的前门时,你能看见前门上用黄色粉笔写的几个大字吗?

证人:是的。

律师:你看见了吗?

证人:是的,我看见了。

律师:你能告诉我们写的是什么字吗?

证人:不,太暗了,我看不出来。

逻辑分析 显然,证人的陈述是自相矛盾的,相互矛盾的言论不可能都是真实的,必有虚假的成分。证人的证词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对方败诉的风险大大增加,我方胜诉的可能极大地提高。

20.公安预审中的重磅炸弹

小王家的彩电被盗。报案后,公安人员勘查了现场,罪犯是撬门而入,未留下指纹;在门边草地上发现一支“希尔顿”牌长烟头,也无指纹。据小王介绍,邻居小李原是他的朋友,只是由于最近向他借钱遭拒绝,彼此才开始疏远。小李嗜赌,小王推测他近期手头拮据,又对朋友不肯解囊相助,怀恨在心,因而有作案动机。隔壁小孩儿虎子,案发时正在屋外草地上玩耍,无意间曾见一人手提大旅行包匆匆从旁边走过,虽只见其背影,但他所描述的那个人的身高、体形、步态均与小李相似。公安人员将拾到的那支“希尔顿”烟头出示小王,小王不知何人所掷,但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信息,说小李有抽“希尔顿”香烟的习惯。公安人员作了一番调查与侦查,认为小李有作案嫌疑,将他传讯。作了姓名、年龄、职业这些常规提问后,公安人员与小李转入了实质交锋:

公:有人指控你犯了盗窃罪,是还是不是?

李:我犯了什么盗窃罪?我偷了谁家的东西?我为什么要偷?

公:你用不着这样激动,问清情况是我们的工作。来,抽支烟,慢慢说(递给李一支“希尔顿”牌香烟)。

李:那是。好,谢谢。

公:这烟还可以吧?

李:嗯,蛮好!

公:(注意李吸烟的特征,李用牙齿紧紧咬住烟嘴)本月20日晚上,你到邻居小王家干什么?

李:我没有去呀,我已经跟他不来往了。

公:那为什么你的烟头会在那(此时另一公安人员收取了李丢在桌上烟缸里的烟头)?

李(有些惊诧):我连他的门边都没沾,我去他家干什么?

公:你的烟头就是在小王家门边找到的(拿出现场物证),不记得了?

李:你凭什么说这是我的烟头?我从来不抽这号冲烟,我也从来不丢这么长的烟头。说话毫无根据。噢,就凭这,怀疑我?

公:我看你又激动起来了,不用虚张声势。听着!你说你从来不抽这号冲烟(即烈性烟),我刚才给你抽的那支烟正是“希尔顿”,你抽得蛮好。这不是打自己的嘴巴吗?抽烟时你有个习惯,总是将牙齿紧紧咬住烟嘴,我们已经注意到了。你这两个烟头烟嘴上的齿痕,深浅大小完全一样。丢在小王家门边的烟头长,是因为你:第一,戴了手套;第二,来不及抽完要去作案。

李:(头冒冷汗,手足无措,从衣袋里又掏出“希尔顿”牌香烟点着。)

公:还是老实交代吧!假供词作得越多越对你不利。

李某精神防线一下子崩溃了,于是只好交代了罪行。

逻辑分析 显然,烟头作为物证根据并不充分,但是公安人员使用的策略,迫使犯罪嫌疑人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方寸大乱,其心理防线一下子被打开了缺口。

21.硬币的尊严

有一则《硬币的尊严》的故事说,在某大学的校园里,并肩走着两个人:一个中国大学生,一个外国留学生。中国学生已经大四了,学国际经贸的,他很想走出去看一看。外国留学生热爱中国悠久的文化,他到中国来是为了学习汉语。两人经常在一起聊天,一个为练习口语,一个为了多打听国外留学的消息。

一天。两人又在校园的大道上边走边谈,照例中国学生又问了许多关于出国留学的事,外国留学生也仍旧细心地回答。

临了,外国留学生问道:“你出国以后还想回来吗?”

“你觉得呢?”中国学生反问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