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李隆基:从政变别人到被别人政变(2)
李隆基假装惶恐,不敢继位,睿宗说了一番话,透露了禅位的玄机:“我是因为你的功劳才得以当上皇帝的。如今禅位于你,我深深地明白已经太晚了。”睿宗这番话摆明了心不甘情不愿,同时也已经灰心丧气。李隆基就这样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第二年,太平公主积极联络追随她的大臣和禁军将领,准备向李隆基发难。李隆基每天清晨要服用一剂天麻磨成的粉(又称赤箭粉)滋补身体,太平公主遂买通宫人,预备在赤箭粉中下毒。李隆基感觉两大集团最后的决战即将到来,当年七月联络忠于自己的大臣(其中包括宦官高力士,高力士因此得宠),先发制人,一举诛杀了禁军将领常元楷、李慈和参与密谋的大臣,太平公主逃入深山寺院,三日后被抓捕,在公主府第被赐死,余党尽皆诛灭。自此,李隆基通过一次流血的政变和一次不流血的政变,如愿以偿地登基。
不过,李隆基稳稳当当做了43年皇帝,“安史之乱”爆发后,在他身上重新上演了一幕政变的好戏。
天宝十四年底(755年),安禄山反,“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玄宗逃出长安,欲入蜀避难,十四日到达马嵬坡后,护卫的诸军停顿不前。像是一个报应,李隆基发动流血政变时的得力助手果毅都尉陈玄礼,此时身为龙武大将军,率先发难。陈玄礼奏道:“逆胡安禄山以诛杨国忠的名义造反,可见陛下您任用的杨国忠不管是在内还是在外,都是群情汹汹的焦点。陛下应该顺从民意,将杨国忠正法。”杨国忠是玄宗的宠妃杨贵妃的族兄,时任宰相,身兼40余职,专权擅政,早已惹得民怨沸腾。
刚好这时候吐蕃使节21人拦住杨国忠正在驿门处聊天,众人大呼小叫:“杨国忠联络吐蕃人谋反!”不由分说当场杀了杨国忠。可是围困的兵士还不散去。玄宗命高力士询问,陈玄礼回答说:“虽然杀了杨国忠,可是贵妃娘娘还在,大家都担心贵妃娘娘秋后算账。请陛下忍痛割爱,顺手把她也杀了吧。”
玄宗听了,走进驿门,拄着拐杖站了很久很久,然后说:“贵妃娘娘常居深宫,哪里知道杨国忠谋反的事呢。”高力士劝说道:“贵妃娘娘虽然无罪,可是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贵妃娘娘还待在陛下身边,谁能安心?愿陛下三思。”
玄宗万般无奈,只好命高力士把杨贵妃引到佛堂里缢死。杨贵妃时年38岁,尸体就近埋到驿站西侧的路边。
此时太子李亨落在后面,尚未人马嵬坡就被“父老”和儿子建宁王李倓、东宫宦官李辅国拦住不让前进,理由是如果太子跟着玄宗入蜀,如果贼兵烧了栈道,中原之地就无法收复了,不如让太子坐镇西北,召大将郭子仪和李光弼,东讨逆贼,克复二京,再迎接玄宗回官。
真奇怪,此时的皇帝仍然还是玄宗,李亨自己的儿子和宦官还则罢了,“父老”们居然就不怕自己的皇帝入蜀后“贼兵烧绝栈道”而无法出蜀。奥妙在于阻拦太子的“父老”们提出的理由——“人情既离,不可复合”,说白了就是劝谏李亨另辟根据地,笼络人情,不要跟在玄宗屁股后面,永远也不会有自己的嫡系部队。更要命的是这一年太子已经45岁了,父皇虽然也已经71岁,但精神健旺,太子登基仍然遥遥无期。
紧接着,玄宗等待太子,太子久久不来,派人侦之,才发现太子被诸将所阻,于是叹息道:“这是天意啊!”遂分兵与太子。——毫无疑问,这是经过修饰了的太子政变的记载!当陈玄礼发难诛杀二杨时,李亨不能出现在现场,因为如果他在场,势必要站在父皇一边;兵变平息之后,李亨更加不能出现在现场,因为如果他在场,手中无一兵一卒,势必要被挟持人蜀,另立中央的如意算盘就将成空。因此,马嵬坡这一场戏的总导演毫无疑问就是太子李亨,而陈玄礼这个政变老手此刻又变成了李亨的得力助手,此后,陈玄礼随同玄宗一同入蜀,负责监视玄宗的一举一动。李亨擅自在灵武登基后,玄宗身边发生了一系列奇怪的事:“剑南健儿贾秀反,伏诛……行营健儿李季反,伏诛……剑南健儿郭千仞反,伏诛。”这么多起造反事件层出不穷,难道是孤立的事件吗?陈玄礼是玄宗身边禁军的最高将领,兵权在握,只有他才能策划这么多起针对玄宗本人的谋反事件,借以杀鸡儆猴,和远在西北的李亨遥相呼应。护送玄宗回到长安后,陈玄礼旋即被肃宗封为蔡国公,实封三百户食邑,正是二人联手的最有力的证据。
果不其然,太子李亨和玄宗面都不照,从马嵬坡返回渭北,继续北上,自奉天至平凉,再趋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七月即篡位登基,先斩后奏;八月,才派人通知已抵达成都的玄宗,玄宗已无兵权,无奈之下,只得宣布逊位;第二年(757年)十月,肃宗派人人蜀迎接玄宗;十二月,玄宗回到长安。
其实,正是玄宗丰富的政变经验,导致他登基后对自己的太子一概都不信任。开元三年(715年),立第二子李瑛为太子(长子已死);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以结党的罪名废太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又立第三子李亨为太子,就是肃宗。但玄宗对他也不信任。安禄山曾经入朝,见到太子不拜,问他为什么不拜太子,安禄山说:“我是胡人,不懂朝廷礼仪,请问太子是什么官?”玄宗回答说:“太子就是储君,我百年之后就当传位于太子。”安禄山说:
“我这人很愚蠢,只知道有陛下,不知道有太子。”
安禄山何至于傻到这种程度,此举不过是向玄宗表忠心。玄宗非但不责怪,反而“嘉其纯诚”,可见对太子的猜忌之心。因此“玄宗春秋渐高,托禄山心旅之任”——托心旅之任的恰恰是不拜太子的安禄山!自此之后,安禄山不断升官加爵,被玄宗当作制衡太子的重要一翼。因此,当安禄山于天宝十三年(754年)来朝,太子密奏玄宗说安禄山有反相时,玄宗根本不听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而这一年离安禄山造反仅仅还剩下一年的时间。
757年十二月,玄宗回到长安,住在南内的兴庆官。玄宗想把杨贵妃的墓迁到长安,却不敢明言,秘密派人将杨贵妃改葬于别的地方。真是悲哀啊,堂堂太上皇,为自己心爱的女人改葬,居然还要偷偷摸摸地进行。三年后,玄宗又被肃宗赶到最陈旧、地位最低的西内甘露殿居住。至此,玄宗权力尽失,任人宰割,就等着大限的降临了。
又过了两年,762年,唐玄宗李隆基驾崩。
【点评】
有唐一代,打开政变这一潘多拉盒子的是李隆基的曾祖父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是高祖李渊的第二子,太子是李建成。李世民率兵埋伏在玄武门内,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三天后李世民即被立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退位,传位于李世民。史称“玄武门之变”。
李隆基政变和登基的经过几乎和曾祖父李世民如出一辙,可见李隆基早已对李世民的政变手腕和政变过程进行过深入研究,全盘照搬,果然奏了奇效,不仅继承,而且发扬光大了曾祖父的衣钵。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一想起唐玄宗,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位笑嘻嘻面团团的富贵天子形象。的确,唐玄宗在位45年,实在是太漫长了,漫长得好像时间都停滞了,漫长得好像一直停滞在“开元盛世”的美好时光之中。他和杨贵妃的传奇爱情更加重了这一形象。“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中国历史上最令人低回的爱情,感染着芸芸众生,颠倒着芸芸众生。
这一传奇爱情,最大程度地定格了李隆基的形象,也最大程度地模糊了李隆基的形象,仿佛这个太平皇帝生来就是享受太平的,生来就是享受富贵的,生来就是享受爱情的。隐藏在“开元盛世”背后的血腥政变,从而鲜为人知。
历史的循环真是可怕,几十年的工夫就在玄宗身上实现了大逆转。不过太子李亨的手段更狠,在玄宗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关键时刻,伙同政变元老陈玄礼给了玄宗致命的一击——杨国忠是太子的政敌(曾谋废太子),杨贵妃是玄宗最心爱的女人。太子借他人之手杀了杨国忠,此犹可解,因为杨国忠时为宰相,掌有实权,又兼任剑南节度使,杀了杨国忠就是断了玄宗的左膀右臂;居然又杀了杨贵妃,这是进一步断绝玄宗的生念,为自己随后的篡位打牢基础。这场政变虽然只诛杀了杨氏兄妹,玄宗和其他大臣都安然无恙,堪称不流血的政变,但是釜底抽薪,对玄宗心理上的打击更大。此后玄宗就一蹶不振。
最可怜的是,一代“明皇”,到了晚年,连自己最心爱女人的性命都保不住,连给最心爱的女人迁个坟都得背着人进行,果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此时的玄宗,还能让人联想起“天星散落如雪”,他最初发迹的那个美丽夜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