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中欧大讲坛·经管卷 > 第3章 管理赢得未来(国内篇) (2)

第3章 管理赢得未来(国内篇)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到20世纪90年代初大家就要考虑卡怎么用了,所以在1993年,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银行提款中心的时候,正式提出来要实施金卡工程。所谓实施金卡工程就是要让它有一个受理环境。从1993年开始,这个工程在6个城市做试点,最后扩到18个城市。当时做得比较快的就是1996年、1997年,深圳、广州、上海先是同城联通,差不多1999年左右,同城的基本上都联上了,这个时候可能觉得在一个城市比较好用了,但上海的持卡人到北京去觉得有点不方便,毫无疑问就要提出来在全国范围内如何使用的问题,这是一方面。第二,前面说到了,每个银行自己发卡,自己装POS机,确实是重复投资,很浪费,大家意见很多,资源配置不合理。但要做这件事情不容易,因为当时要征得大家同意才能联。各个城市的大银行觉得点多,不着急,其实他们没考虑清楚,只是想不能便宜竞争对手。

在市场机制竞争条件下,同城银行好不容易联通起来,但是要做异地联的事情还是很难的。这件事情议论了好几年,到了2001年的时候确实已经非常迫切了,而且呼声也挺高,很多意见、报告都送到了中央领导那里,国务院领导对这件事情也多次发表讲话,说了很多次还没有行动,就开始批评,最后就做了。2001年成立了筹备组,筹备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看好发展前景。当时我也不知深浅,稀里糊涂就进了筹备组,进来之后知道确实很难。在当时的条件下确实有必要成立银联,特别是大家重复投资太多,一个柜台摆十几个机器,太浪费,也很不方便。这就是银联的背景。其实当时的紧迫性我今天理解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如果2001年、2002年不做,现在要做已经做不了了,因为这一方面已经开放了。所以我后来形容那个时候为“已经像宇宙飞船要回到地球”,像所谓的时间窗口,就那么一下,挤进来就来了,挤不进来就回不来了,这就是所谓的时机。

2002年终于把这个事情张罗起来了。当时国家银行觉得有必要,老百姓也就是持卡人毫无疑问都觉得是好事,政府也要过问,因为确实是件重要的事情,行政干预成分相当大。银联当时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实现国内联、城市间联、银行间联。这个事情后来由于行政强制执行,下面再有什么想法也不能阻止,所以办起来也很快。温家宝同志在2002年11月份提出来,在300个城市实现联、100个城市实现银行间联,在40个以上城市发行银联卡,这就是当时所谓的“314工程”。这个项目一年多就做完了。联完成后就已经达到领导的目标了,领导从各方面对银联不用那么关心了。我老形容一个公司是一个小孩,小孩从娘肚子里出来就是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在经济上有一个词就是法人。我觉得非常形象,它是人,所谓人就是生命。

企业也一样,一旦注册登记,有员工,在工商局要登记个场所,你得给人发工资,要交税、水费、电费、物业费等等。它要开支,有开支就要有收入。它是个人,不像机关,甚至不像北大、清华,财政部给你拨款,不够了再要。而法人、企业,钱要自己挣。银联也是一样,人家关心的是联,我们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领导关心的是社会工程的实现。既然今天我们在这个企业,大家有缘分凑到一起,就得想怎样一起把这个企业经营下去,而且小日子要基本说得过去,要有进入小康的保障。所以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就不一样,这不是别人会考虑,也不是领导关心的事了,要看自己如何发展。联公用也好,“314工程”也好,做到了就非常好。当然联后我们就产生交易了,交易了就有钱赚。

但是下一步怎么办?这时候已经不一样了,当时从社会工程的角度讲,领导人关心的是“金卡工程”,而到了企业内部,企业金融是个经营问题。我们发展得好大家收入就高,在社会上别人也对你认可,这个企业就有生存空间,所以我们开始要考虑自己的发展战略、发展路线。这个时候我们开始考虑如何提高交易效率,当时大家说银联怎么好用,那么他们多用一次我们就多一笔交易,如果人家刷了卡之后觉得不好用怎么办?政府关心的是社会效益,而从业务来说我少一笔交易就少一笔收入。所以第二年我们提出来提高交易规模,当时也就是十多个商家可以用银联卡,大概二十五六万台POS机,只要多发展一个商家,多铺一个POS机,大家就多方便,我们的交易收入也就多了。第二年也不错。第三年我们就想,都走到这一步了,将来怎么办?所以我们第三年就考虑走出去,到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泰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去,陆陆续续会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开通银联。这些都是从我们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现在已经不是领导人关心的事了。

银联发展战略及品牌定位

结合我们自身的发展,我们提出了发展战略的问题。前三年,第一年“314工程”实现联通用,第二年扩大市场提高交易效率,第三年就开始考虑如何走向国际化。这个时候开始逐步研究这个领域、研究这个产业,以及研究我们自身的发展战略,研究国际同行、国际巨头跨国公司的情况,同时也反省自身:我们下一步怎么办?当时银联成立的时候,这个机构本身是行政性的,也是政府领导关心的一个社会工程,而不在于它这个机构本身要怎么去做,它有什么样的机构性质。但是当时我就考虑,第一年联工程实现以后怎么办。那时候多次开会研究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我交报告的时候把它定义为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孟国林同志比我清楚,在我之前他是全国银行卡办公室骨干。

我来报到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你筹建的是一个新的行政事业单位。”我自己想,行政事业单位将来怎么做下去?这个我还真不太熟悉。我原来在招商银行做了8年,领导企业有点经验,也算熟门熟路,但是要经营行政事业单位,回到传统体制里去,我还真有点生疏了。所以我当时跟主管领导开玩笑:“要搞行政事业单位找我可能不合适,随便抽个人可能都比我强。”其实当时我的想法是,如果作为一个行政事业单位,是不是跟当前的企业机制、机构效率的提高不一定合适,我确实也不太适应,将来发展时如果有很多想法的话,行动上会受到很大的束缚。所以我到银联之后重新论证了国际化的方案,也得到各方领导的认可,当时用了“中国”两字,用“中国”两字是一定要国外领导批的。后来就以一个公司的形式成立了。

作为一个公司,第一年联通用,第二年扩大市场,第三年走向国际,怎么样才能实现我前面说过的纲领一样的目标,可以逻辑性地把所有的工作有序推进?后来我想可不可以像VISA、万事达一样,作为一个品牌提出来?因为刚开始银联没想到要成为一个品牌,只想联通用而已。后来我想所谓联通用,包括我们现在建立一个非常高效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所有交易的处理系统,这所有的功能像一个生产企业一样,我们就是在做一件生产性的、加工性的事情,只不过它是信息加工。它是一个生产企业,生产企业就回到企业的一般性话题上来了,你是加工、代工,还是要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有自己的品牌?所以我提出来能不能建立中国自己的品牌?银联的标识在2002年1月份就开始推出了,但是事实上那不是品牌,那是一个受理标识。

现在大家领到的卡上面又有VISA标识又有银联标识,其实就是把两个合在一起,银联可以在国内用,VISA可以在全球用。但是实质上银联的标识完全就是VISA为了绕过政策界限而做的。因为现在外资企业不能做人民币业务或者是零售业务,与银联的合作,使它的业务合法化。我现在回头看银联所谓的紧迫性,今天的理解跟那时候的理解完全不同。如果当时没有银联,我们今天肯定不会想品牌的事情,因为这个机构都不存在。现在从行业内部来讲,有一串16位的数字,所有的记录规则、应用标准等等都是靠这串数字,这串数字就是大家的卡在国际上领取的所谓编号。后面整个内部的磁条、基本的资料、信息格式等等都是依照人家的记录标准进行的规范。所以银联和VISA在一起,事实上这张卡就不是银联卡,是VISA卡,因为所谓的知识产权、技术规范都在这张卡上。这样下去的话,一旦国外银行卡拿到业务许可,大量发行,以后就没有银联的事了。

一旦它可以自己进入中国,它肯定就一脚把你踢掉,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不至于傻到这点都看不出来。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很可能将来我们就变成一个信息处理的加工厂,可能沦落到一个代工企业的地步。我们要真正自己干,不仅仅是人家给你多少你就拿多少,而是我们自己能够拿到标准、品牌的全部价值,这就必须打品牌。但是银联才三岁,路都还没走稳,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不知天高地厚?把品牌喊出来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发虚,但是不走也不行。所以我们到处去游说,包括到人民银行总行的领导那里去游说,表示我们自己来做,建立自己的一套体系等。银联当时尝试着走向香港和澳门,走向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现在看起来是走出去了。当然这里面有很多难处,包括公司来找我,一些话说得很难听,类似“将来还要不要活”等等。今天看来当时的决定是对的,尽管难度很大,但这是品牌的必然性,如果自己不建立品牌,将来也很难生存,必须这么做下去。

从国际个人支付领域的品牌市场来看,万事达占23%,VISA占50%,其他的占20%,我们估计自己能够赶快超上来,占到第四位难度不大。现在那些跨国公司慢慢觉得压也压不住了,打也打不下去了。个人支付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就是要比数量,规模产业我们好就好在人多,人多就不怕了,起码从银联来讲人多力量大,人多是我们最大的资源。所以我们认为成为一个国际品牌还有希望。我们自己也要把自己看清楚,不是不知天高地厚,在中国还没站稳就要国际化。我们所谓“走出去”全是以中国为基础,是方便中国的持卡人到国外可以用。举一个例子,你到银行去办卡,柜台小姐问你用什么卡,有VISA、万事达、运通、银联。你问都有什么好处?她说都是一样的,都免费。VISA、万事达可以在全世界用,而且有它们的标识也好看一点。

虽然我是农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用,但是好看一点也行,和别人可以说:你的是银联卡,我的就是VISA卡。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柜台小姐说不出来这句话,这4张卡都一样,国内能用国外也能用。2004年我们提出两年左右可以在主要国家应用银联卡,现在看起来竞争比我们预想的快,比我们预想的好,虽然刚开始非常艰难,但是有规模以后很多国际机构会主动找我谈。我们跟花旗银行签订了全球战略合作协议,花旗银行在全球50多个国家的8000多台ATM开通之后全部可以使用银联卡;5月份跟Discover签订了美国的银联使用协议;摩根士丹利收购了一家机构,全美有13万台POS机,2005年底银联在美国就可以使用;日本开通的时间也差不多是2005年底。和花旗银行的合作实施以后,欧洲的路线应该也没问题了,因为它是全球同步的。再有一两年时间,可以说我们能把品牌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原来我们提出要创建品牌的时候有各种不同的议论,有人说我们自不量力,或者是思想太狭隘等。联想收购IBM时被怀疑,中海油收购美国石油公司时也被美国国会否决,这些事情在某些人看来都是不可为的。

以上所讲内容是对美国银联品牌的理解,以及我们银联的战略使命和企业精神。现在已经被慢慢注意到,我们提出来“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用到哪里”,这是我们的使命和愿景。银联的企业精神也是我提出来的,作为一个三岁的企业,要面对国际竞争,我们必须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银联同时提出一个相对人性化的口号,就是有“银联相伴”,这也是对我们标识的一个很好的注释。银联标识由红色、蓝色、绿色三色组成,红色代表金融机构的诚信;蓝色代表我们作为支付工具、作为银行卡到处都能用,“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用到哪里”,蓝天大海,代表着它的广阔;绿色代表森林、草原,代表充满生机与活力,代表银联生生不息,追求创新,追求不断地进取;标识上面还有银联两个字。它还有一个意思代表中国人非常精彩的人生,就是“华彩人生、银联相伴”,这是我们品牌的一个文化内涵。

既然我们要创品牌,就必须提高企业品牌的竞争能力,我们在银联内部提出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否则的话怎么谈跟人竞争?自己能力都没有,还要说大话,就像小孩要跟人家打架,光是喊,人家来了你就跑了,这就没意思了。人家来了还要过两招,起码要证明自己有点能力。所以要全面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

对话

问:银联国际化是人民币账户还是美元账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