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中欧大讲坛·经管卷 > 第14章 管理赢得未来(国内篇) (13)

第14章 管理赢得未来(国内篇) (13)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问:我们希望开车路上不要很堵,希望汽车不排尾气。所以什么时候汽车可以用上尚德电池开发的产品?我想在国内这个市场的容量应该非常大,施博士有没有这方面的计划,改善一下大家的生活质量。

答:所以我们要努力,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我估计5年时间还有问题,将来交通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电动车,电动车就是依赖于我们所谓的轻型的、高容量蓄电池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就像我们的碳氢硅,它自身的质量比较轻,但是成本比较高。还有就是氢燃料电池,用燃料电池驱动。交通工具发展主要是这两个方向,所有的汽车大公司都在从事新产品的开发。

问:我有两个小问题,我是做投资银行的,我们上市8年左右收购了一家日本的公司,前面早期是自己干,低成本扩张。在并购企业方面,你战略上有没有比较明晰的概念?

2002年我们有机会到您公司去拜访过,但是我们当时看好氢能源,所以太阳能这块,对未来商业化的前景您能不能做一个预期。

答:我们做任何的决定,都是按照企业发展战略运行的。首先,还是做我们的主业,我们不会把面做得很广,多元化也不会考虑,主要是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绝对不会做自己不懂的事情。另外会把技术、生产、制造等资源在全世界进行配置,因为我们对尚德的定位是一家全球的公司,而不是一家中国公司,这个从出生那天起就是这样定位的。

其次,是关于氢的问题。我认为10年左右时间,氢能源会慢慢开始使用起来。

问:施博士你好,您在回答刚才一个问题的时候说到您的判断是硅片和薄膜电池的成本未来可能会打平,现在薄膜电池的转换效率可能比硅片的转换效率要低。我想问未来的薄膜转换效率能不能追平硅片的转换效率?

您刚才提到尚德在上海要发展一个薄膜的项目,我想问这个项目尚德是作为试探性的开拓,还是您觉得薄膜电池的市场已经在逐步地形成和扩大?

答:先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认为薄膜已经具备一定市场了,我们现在在大规模地生产,应该是40兆瓦和50兆瓦的产能,我们认为这个产能市场应该可以消化。

第一个问题提到转换效率,我认为薄膜的转换效率要追上硅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多精硅薄膜,效率可以达到10%左右已经相当不错了。

问:施博士我想问两个问题,为什么你不投资你的上游产业,比如说多晶硅和单晶硅,这等于把上游产业给了国外,而且有一天他们可能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第二个问题,你一直说你是科学家往企业家转型,但是我感觉到你现在的事业是从蜜月期向高氵朝期发展,你始终没有强调你的危机感是什么。你现在在国外上市了,是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机,但是我想知道你真正的危机感是什么。

答:为什么不投资上游企业?因为我们专注于我们比较擅长而且能够做好的产业。无论从技术实力还是经济实力,我们做多晶硅都没有问题。我们为什么不做呢?因为上下游都有的企业只是短期的效应。尤其像有的公司从硅片开始一直做下游,但是主业还是硅片,它可能60%或者80%的业务还是来自于硅片,只有20%来自于其他的。10年以后我们电池的产能是10个G瓦,你能保证你的硅片都按照这个规模放大吗?不可能的。我们有时候要做一些思考,就是将来产业的模式是什么。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考虑过这个问题。如果把将来产业模式考虑清楚的话,那你就会很清楚要做什么事情。

刚才你讲危机感,我的危机感就是来自公司内部的管理和人才,这就是危机感。一家公司最后如果因为快速发展造成消化不良,那么这家公司就会停滞不前。我目前的危机感就是缺乏人才。因为尚德企业文化已经到了靠人才凝聚的阶段,我们现在把企业文化做好的话,那么就会为下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2006年8月29日)

海外并购

傅成玉

演讲者

傅成玉,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从1982年加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开始,傅成玉先生在石油行业已经有30年以上的成功管理经验,他以出色的管理能力和过人的胆识,将中海油打造成了世界公认的跨国公司。2005年由傅成玉发起了中国最大的海外并购项目,被国际媒体认为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我非常荣幸有机会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大家进行交流,我觉得我站在这儿不太合适,一个是大家都是成功人士,特别是企业界的一些老总,你们在经营过程当中的体会可能更深,民营企业家们通过打拼走到今天,我想你们的体会比我还多。今天可能我侧重跟大家做一个沟通和交流。因为在来之前,我多次打听大家要听什么,我不希望我说了半天,却在浪费大家的时间,一定要说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他们给我的答复是并购。这可能就是因为中海油去年收购优尼科(Unocal)的动静大了点,不仅仅在国内,包括我现在出国,人家问的主要还是这件事。这里我想有一些是大家知道的,有一些可能还不知道,其中也有很多大家不可理解的东西。如果大家感兴趣,我可以就大家提问给大家一些解答。

中海油介绍

今天我想重在交流,重在给大家提供一些信息,包括我们为什么这么做,也可能有参考价值,也可能大家就当做故事听。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中海油为什么这么做,我想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中海油。因为如果你不了解这一段,就很难理解我后边为什么那么做。

第一,走向海外并且并购国外公司这个话题来说,现在应该叫“走出去”,这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同时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因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我们的外贸强劲增长,加上这些年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使整个世界要重新认识中国。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会认为中国将来对他们会构成真正的威胁,这种不是侵略,而是在商场上竞争受到的威胁,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在商场上怎么对付中国;第二个是怎样接受我们给他们带来的这种新的环境,甚至新的竞争方式的挑战。反过来也一样,我们也要考虑我们怎么样适应明天新的世界市场环境。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比较早地进行了探索,中国加入WTO以后,已经把中国的市场变成了世界市场。同时,也给了中国企业一个机会,也就是说把世界市场变成了我们国内市场的一部分。所以,实际上我们所有的企业已经在无形当中面对着中央原来提的两个资源、两个市场的情况。中海油在这个方面认识不是那么清醒,但是做得比较早。我们从1998年开始争取整体上市,1999年基本上获得批准,当时公司上市不是国家现在这个形势,允许整个行业都可以上市,那个时候是要争取的。在同一个时期我们也开始走海外的探索。在印度尼西亚和其他企业参股,到2002年我们花了5.86亿元,收购当时西班牙的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5个油田。然后我们又参与了澳大利亚的部分资源收购,现在我们在给广东供应天然气,有5家合作伙伴,花了将近2亿美元,后来我们又收购了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气田的资产,这是和英国石油公司(BP)合作的,当时是从日本人手里收购过来的。我们前些年的整个收购花了将近10亿美元。再加上我们在哈弗斯坦还有一个,由于他们行使优先权,我们没有成功。然后才到了2004年,所以这个是有一个过程的。

我们为什么能走到今天呢?我想还是从中海油的历史来看。这样一方面便于大家理解这个企业为什么能走到今天,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家看到国企并不是像现在很多学者、教授们认为的那么没有效率、没有竞争力,现在的国企和10年前不一样了。我们曾经在1999年底,开始要在纽约、香港、伦敦上市。我们在IPO的时候,外界说我们公司非常好,资产质量好,效率高,我们自己也都这么认为,那时我们以为一定会有很好的溢价。但是当我们走出去后,那年却没卖成,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不了解投资者的心理,投资者不了解我们公司。我们走出国门,一路听到的声音都是你们公司资产非常好,如果放到美国我给你再加一倍的价。

2000年,我们已经上市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在海外上市的,经营不规范,效益不好,或者就是把母公司一些不太好的资产装进去要高价。他们的理由有两条,第一条是中国政府法律不透明,政策多变,无法预测,这对他们来说就叫不确定性。第二就是企业经营不规范,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是放在中国就不值钱,就大打折扣。结果我们第一年上市没成功,第二年才成功。这有几个原因,一个是不能期许那么高的利润,当时,跟估值比折扣将近40%。资本市场就是这样,没上市的东西,再好也得打折,为什么?只有到市场上才能真正检验你,前面都是评估的,毕竟不是市场价值。我们前一年虽然上市没成功,但回来之后这一年我们没闲着。还没上市,我就像上市公司一样发布业绩,而且给他们寄材料,到年底业绩比我们预测的好,资本市场就相信了。

他们认为我们过去说的今天实现了,这也是第二年能上市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主要就是因为当时我们的国有企业在外界看来是不规范的,2002年以后,整个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的看法在转变。在2000年以前可以说几乎所有上市的公司,上市后基本都跌破发行价,我们算一个例外。但2003年以后,国际资本市场各类基金在中国市场赚的钱,超过他们在任何资本市场赚的钱。不仅仅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还由于中国的上市企业的规范治理。也就是说那个时候他们不太相信中国企业的管理层能为股东利益服务。因为那个时候很少有中国的企业出去张口就是股东利益,闭口也是股东利益。但是2002年以后不一样了。董事会的治理结构首先发生变化,规范透明非常重要。企业内部控制也好,母公司操纵也好,透明是最好的办法。像反腐一样,什么都公开,那个东西一定能被治住,所以在透明管理上,中国上市的企业,尤其是后面上市的大型企业或国企,确确实实开始了内部治理。

现在涉及我们政府在国外的形象,其中有一个不好的方面,也是不透明,我们国家的政策法律不透明,别人对你没有信任感,靠猜,跟一开始对企业的印象差不多。这已经不是中海油一家在这么做,现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国企为什么能够让西方赚那么多钱?第一,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好,给他们的业务带来了机遇;第二,他相信我们的管理层,他认为不会胡来了;第三,我们能够把我们说的东西兑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的国企和以前的不一样了。同时国企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现在光听说中央企业交税增加了多少,利益增加了多少,这个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竞争力。

其实现在的垄断企业已经不是原来的那种纯粹垄断,比如说中石油、中石化和我们之间就有竞争。第二,石油行业是高风险、高技术,也是高资本投入的行业,风险有多大呢?我举个例子,在海上,全世界的勘探成功率一般30%算高了,就是说打100口井,有30口井能发现资源就是非常高的成功率了。那么在海上这一口井要多少钱呢?我们贵的可以达到两千万美元,便宜的也是七八百万美元。咱们不用说打很多井,如果说运气好,30%赶在前边一部分,你可能就不会倾家荡产,如果你要赶到后边去,那就完了。我举个例子,中信泰富的荣智健,他的资金实力很强吧,但是打两口井就走了,太贵了,几千万美元扔进去了,什么也没有,如果说要咱们运气好,像踢足球,一脚踢进了,这就行了。所以说做这件事要冒风险,冒风险得有实力,这是一。

第二,国内也不是完全垄断,外资可以进入这个行业,有很多其他资本也进来了。问题是你愿不愿意冒这个风险,我们之间怎么做,我也可以上陆,他也可以下海,为什么我们互相不做呢?就是风险太大,我的长处不在那儿。比如我们现在在国内,要自己到国土资源部申请土地,他们会规定公司一年要交多少钱,三年必须投入多少,你不投入就要收回来。你就放那儿三年,还得年年给钱,谁去申请都可以。中石油前些日子说他们要下海,很难。我们为什么不上陆?也有这个问题。陆地面积很大,我花这个钱干吗?我也没有比别人本事更大,所以总要考虑自己的强项在哪里,风险能不能承担得起,不是国家封闭起来不让我们互相做。也有一部分民企在石油行业做下游的批发、零售,但确实没完全放开。但是我想民企也不用太不高兴,其实中海油是中央管的企业,拥有进口权也就是在两年前的事,我们在海外生产那么多油,在朱镕基总理在任的时候,我们曾经在会上汇报我们的石油运不回来,他都吃惊。因为我们没有进口权,这属于国家改革进程中的问题。但是,最终进口权要放开的。而且在石油行业里,民企一定是拾遗补缺的最好选择,从全球看也都是这样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